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风马旗的精神指向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hz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以其奇险的自然风光而为人向往,你一旦走进那里,却会发现更有魅力更有独特性的是那些人文风光和民俗风情。高原上处处可见的风马旗,就是藏族人与天地神佛交流沟通的带有深厚宗教和民俗文化气息的媒介物。藏民喜欢和常用的这种风马旗,以多种样式,遍布于青藏高原的雪山、湖泊、峡谷、草原、山口、桥梁、寺院、村寨……形成了唯青藏高原才有的一种特殊而壮丽的景象,这种景象让人叹为观止,联想绵绵。
  
  风马飘飘,天人灵犀相通
  
  风马,也叫“经幡”“祭马”“禄马”“祈愿幡”等,藏语称之为“隆达”。“隆”就是风的意思,“达”意为马。风马的确切含义是:“风是传播、运送印在经幡上的经文远行的工具和手段,是传播运送经文的一种无形的马,马即是风。”藏族人的风马旗也称为“风马经幡”。在藏族中,人们认为雪域的守护神是天上的赞神和地上的年神,他们经常在雪原上巡视,以保护雪域各部落的安宁祥和。这种思想,体现在人们所印制并到处悬挂的风马经幡上。
  在藏区走访,我发现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别的大大小小的喜庆事,如婚嫁、建新房、外出朝拜等,人们无一例外地都会插挂五彩风马旗,用以表达自己的求吉心愿,祈求神佛的庇佑。因为插挂风马旗象征着与神佛进行沟通,可达成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而且经幡串结得越长越好,挂得越高越好,以至有长达百米的经幡串。
  游牧的藏人,每每迁徙搬家,搭好帐篷后的第一件事也是在周遭和帐篷顶上系挂风马旗,以祈愿神灵和佛陀的许可和福佑。固定居住的人家,也是不例外地要在屋顶插挂上祈赐吉祥平安的风马旗。插于房顶的风马旗,每年都要在藏历新年更换新旗。早上太阳刚刚升起照到屋顶时,全家老小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屋顶上,举行隆重而欢乐的换插经幡、祭神和祈福的“托散”仪式,抛撒糌粑,并高呼“扎西德勒”。仪式结束后,再将旧经幡送到附近河边干净的地方,以消灾祛祸。
  春天回暖开犁时,耕牛的头角上要绑上小小的风马旗,表示向地母致敬和感恩,同时祈望五谷丰收。人们还在山口、桥梁处悬挂风马旗,祈望舟车平安。在众多宗教节目里,更是满山遍野插挂风马彩旗,声势浩大。藏区各处的神山圣水处,也是成串的风马旗幡布满山野,在风中猎猎劲舞,表示这里是神和佛陀的神圣驻地,也表达着人们对山灵水神的敬畏与供奉,祈望与神佛有最亲近的沟通。我们时常看到,绕山绕河湖朝圣的人扛一面醒目的大风马旗,那是为祈求平安,免入迷途遭遇灾难。在宗教圣迹古刹地,常年张挂着五彩的风马旗幡,表示对神佛和圣贤的崇拜与礼赞。藏区天葬台悬挂风马旗,是超度亡灵并寄托后人的哀思。风马旗还有一项功用,就是遇有活佛、尊者圆寂,当地信众家家户户都会将房顶上的风马旗斜着置放,以示对他的敬仰和哀悼。藏族人还有将自己或逝去亲人的手镯、帽子、须发或一团羊毛系于风马旗上的习惯,这是希望借助风马旗的神力让运气升腾天际,以获人生吉祥如意。
  甘南藏区还有在每年传统的祭战神或山神等地方保护神的插箭节上,配合给神送巨箭,大量往空中抛撒纸风马的习俗。这种纸风马约半个手掌大小,长方形,彩色,上面印有背负宝珠的飞马和虎、狮、鹏、龙等图案,象征好运亨通,保佑顺吉。煨桑开始后,伴着浓香的桑烟,法螺号从山头“呜呜”响起,人们一边喊着“拉加罗(天神胜利了)!拉加罗!”一边向东方的空中抛撒红红绿绿的纸风马。彩色风马在和暖的晨光中漫天飞舞,喻示着人与神的愉悦汇合。青海藏区也有类似的在山顶放飞纸风马旗的习俗。另外,在青海的重要宗教圣地,多见大幅、成串并拉挂很长的彩色风马旗,如文成公主庙从入山口到庙殿后山,成串的彩色大风马旗遮天蔽日,满山满洼,十分壮观。巴塘天葬场悬挂的风马旗俨然形成一座庞大的城池,非常肃穆庄严。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金沙江两岸藏区,一处处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结合在一起的巨型经旗,甚至全是以整匹整幅棉布印成的,非常独特和神圣。拉萨布达拉山与药王山之间,那一串串万国旗般随风飘舞的风马旗,更是特有的一种宏大神圣景象。林芝工布、米林等地的风马旗多直接悬挂在古柏上,五六个一簇,迎风招展,遥遥可见。
  
  丰富想象,风马多姿多彩
  
  藏区风马旗的形式有多种,按照用途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布印的风马旗。它是在长方形、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各个单色布片上印刷上红色或黑色的图案和经文,一般有佛像、菩萨、护法神、宝马驮经、宝塔、曼陀罗(坛城)、经文章段、六字真言、符咒等。其中,“宝马驮经”属于最常见的,其图像为:中心是一匹宝马,其象征财运兴旺的“喷焰末巴”。宝马图的象征意义是转变一切恶为善,并且让善像骏马一样急驰如飞,传遍宇宙。这匹马在古印度的神话里是诸神之王帝释天的坐骑。风马旗四角分饰“达”(猛虎)“森”(雪狮)“琼”(神鹏)和“珠”(祥龙)。风马旗大者二尺余,小者尺余,主要用于悬挂或插挂。一般白、黄、红、蓝、绿五色为一组,按照顺序一组组、一排排系挂于树上或悬挂在横空长长拉挂的绳索上。色彩的象征意义为:白色为人之纯洁的心灵,黄色为大地,红色为火焰,蓝色为天空,绿色为江河。拉挂风马旗,视环境地势需要,可长可短,长的有达百米以上的,短者犹如片片活脱鲜亮的小彩旗,插于草原帐篷、农家宅院和城乡居民的屋顶上。
  另一类是纸印的风马片。主要用作祭祀活动时祭献抛撒的吉祥物,也可作为供奉物成组悬挂或张贴于室内外。大者尺余,小者仅几厘米。最常见的就是风马图像印在四五厘米见方的纸片上。这种风马纸片可成千上万地大量印制,作为各种宗教节日上的祭祀用品,煨桑时撒在喷吐飘飞的烟缕上,随着香烟飞升起来,非常壮观神圣。每每这时,祭祀者边向空中抛撒风马纸片,边口中说着祝诵词:“风马升起来,飞向空中!没有升起的风马,请赶快升起!吉祥如意!吉祥如意!风马哟,愿你们快快升入高空,与神与佛相会……”笔者在拉卜楞寺的宗教节日上,在拉萨大昭寺前的煨桑灶旁,多次见到过信众和僧众们向空中大把大把抛撒风马纸片的盛大场面。在塔哇民间插箭节的煨桑仪式开始时,信众们向着刚刚露头的太阳方向的空中抛撒风马纸片时,各色风马在空中飘飘荡荡翻飞的神秘壮观场面,令人震撼!站在山头的高处,可以看到事后飘落在地面上的厚厚风马纸片,完全盖住了山坡上密集的绿草,地上一片缤纷。
  还有一类就是各种经幡,根据色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黑色或朱砂色油墨将经文图符印制在整匹白布上而成;一类是同风马旗一样,在蓝、白、黄、红、绿布块上用经文图符相问组合而成。这种较大的风马旗,多是在构建大型经幡城时使用,规模和阵势比较庞大。
  根据其地点场景、信仰仪轨、祈祷功能的不同,风马旗又分为悬挂式、插挂式、经幡塔和 经幡立柱等。悬挂式,视其环境、地势、用途张挂,可长可短,可疏可密,长者达数百米以上,密者数十上百层悬挂,有的还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占地面积数百至上千平方米的经幡城。插挂式,在竖长方形的纱布或丝巾上印以风马旗图案,一边缝在旗杆上,另一边缀上很多直条的飘带,主要插在村口、屋顶、十字路口、山顶或山道上。经幡塔,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布块做,也可以用哈达一样的丝巾来做。在四川藏区多见用丝质风马经幡层层系挂、片片重叠而成的撑天大伞般的经幡塔,用作集体祭祀的场地。黄河源头玛多县也有相当壮观的经幡塔。立柱式经幡,常见于寺院、佛殿、经塔、山顶、宅院、神山、圣湖等地。其形制巨大者达数十米,如阿里冈仁波钦神山下的经幡柱、江孜白居寺“十万吉祥多门塔”前的经幡柱等。柱顶还装饰有铜铸镏金日月宝瓶、五彩华盖、牦牛尾。
  风马旗的印制地,主要在川西德格印经院、拉萨的传统作坊和寺院,还有后藏日喀则,这是风马旗的三大著名雕版印制地,以德格印经院最出名。雕版以木版居多,也有少量石版和金属版。制作雕版及印制过程并不复杂,但充满宗教肃穆感,所用布、纸和油墨必须处理得非常洁净,印工匠人工作前必焚香、净手和诵经,并在朝东南向的房间里印刷,以保风马旗的圣力。
  
  内涵深邃的文化融合产物
  
  风马旗,其实是渗透在藏民族血液里不可或缺也无法取代的一种特殊文化产物,其渊源久远。
  据考证,最初的风马旗并不是寄托藏人祭祀神灵、祈祥祛难的心愿的,而是军户的标志。据《白史》称,藏族先祖大部分臣民为游牧户,后每户仿军户门口立一旗矛,风马旗渐成为藏族民居装饰标志。再后,演变成为带有宗教色彩的行为。
  宗教界和学界一般认为,风马源于苯教原始祭祀文化,主要从对动物灵魂的崇拜而衍传下来。据说,最初的风马是直接将羊毛系挂于树枝草丛,如今在大大小小的玛尼堆上仍可看到牛、羊头颅等物。藏族原始宗教认为,山神是地方保护神,它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本地区众生的安全,常骑马巡视辖区,保护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藏族认为,风马在深层意义上指人的气数和运道,或者特指五行;在灵气聚集之处(神山圣湖等),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等愿望的风马,让风吹动,有利于愿望向上苍神灵的传达和实现。为报答山神和上苍神灵,每到祭日,人们便虔诚地举行煨桑仪式,献上“隆达”。所以制作、插挂“隆达”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
  后来,这种风马祭祀文化受佛教传入影响,与之融合,约在13世纪初,最早由噶举派寺院广泛使用,用以传布其教义,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藏传佛教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佛神沟通的一种媒介物。
  风马旗一般分白、红、绿、黄、蓝五色。在藏族民众心目中,白色象征纯洁善良,红色象征兴旺刚猛,绿色象征阴柔平和,黄色象征仁慈博才,蓝色象征勇敢机智。五色风马旗的象征意义是代表天地万物众神。五色彩箭、五色空行母、五色毛线和四色护法神等,都与此象征意义有关。风马旗的祭祀活动,与其图像象征内涵有关。经幡的中心是一匹骏马,骏马形象是神速的象征。祈愿受五种自然物制约的世间一切事物,由对立转向和睦,由坏转向好,由恶转向善,由凶兆转向吉兆,由厄运转向幸运。不仅能够转变,而且转变得迅速。经幡四角画的四兽图像,老虎栖息在森林中,老虎的形象象征着木或风;狮子居于山上,狮子的形象象征着土;鹏鸟飞翔在天空,双角喷发出火焰,鹏鸟形象象征着火;龙生活在大海中,龙的形象象征着水。风无处不在,风即天。在这里没有把森林、高山、大地、天空、河水、大海作为六种自然物直接画上去,而把在这些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形象作象征,可见它不是仅仅表现六种自然物,而是把它们作为主要内容。而马背上画的那个象征财运的“喷焰末巴”,就是促成实现人们心愿的如意吉祥。除开分别不同的五色象征之外,一般还有一面主幡,形制要大于五种不同单色的经幡。主幡与边镶布条颜色搭配,是根据藏族历算关于母子生克学说中相生原理来决定的,如主幡的颜色是绿色,边镶布条的颜色应该是蓝色,主木水相生。故而马经幡象征着生命的本源,具有深奥的意义,整个经幡完全是融情感与理性为一体的产物,完全是表现人们美好精神愿望的载体。
  和藏区其他艺术一样,风马旗的创作与传播,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驱使并为之服务的,它是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流沟通的一种载体。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等愿望的风马,让风吹送,有利于愿望的传达和实现。当地藏人朴素地认为,经幡每被风吹动一次,就等于献幡人吟诵了一遍经文,旗子动的次数越多,诵经的遍数就越多,就越能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吉祥福分。风马旗其实就是沟通世俗与灵界的通用介质,就像高原雪域上的建筑、绘画、雕塑和坛城等一样,藏族人把尽可能多的宗教意念和朴素生存愿望融入风马旗这可视的载体中。有趣的是,如今的“隆达”上还出现了牛、羊和羚羊的形象,这扩展了生灵图像审美视野,也让民俗学的内容升华进入神圣的风马旗。
  
  (题图:巴塘天葬场的经幡城)
其他文献
丧葬礼俗是人生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的终点。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中,人们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不死其亲”,即不把死去的人当成亡人,而是把其当成灵魂和肉体仍存在的“活人”(谢洪欣:《〈金瓶梅词话〉葬前礼俗考察》,《民俗研究》,2007年第4期)。为了表达这种灵魂不灭的思想,便出现了很多繁琐的丧礼程式。这种程式既要让死去的人安宁,也要让活着的人满意,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其所表现出来的一是“孝”,二
期刊
一    在鲁迅校辑的古籍中,精力耗费最多、时间延续最长的当数《嵇康集》。从《鲁迅日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为校辑“嵇康集》所付出的心血:  1913年9月23日下午,“往留黎厂搜《嵇中散集》不得,遂以托本立堂”;1913年10月1日午后,“往图书馆寻王佐昌还《易林》,借《嵇康集》一册,是明吴匏庵丛书堂写本”;1913年10月15日夜,“以丛书堂本《嵇康集》校《全三国文》摘出佳字,将于暇日写之
期刊
一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七里镇“仙娘庙会”,以农历三月二十日为始,相传当天为“天花圣母”金霄娘娘、银霄娘娘、碧霄娘娘的生日,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笔者多年来常去逛仙娘庙会,并作了相关调查。  七里镇是贡江边上一个古老的客家村落,曾是赣江上游的古码头,也是粮食、木材、陶瓷等传统产品的集散地,现有古窑遗址、许真君庙、纪念赣南最后一位状元池梦鲤的状元桥、池氏祠堂、仙娘庙等文化留存物。因对岸有七条山脚一字
期刊
在古代,由于信息不通,交通闭塞,一些乡村或溪渡隘口,常常遭遇盗贼匪帮的袭击,他们轻则劫走钱财,重则伤害人命。因此,民间为保家护宅,习武之风很盛。如今,我们还能看到许多沉默于乡村的习武工具,有的是百余斤的关公月牙刀,有的是打磨精致的石锁,有的是遗存民间的武举石。由于这些习武工具的笨重,不少仍能完好地在农民家中保存着。这些石石锁,反映了古代村野之民具有强烈的保安意识,还有就是受“以武举魁天下”的科举观
期刊
河南省淮阳县的太吴伏羲祭典,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世代相承的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民俗活动,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淮阳太吴陵庙,则是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并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么,太吴陵都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伏羲祭典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淮阳县因居准水之阳,故称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位于豫东
期刊
阅读古史,我们有一个发现:夏商时代的帝王之名一般比较简单,而且往往与“十干”相联系。如夏之大庚(太康)、孔甲,商之武丁、祖甲。这类人名,学界把它称为“日名”。  日名之由来,与华夏民族崇拜太阳神的古风紧密相关。据考察,中华民族的族名“华”,乃是由古文字“晔”演变而成。《说文解字》:“晔,日光也。”所谓华族,就是崇拜太阳和光明的民族。上古时代,中国大地曾广为流行对太阳神的崇拜,中华民族的主要图腾标志
期刊
12世纪初,兴起于东北北部的女真人金王朝,在灭亡辽王朝后,南下攻宋。昏庸荒淫的徽宗赵佶不组织抵抗,金兵势如破竹,1126年末围困汴京(今河南开封)。才当了一年皇帝的赵桓(钦宗)软弱无能,幻想纳款求和,第二年初与其父徽宗都做了俘虏。四月,二帝及其后妃、皇子、皇孙、公主、驸马、宫女等三千余人,被押往燕京,北宋灭亡。此事发生在钦宗靖康二年,所以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王朝最后的两个皇帝因为被金兵俘虏,流放
期刊
书的发明改变了中国历史,中国纸与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世界历史。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数千年绵延不绝、推陈出新,主要得益于文字、纸。印刷术与书的发明。文字的发明将人类从蒙昧与野蛮引向文明,纸的发明使人类记录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思想与行为变得简单而易行,印刷术的发明则是孕育人类现代文明的“文明之母”,而书的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阶与加速奔跑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纸与印刷术的两大发明。对古代乃至现代人类政
期刊
在2008年举办的一次关于“非遗”保护工程的研讨会上,我曾以《“非遗”保护热潮中的困惑与思考》为题发言,随后把文章发表在辽宁的《文化学刊》上。文章提出了值得密切关注的几个问题,即“精华”与“糟粕”的辨析、文化功能的演变及旅游开发的得失等问题,以期对“非遗”项目的申报评审和保护利用有所裨益。现在就我近年参与相关活动的实际感受,继续就上述问题进一步申述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    国务院办公厅于2
期刊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是以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的。在流传中继承、发展、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面貌。如宝卷这种形式,从最初唐代寺庙里的俗讲,宋元讲经中的说诨经,到后来成为明清民间的宗教性说唱故事。江苏靖江的讲经宝卷,同其他明代宝卷一样,至少从明代中期开始,作为民间宗教做会中的说唱部分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一直发展到今天,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者在阅读整理这些宝卷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