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为了进一步推进影视史论类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本文结合《中国电影史》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思考如何实现影视史论类课程改革创新。笔者认为创意思维在影视史论类课程改革中的运用,需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学情来展开。
关键词:创意思维 影视史论类课程 教学
史论类课程的应用型改革极具挑战性,影视史论类课程也不例外,本文结合四种不同的创意思维模式,探索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方法,就如何突破史论类课程理论教学的局限这一问题展开说明。创意思维要求我们面对问题时能够打破常规,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问题,笔者以西安培华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史论类课程为例,探索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以及联想思维在影视史论类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1.发散思维的应用——多维化教学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发散思维就像一棵大树,不断地生根发芽,直到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教学的过程就是给学生脑海里埋下种子的过程,让知识的大树有规律地生长。《电影概论》、《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等基础课程包含了相当庞杂的知识点,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在史论类课程的讲述中,教师需运用发散思维,学会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起横纵的电影架构并激发学生自主延伸。
以《中国电影史》为例,纵向来看,从民国初创期电影到新中国电影再到如今的21世纪的中国电影,这一百多年来,我们看到中国电影这颗大树在不断地向上生长。这颗大树的种子来自西方国家,但很快便在中国的这片土地生根发芽,而大树的营养成分源自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也离不开不同时期中国电影人的上下求索。横向来看,学习过程中需了解到中国电影同一发展时期的艺术运动、艺术思潮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会建立多维坐标系,同时调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有规律的排列、扩展,从而将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发散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同样的知识点可以用多种角度去理解分析,从而打开教学思路。在中外电影史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团队参与式互动教学。例如以某位导演为基点进行思维发散,小组成员分别从导演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也可以根据导演的创作风格进行模拟拍摄。这种突破传统学习方式,多角度、多手段地学习记忆,让史论类的课程变得不再枯燥无味。
2.聚合思维的应用——多方位教学
按部就班地讲授史论类课程容易让学习过程变得单一乏味,而运用聚合思维模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僵局,将所学知识按照新的逻辑排列组合,实现条理化、多方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比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例如在电影史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突破历史脉络,将艺术风格相似但来自不同时期的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导演进行对比分析,并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史论类课程往往理论课时要多于实践课时,大量新的知识点的堆积,会让学生产生知识误区,如何能将学习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需要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可以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如学习到《中国电影史》中的第五代导演相关知识点,20世纪80年代,也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第五代导演迎着朝阳集体崛起,创作出很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作品,要想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作品,可以适当组织相关主题的电影沙龙、邀请业内的资深媒体人来校内展开主题讲座、采访权威影评人等形式,让学生可以收集到教材以外的资料、聆听到不同角度的声音,大幅度加快史论类课程改革的步伐。比较与类比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联动性较强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关知识进行比较与类比,实现全方位教学实践。在西安培华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与影视史论类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视听语言》、《影视作品读解》、《影视后期制作》等,关联课程的授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计划,特别是对课程之间的交叉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做到资源共享、融会贯通。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也可以邀请其他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参与,扩大学习交流空间,从而实现多方位教学。
3.逆向思维的应用——多活动教学
史论类课程容易照本宣科,往往采用讲授法、谈话法以及讨论法的教学形式,缺少学生实践环节,难免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需要用逆向思维改变传统教学僵局。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我们救人离水可以转变为让水离人,有时候思维倒转可以让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课堂不应该是老师的主场,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掌握课堂。如今,越来越多的零零后走进了大学校园,这个年轻的群体更加喜欢追求新奇。为了避免史论类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教学过程需扩展课程容量、及時更新教学内容和形式,让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的主场。
在《中外电影史》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以直观形式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离开具体的影片谈电影史是不成立的,影片是电影史上最重要、最有效的历史资料,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直接将影片资料展示给学生观看,并组织学生一起参与拉片实验,鼓励学生通过对影片的视听分析,了解影片背后的故事,同时也可以提高影视鉴赏能力。逆向思维为史论类课程向实训型转型提供了可能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的需求,在史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入了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以《中国电影史》为例,指导学生模拟拍摄经典影视片段,并运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记录下来。如“文革”电影相关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并掌握“三突出”原则,明确“三突出”原则是样板戏的唯一创作理论,并记忆“革命样板戏”的代表作有哪些,为了让学生灵活记忆并掌握样板戏中的创作元素,探讨样板戏的可取之处,授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批实践,以《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作品为参考,模拟样板戏的视听表达方式进行拍摄实践,让枯燥单一的史论课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实操性的课程。另外本课程通过蓝墨云班教学APP优化教学设计,教师通过蓝墨云班的“轻直播”功能实时分享图文、视频,学生可以在蓝墨云班课的讨论区及时上传学习成果、共享学习经验。在《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平均每节课都会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次头脑风暴,让不敢举手或懒于举手的同学也可以参与课程互动,实践证明学生比较适应蓝墨云班课的讨论交流,并愿意主动反馈学习效果。
关键词:创意思维 影视史论类课程 教学
史论类课程的应用型改革极具挑战性,影视史论类课程也不例外,本文结合四种不同的创意思维模式,探索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方法,就如何突破史论类课程理论教学的局限这一问题展开说明。创意思维要求我们面对问题时能够打破常规,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问题,笔者以西安培华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史论类课程为例,探索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以及联想思维在影视史论类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1.发散思维的应用——多维化教学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发散思维就像一棵大树,不断地生根发芽,直到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教学的过程就是给学生脑海里埋下种子的过程,让知识的大树有规律地生长。《电影概论》、《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等基础课程包含了相当庞杂的知识点,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在史论类课程的讲述中,教师需运用发散思维,学会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起横纵的电影架构并激发学生自主延伸。
以《中国电影史》为例,纵向来看,从民国初创期电影到新中国电影再到如今的21世纪的中国电影,这一百多年来,我们看到中国电影这颗大树在不断地向上生长。这颗大树的种子来自西方国家,但很快便在中国的这片土地生根发芽,而大树的营养成分源自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也离不开不同时期中国电影人的上下求索。横向来看,学习过程中需了解到中国电影同一发展时期的艺术运动、艺术思潮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会建立多维坐标系,同时调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有规律的排列、扩展,从而将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发散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同样的知识点可以用多种角度去理解分析,从而打开教学思路。在中外电影史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团队参与式互动教学。例如以某位导演为基点进行思维发散,小组成员分别从导演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也可以根据导演的创作风格进行模拟拍摄。这种突破传统学习方式,多角度、多手段地学习记忆,让史论类的课程变得不再枯燥无味。
2.聚合思维的应用——多方位教学
按部就班地讲授史论类课程容易让学习过程变得单一乏味,而运用聚合思维模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僵局,将所学知识按照新的逻辑排列组合,实现条理化、多方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比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例如在电影史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突破历史脉络,将艺术风格相似但来自不同时期的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导演进行对比分析,并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史论类课程往往理论课时要多于实践课时,大量新的知识点的堆积,会让学生产生知识误区,如何能将学习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需要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可以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如学习到《中国电影史》中的第五代导演相关知识点,20世纪80年代,也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第五代导演迎着朝阳集体崛起,创作出很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作品,要想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作品,可以适当组织相关主题的电影沙龙、邀请业内的资深媒体人来校内展开主题讲座、采访权威影评人等形式,让学生可以收集到教材以外的资料、聆听到不同角度的声音,大幅度加快史论类课程改革的步伐。比较与类比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联动性较强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关知识进行比较与类比,实现全方位教学实践。在西安培华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与影视史论类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视听语言》、《影视作品读解》、《影视后期制作》等,关联课程的授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计划,特别是对课程之间的交叉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做到资源共享、融会贯通。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也可以邀请其他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参与,扩大学习交流空间,从而实现多方位教学。
3.逆向思维的应用——多活动教学
史论类课程容易照本宣科,往往采用讲授法、谈话法以及讨论法的教学形式,缺少学生实践环节,难免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需要用逆向思维改变传统教学僵局。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我们救人离水可以转变为让水离人,有时候思维倒转可以让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课堂不应该是老师的主场,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掌握课堂。如今,越来越多的零零后走进了大学校园,这个年轻的群体更加喜欢追求新奇。为了避免史论类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教学过程需扩展课程容量、及時更新教学内容和形式,让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的主场。
在《中外电影史》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以直观形式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离开具体的影片谈电影史是不成立的,影片是电影史上最重要、最有效的历史资料,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直接将影片资料展示给学生观看,并组织学生一起参与拉片实验,鼓励学生通过对影片的视听分析,了解影片背后的故事,同时也可以提高影视鉴赏能力。逆向思维为史论类课程向实训型转型提供了可能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的需求,在史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入了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以《中国电影史》为例,指导学生模拟拍摄经典影视片段,并运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记录下来。如“文革”电影相关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并掌握“三突出”原则,明确“三突出”原则是样板戏的唯一创作理论,并记忆“革命样板戏”的代表作有哪些,为了让学生灵活记忆并掌握样板戏中的创作元素,探讨样板戏的可取之处,授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批实践,以《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作品为参考,模拟样板戏的视听表达方式进行拍摄实践,让枯燥单一的史论课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实操性的课程。另外本课程通过蓝墨云班教学APP优化教学设计,教师通过蓝墨云班的“轻直播”功能实时分享图文、视频,学生可以在蓝墨云班课的讨论区及时上传学习成果、共享学习经验。在《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平均每节课都会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次头脑风暴,让不敢举手或懒于举手的同学也可以参与课程互动,实践证明学生比较适应蓝墨云班课的讨论交流,并愿意主动反馈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