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提到数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单调和枯燥,还有一连串抽象的数字、看不懂的图像和难记的符号. 这样的数学有谁会爱学呢?其实,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它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还原于生活,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关键词】 情境引入;教学新知;巧设练习;数学能力
一、利用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源泉和动力,小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都极易引起兴趣. 在教学中,我经常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开展学习活动,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
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贴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利用“超市购物”这一学生熟悉而又喜爱的生活情境,设计出生动的电脑图像和充满趣味性的导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都去过超市吗?在超市中你最喜欢逛那一部分?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超市逛逛,你们高兴吗?(出示课件)你们喜欢货架上的这些玩具吗?如果老师让你选两样你最喜欢的玩具买走,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钱吗?该怎样列式呢?”这样的引入设计,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2.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新知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 学习也是这样,自己亲身感受过的,想了解它的愿望也最强烈. 在教学新知时,我经常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教学“分类”时,我利用教室的空间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 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再将这些物品打乱放在一起,两者加以比较,引出“分类”. 通过简单的比较,学生立即明确了“分类”的好处. 接着再让学生动手去分,去整理,恢复教室原来干净、整齐的面貌. 学生不禁感叹到:“好整齐呀!”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进一步体会了“分类”的好处. 之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一定数量的物品,让他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教师只负责巡回检查、指导和调控,争取在课堂短暂的时间内让小组交换分类,让他们每一内容都尝试到,最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直接经验总结出“分类”的方法,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整个一节课,教师只用寥寥数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透彻. 更主要的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得到了充分发挥. 每名学生都有发现、创造的机会,同时使学生懂得了谦让、合作、互助等.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教师在教学中要“活”用教材,用“活”例题,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来获得知识,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
3. 联系生活实际巧设练习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使学生发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就会更主动.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我除了完成教材上的练习内容外,还让学生想想教室里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运用到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讨论,有的说清扫工具可以分类统计:4把笤帚、2把镊子、3个拖把、2个水桶;有的说把“图书角”中的书进行分类统计:童话书39本、故事书45本、漫画书18本、其他书22本;还有的把自己书包内的物品进行分类统计:7本书、10本作业本、5支铅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名学生都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而且根据自己的统计提出了许多有关加减法的问题,学生之间互问互答,这样不仅拓展了知识的广度,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有了数学的意识,还要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去寻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如:在教学“元、角、分”这部分知识时,我利用玩具纸币,设计了两个文具专卖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商品交易. 在交易活动中,学生不仅轻易理解了1元 = 10角的关系,而且基本理解了一些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单位间的互化关系,如“每本图书1元6角,小红买2本图书. 她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钱?”学生能很快算出结果是1元8角,并且大部分学生能说出两个1元6角是3元2角,用5元减3元2角是1元8角这个算理. 虽然有小部分学生只知道结果,不是十分清楚其中的计算过程,但相信到了后面的应用题学习就能轻易理解了,前面的教学目的也已达到. 学生还从中学到了一些生活常识. 比如对两个“文具店”的商品进行价值、质量、包装方面的比较,懂得从中选购价廉物美的文具. 再想想有几种付钱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创造性.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因此,教师只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就一定能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有用”的数学.
【关键词】 情境引入;教学新知;巧设练习;数学能力
一、利用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源泉和动力,小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都极易引起兴趣. 在教学中,我经常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开展学习活动,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
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贴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利用“超市购物”这一学生熟悉而又喜爱的生活情境,设计出生动的电脑图像和充满趣味性的导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都去过超市吗?在超市中你最喜欢逛那一部分?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超市逛逛,你们高兴吗?(出示课件)你们喜欢货架上的这些玩具吗?如果老师让你选两样你最喜欢的玩具买走,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钱吗?该怎样列式呢?”这样的引入设计,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2.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新知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 学习也是这样,自己亲身感受过的,想了解它的愿望也最强烈. 在教学新知时,我经常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教学“分类”时,我利用教室的空间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 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再将这些物品打乱放在一起,两者加以比较,引出“分类”. 通过简单的比较,学生立即明确了“分类”的好处. 接着再让学生动手去分,去整理,恢复教室原来干净、整齐的面貌. 学生不禁感叹到:“好整齐呀!”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进一步体会了“分类”的好处. 之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一定数量的物品,让他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教师只负责巡回检查、指导和调控,争取在课堂短暂的时间内让小组交换分类,让他们每一内容都尝试到,最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直接经验总结出“分类”的方法,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整个一节课,教师只用寥寥数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透彻. 更主要的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得到了充分发挥. 每名学生都有发现、创造的机会,同时使学生懂得了谦让、合作、互助等.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教师在教学中要“活”用教材,用“活”例题,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来获得知识,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
3. 联系生活实际巧设练习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使学生发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就会更主动.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我除了完成教材上的练习内容外,还让学生想想教室里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运用到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讨论,有的说清扫工具可以分类统计:4把笤帚、2把镊子、3个拖把、2个水桶;有的说把“图书角”中的书进行分类统计:童话书39本、故事书45本、漫画书18本、其他书22本;还有的把自己书包内的物品进行分类统计:7本书、10本作业本、5支铅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名学生都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而且根据自己的统计提出了许多有关加减法的问题,学生之间互问互答,这样不仅拓展了知识的广度,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有了数学的意识,还要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去寻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如:在教学“元、角、分”这部分知识时,我利用玩具纸币,设计了两个文具专卖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商品交易. 在交易活动中,学生不仅轻易理解了1元 = 10角的关系,而且基本理解了一些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单位间的互化关系,如“每本图书1元6角,小红买2本图书. 她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钱?”学生能很快算出结果是1元8角,并且大部分学生能说出两个1元6角是3元2角,用5元减3元2角是1元8角这个算理. 虽然有小部分学生只知道结果,不是十分清楚其中的计算过程,但相信到了后面的应用题学习就能轻易理解了,前面的教学目的也已达到. 学生还从中学到了一些生活常识. 比如对两个“文具店”的商品进行价值、质量、包装方面的比较,懂得从中选购价廉物美的文具. 再想想有几种付钱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创造性.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因此,教师只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就一定能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有用”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