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校创业教育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复合型人才受到社会青睐。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但目前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仍然是基础扎实的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目前,从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来看,由大学本科生主动承担并积极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还不是很多。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上,创新创业活动大部分是在课余时间参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的科研及创新创业能力没有真正地培养和激发起来。
  长期以来,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德州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意识到了目前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已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开始注重培养有国际视野、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修养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能力目标是:树立创业意识,培养良好创业心理品质,形成创业心理结构,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发展目标是:有国际视野,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修养的创新性创业型人才,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首先我们对大学本科课程设置进行了修订,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包括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创业教育学科理论课程和以掌握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创业型活动课程。在低年级开设系统化的综合课程、创业实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和进行创业知识的积累。高年级主要开设创业案例教学课程和创业项目实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实战经验。同时,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还为学生实践提供创业机会和创业基地,把创业教育实践课堂搬进企业、车间,聘请校内外指导教师,全面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选择创业项目,组建创业团队,使学生在系统理论和教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常规教学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二建设创业教育精品课程群,进行教学改革
  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以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与理念为突破口,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模拟创新创业过程为核心,以典型教学任务为载体,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群。开发了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精心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师生互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教法,实现课程体系与相关技能平台、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实践项目的相互支撑,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全新教学理念引导下,构建了课程建设平台,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有机结合、相辅相承,理论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齐头并进,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针对学生社会经验缺乏、课堂气氛不活跃、发言不积极等问题,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如案例分析、视频教学、情景模拟、课程论文等,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学生得到充分锻炼,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将单一的课堂进行了有效延伸,利用校园信息化渠道进行教学资源共享,保证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各类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组织了数批学生外出参观、见习,在企业、车间开设创业实践课程。通过校外实训,有效地解决了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离的矛盾,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管理活动,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使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缩短了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就业之间的适应过程。
  三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类教材,面向全校学生首开创业公选课
  为适应学生创业素质形成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我们编写并正式出版了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材《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创业基础》和《创业基础案例与实训》,并且选配对创业工作有热情且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组成创业教育教学团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公共选修课,用以指导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方法指导,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们编写的创新创业类教材是以教育部提出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为框架编写的,充分体现了四位一体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就业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有助于普及创业教育和选拔创业型人才。按照创业教育实验区提出的“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提高创业能力”的导向,教材以创业基础知识为脉络,以创业素质和能力教育为重点,以风险控制为核心,是侧重应用、特色鲜明、集教学和选拔为一体的应用型教材。教材内容涉及创业案例、教学内容、案例分析、创业实训、创业案例深度思考等,实用性很强。通过师生的反馈得知,教学效果良好。特别是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在校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提供了专业课之外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的补充。
  四创办创新创业实验班,为省级创新实验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德州学院于2011年3月17日制定了《关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改革思路。2011年10月,决定以经管类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为试点,集全校之力,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同时明确了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的任务,即扎实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经验和教训,为创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提供理论支持和工作经验。2012年8月,基于四位一体理念的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实验区对德州学院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政治方向、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就业岗位、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描述,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进行了规格设计。针对每一项规格制定了相应的课程、实验、实习实训、专业创新设计、科技文化竞赛等教学环节培养方案,形成了以能力为主干,以创新为核心,素质、知识、能力和就业和谐统一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为适应德州学院创业型人才培养战略,根据省级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办了创新创业实验班。充分运用校外实训基地,把学生领进企业、车间上创业实践课。将创业教育分为创新创意、产品(创意)研发、创业企业设计和创业企业孵化等四个阶段,形成了“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这一创业教育体系。   五课赛结合,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高级层次,也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没有创业的实践,创业教育的目标就不能有效实现。创业实践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创业的综合素质。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非常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每年获批各级各类创新性项目几十项,为学生的实战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十多个创业项目已经实施,完成注册并开展经营活动。这些企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百余个,创业带动就业已初见成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规范地纳入了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之中,将过去由学生会、团委和院系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系统和规范地纳入了常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经管类创新创业型人才,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我们组建了五个竞赛项目组:综合竞赛项目组、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项目组、全国大学生会计专业竞赛项目组、全国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项目组和全国大学生国际贸易大赛项目组。学生在科技竞赛、学术研究和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科技竞赛方面,获得国家级奖励103项,省级奖励156项。突出项目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二、三等奖;全国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国家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二等奖;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新加坡国际市场营销大赛国家一等、二等、三等奖;全国市场营销国家二等、三等奖;用友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国家一等、二等、三等奖。另外,为充分利用教师承接的科研项目,采取措施激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学生在科研项目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已发表各级各类论文200余篇。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在本科生整体培养方案和创新教育体系构架上,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和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年有上百名教师加入到创新实验区,积极引领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每年申请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的学生近300人,每届本科生有近30%的学生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每年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的学生数达数百人,每届本科生有40%以上的学生参加,一些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得以全面开展,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许晓鸣.创业教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C].第二届“创新型创业教育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上海理工大学,2010-11-24.
  [2]吴满琳.上海理工大学创业班的运作思路与实践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3-57.
其他文献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在大学数学课程中所采用的数学类教材,对于非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学生来说,在理论学习及知识应用上存在非常大的困难。为了提高大学数学的教学与学习效率,本文提出对大学数学课程的内容进行技术化处理,重构大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让数学教材成为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技术的教程,而不是一门系统性、理论性非常严密的数学学科教程。学生通过阅读与学习,希望既能很好地掌握其中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和技术,又能
期刊
各人读研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不能完全用“值不值”来衡量。  日前,湖北某名校一名女研究生找工作面试时,发现自己竟然不敌非名校的本科生。无奈之下,修改简历,只写本科学历。这个现象,英语里叫“overqualified(资历过高)”。新东方的徐小平老师曾将其译为“过立废”,此译法之残酷,仅次于现实。  此事的发生,恰逢研究生就业“倒挂”和“读研贬值说”在网上流传。出现此类问题,倒未必要理解为“读研不值钱
期刊
一哲学指引是学习与研究的现实性需求  1现代科学危机呼唤哲学引导  19世纪以来,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被设定为条理化、强有力、普遍有效的识见,然而雅斯贝尔斯指出科学必定在如下方面产生局限:关于某物的科学知识不是关于存在的知识,科学知识都是围绕具体事物的。[1]由此暴露出科学对存在本身的忽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科学对外部世界的直观缺乏整体性,分门别类的科学在各自领域内作出内容丰富的描述
期刊
开学前召开的干部大会上,校党委书记做主题报告,就新学年学校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强调以学生成才为本,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开设“德业大讲堂”。他指出,德与业的关系问题就是“红”与“专”的问题,就是做人与做事的问题,体现了我校“澡身浴德,修业及时”校训的要义,体现了“精神成人,专业成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德业大讲堂的开设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们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呢?是教书育人。对于教书
期刊
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52年[1],当时我国部分高校仿照前苏联教育模式建立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并在2012年由教育部将给水排水工程改名為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经历了60多年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应用很广泛的学科,它是以城市水的输送、净化及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有关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与城市、城镇建设事业、工业生产、环保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学科。  据全国高等学校
期刊
本文通过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新疆体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审视当前新疆体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体育对社会促进作分析体育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专项结合并提出建议。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新疆体职院、乌市体校、伊犁体校、阿克苏体校、巴州体校、喀什体校6所体校中职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939份,其中男771份、女168份。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符合研究要求。  
期刊
一“体改生”的特点  1群体结构层次复杂  由于“体改生”的招录条件的规定,使得学习同一专业的“体改生”的生源五花八门,有的为高校毕业生,有的为退伍士兵;有的毕业于地方院校,有的毕业于公安院校;有的刚刚走出校园,有的已参加工作多年。学员来自五湖四海,群体结构层次多样,教育管理难度增大。由于这些原因,他们在学习新专业时程度就参差不齐,学习的方法、兴趣度、投入度及学习的效率就完全不同。  2职业特色鲜
期刊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注重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必要性  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  高校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适应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大学生越来越难以就业。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大学生就业群体的整体数量超过了社会的需求,而是因为某些学科专业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与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造成的,诸如热
期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创业能力是继学术性、职业技能教育之后,大学生要具备的第三种能力[1]。因此,当前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的、稳固的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
期刊
创新已成为时代主旋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驱动提升至国家战略发展高度,为创新教育开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而且,创新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要把教育的核心追求从知识转向发展,从继承转向创新,这无疑是中国教育范式的一次重大转型。[1]时至今日,教育界对“创新”的重视也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创新教育实施现状并不容乐观,往往局限于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或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