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为学生的成功学习设计良好的环境,这种人为设计的教学环境,我们称之为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情境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想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关键词:创设; 教学情景; 故事情境; 生活情境; 课题实践情景
在我国颁布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极力提倡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应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对教学任务进行展开。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研究各种有利于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使之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接受。大量的实践证明,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情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好教学情境,为教学服务。
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也就是说体现不出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显然不会有富有成效的学习。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的开始我这样问:老师手里有一个三角形,为了布置教室我们还需要许多个和这个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你能帮老师画吗?想想可以怎样画?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忙活起来,不停地想着、画着,有的还和周围同学讨论着,我想这样的设计更能够使学生自主的去研究、探讨、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老师是作为指导者、协作者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也更符合课改精神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一、把问题故事化来创设情境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故事化的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个国王,迷恋下棋,在全国范围内征召高手并许诺:谁胜了国王,国王就满足他一个要求。后来,一个僧人胜了国王,他就要求国王在棋盘上放麦粒,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3格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他只要棋盘上的麦粒。国王笑他:“真傻,就要这么一点麦粒。”僧人说:“恐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麦粒!”你们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麦粒吗?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将会知道64格棋盘如果按10克每千粒计算,那么所放麦子约1800亿吨。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为讲述有理数的乘方设下伏笔。
这样的故事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二、通过实际生活问题来创设情景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最终还要回到生活。“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再现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里指出: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联系。在一次教研会有个老师在教“打折销售“时,没有给学生出一系列干巴巴的题目,她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调查现在的商家主要有哪些促销手段。学生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商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打折,一种是送礼券。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问题情景:假如现在有两家鞋店竞争,一家打出了8折的旗号,另一家则推出买100送20的活动,你作为消费者,到那一个店购买东西更合算。学生经过讨论也没有达成一致,结果出来三种意见:前者便宜;后者便宜;一样。这种讨论当然是建立在学生感性的基础上,并没有经过仔细计算。于是教师就开始引导学生算这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题目:前者打8折,也就是说花80元就可以买到100元的商品;后者的折扣是100/120≈8.3折,也就是说买100元的商品需要83元,由此可见,买前者的商品更合算。像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获得生活知识,两全其美。
再比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个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赶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三、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课题实践情景
新课标指出:把“学知”和“学做”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认知、参加活动、增加体验、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所以,导入新课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实践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感知,以愉悦的心情亲身体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迫不及待的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如在上“棱柱和异面直线”课时,我指导学生用硬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并且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思考以下问题:“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面对角线(12条)一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棱(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12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然后学生独立进行数学实验,探讨上述问题。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写出结果,让学生在亲历创设新知识的激情共振中,主动投身到新知识的学习世界。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内容健康有益,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同时,要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及其载体已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态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情境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挑战,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数学意识”,同时,数学情境注意了问题情景的创设和意境的展现,造成一种气氛和环境,这不仅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而且情景交融,学生也能欣赏到美妙与和谐,享受到欢乐与满足,这同样也对学生人生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5-08
关键词:创设; 教学情景; 故事情境; 生活情境; 课题实践情景
在我国颁布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极力提倡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应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对教学任务进行展开。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研究各种有利于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使之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接受。大量的实践证明,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情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好教学情境,为教学服务。
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也就是说体现不出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显然不会有富有成效的学习。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的开始我这样问:老师手里有一个三角形,为了布置教室我们还需要许多个和这个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你能帮老师画吗?想想可以怎样画?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忙活起来,不停地想着、画着,有的还和周围同学讨论着,我想这样的设计更能够使学生自主的去研究、探讨、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老师是作为指导者、协作者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也更符合课改精神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一、把问题故事化来创设情境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故事化的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个国王,迷恋下棋,在全国范围内征召高手并许诺:谁胜了国王,国王就满足他一个要求。后来,一个僧人胜了国王,他就要求国王在棋盘上放麦粒,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3格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他只要棋盘上的麦粒。国王笑他:“真傻,就要这么一点麦粒。”僧人说:“恐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麦粒!”你们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麦粒吗?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将会知道64格棋盘如果按10克每千粒计算,那么所放麦子约1800亿吨。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为讲述有理数的乘方设下伏笔。
这样的故事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二、通过实际生活问题来创设情景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最终还要回到生活。“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再现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里指出: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联系。在一次教研会有个老师在教“打折销售“时,没有给学生出一系列干巴巴的题目,她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调查现在的商家主要有哪些促销手段。学生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商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打折,一种是送礼券。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问题情景:假如现在有两家鞋店竞争,一家打出了8折的旗号,另一家则推出买100送20的活动,你作为消费者,到那一个店购买东西更合算。学生经过讨论也没有达成一致,结果出来三种意见:前者便宜;后者便宜;一样。这种讨论当然是建立在学生感性的基础上,并没有经过仔细计算。于是教师就开始引导学生算这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题目:前者打8折,也就是说花80元就可以买到100元的商品;后者的折扣是100/120≈8.3折,也就是说买100元的商品需要83元,由此可见,买前者的商品更合算。像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获得生活知识,两全其美。
再比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个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赶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三、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课题实践情景
新课标指出:把“学知”和“学做”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认知、参加活动、增加体验、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所以,导入新课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实践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感知,以愉悦的心情亲身体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迫不及待的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如在上“棱柱和异面直线”课时,我指导学生用硬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并且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思考以下问题:“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面对角线(12条)一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棱(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12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然后学生独立进行数学实验,探讨上述问题。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写出结果,让学生在亲历创设新知识的激情共振中,主动投身到新知识的学习世界。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内容健康有益,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同时,要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及其载体已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态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情境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挑战,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数学意识”,同时,数学情境注意了问题情景的创设和意境的展现,造成一种气氛和环境,这不仅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而且情景交融,学生也能欣赏到美妙与和谐,享受到欢乐与满足,这同样也对学生人生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