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例1:患者,女,62岁,尿频、尿痛1年,偶见肉眼血尿,无排尿时头痛、头晕,既往高血压病史半年。查体:血压205/100mmHg,耻骨上深压痛。B超膀胱内探及4.0cm×2.5cm×2.0cm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底部4.0cm×3.0cm×2.0cm黄褐色、表面粗糙结石1枚,诊断为膀胱结石,原发性高血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切开取石术,术中见结石位于膀胱底部,且膀胱底部4.0cm×2.0cm×1.5cm息肉状物与结石紧密黏连,息肉淡红色,光滑柔软,取下结石,黏膜下切除息肉,术中血压平稳。术后血压150~180/80~95mmHg,标本病理检查并经免疫组化分析,报告为膀胱嗜铬细胞瘤,随访4年,肿瘤及结石无复发。
例2:患者,男,45岁,反复发作无痛性肉眼血尿2年,无排尿时头痛、头晕、心悸等。查体:血压110/75mmHg,B超示膀胱左侧壁2.2cm×1.9cm强回声团,膀胱镜见左侧壁2.0cm×2.0cm×2.0cm不光滑、广基肿物,右输尿管口外上方1.0cm×0.8cm肿物,取活检病理仅见具有异型性的移行上皮,诊断为膀胱肿瘤。行开放手术,术中见膀胱左前壁2.5cm×2.0cm×1.5cm肿物,肿物顶端出血坏死,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右输尿管口外上方1.0cm×0.5cm光滑肿物,行黏膜下切除,术中血压平稳。术后病理示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后3个月复查膀胱镜见肿瘤复发,位于膀胱三角区,行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3年后死于肿瘤广泛转移。
讨论
膀胱嗜铬细胞瘤临床少见,其发生原因可能与膀胱残存嗜铬组织有关,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排尿时头痛、头晕、心悸、视物模糊,出汗和高血压,尿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及儿茶酚胺测定是主要的定性诊断方法,特别是在高血压发作期及排尿前后3小时其对比值更具有意义。膀胱镜检查可表现为向膀胱内突起的半球形包块,表面光滑、基底广,血管纹理较清。本组2例均无以上典型表现。例1虽有高血压,但未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病因检查,且只满足于膀胱结石较直观的诊断,未进行更细致的检查及镜下观察。例2虽经膀胱镜活检,仍未明确诊断,这与膀胱嗜铬细胞瘤的病理特点有关,因其多位于膀胱壁内,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不依其组织学形态,而是依据其生物学分类,有血管浸润或周围组织破坏是其恶性的标志。
例1:患者,女,62岁,尿频、尿痛1年,偶见肉眼血尿,无排尿时头痛、头晕,既往高血压病史半年。查体:血压205/100mmHg,耻骨上深压痛。B超膀胱内探及4.0cm×2.5cm×2.0cm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底部4.0cm×3.0cm×2.0cm黄褐色、表面粗糙结石1枚,诊断为膀胱结石,原发性高血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切开取石术,术中见结石位于膀胱底部,且膀胱底部4.0cm×2.0cm×1.5cm息肉状物与结石紧密黏连,息肉淡红色,光滑柔软,取下结石,黏膜下切除息肉,术中血压平稳。术后血压150~180/80~95mmHg,标本病理检查并经免疫组化分析,报告为膀胱嗜铬细胞瘤,随访4年,肿瘤及结石无复发。
例2:患者,男,45岁,反复发作无痛性肉眼血尿2年,无排尿时头痛、头晕、心悸等。查体:血压110/75mmHg,B超示膀胱左侧壁2.2cm×1.9cm强回声团,膀胱镜见左侧壁2.0cm×2.0cm×2.0cm不光滑、广基肿物,右输尿管口外上方1.0cm×0.8cm肿物,取活检病理仅见具有异型性的移行上皮,诊断为膀胱肿瘤。行开放手术,术中见膀胱左前壁2.5cm×2.0cm×1.5cm肿物,肿物顶端出血坏死,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右输尿管口外上方1.0cm×0.5cm光滑肿物,行黏膜下切除,术中血压平稳。术后病理示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后3个月复查膀胱镜见肿瘤复发,位于膀胱三角区,行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3年后死于肿瘤广泛转移。
讨论
膀胱嗜铬细胞瘤临床少见,其发生原因可能与膀胱残存嗜铬组织有关,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排尿时头痛、头晕、心悸、视物模糊,出汗和高血压,尿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及儿茶酚胺测定是主要的定性诊断方法,特别是在高血压发作期及排尿前后3小时其对比值更具有意义。膀胱镜检查可表现为向膀胱内突起的半球形包块,表面光滑、基底广,血管纹理较清。本组2例均无以上典型表现。例1虽有高血压,但未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病因检查,且只满足于膀胱结石较直观的诊断,未进行更细致的检查及镜下观察。例2虽经膀胱镜活检,仍未明确诊断,这与膀胱嗜铬细胞瘤的病理特点有关,因其多位于膀胱壁内,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不依其组织学形态,而是依据其生物学分类,有血管浸润或周围组织破坏是其恶性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