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艺术心理学》的四重转向

来源 :文化与诗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d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雅各布森的推介,巴赫金和维果茨基,成为西方热捧的“俄罗斯天才”。相比之下,维果茨基的《艺术心理学》相当受冷落,事实上,这部著作却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艺术心理学》既不是为形式主义寻找证据,也不是为历史诗学开辟新向,更不是为红色理论提供心理支援。维果茨基《艺术心理学》从事的是一种开创性的建树工作,直接面对艺术创作,从具体分析中建立了一套新的研究体系,完成了他自己的学术转向,甚至整个俄罗斯文艺理论、心理学的转向。这一转向也是他人生遭遇转向的谶语。这不仅是正确理解维果茨基及《艺术心理学》的关键,也是研究俄罗斯文艺理论、心理学发展的法门。 By Jakobson’s referral, Bakhtin and Vygotsky, become the Western blitz “Russian genius ”. In contrast, Vygotsky’s “art of psychology” quite neglected, in fact, the book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Art psychology” is neither seeking evidence for formalism nor opening up new directions to historical poetics, nor does it provide psychology support for the red theory. Vygotsky’s “art psychology” is engaged in a pioneering work to create a new research system directly from the face of artistic creation, completed his own academic turn, and even the entire Russian Literary theory, the turn of psychology. This turnaround is also a rhetoric of his life’s turnaround. This is not only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Vygotsky and “art psychology” correctly, but also the metho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n literary theory and psychology.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阐述一个可能引起争议的论点:比较——本文所谓“原始比较”——先于文学,亦即,先于我们对所谓“文学”本身以及“国别文学”的理解,并从根本上构成文学之为文学。超
超现实主义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文化运动,其影响波及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而被冠以“超现实主义教皇”之名的作家安德烈·布勒东,则是整个运动的领袖与精神导师
在日益经验实用的当代中国,出现对理论的抵制,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抵制其实是对日益社会化的世界所必然遭遇的现代进程的忽视,或在想象中的忽视.当代中国对本土的现代文论的怀
从作为结构的文本这一基点出发,洛特曼执著地考察艺术文本的信息涵纳机制、文本结构的语义化、文本结构与文本外结构的互动共生,探索艺术作品的建构机制:艺术文本的内部规则
文学经典以其超越性和权威性长期以来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社会学视角考察经典现象可以发现,经典的超越性神话是历史地建构出来的,创造性背叛在经典建构过程中
中国诗学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是古今关系、中西关系问题.朱光潜的诗歌起源论表明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离不开古典诗学传统的支撑;其诗歌文体论表明中国现代诗学建构不能照搬西方现
反讽是重要的修辞手段。自我反讽甚至成为判断文学艺术作品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Irony来源于希腊语,它的最基本的词源含义是伪装。反讽的使用有着坚实的心理学、社会学及
艺术文本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整体所提供的信息量要大于各部所提供的信息量的总和。文本结构的复杂性与所传达的信息量成正比。艺术文本结构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立和
“莫非”是一个从先秦延续到现代汉语的组合形式,自先秦至今,它一共有四种形态。在现代汉语中,它是一个表测度和反诘的语气副词。本文详细考察自古至今“莫非”的各种用法,并
本文实践作者的“文化诗学”主张,利用跨文类研究的思路,在哈利奥特的《弗吉尼亚新大陆真相略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之间穿梭,发掘其互文性。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