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城市建设来说,人防工程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且在进行设计时,常常会产生设计漏洞。本文就着重分析了人防地下室通风设计中的问题。
【关键词】 人防工程;通风设计
引言:
随着民用建筑的数量不断的增多,对其地下室工程的规定也逐渐的增多,尤其是人防设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防空地下室的通风设计,通常要求其与战时防护要求相一致,如果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则要按照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转换措施。针对地下室的通风问题,应当与防火分区的设置相一致,在工程内部通过不同的单元进行分别设置,笔者就针对当前工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1、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特点
由于人防地下室在战时的特殊要求(防核防空袭,密闭防护功能)方便战时隐蔽,其具体的工程要求也与常规工程大相径庭,无论是结构设计,还是排气通风以及电气规划等要求都非常严格,地下工程的建设规范要求也极其严苛复杂。防空地下室结构的设计的主要分为:顶板、外墙、底板等构件的主体结构设计;另外是安全出口防护构件设计,其中包括出入口的防护设备,主要的防护设计是防护密闭门的选择、门框墙、临空墙的计算、通道数据的计算等等,消波系统主要是防爆破活门的选择和扩散室(箱)的设计。
2、人防地下室关于通风设计中的问题
2.1气密测量管
气密测量管设置于每个的防毒通道、密闭通道的防护密闭门门框墙、密闭门门框墙上,要求管径为DN50的热镀锌钢管,战时管的两端要有防护密闭措施。其作用是检测防护密闭门、密闭门的漏气量。该管可以与防护密闭门门框墙、密闭门门框墙上的电气预埋备用管合用。在设计中,很容易遗漏气密测量管的预留,这样就造成对口部人防门无法检测其漏气量。然而在竣工验收时,口部漏气量检测是必测项目,设计人员应予以重视。
2.2风机合用问题
设计中,我们最常应用的就是风机合用这种设计思路,但风机合用时应值得注意的是在滤毒进风系统管路上设置风量调节阀。现以二等人员掩蔽所为例说明:滤毒式通风时,室内人员战时新风量标准不小于2(M3/P·H),清洁式通风时,室内人员战时新风量标准不小于5(M3/P·H)。如人防区的掩蔽人数为700人,按规范的指标来计算,选择一台滤毒风量为2000(M3/H),清洁风量为3900(M3/H)的离心风机,选择两台风量为1000(M3/H)过滤吸收器,风机电动开启时,其出风量瞬间达到最大风量,必然后超过过滤吸收器的额定风量,会产生透毒现象,此时应调节风量调节阀的开启角度,来控制通过过滤吸收器的风量,直到毒剂浓度达到允许大范围内,固定风量调节阀角度。可见风量调节阀的的作用及其重要,设计人员不应漏设。另外过滤吸收器要有电源,故要提电气预留插座。
2.3通风管接入扩散室位置
通风管接入扩散室位置并非任意设置,按照《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第3.4.7.2条规定(1)当通风管由扩散室侧墙穿入时,通风管的中心线应位于后墙面的1/3扩散室净长处(如a图)。(2)当通风管由扩散室后墙穿入时,通风管端部应设置向下的弯头,并使通风管端部的中心线位于距后墙面的1/3扩散室净长处(如b图)。但是不少设计人员不注意这项条款,往往设计过程中随意接入,造成了错误的做法。设计时应予以重视。
2.4防爆波活门的选用
防爆波活门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抗力级别(《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第3.3.18条相关规定确定)、清洁通风量等因素确定。在工程设计实践中,大家会往往会疏忽校核防爆波活门的额定风是否满足清洁通风量的要求,设计时应注意此问题。
2.5战时和平时通风共用风井
设计中,战时进风和平时排风合用一个竖井管道是经常碰到的,往往设计时并不是一家设计院在设计,设计人员经常漏掉校核平时通风连接风井处的那道防护密闭门的面积是否满足平时通风的面积要求。当备用出口与通风竖井合用设置时,竖井的平面净尺寸不宜小于1m×1m。在设计其通风竖井出地面可开启的百叶面积时,除了要按通风量校核百叶的净宽高,还要考虑此百叶尺寸要满足更换过滤吸收器的最下尺寸的要求。
2.6最下防毒通道面积
在已知掩蔽人数后,按照规范要求的滤毒通风室内人员战时新风量标准要求可以计算出滤毒通风量,而规范要求滤毒通风量必须满足最小防毒通道40次/h(不同功能的掩蔽所,最小防毒换气次数要求不一样,按规范执行)换气次数和超压值得要求,如果不满足,应和建筑专业协商是否可以减小防毒通道的面积。当建筑专业无法调整防毒通道的面积时,可根据换气次数和工程漏风量之和计算出所需要的滤毒通风量,作为该系统的滤毒通风量。
2.7油网滤尘器的选取
油网滤尘器有两种型号,按其容尘量分别为LWP(X)、LWP(D),其通风量为600~1600m3/h,风量越大,其阻力也会随之增大。选取时按照战时最大清洁通风量选型,笔者建议选型时,单个油网滤尘器的通风量宜为800~1200m3/h。使用时多块油网滤尘器只可并联安装,不可串联安装。
2.8自动排气活门
自动排气活门的型号规格和数量应根据滤毒通风时的排风量确定,布置时,应与室内的通风短管或者密闭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错开布置,两个活门上下垂直安装时,两中心距应大于等于600mm。有足够空间的话,超压排气活门尽量在一排布置。在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往往忽略超压排气活门平时维护的问题,一般地下室人防都设置在汽车库中,人防主要出入口部经常会布置在车道旁边,自动排气活门安装过低,日常容易被损坏,建议适当调高自动排气活门的安装高度。
2.9留洞及预埋件问题
无论在人防改造工程还是新建工程,根据人防工程的防护、使用要求,人防部分的外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穿过人防墙的通风管、监测管,均需预埋密闭短管,这在设计过程中要及时提给结构。设计时,要求结构提供梁图,防止通风管道穿过暗柱,风管尽量不要穿剪力墙(注:严禁风管穿越人防临空墙),如果非穿不可的话,要和结构及时协商,确保可行,排风口部和进风口部用房尽量用大板结构。风管、水管留洞原则:方洞尺寸按风管长宽边各大出50mm预留,圆洞尺寸按直径比风管直径大100mm预留。
2.10人防工程噪声问题
目前很多的人防工程并没有考虑战时通风系统的消声降噪问题,或者是考虑不完善。有的人防工程在整个通风系统中未设置消声器或者消声弯头等消声设备;有的人防工程只是在送风管段设消声器;有的人防工程消声器的安装位置不合理,消声效果不理想。设计人员应当根据人防工程的战时功能及使用对象适当考虑采取消声降噪措施。
2.11风管材料选用
人防地下室通风一般都是采用的钢制风管,管材一般就是钢板或者是镀锌钢板。染毒区的口部的排风管以及进风管一般都是采用的2-3mm厚的钢板进行气密焊接,而预埋在密闭墙壁内的部分采用的钢板或者焊接钢管,其厚度则应该要大于3mm。清洁区内的钢板厚度则应该要按照相关的规范来选用。
3、结束语
总之,相关的设计人员在对民用建筑人防地下室的防护通风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战时掩蔽人员的隔绝通风、滤毒以及清洁之外,同时还應该要具有比较好的平战功能的转换措施。人防设计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设计时只要有耐心和细心,相信会做好的,以上为个人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见解。
参考文献:
[1]《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2]《人民防空工程防化设计规范》(RFJ013-2010)
[3]郝治铭,江涛,刘星.地下人防与消防的通风问题分析[J].民营科技,2013,06:163.
[4]郭冬梅.探讨人防地下室通风设计中一些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2,11:237.
【关键词】 人防工程;通风设计
引言:
随着民用建筑的数量不断的增多,对其地下室工程的规定也逐渐的增多,尤其是人防设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防空地下室的通风设计,通常要求其与战时防护要求相一致,如果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则要按照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转换措施。针对地下室的通风问题,应当与防火分区的设置相一致,在工程内部通过不同的单元进行分别设置,笔者就针对当前工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1、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特点
由于人防地下室在战时的特殊要求(防核防空袭,密闭防护功能)方便战时隐蔽,其具体的工程要求也与常规工程大相径庭,无论是结构设计,还是排气通风以及电气规划等要求都非常严格,地下工程的建设规范要求也极其严苛复杂。防空地下室结构的设计的主要分为:顶板、外墙、底板等构件的主体结构设计;另外是安全出口防护构件设计,其中包括出入口的防护设备,主要的防护设计是防护密闭门的选择、门框墙、临空墙的计算、通道数据的计算等等,消波系统主要是防爆破活门的选择和扩散室(箱)的设计。
2、人防地下室关于通风设计中的问题
2.1气密测量管
气密测量管设置于每个的防毒通道、密闭通道的防护密闭门门框墙、密闭门门框墙上,要求管径为DN50的热镀锌钢管,战时管的两端要有防护密闭措施。其作用是检测防护密闭门、密闭门的漏气量。该管可以与防护密闭门门框墙、密闭门门框墙上的电气预埋备用管合用。在设计中,很容易遗漏气密测量管的预留,这样就造成对口部人防门无法检测其漏气量。然而在竣工验收时,口部漏气量检测是必测项目,设计人员应予以重视。
2.2风机合用问题
设计中,我们最常应用的就是风机合用这种设计思路,但风机合用时应值得注意的是在滤毒进风系统管路上设置风量调节阀。现以二等人员掩蔽所为例说明:滤毒式通风时,室内人员战时新风量标准不小于2(M3/P·H),清洁式通风时,室内人员战时新风量标准不小于5(M3/P·H)。如人防区的掩蔽人数为700人,按规范的指标来计算,选择一台滤毒风量为2000(M3/H),清洁风量为3900(M3/H)的离心风机,选择两台风量为1000(M3/H)过滤吸收器,风机电动开启时,其出风量瞬间达到最大风量,必然后超过过滤吸收器的额定风量,会产生透毒现象,此时应调节风量调节阀的开启角度,来控制通过过滤吸收器的风量,直到毒剂浓度达到允许大范围内,固定风量调节阀角度。可见风量调节阀的的作用及其重要,设计人员不应漏设。另外过滤吸收器要有电源,故要提电气预留插座。
2.3通风管接入扩散室位置
通风管接入扩散室位置并非任意设置,按照《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第3.4.7.2条规定(1)当通风管由扩散室侧墙穿入时,通风管的中心线应位于后墙面的1/3扩散室净长处(如a图)。(2)当通风管由扩散室后墙穿入时,通风管端部应设置向下的弯头,并使通风管端部的中心线位于距后墙面的1/3扩散室净长处(如b图)。但是不少设计人员不注意这项条款,往往设计过程中随意接入,造成了错误的做法。设计时应予以重视。
2.4防爆波活门的选用
防爆波活门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抗力级别(《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第3.3.18条相关规定确定)、清洁通风量等因素确定。在工程设计实践中,大家会往往会疏忽校核防爆波活门的额定风是否满足清洁通风量的要求,设计时应注意此问题。
2.5战时和平时通风共用风井
设计中,战时进风和平时排风合用一个竖井管道是经常碰到的,往往设计时并不是一家设计院在设计,设计人员经常漏掉校核平时通风连接风井处的那道防护密闭门的面积是否满足平时通风的面积要求。当备用出口与通风竖井合用设置时,竖井的平面净尺寸不宜小于1m×1m。在设计其通风竖井出地面可开启的百叶面积时,除了要按通风量校核百叶的净宽高,还要考虑此百叶尺寸要满足更换过滤吸收器的最下尺寸的要求。
2.6最下防毒通道面积
在已知掩蔽人数后,按照规范要求的滤毒通风室内人员战时新风量标准要求可以计算出滤毒通风量,而规范要求滤毒通风量必须满足最小防毒通道40次/h(不同功能的掩蔽所,最小防毒换气次数要求不一样,按规范执行)换气次数和超压值得要求,如果不满足,应和建筑专业协商是否可以减小防毒通道的面积。当建筑专业无法调整防毒通道的面积时,可根据换气次数和工程漏风量之和计算出所需要的滤毒通风量,作为该系统的滤毒通风量。
2.7油网滤尘器的选取
油网滤尘器有两种型号,按其容尘量分别为LWP(X)、LWP(D),其通风量为600~1600m3/h,风量越大,其阻力也会随之增大。选取时按照战时最大清洁通风量选型,笔者建议选型时,单个油网滤尘器的通风量宜为800~1200m3/h。使用时多块油网滤尘器只可并联安装,不可串联安装。
2.8自动排气活门
自动排气活门的型号规格和数量应根据滤毒通风时的排风量确定,布置时,应与室内的通风短管或者密闭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错开布置,两个活门上下垂直安装时,两中心距应大于等于600mm。有足够空间的话,超压排气活门尽量在一排布置。在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往往忽略超压排气活门平时维护的问题,一般地下室人防都设置在汽车库中,人防主要出入口部经常会布置在车道旁边,自动排气活门安装过低,日常容易被损坏,建议适当调高自动排气活门的安装高度。
2.9留洞及预埋件问题
无论在人防改造工程还是新建工程,根据人防工程的防护、使用要求,人防部分的外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穿过人防墙的通风管、监测管,均需预埋密闭短管,这在设计过程中要及时提给结构。设计时,要求结构提供梁图,防止通风管道穿过暗柱,风管尽量不要穿剪力墙(注:严禁风管穿越人防临空墙),如果非穿不可的话,要和结构及时协商,确保可行,排风口部和进风口部用房尽量用大板结构。风管、水管留洞原则:方洞尺寸按风管长宽边各大出50mm预留,圆洞尺寸按直径比风管直径大100mm预留。
2.10人防工程噪声问题
目前很多的人防工程并没有考虑战时通风系统的消声降噪问题,或者是考虑不完善。有的人防工程在整个通风系统中未设置消声器或者消声弯头等消声设备;有的人防工程只是在送风管段设消声器;有的人防工程消声器的安装位置不合理,消声效果不理想。设计人员应当根据人防工程的战时功能及使用对象适当考虑采取消声降噪措施。
2.11风管材料选用
人防地下室通风一般都是采用的钢制风管,管材一般就是钢板或者是镀锌钢板。染毒区的口部的排风管以及进风管一般都是采用的2-3mm厚的钢板进行气密焊接,而预埋在密闭墙壁内的部分采用的钢板或者焊接钢管,其厚度则应该要大于3mm。清洁区内的钢板厚度则应该要按照相关的规范来选用。
3、结束语
总之,相关的设计人员在对民用建筑人防地下室的防护通风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战时掩蔽人员的隔绝通风、滤毒以及清洁之外,同时还應该要具有比较好的平战功能的转换措施。人防设计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设计时只要有耐心和细心,相信会做好的,以上为个人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见解。
参考文献:
[1]《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2]《人民防空工程防化设计规范》(RFJ013-2010)
[3]郝治铭,江涛,刘星.地下人防与消防的通风问题分析[J].民营科技,2013,06:163.
[4]郭冬梅.探讨人防地下室通风设计中一些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2,1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