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世说新语》中天人同构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引申出的思想,阐述背后独特而有魅力的价值体系。
关键词:祭祀 巫史文化 天人同构 天人感应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3.020
前段时间在读《世说新语》时,其中祭祀、巫术活动以及谈玄清言、服药行散等等,似已构成天人同构的价值观。
说到祭祀,离不开死亡。吴国盛先生在《时间的存在》中,提到中国人的“时间”问题,引申到对生死的态度,儒道两家共同铸造的中国文化主体对待死亡的态度大多是语焉不详,然而个体有限性终究要消融于宇宙的无限性之中,其外在表现就在于对“历史”的格外尊重。这样也就可以合理的解释从《尚书》以来各种史传的严密编撰与精心流传,人们在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后,就在思忖如何让历史这位美丽的姑娘永葆青春[1]。回眸现世,越来越多的人在读到《尚书·洪范》的時候在嘲弄装神弄鬼。说他们亵渎历史有强加罪名的意味,但的确没有做到充分尊重。面对古人传递下来的旧有价值,到《世说新语》时,其中的谈玄清言、服药行散等等,我们是站在发达的科学与技术的肩膀上俯视古人所谓的“渺小”。我们真的有资格戏弄嘲笑吗?
在天人同构的价值观中,其表现形式必有祭祀和巫术活动。人们往往最不能理解的也是这二者表现。
一、从贯穿中国传统的祭祀说起
在《礼记》中:“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书中明确提到中国古代完备的等级森严的祭祀活动,其标准与要求繁复,种类多样,王与臣,臣与民,层层分明。天子祭天地之神,祭四方之神,祭山川之神,祭五祀之神,一年内祭祀一次。诸侯在封国内遥祭四方之神,祭山川、五祀之神,一年内祭遍。大夫祭五祀之神,一年之内祭遍。士人祭祀自己的祖先。王者对于天降祥瑞灾祸,战争迁都都需祭祀先祖以求保佑或反省过错而求原谅;人臣对于生死大事,婚嫁迁府需祭祀神主保佑顺利。譬如《世说新语·德行》第三十四: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词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答曰:“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丹阳尹刘真长在任内,临终奄奄一息之时,听见供神佛的阁下正在击鼓、舞蹈,举行祭祀,就神色严肃地说:“不得滥行祭祀!”属员请求杀掉驾车的牛来祭神,刘真长回答说:“我早就祷告过了,不要再做烦扰人的事!”。此篇的本意在于明刘真长之德,戒警泛滥的祭祀活动,以防奢侈耗物。但我引此篇是想引见当时祭祀的应用。作为现代人,无法理解死时的祭祀,又可曾想过如今清明的扫墓?这样看似容易理解了,但是对比古今的祭祀意义,其内核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于商周魏晋的人来说,人死后的祭祀,是在通鬼神,求福祉于生者,以保家氏;如今的上坟想必不用多说,主观的思念侵占多数,而并非求逝者保佑。当然我并不否认古人同样带有着思念的成分,但可想其占比有限。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
《世说新语》中在写人物品德时会有写到祭祀之哭,作者有意将其分为两类,一种是克制符合礼制地哭;另一类是放任自流大胆真性情地哭。通过两类人的不同表现来体现人物的内质,我发现一般尊崇旧道不想叛逆创新的,往往会礼制哭泣;而渐渐有觉醒的意识的人,往往是无节制带有主观情感我们更能理解的哭。那时虽然距离商周仅过一段时间,但其实早在周公摄政时期,便开始有意识地潜移默化的传输道德性的理念,试图通过道德为核心的价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一点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也可以理解。但是细细想来,魏晋时期即使是有人关于自身价值觉醒的意识,但鬼神的地位仍不可撼动。中国古代自商周起就已经形成了“天人同构”的理念,人是神的奴仆,并且将此作为核心的价值源泉。即使到了魏晋,人本身意识逐渐觉醒,但我们都明白历史的发展的延续性,核心的价值同样不会瞬息万变。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在鬼神至上的时期,祭祀活动便类似现今的一项法律规定[2]。那些自负的“弄潮儿”尚且不敢违法,何况把他们放到商周魏晋,岂会不行祭祀?
二、从巫史文化到天人同构之本
“天人同构”观点的延续另一方面就表现在巫术、巫史文化上,也是最糟现人排斥垢笑的一范畴。在他们眼中,所谓巫术巫史不过是糊弄百姓的把戏,蒙蔽常人的大脑。《世说新语·文学》第一: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展。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是说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过了三年也没见着马融,只是由高才弟子为他讲授罢了。马融曾用浑天算法演算,结果不相符,弟子们也没有谁能理解。有人说郑玄能演算,马融便叫他来,要他演算,郑玄一算就解决了,大家都很惊奇,佩服。等到郑玄学业完成,辞别回家,马融随即慨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担心郑玄会独亨盛名,心里很忌恨他。郑玄也猜测马融会来追赶,便走到桥底下,在水里垫着木板鞋坐着。马融果然旋转式盘占卜郑玄踪迹,然后告诉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这表明一定是死了。”便决定不去追赶。郑玄终于因此得免一死。占卜是巫术的重要部分,占卜者是在与鬼神交流。《周易》中对占与卜筮有详细的记录研究,占用龟,卜筮用绸,结果分内外等等,一套完善的系统,往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仍然存在算命先生。在《世说新语》中远不止这一处利用占卜,有些不是很明显,用了介体。譬如《世说新语·德行》第三十一: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庾亮驾车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告诉他,叫他把马卖掉。庾亮说:“卖它,必定有买主,那就还要害那个买主,怎么可以因为对自己不利就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打死两头蛇,以保护后面来的人,这件事是古时候人们乐于称道的。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旷达的吗!”。的卢是出名的不详之马,在《三国演义》中亦有体现,然定其吉凶是一种巫史思想。我们不能理解是因为建立在无神论的基础上,可是在那样信息资源匮乏的时代,人们畏惧异象,思想无法寄托,同时皇权无法控制,鬼神就是当时现实世界的价值源泉。但是仅仅需要价值还远不够,需要有人来解读,有人来传达。“巫史”起到沟通天人之用,同时也受会限制,所谓“天机不可泄露”即此意。《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一些战争前、佞臣想要篡位前请求巫史占卜,同样是当时价值观的体现,无非是想谋求正义性和合理性罢了。换到如今,便是想要一个合法的地位和名义。即使如今的我们不能理解古代的价值,但是那些价值本身可能剥去它的糖衣,露出其最本质的地方在参与我们的生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三、从天人同构到天人感应之旅
我以为《世说新语》中由天人同构的价值观引申出潜藏着的“天人感应”的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详细阐释过,将万物与五行相配。早在《左传》中将五行与五官相配,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有过多次暗示。譬如《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太冲绝丑…王夷甫容貌整丽……美丑分明,乃五行所配之五官,事关天命,鬼神赏罚。如今我们虽然不再求鬼神以求保佑五官,然民间仍流传“长相得靠天。”
即使是魏晋那样思想繁荣高度发展的时代,充斥着叛逆之声,但是“天人同构”价值观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根基,人们还是逃不过潜意识里的影响。更何况真名士自风流,限制君王权力仅是价值观作用的一部分,恰如这些祭祀巫术多多少少和它脱不了干系。所谓价值观,必定是渗透到了生活的方面,仿佛木偶牵绳,全身吊起方可活动表演,一处无线都无法活动全身。《世说新语》所描绘的对象是处于乱世魏晋士人的群像,“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但是无论外在表现如何变化,其核心价值仍旧没有动摇。
作为现代人,当然是理解现代人的心情。那些自以为是上帝者殊不知自己仅是无脑的“愤青”。说到底,是人们不能理解当时的价值观。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云:“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据刘勰此论,则几乎所有文体皆可从“五经”中找到源头。但作为读书人一个最基本的修养,便是了解后的尊重。远古神话、《尚书》、《周易》、西方《圣经》皆是有其背后独特而有魅力的价值体系,不同的思考方式即使我们不能理解,那可不妨当作一场书旅,当作是拥有不同肤色眸子但是地位平等的人来看待。
参考文献:
[1] 孙红燕《简而不凡 卓尔不群——〈世说新语〉阅读分享》,《初中生学习指导》2020年第27期。
[2] 李一鸣《天人相映与传神写照——〈世说新语〉中“人物品藻”的审美趣味》,《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关键词:祭祀 巫史文化 天人同构 天人感应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3.020
前段时间在读《世说新语》时,其中祭祀、巫术活动以及谈玄清言、服药行散等等,似已构成天人同构的价值观。
说到祭祀,离不开死亡。吴国盛先生在《时间的存在》中,提到中国人的“时间”问题,引申到对生死的态度,儒道两家共同铸造的中国文化主体对待死亡的态度大多是语焉不详,然而个体有限性终究要消融于宇宙的无限性之中,其外在表现就在于对“历史”的格外尊重。这样也就可以合理的解释从《尚书》以来各种史传的严密编撰与精心流传,人们在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后,就在思忖如何让历史这位美丽的姑娘永葆青春[1]。回眸现世,越来越多的人在读到《尚书·洪范》的時候在嘲弄装神弄鬼。说他们亵渎历史有强加罪名的意味,但的确没有做到充分尊重。面对古人传递下来的旧有价值,到《世说新语》时,其中的谈玄清言、服药行散等等,我们是站在发达的科学与技术的肩膀上俯视古人所谓的“渺小”。我们真的有资格戏弄嘲笑吗?
在天人同构的价值观中,其表现形式必有祭祀和巫术活动。人们往往最不能理解的也是这二者表现。
一、从贯穿中国传统的祭祀说起
在《礼记》中:“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书中明确提到中国古代完备的等级森严的祭祀活动,其标准与要求繁复,种类多样,王与臣,臣与民,层层分明。天子祭天地之神,祭四方之神,祭山川之神,祭五祀之神,一年内祭祀一次。诸侯在封国内遥祭四方之神,祭山川、五祀之神,一年内祭遍。大夫祭五祀之神,一年之内祭遍。士人祭祀自己的祖先。王者对于天降祥瑞灾祸,战争迁都都需祭祀先祖以求保佑或反省过错而求原谅;人臣对于生死大事,婚嫁迁府需祭祀神主保佑顺利。譬如《世说新语·德行》第三十四: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词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答曰:“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丹阳尹刘真长在任内,临终奄奄一息之时,听见供神佛的阁下正在击鼓、舞蹈,举行祭祀,就神色严肃地说:“不得滥行祭祀!”属员请求杀掉驾车的牛来祭神,刘真长回答说:“我早就祷告过了,不要再做烦扰人的事!”。此篇的本意在于明刘真长之德,戒警泛滥的祭祀活动,以防奢侈耗物。但我引此篇是想引见当时祭祀的应用。作为现代人,无法理解死时的祭祀,又可曾想过如今清明的扫墓?这样看似容易理解了,但是对比古今的祭祀意义,其内核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于商周魏晋的人来说,人死后的祭祀,是在通鬼神,求福祉于生者,以保家氏;如今的上坟想必不用多说,主观的思念侵占多数,而并非求逝者保佑。当然我并不否认古人同样带有着思念的成分,但可想其占比有限。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
《世说新语》中在写人物品德时会有写到祭祀之哭,作者有意将其分为两类,一种是克制符合礼制地哭;另一类是放任自流大胆真性情地哭。通过两类人的不同表现来体现人物的内质,我发现一般尊崇旧道不想叛逆创新的,往往会礼制哭泣;而渐渐有觉醒的意识的人,往往是无节制带有主观情感我们更能理解的哭。那时虽然距离商周仅过一段时间,但其实早在周公摄政时期,便开始有意识地潜移默化的传输道德性的理念,试图通过道德为核心的价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一点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也可以理解。但是细细想来,魏晋时期即使是有人关于自身价值觉醒的意识,但鬼神的地位仍不可撼动。中国古代自商周起就已经形成了“天人同构”的理念,人是神的奴仆,并且将此作为核心的价值源泉。即使到了魏晋,人本身意识逐渐觉醒,但我们都明白历史的发展的延续性,核心的价值同样不会瞬息万变。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在鬼神至上的时期,祭祀活动便类似现今的一项法律规定[2]。那些自负的“弄潮儿”尚且不敢违法,何况把他们放到商周魏晋,岂会不行祭祀?
二、从巫史文化到天人同构之本
“天人同构”观点的延续另一方面就表现在巫术、巫史文化上,也是最糟现人排斥垢笑的一范畴。在他们眼中,所谓巫术巫史不过是糊弄百姓的把戏,蒙蔽常人的大脑。《世说新语·文学》第一: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展。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是说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过了三年也没见着马融,只是由高才弟子为他讲授罢了。马融曾用浑天算法演算,结果不相符,弟子们也没有谁能理解。有人说郑玄能演算,马融便叫他来,要他演算,郑玄一算就解决了,大家都很惊奇,佩服。等到郑玄学业完成,辞别回家,马融随即慨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担心郑玄会独亨盛名,心里很忌恨他。郑玄也猜测马融会来追赶,便走到桥底下,在水里垫着木板鞋坐着。马融果然旋转式盘占卜郑玄踪迹,然后告诉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这表明一定是死了。”便决定不去追赶。郑玄终于因此得免一死。占卜是巫术的重要部分,占卜者是在与鬼神交流。《周易》中对占与卜筮有详细的记录研究,占用龟,卜筮用绸,结果分内外等等,一套完善的系统,往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仍然存在算命先生。在《世说新语》中远不止这一处利用占卜,有些不是很明显,用了介体。譬如《世说新语·德行》第三十一: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庾亮驾车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告诉他,叫他把马卖掉。庾亮说:“卖它,必定有买主,那就还要害那个买主,怎么可以因为对自己不利就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打死两头蛇,以保护后面来的人,这件事是古时候人们乐于称道的。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旷达的吗!”。的卢是出名的不详之马,在《三国演义》中亦有体现,然定其吉凶是一种巫史思想。我们不能理解是因为建立在无神论的基础上,可是在那样信息资源匮乏的时代,人们畏惧异象,思想无法寄托,同时皇权无法控制,鬼神就是当时现实世界的价值源泉。但是仅仅需要价值还远不够,需要有人来解读,有人来传达。“巫史”起到沟通天人之用,同时也受会限制,所谓“天机不可泄露”即此意。《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一些战争前、佞臣想要篡位前请求巫史占卜,同样是当时价值观的体现,无非是想谋求正义性和合理性罢了。换到如今,便是想要一个合法的地位和名义。即使如今的我们不能理解古代的价值,但是那些价值本身可能剥去它的糖衣,露出其最本质的地方在参与我们的生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三、从天人同构到天人感应之旅
我以为《世说新语》中由天人同构的价值观引申出潜藏着的“天人感应”的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详细阐释过,将万物与五行相配。早在《左传》中将五行与五官相配,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有过多次暗示。譬如《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太冲绝丑…王夷甫容貌整丽……美丑分明,乃五行所配之五官,事关天命,鬼神赏罚。如今我们虽然不再求鬼神以求保佑五官,然民间仍流传“长相得靠天。”
即使是魏晋那样思想繁荣高度发展的时代,充斥着叛逆之声,但是“天人同构”价值观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根基,人们还是逃不过潜意识里的影响。更何况真名士自风流,限制君王权力仅是价值观作用的一部分,恰如这些祭祀巫术多多少少和它脱不了干系。所谓价值观,必定是渗透到了生活的方面,仿佛木偶牵绳,全身吊起方可活动表演,一处无线都无法活动全身。《世说新语》所描绘的对象是处于乱世魏晋士人的群像,“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但是无论外在表现如何变化,其核心价值仍旧没有动摇。
作为现代人,当然是理解现代人的心情。那些自以为是上帝者殊不知自己仅是无脑的“愤青”。说到底,是人们不能理解当时的价值观。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云:“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据刘勰此论,则几乎所有文体皆可从“五经”中找到源头。但作为读书人一个最基本的修养,便是了解后的尊重。远古神话、《尚书》、《周易》、西方《圣经》皆是有其背后独特而有魅力的价值体系,不同的思考方式即使我们不能理解,那可不妨当作一场书旅,当作是拥有不同肤色眸子但是地位平等的人来看待。
参考文献:
[1] 孙红燕《简而不凡 卓尔不群——〈世说新语〉阅读分享》,《初中生学习指导》2020年第27期。
[2] 李一鸣《天人相映与传神写照——〈世说新语〉中“人物品藻”的审美趣味》,《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