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全国上下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呼市六中提出了“学、思、展、评”的教学模式,这一新的课改模式既解放了老师,也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拥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关键词】新课改 “学、思、展、评” 课堂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7
伴随着全国上下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呼市六中的课改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一个新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教师观来继续投入到课改的洪流中,使之成为自身发展的长远目标,进而成为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战略目标?那就是认真贯彻“学、思、展、评”的课改新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呼市六中“学、思、展、评”学习流程简介
1.创设情境,问题呈现(时间:1-3分钟)。
问题呈现:(提前一天发单子,让学生完成)教师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
2.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时间:5-8分钟)。
根据《问题解决评价单》进行自主学习,在组内由学科长组织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组间交流,小组讨论可采用讨论学习“12345”策略,展写课放在这个过程中,即讨论中“展写”。
3.展示交流,规范评价(时间:15-20分钟)。
采用展示“六字诀”,符合规范要求,注意礼仪,展示话语结构由破冰语,陈述语,讨论语,结束语构成,展示完毕,可师生共同评价。
4.问题训练,合作指导(时间5-8分钟)。
可以放在单子上,也可以设计小训练单,指导评价。
5.归纳概括,提升意义(时间:1-3分钟)。
归纳知识收获,提升意義,课堂评价,落实任务,先讨论后展示,谈生活意义和情感意义。
二、“学、思、展、评”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及实施
(一)注重情境教学,创设“愤”、“悱”情境
美国有一位教育家,曾把课堂提问分为事实性问题、经验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前两类是比较简单的一般性问题,是为了巩固课堂内容、回忆已学知识而设的,而我们在教学中应着重对后两类问题加以研究,设计出激发学生思考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见仁见智,由小课堂引发对大课堂的思考。记得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在进行了预先的自主梳理后,学生要按常规展示他们的研讨内容了,但我在第一环节的情境导入时,却没有按常规出牌,而是给他们谈起了鲁迅先生的“《娜拉出走后》怎么办”,然后设计了两个问题:
1.林冲上山以后怎么办?
2.英雄们上山以后怎么办?事实如何?
这两个问题打乱了学生准备好的答案,同时也把他们带入了“学、思”的新境界。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思考,我又降低难度,设计了两个问题:1.课本中以林冲为中心,涉及到了哪些人物,试把他们归类。
2.分析其中主要人物的身份(提示:林冲、陆谦、高俅、柴进)。
这里,我特意把柴进这个人物引进来,这是大多数老师教学中都容易忽略的,理由后面详述。
(二)要敢于突破教材,挑战教材,做课堂的主人
照理说,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可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我们习以为常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成为教材的奴隶。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和大纲的执行者,自己的任务就是根据大纲完成对教材内容的传授。
误区二:为了应试,教师将知识变成了没有灵魂的点、线、纲,使课堂变成了失去精神、智慧、人文思考、人性培养等学生成长因素的加工厂。
几年来的课改实践告诉我,教材只是教育教学的载体,而教师才是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人。所以我们不应做教材的奴隶,也不应该做教参的奴隶,而是要大胆突破教材教参,有自己的见解,主张,做法。还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为例,前面提到关于“柴进这一次要人物”的说法,通过挖掘人物背景,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
柴进,首先是封建社会的维护者,最后却变成了这个社会的瓦解者。从他身上我们同样可见一个“逼”字,如果这个社会连柴进都起来反对它,那别人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我们自然得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而他的意义则远远超过了“林冲”这个人物。
再回到前面设计的两个问题上谈谈“归纳概括,提升意义”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1.林冲上山以后怎么办?
2.英雄们上山以后怎么办?事实如何?
学生在探究后,得出的结论是“造反,推翻这个黑暗的社会”等等,借此,我又问,之后又将如何?又把他们难住了。我又联系《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别里科夫,继续追问:林冲和别里科夫时隔千年,地跨万里。可他们同样面临“怎么办”的问题。
学完这一课,当我们再次提起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自然领悟到了其间的深意。下面是学生的随堂感悟。
学生感悟一:这个社会制造了别里科夫这样的人,那我们就应该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
学生感悟二:我们可以推翻一个又一个社会,可什么样的社会才是我们的理想社会呢?宋朝之后的历史已经证明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
学生感悟三:林冲和别里科夫都告诉我们古今中外人类在探求和平、民主、自由、法治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
学生感悟四:人、权、法、理依然是人类前行的永恒主题。
读着这些出自学生之手的充满智慧之光的话语,我们还用说什么呢,讲什么呢?
三、结束语
事实上,新课改理念也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解放自身的契机,那我们就努力把握好“学、思、展、评”的教学模式,把它合理的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去,与学生一起做课堂的主人吧!
【关键词】新课改 “学、思、展、评” 课堂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7
伴随着全国上下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呼市六中的课改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一个新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教师观来继续投入到课改的洪流中,使之成为自身发展的长远目标,进而成为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战略目标?那就是认真贯彻“学、思、展、评”的课改新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呼市六中“学、思、展、评”学习流程简介
1.创设情境,问题呈现(时间:1-3分钟)。
问题呈现:(提前一天发单子,让学生完成)教师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
2.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时间:5-8分钟)。
根据《问题解决评价单》进行自主学习,在组内由学科长组织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组间交流,小组讨论可采用讨论学习“12345”策略,展写课放在这个过程中,即讨论中“展写”。
3.展示交流,规范评价(时间:15-20分钟)。
采用展示“六字诀”,符合规范要求,注意礼仪,展示话语结构由破冰语,陈述语,讨论语,结束语构成,展示完毕,可师生共同评价。
4.问题训练,合作指导(时间5-8分钟)。
可以放在单子上,也可以设计小训练单,指导评价。
5.归纳概括,提升意义(时间:1-3分钟)。
归纳知识收获,提升意義,课堂评价,落实任务,先讨论后展示,谈生活意义和情感意义。
二、“学、思、展、评”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及实施
(一)注重情境教学,创设“愤”、“悱”情境
美国有一位教育家,曾把课堂提问分为事实性问题、经验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前两类是比较简单的一般性问题,是为了巩固课堂内容、回忆已学知识而设的,而我们在教学中应着重对后两类问题加以研究,设计出激发学生思考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见仁见智,由小课堂引发对大课堂的思考。记得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在进行了预先的自主梳理后,学生要按常规展示他们的研讨内容了,但我在第一环节的情境导入时,却没有按常规出牌,而是给他们谈起了鲁迅先生的“《娜拉出走后》怎么办”,然后设计了两个问题:
1.林冲上山以后怎么办?
2.英雄们上山以后怎么办?事实如何?
这两个问题打乱了学生准备好的答案,同时也把他们带入了“学、思”的新境界。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思考,我又降低难度,设计了两个问题:1.课本中以林冲为中心,涉及到了哪些人物,试把他们归类。
2.分析其中主要人物的身份(提示:林冲、陆谦、高俅、柴进)。
这里,我特意把柴进这个人物引进来,这是大多数老师教学中都容易忽略的,理由后面详述。
(二)要敢于突破教材,挑战教材,做课堂的主人
照理说,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可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我们习以为常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成为教材的奴隶。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和大纲的执行者,自己的任务就是根据大纲完成对教材内容的传授。
误区二:为了应试,教师将知识变成了没有灵魂的点、线、纲,使课堂变成了失去精神、智慧、人文思考、人性培养等学生成长因素的加工厂。
几年来的课改实践告诉我,教材只是教育教学的载体,而教师才是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人。所以我们不应做教材的奴隶,也不应该做教参的奴隶,而是要大胆突破教材教参,有自己的见解,主张,做法。还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为例,前面提到关于“柴进这一次要人物”的说法,通过挖掘人物背景,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
柴进,首先是封建社会的维护者,最后却变成了这个社会的瓦解者。从他身上我们同样可见一个“逼”字,如果这个社会连柴进都起来反对它,那别人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我们自然得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而他的意义则远远超过了“林冲”这个人物。
再回到前面设计的两个问题上谈谈“归纳概括,提升意义”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1.林冲上山以后怎么办?
2.英雄们上山以后怎么办?事实如何?
学生在探究后,得出的结论是“造反,推翻这个黑暗的社会”等等,借此,我又问,之后又将如何?又把他们难住了。我又联系《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别里科夫,继续追问:林冲和别里科夫时隔千年,地跨万里。可他们同样面临“怎么办”的问题。
学完这一课,当我们再次提起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自然领悟到了其间的深意。下面是学生的随堂感悟。
学生感悟一:这个社会制造了别里科夫这样的人,那我们就应该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
学生感悟二:我们可以推翻一个又一个社会,可什么样的社会才是我们的理想社会呢?宋朝之后的历史已经证明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
学生感悟三:林冲和别里科夫都告诉我们古今中外人类在探求和平、民主、自由、法治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
学生感悟四:人、权、法、理依然是人类前行的永恒主题。
读着这些出自学生之手的充满智慧之光的话语,我们还用说什么呢,讲什么呢?
三、结束语
事实上,新课改理念也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解放自身的契机,那我们就努力把握好“学、思、展、评”的教学模式,把它合理的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去,与学生一起做课堂的主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