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尕朵觉沃位于青海玉树州称多县扎多镇(另译:扎朵),由主峰及几十座环绕的山峰组成,其中主峰海拔5395米—并不算高,但却尖峭险峻。尕朵觉沃传说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而周围的28座山峰分别是他的七位战将、七位神医、七位铸剑师和七位裁缝,以及他的奶奶、子女。
佛教经典《甘珠尔》曾记述尕朵觉沃神山有关悟道成佛的功德。远在吐蕃时期,吐蕃的赞普就将此山奉为藏区的主要圣山之一朝拜供奉。尕朵觉沃浓烈的宗教色彩,让当地群众对它敬畏且爱护有加,因此相对而言,在生态上,这里比其他三座神山保护得更好。旅游团几乎从未到过此地,背包客都鲜有行踪,更没有人想要来征服它。
尕朵觉沃转山路线分为三种:“内转”即主峰的转游,以陡而著称,路途最近,到神山主峰前仅用半天就可转完,但只有高僧大德和出家人才可走这条道,尤其禁止女人走此道;“外转”即大转,最少需要九天时间,需转过通天河,平时人畜难过,只有在冬季通天河结冰时才可实现;“中转”是最通常的一条线路,也是我们所走的路线,需要两天一夜,一般安排三天两夜会走得比较轻松。也有当地人会一天走完,24小时不打烊地拼命走。每年7月或8月赛康寺的活佛们会带领喇嘛和信徒去转山,如碰巧遇见,可随队而去。
预备—起!
从结古镇到尕朵觉沃神山的所在地扎多镇还有近200公里,我们起了个大早,连人带包一起挤进了去扎多镇的小巴。车很快进入称多地域,平坦的道路向着地平线的那端无限伸展,两旁不断倒退的雪山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颜色浓烈得像是会流动的巨幅3D油画;空阔的大地寂静无声,只有我们这一辆塞满了人和行李的小破车在卯足了劲奔跑。
司机尕玛是地道的扎多人,热情友善,索性带着我们去他家吃喝,并答应帮我们去找转山的向导。很快,尕玛帮我们找到了向导,叫尼邦的这位藏族人看起来非常老实诚恳,尕玛说他经常去山里挖虫草,对路况很熟悉,而更重要的是,尼邦的汉语非常好,这在当地受教育程度还较低的藏族人中是不多见的。我们顺带谈下了他家的一头老牦牛,用来驮我们巨大的物资包。
尼邦的家位于扎多镇郊外,一个可容纳一家几口人住的大黑帐篷,里面住着尼邦和他的老婆,以及他的三个女儿和小儿子。我突然发现尼邦的二女儿长得非常漂亮,长长睫毛覆盖着,眨眼的时候似乎都能扇出微风。尼邦六岁的小儿子也参与到我们的转山队伍中来,做他爹的副手,赶着牛走在了最后面。尼邦则不紧不慢,时不时到队伍后面看看儿子,又往前来和我们聊聊天。选择尼邦做向导是明智的,他的汉语水平不仅能和我们做流畅的日常交流,还能在沿途给我们讲关于尕朵觉沃神山的故事,路上还使出极佳准头的扔石头绝招,赶跑了追着美玲汪汪乱叫的两条野狗。
垭口惊魂
转山的开始是平坦的砂石路,不宽的道路两旁有草原和几间零星房舍出现,轻缓的节奏让人放肆起来。美玲甚至笑着表示,还以为转山有多难,如果全程都是这样的路,看来也不过尔尔。
尼邦笑笑,没说什么,只是让我们节省点体力,今天要走很久。平坦的大路渐渐被崎岖不平的碎石所代替,路的迹象越来越模糊。尼邦说,这才是正式的转山路。缓和上升的碎石路看似毫无难度,可由于海拔的不断升高,我们开始大口大口地喘气,呼吸声越来越重,脚步却越走越慢,反倒是驮着所有人物资的老牛很淡定,一踏一个蹄印,稳稳当当地从后包抄走到了队伍最前面。尼邦的儿子笃定地甩着小鞭子跟在旁边。
突然老天变了脸,从四方涌来的云填满了山崖与山崖之间的缝隙,阳光被厚重的云严严实实地堵在了身后。这是下大雪的前兆。在藏族人的传统里,下白色的雪是表示欢迎远方来的贵客。尼邦说:“山里的天气就是这样,下一阵就会好,你们一上山就下雪了,说明是神山在欢迎你们呢。”事实是神山的欢迎方式越来越激烈,雪花由最初稀松的点状变为密集的片状,最后还变成了欢乐的小冰雹,打得四周围一片噼里啪啦响,连抬头看路都很困难。
马超山垭口几乎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这时的冰雹又转化成了风雪,洋洋洒洒从空中落下,迷了双眼。从谷底向垭口最高处望去,一路都是走过的人用石片堆砌而成的玛尼堆,被雪水浸润得发黑,这些小小的、密集的玛尼石堆记录了他们足迹的同时,也留下他们的虔诚。
老牛和小孩早已在前面变成了两个小黑点,尼邦显得很焦虑,因为山里没有草,又下大雪,老牛必须在天黑前翻过垭口,否则一旦它又冷又饿不想走了,谁都别想拉动它。
且行且珍惜
马超山垭口的高度约4700米,四周围除了随风摆动的经幡和经历了无数沧海桑田的石头外,空无一物。每个抵达垭口的人,都带着痛苦而绝望的表情,颓然坐在地上。远处空阔天际边缘的地平线,一束金光正透过厚重的云层洒落在垭口上方,那一刻我整个人都松垮下来,并轻微颤栗,仿佛前面艰辛黑暗的长路就是为了这一瞬间。尼邦在一旁望着我们淡淡地笑着,他整个人都笼罩在光里,好似长出了一层金色的茸毛。
下了垭口,在一块临溪的草坡上生火扎营。第二天走出帐篷后第一眼的景致令我忍不住惊呼起来。原来神山对我们的热情还没有结束:由于下了整晚的雪,现在每顶帐篷顶上都积满了白色的雪,同时每个山头都在发出耀眼的光,让人无法直视,这里是冷酷仙境抑或是世界的尽头吗?我想尼邦一定会说—这一切都是神山的旨意—但他没有。
到达藏匿着主峰山谷的草甸时正值中午,一对藏族夫妻正在那里用餐,一问,居然是从曲玛莱过来转山的。难得见到活人,忍不住交谈起来,我问道:
“你们转了几天了?”
“就今天一天。”丈夫羞涩地回答。
“那打算转几天呢?”
“就今天一天。”妻子接着补上。
“什么?一天?能转完吗?!”我以为自己听错了。
“可以,不睡觉,24小时就转完啦。”说完夫妻俩开始收拾细软,理了理坐皱的衣服,重又上路。
我问尼邦:“这是藏民转山的规定吗?24小时?”尼邦说:“不,其实大多数藏民一生中都很难有机会去朝拜神山,一旦来到就会让自己在最短时间里完成转山,既是身体的挑战,也是精神的修行。珍惜。”
佛教经典《甘珠尔》曾记述尕朵觉沃神山有关悟道成佛的功德。远在吐蕃时期,吐蕃的赞普就将此山奉为藏区的主要圣山之一朝拜供奉。尕朵觉沃浓烈的宗教色彩,让当地群众对它敬畏且爱护有加,因此相对而言,在生态上,这里比其他三座神山保护得更好。旅游团几乎从未到过此地,背包客都鲜有行踪,更没有人想要来征服它。
尕朵觉沃转山路线分为三种:“内转”即主峰的转游,以陡而著称,路途最近,到神山主峰前仅用半天就可转完,但只有高僧大德和出家人才可走这条道,尤其禁止女人走此道;“外转”即大转,最少需要九天时间,需转过通天河,平时人畜难过,只有在冬季通天河结冰时才可实现;“中转”是最通常的一条线路,也是我们所走的路线,需要两天一夜,一般安排三天两夜会走得比较轻松。也有当地人会一天走完,24小时不打烊地拼命走。每年7月或8月赛康寺的活佛们会带领喇嘛和信徒去转山,如碰巧遇见,可随队而去。
预备—起!
从结古镇到尕朵觉沃神山的所在地扎多镇还有近200公里,我们起了个大早,连人带包一起挤进了去扎多镇的小巴。车很快进入称多地域,平坦的道路向着地平线的那端无限伸展,两旁不断倒退的雪山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颜色浓烈得像是会流动的巨幅3D油画;空阔的大地寂静无声,只有我们这一辆塞满了人和行李的小破车在卯足了劲奔跑。
司机尕玛是地道的扎多人,热情友善,索性带着我们去他家吃喝,并答应帮我们去找转山的向导。很快,尕玛帮我们找到了向导,叫尼邦的这位藏族人看起来非常老实诚恳,尕玛说他经常去山里挖虫草,对路况很熟悉,而更重要的是,尼邦的汉语非常好,这在当地受教育程度还较低的藏族人中是不多见的。我们顺带谈下了他家的一头老牦牛,用来驮我们巨大的物资包。
尼邦的家位于扎多镇郊外,一个可容纳一家几口人住的大黑帐篷,里面住着尼邦和他的老婆,以及他的三个女儿和小儿子。我突然发现尼邦的二女儿长得非常漂亮,长长睫毛覆盖着,眨眼的时候似乎都能扇出微风。尼邦六岁的小儿子也参与到我们的转山队伍中来,做他爹的副手,赶着牛走在了最后面。尼邦则不紧不慢,时不时到队伍后面看看儿子,又往前来和我们聊聊天。选择尼邦做向导是明智的,他的汉语水平不仅能和我们做流畅的日常交流,还能在沿途给我们讲关于尕朵觉沃神山的故事,路上还使出极佳准头的扔石头绝招,赶跑了追着美玲汪汪乱叫的两条野狗。
垭口惊魂
转山的开始是平坦的砂石路,不宽的道路两旁有草原和几间零星房舍出现,轻缓的节奏让人放肆起来。美玲甚至笑着表示,还以为转山有多难,如果全程都是这样的路,看来也不过尔尔。
尼邦笑笑,没说什么,只是让我们节省点体力,今天要走很久。平坦的大路渐渐被崎岖不平的碎石所代替,路的迹象越来越模糊。尼邦说,这才是正式的转山路。缓和上升的碎石路看似毫无难度,可由于海拔的不断升高,我们开始大口大口地喘气,呼吸声越来越重,脚步却越走越慢,反倒是驮着所有人物资的老牛很淡定,一踏一个蹄印,稳稳当当地从后包抄走到了队伍最前面。尼邦的儿子笃定地甩着小鞭子跟在旁边。
突然老天变了脸,从四方涌来的云填满了山崖与山崖之间的缝隙,阳光被厚重的云严严实实地堵在了身后。这是下大雪的前兆。在藏族人的传统里,下白色的雪是表示欢迎远方来的贵客。尼邦说:“山里的天气就是这样,下一阵就会好,你们一上山就下雪了,说明是神山在欢迎你们呢。”事实是神山的欢迎方式越来越激烈,雪花由最初稀松的点状变为密集的片状,最后还变成了欢乐的小冰雹,打得四周围一片噼里啪啦响,连抬头看路都很困难。
马超山垭口几乎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这时的冰雹又转化成了风雪,洋洋洒洒从空中落下,迷了双眼。从谷底向垭口最高处望去,一路都是走过的人用石片堆砌而成的玛尼堆,被雪水浸润得发黑,这些小小的、密集的玛尼石堆记录了他们足迹的同时,也留下他们的虔诚。
老牛和小孩早已在前面变成了两个小黑点,尼邦显得很焦虑,因为山里没有草,又下大雪,老牛必须在天黑前翻过垭口,否则一旦它又冷又饿不想走了,谁都别想拉动它。
且行且珍惜
马超山垭口的高度约4700米,四周围除了随风摆动的经幡和经历了无数沧海桑田的石头外,空无一物。每个抵达垭口的人,都带着痛苦而绝望的表情,颓然坐在地上。远处空阔天际边缘的地平线,一束金光正透过厚重的云层洒落在垭口上方,那一刻我整个人都松垮下来,并轻微颤栗,仿佛前面艰辛黑暗的长路就是为了这一瞬间。尼邦在一旁望着我们淡淡地笑着,他整个人都笼罩在光里,好似长出了一层金色的茸毛。
下了垭口,在一块临溪的草坡上生火扎营。第二天走出帐篷后第一眼的景致令我忍不住惊呼起来。原来神山对我们的热情还没有结束:由于下了整晚的雪,现在每顶帐篷顶上都积满了白色的雪,同时每个山头都在发出耀眼的光,让人无法直视,这里是冷酷仙境抑或是世界的尽头吗?我想尼邦一定会说—这一切都是神山的旨意—但他没有。
到达藏匿着主峰山谷的草甸时正值中午,一对藏族夫妻正在那里用餐,一问,居然是从曲玛莱过来转山的。难得见到活人,忍不住交谈起来,我问道:
“你们转了几天了?”
“就今天一天。”丈夫羞涩地回答。
“那打算转几天呢?”
“就今天一天。”妻子接着补上。
“什么?一天?能转完吗?!”我以为自己听错了。
“可以,不睡觉,24小时就转完啦。”说完夫妻俩开始收拾细软,理了理坐皱的衣服,重又上路。
我问尼邦:“这是藏民转山的规定吗?24小时?”尼邦说:“不,其实大多数藏民一生中都很难有机会去朝拜神山,一旦来到就会让自己在最短时间里完成转山,既是身体的挑战,也是精神的修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