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作为当今电化教学的最新技术,它可以广开门路地收集各种图形、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信息,并按照教学的需要进行加工、处理,再与视讯技术结合起来,服务于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事物如果用文字来认识需要10分钟的话,用图画只需约一半时间,如果采用神情毕肖的动画只需三分之一的时间.图像是传递速度最快,信息蕴含量最大的载体,因此把教学过程和图像联系起来,将大大加快学生认知的速度,提高教学质量,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更能有效地把图像与教学过程联系起来,提高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中有关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比较枯燥和抽象的内容,如果只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及方法的话,学生难理解,教师费口舌,而且教学效果不佳.但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教学的话,结果就大不一样.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 “分数与除法”中的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四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3的四分之一等于1的四分之三)时,运用多媒体动画按下图的顺序演示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教师不用多费口舌,学生也能理解,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合作学习、探讨提供了必要的思维指导,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
又如小学数学中的行程问题,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时可以用诸如演示、投影等方法来进行,但这种演示或投影的方法,有些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现场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顺利进行,有些虽然可以进行演示,但教学演示动作和过程的连续性较差,动态演变、教学信息传递不佳,而且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还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口头的信息传递,其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而改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的话,就能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轻松突破这一重点、难点.例如对于“甲、乙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走70米,乙每分走 50米,经过3分钟后两人在途中相遇,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课本中虽然有插图、文字叙述的解题思路,但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对运动中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很难想象,特别对第二种解法为什么要先求“速度和”难以理解,于是我根据教学实际自制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分析:“甲、乙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揭示两人出发时所在位置和前进方向;“甲每分走70米,乙每分走50米”,控制电脑中代表甲、乙两人的图形各前进长短不同的一格,表示每人行的速度;紧接着演示第2分钟和第3分钟甲、乙两人的运动情况,最后,甲、乙两图形在图中线段上的某一点重合在一起,表示3分钟后甲、乙两人相遇.这时,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甲、乙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就是甲、乙两地间的距离,而很快得出第一种解法:70×3+50×3(如下图上半部分所示).
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被生动的动画图像吸引住了,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紧接着,抓住时机,继续演示第二种解题思路:“第1分钟甲走了70米,乙走了50米,两人共走了多少米?”教师边提示边控制计算机中代表甲、乙两人第1分钟走过的路程并闪烁着移动下来,排在一起从而导出“速度和”这个概念,接着再边演示“经过3分钟以后,两人共走了多少米”(如下图所示)边引导学生思考.
就这样,不用多费口舌,学生马上就能得出:甲、乙两地间的距离由 3个(70+50)组成. 从而得出第二种解法:(70+50)×3. 再进一步归纳出: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接下来,改变这个课件的演示顺序又帮助学生解决了“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方相背而行,甲每分走70米,乙每分走50米,3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360米的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走70米,乙每分走50米,几分钟后两人相遇?”等系列问题,从而使学生对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形成较完整的系统的认识,为学生对这些系列问题进行研究性合作学习、探讨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罗峰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事物如果用文字来认识需要10分钟的话,用图画只需约一半时间,如果采用神情毕肖的动画只需三分之一的时间.图像是传递速度最快,信息蕴含量最大的载体,因此把教学过程和图像联系起来,将大大加快学生认知的速度,提高教学质量,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更能有效地把图像与教学过程联系起来,提高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中有关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比较枯燥和抽象的内容,如果只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及方法的话,学生难理解,教师费口舌,而且教学效果不佳.但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教学的话,结果就大不一样.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 “分数与除法”中的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四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3的四分之一等于1的四分之三)时,运用多媒体动画按下图的顺序演示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教师不用多费口舌,学生也能理解,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合作学习、探讨提供了必要的思维指导,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
又如小学数学中的行程问题,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时可以用诸如演示、投影等方法来进行,但这种演示或投影的方法,有些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现场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顺利进行,有些虽然可以进行演示,但教学演示动作和过程的连续性较差,动态演变、教学信息传递不佳,而且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还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口头的信息传递,其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而改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的话,就能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轻松突破这一重点、难点.例如对于“甲、乙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走70米,乙每分走 50米,经过3分钟后两人在途中相遇,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课本中虽然有插图、文字叙述的解题思路,但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对运动中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很难想象,特别对第二种解法为什么要先求“速度和”难以理解,于是我根据教学实际自制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分析:“甲、乙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揭示两人出发时所在位置和前进方向;“甲每分走70米,乙每分走50米”,控制电脑中代表甲、乙两人的图形各前进长短不同的一格,表示每人行的速度;紧接着演示第2分钟和第3分钟甲、乙两人的运动情况,最后,甲、乙两图形在图中线段上的某一点重合在一起,表示3分钟后甲、乙两人相遇.这时,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甲、乙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就是甲、乙两地间的距离,而很快得出第一种解法:70×3+50×3(如下图上半部分所示).
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被生动的动画图像吸引住了,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紧接着,抓住时机,继续演示第二种解题思路:“第1分钟甲走了70米,乙走了50米,两人共走了多少米?”教师边提示边控制计算机中代表甲、乙两人第1分钟走过的路程并闪烁着移动下来,排在一起从而导出“速度和”这个概念,接着再边演示“经过3分钟以后,两人共走了多少米”(如下图所示)边引导学生思考.
就这样,不用多费口舌,学生马上就能得出:甲、乙两地间的距离由 3个(70+50)组成. 从而得出第二种解法:(70+50)×3. 再进一步归纳出: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接下来,改变这个课件的演示顺序又帮助学生解决了“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方相背而行,甲每分走70米,乙每分走50米,3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360米的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走70米,乙每分走50米,几分钟后两人相遇?”等系列问题,从而使学生对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形成较完整的系统的认识,为学生对这些系列问题进行研究性合作学习、探讨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