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风电场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52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布山地势平缓,海拔4000米,风大,不长树木只长草,但离村子远,很少有人到那儿去放牧。一家风电公司看中了山上的风能,就征地在那儿修建风力发电场。山下的村子靠征地费,一下子脱了贫。
  吉列大爷拿到硬扎扎的钞票,笑得合不拢嘴。
  因为要拉建材和设备上山,风电公司在山上开了一条简易公路。在修建风机塔架基础的时候,村里的劳力都去干活,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吉列大爷用征地费买来马和架子车,天天为工地拉建材。因为山上要安装100多架风机,汽车只能把建材拉到中心地带和可以通车的风机点,那些无法通车的风机点虽然不多,但风力好,就只能靠吉列大爷的马车拉。
  两年后,100多架风机全部错落有致地矗立在阿布山上,日夜不停地转啊转,源源不断地发电。
  吉列大爷用两年务工挣来的钱,买了一批牛犊羊羔,天天赶到阿布山上放牧。阿布山虽然成了风电场,但风机之间隔得较远,植被没破坏,依旧绿草茵茵。风机塔高100多米,也不影响放牧。村民们嫌路远不到这里来放牛羊,这里就成了吉列大爷的私家牧场啦。
  他到这里来放牧,还有一个目的:学普通话。
  两年前,他赶马车为工地拉建材,因为不会普通话,很不方便,还闹了不少笑话。用彝语说话,他口才很好,可用汉语说话,他结结巴巴。村民全是彝族,平时都用彝语交流。吉列大爷觉得一个人在村里学汉语怪不好意思的,年纪一大把了,还跟幼儿园孩子一样a、o、e地学,所以就到风电场来学,顺便放牧,一举两得。
  起初,他是把孙子教他的汉语拼音字母和兒歌翻来覆去地背。后来,风电公司巡查工郑天到山上查看风机运行情况,知道此事后,就送给吉列大爷一部智能手机,教他点击里面的广播电视节目,学习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所有话费和流量费,都由郑天出。吉列大爷十分感谢。
  郑天隔三岔五开摩托车上山巡查。他本是说四川话的,可为了给吉列大爷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每次都说普通话,而且,一到山上就主动跟吉列大爷打招呼。吉列大爷对郑师傅很有好感,几次要请他到家里吃饭,可郑天都婉言谢绝了。
  吉列大爷发现,郑师傅的巡查都有固定的路线:下车后,提上工具箱,先到51号风机去。该风机是这100多架风机中最偏僻的。风机远看似乎跟玩具风车一样小,到近了其实很大:塔架高上百米,塔底截面外径也有七八米。
  郑天来到51号风机跟前,掏出钥匙打开风机塔底上的小铁门,进去忙碌。忙完后,就去检查一下四周的风机,之后过来跟吉列大爷聊天。吉列大爷因为平日难以碰到一个人说话,加上想展示近期的“学普”成果,所以滔滔不绝地跟郑天交谈起来。这时,他会看到一个跟郑师傅一样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的人,手里也提着同样的工具箱,走进51号风机内。
  吉列大爷曾经问过郑天,那是什么人?郑天告诉他,那是自己的同事老王,老王负责从山南巡查,自己负责从山北巡查,最后在51号风机会合,写巡查日志。
  这天,郑天把山北的风机巡查完后,照例过来跟吉列大爷聊天。这时,吉列大爷看到老王提着工具箱走进51号风机忙碌,大概一刻钟后,提着工具箱出来。
  郑天喊:“老王,过来歇会儿不?”
  “不了,我下山还有点儿事,你们慢慢聊。”老王说着朝他们招招手,走了。
  吉列大爷忽然问:“会合地点为什么不选在地势平坦的56号风机,而选在陡峭的51号风机?”
  “因为51号风机是风电场的中心机组。”郑天答。
  吉列大爷“哦”了一声。
  郑天站起来跟吉列大爷告辞,到51号风机拿上自己的工具箱,锁好门,骑上摩托车,下山去了。
  几天后,下起了毛毛雨。吉列大爷正在风电场跟着手机里的播音员学说普通话,这时隐约听到山下传来摩托车的引擎声,就关掉手机,躲进附近的光伏电板下避雨。
  一会儿,郑天披着雨衣,骑着摩托车上山来了。到了56号风机处,熄火,下车,四处看了看,又掏出手机打电话。一会儿,从山南那边走来同样披着雨衣的老王,手里也提着工具箱。
  两人见面后,并不去“中心机组”内部写巡查日志,而是相互交换工具箱,之后分道扬镳。郑天骑上摩托车下山了。
  吉列大爷迅速爬出光伏电板,吆喝起牛羊。牛羊排山倒海一般冲向公路。郑天连忙踩刹车,车子撞到路侧,倒在地上。
  吉列大爷跑过去,从摩托车上扯下工具箱,打开看了一眼,又迅速合上。
  郑天一条腿被压在摩托车下,痛得龇牙咧嘴。他摘掉安全帽,把摩托车垫高,想把腿抽出来。吉列大爷双手拿起工具箱,狠狠朝郑天的头部砸去。郑天一下子昏迷过去。吉列大爷拿出羊毛绳子,把郑天双手反剪绑上,为了安全起见,双脚也捆上。之后掏出手机,开机拨打110,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报警,同时通知联防队,截住山南的老王。
  这时郑天醒过来了,挣扎几下说:“吉列大爷,这是怎么回事?我给你买手机学普通话,你怎么恩将仇报?”
  吉列大爷哼一声:“我前几天才知道,这手机有定位功能。你给我买手机的目的,是看我在哪儿,你们好避开我做肮脏交易!我刚才故意关机,你以为我没在山上,所以就直接跟老王交换工具箱。”
  郑天恨恨道:“都怪我大意!我看到下雨,手机也打不通,就以为你没到山上放牧……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怀疑我的?”
  “我上次就看出猫腻来了。两只工具箱虽然一模一样,但上面的划痕是不同的。告诉你,我是猎人出身,眼力可好着呢!不过,我那时也仅仅是以为你们相互把工具箱拿错而已。直到你上次说了一句话,我才判断出你们不是风电公司的职工。”
  “哪句话?”郑天回忆。
  “你说51号风机是风电场的中心机组,这是在说外行话。因为我曾参与风电场的建设,工程师告诉过我,每个风机都是独立的,哪来什么中心机组!”
  当时这句话是郑天随意说的,他以为自己对风电不太了解,这个乡下老头儿肯定也不懂,随便都能糊弄过去。可他想错了。
  “吉列大爷,只要你放了我,这箱货全归你……”郑天哀求。
  那个工具箱里,装满了小砖一样的海洛因。
  “做梦去吧!我怎么会要这些害人的东西!这东西把我家害得还不够惨吗?”
  吉列大爷的儿子,目前还在戒毒所里戒毒。儿子因为吸毒,媳妇跟他离了婚,孙子只好由吉列大爷老两口带。
  一会儿,联防队长给吉列大爷打电话:老王已被逮住,缴获了一工具箱的人民币。这时,警察呼啸着上山来了。
  此地因离金三角不远,一度毒品泛滥,不少人家都因吸毒致贫。经过努力,村子终于肃清毒品,并脱了贫。为了巩固成果,村里成立了联防队,吉列大爷就是队员之一。
  最近一段时间,联防队发现,又有毒品流进村子。他们在没收的同时,一直想把毒源找到,以绝后患。村子三面都有联防队员巡逻,毒贩不敢轻易进来,唯一能进来的是地广人稀的阿布山,那里防守薄弱。为了抓到毒贩,吉列大爷主动请缨到阿布山放牧,用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毒贩出现。可等了一段时间,除了风电公司两名巡查工,并没看到面目狰狞的毒贩。可毒品却源源不断地流进村子。这是咋回事?吉列大爷开始对两名“巡查工”留意起来。
  原来,郑天和老王这两个毒贩见风电场人迹罕至,交通又好,就偷配了一把风机的钥匙,在那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后来看到吉列大爷经常到风电场放牧,就化装为巡查工,设法瞒过吉列大爷,继续做交易。但再狡猾的狐狸也骗不过猎人的眼睛。
  选自《故事林》2020.5上
其他文献
清光绪十二年,粤商潘启明盘下了广州府万福路上的一家米店。这是一家濒临倒闭的米店,而且位置也不好,潘启明却以市场价的两倍接手,实在让人费解。  米店重新开张的第一天,潘启明將掌柜的叫来,郑重地告诉他:“从今日起,凡是来本店买米的顾客,你们都必须先问三个问题:第一,家里有几口人?第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各有几个?第三,家里有没有肠胃不好的?”潘启明一字一句地将三个问题说得清清楚楚。  掌柜的不明白为什么
期刊
一  凌晨一点,翟志军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这一天,他送了150个快递。家中鸦雀无声,他的心犹如从遍布荆棘的草丛中跌入冰窟。一年前妻子去世,如今正在上高一的儿子是他的全部希望,可是对于快递员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他能有较高的收入,可是几乎没有留给自己的时间,更别提与儿子交流。  他轻手轻脚地简单洗漱了一下,就躺上了床。今天是儿子新学期报到的第一天,他请了半天假,想陪他去,这件事他昨早跟儿子商量过,
期刊
黄昏时分,繁华的洛阳城从一天的喧嚣中抽身而出,渐渐归于宁静。  一顶看似简单、实质极为考究的小轿,将一个容颜清俊、神情漠然的神秘男子罩了个严严实实。轿子径直进了牡丹苑。  牡丹苑乃洛阳城首屈一指的客栈。东家已预先将店里的客人遣散。偌大的院落,只安顿了他及两名贴身随从。  面对珍馐佳肴,那男子并无胃口。金樽玉盏放射出寂寥的幽光。  直到夜幕四合,室外传来动人心魄的琵琶声,他的眸子才骤然一亮。  朱门
期刊
我师父的师父也就是我的师公是名满江湖的赌石大王,江湖上人称德叔。在他还没有成名的时候,也经常干一些看走眼,解垮石的活路。  那天中午,天气闷热得很,吃过午饭就下开了雨。我师公几天前生意上刚被人坑了一把,憋了一股闷气,索性就不去场上了,吃罢饭就躺在床上睡觉。  这时玉石界的大老板达叔派人叫我师公到他家里去看货。这可是天大的面子,我师公又高兴又紧张地跟着来人去了。  进了达叔家,客厅里灯火通明,屋里只
期刊
何尊是西周早期标准器。1963年出土于宝鸡贾村镇陈家后院,后被卖到废品收购站,1965年9月被宝鸡博物馆发现并收藏。最初被称作“饕餮纹青铜尊”,直至1975年调北京展览时,才被故宫的唐兰先生(有的说是马承源)发现了底部的铭文,从此便身价倍增,被定为国宝。因这件饕餮纹青铜尊的作者叫“何”,因此,这件青铜尊也就正式更名为“何尊”。为何出现在贾村原区  何尊体呈椭圆方形,口圆而外侈,器腹四边透浇玲珑剔透
期刊
1935年8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气温骤降,天空中下起了鹅毛大雪。中央红军第1军政委聂荣臻命令部队就地休息。这时,西北方向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马蹄声,随着马蹄声越来越近,上百盏闪着光亮的马灯也越来越清晰。  “是國民党的骑兵团!”根据来敌的方向和嚣张气焰,聂荣臻果断做出判断。随即,他命令红2师的第4团和第5团迅速做好打敌骑兵的战斗准备。  50米……40米……只听第4团政委杨成武大喊一声:“打!”廖步云
期刊
胡肇汉就是众所周知的京剧《沙家浜》中胡传魁的生活原型,但《沙家浜》的戏剧情节仅仅概括了其全部罪恶生涯中的一个片断。现实生活中的胡肇汉不仅是盘踞在苏州阳澄湖地区为非作歹10余年的“草头王”,也是苏州解放初期逃窜嵊泗列岛、由原国民党江苏省主席丁治磐派到苏州地区进行颠覆活动的反革命地下军首领。  1950年5月21日胡肇汉落网,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州地区公安机关在党的领导和广大群众支持下,在对敌
期刊
十二生肖铜制兽首流失海外已经150多年过去了。这些兽首铜像渐次在世界各地出现,或现身拍卖会,或收藏在私人手中,还有一些下落不明……水力钟与圆明园  圆明园,北京西北郊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统称“圆明园”,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惊叹说,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圆明园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
期刊
梅城莲花山进入多雨季节,建在山上的莲花寺香客稀少起来。这一天,一位年近四旬的妇人来到寺里求见住持福如大师。妇人跪在地上失声痛哭:“大师,救救民妇。”  妇人自称戚氏,住在莲花山下的黄石村。丈夫黄添本是一个屠夫,以卖肉谋生,家底还算殷实。没想到,黄添做生意时误交了几个以赌为业的朋友,沉迷赌博不能自拔。几年之后,败光了家业的黄添还背负了一笔沉重的赌债,于是一夜之间消失了。戚氏一个人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内
期刊
前秦浪子苻朗是苻堅的侄子,淝水战败的次年,他投降东晋,在扬州当了个员外散骑侍郎。但是,这个亡国浪子不但活得滋润,还活出了自己的风格,只因他神奇的舌头。  一次,晋孝武帝的弟弟会稽王请苻朗吃饭,穷尽江东的美味。饭局结束,会稽王略带炫耀地问苻朗:“关中的菜肴可有我们这儿的好吃?”苻朗答道:“都挺好的,就是这道菜中盐的味道有点儿生。”会稽王不信,找来厨子质问,结果菜肴真是用的生盐烹饪。  又一次,有人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