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昌黎,这个坐拥中国最大干红葡萄酒产地称号的红酒“天堂”,伴随造假事件的曝光,刹那间成为红酒“地狱”。
公开信息显示,5家被曝葡萄酒企业中野力、嘉华、更好3家企业造假制劣、仿冒侵权违法行为的事实已基本查实。造假只是酒水行业的个别现象。为什么偏偏这种个别现象出现在昌黎?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造假企业集中在昌黎?凡事必有原因,昌黎遍地开花的葡萄酒代工贴牌生产工厂给造假提供了温床。
九成以上企业做贴牌
昌黎,喜欢喝葡萄酒的人都略有所闻。
1983年,在中国著名葡萄酒专家、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科研所高级工程师郭其昌先生的指导下,昌黎诞生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1984年国际葡萄酒局主席巴布斯随联合国农业考察团来到昌黎,对昌黎进行了肯定,于是,昌黎产区伴随着“中国的波尔多”的名号,声名远播。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干红葡萄酒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席卷大江南北。国内许多同类企业争上干红酒生产线,许多其他企业纷纷转产干红。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昌黎县果断提出了大力发展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干红酒酿造业,创建“中国干红城”的目标。于是,昌黎再次成为行业热点,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在成立较早的华夏长城、地王攻城略地的同时,一批本土葡萄酒酿造企业开始崛起,而茅台、万达等外来户也纷纷在昌黎选址建厂。
2000年,昌黎举办首届中国秦皇岛昌黎国际葡萄酒节,并被相继评为“中国干红葡萄酒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中国酿酒葡萄之乡”。2002年,昌黎葡萄酒被核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成为中国第一个受原产地域保护的葡萄酒产品。在日益清晰的昌黎产区概念带动下,昌黎葡萄酒的酿造业发展越来越快,全县诸多企业销售的葡萄原酒和成品酒在全国干红葡萄酒市场占有的份额已经达到三分之一,酿酒企业数量则为全国第一。随着昌黎干红葡萄酒酿造产业的壮大,生产干红葡萄酒用酒瓶、瓶塞、包装、彩色印刷等外围生产、加工群体业逐渐向昌黎聚拢。
曾有人士如此感慨:“来到昌黎,除了随处可见的葡萄园、随处可闻的葡萄酒香之外,让人感受最深的还有昌黎葡萄酒生产企业的‘多’。”不过,昌黎在册的几十家葡萄酒企业当中,只有华夏长城、茅台等几家企业坚持走产销自主品牌路线外,其他绝大部分葡萄酒企业都在接受贴牌生产和灌装业务。这也是昌黎葡萄酒虽然占有全国三分之一的产量,却鲜有知名品牌的原因所在。
OEM埋下造假隐患
实际上,这些企业并非天生甘愿为他人做嫁衣,创立之初,不少企业也曾期望拥有自主品牌开拓葡萄酒市场。它们拥有良好的原料优势、酿造技术及设备,曾为打响新品牌研发推出特色产品,也会花上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去参加全国糖酒会等类似的大型交易会推广宣传品牌,也曾花费重金聘请代言人提升品牌形象。
然而,自有品牌的打造是一个漫长过程的积累与沉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这其中很多企业虽然拥有不错的原酒资源,但奈何实力有限,或者苦于营销推广系统不完善,或者营销人才匮乏、缺乏适时适市的营销理念,或者渠道资源短缺,很多企业在做自有品牌的过程中迷失衰落。这个时候,借助贴牌生产短期内实现资金回笼,不乏是一种权宜之策。于是,众多不具备市场推广实力与能力的企业只好依靠为别人提供灌装服务和贴牌加工来赢得生存空间。
从市场需求来看,当今葡萄酒市场的繁荣也需要OEM企业的存在。近年来,中国葡萄酒消费正以两位数的年增速在向前发展,VINEXPO(世界葡萄酒与烈酒展会)研究预测,截至2013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对葡萄酒消费的渴求,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七大葡萄酒消费市场,年消费葡萄酒将超过1亿箱(9升装)。因为看到市场的巨大潜力和葡萄酒极具诱惑力的利润空间,很多经销商或者礼品商甚至是业外人士纷纷涌入这个行业。他们有一定渠道和终端资源,但是没有生产基地,也不愿在生产设备、厂房等方面进行投资,贴牌生产应市而生。
这些贴牌商与代工企业构成了葡萄酒行业“OEM大军”。他们对于葡萄酒文化的推广,对于葡萄酒市场氛围的营造,还是做出了不少努力的。也正是昌黎产区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吸引了众多大大小小的企业到这里“淘金”,大量发展贴牌加工和灌装业务。这对致力于打造产区品牌的昌黎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隐忧,不仅会降低昌黎葡萄酒形象定位,而且衍生出部分中小企业打着OEM的旗帜,玩“擦边球”、“傍名牌”。最终,造假事件发生,昌黎葡萄酒和昌黎产区声誉尽毁。
监管滞后留空隙
为什么要造假?很简单,肯定是为钱。
根据央视报道,造假企业一般灌装葡萄酒是水多、酒少,酒汁占20%,其余都是水。为了保持产品外观、口感,还要用特殊的辅料调制。更为惊人的是,有的企业为了成本更低,用水、酒精、香精、色素调制出来不含一点葡萄原汁的假葡萄酒。这样的假葡萄酒贴上假标后,摇身一变成为名酒。业内人士透露,假冒伪劣的葡萄酒原汁成本不会超过1元钱,对外销售可以卖到5—8元钱,但如果采取贴牌或者傍名牌的方式流通到市场上,它的利润能逾百倍。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不少违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昌黎,主要是因为昌黎产区背后的产区品牌优势。在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和中国干红葡萄酒城这一产区优势对消费者来说十分有吸引力。而昌黎泛滥的葡萄酒OEM产业,则为造假提供了各种便利。据了解,从酒精、色素、柠檬酸、柠檬酸钠、酒石酸、丹宁、香精等各种勾兑原料,到假商标、假包装,昌黎县及周边皆有专门的供应商,已经形成了一个造假酒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
当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关部门对品牌产权保护不力、监管不严,也给造假者提供了空隙可钻。除了昌黎,国内葡萄酒的主产区新疆、烟台等地也有一些生产葡萄酒的小工厂为假冒伪劣葡萄酒大开方便之门。现在,中国葡萄酒产业正处于上升期,屡禁不止的造假售假事件,给其带来了无尽的伤害。
这次假酒事件是一个警示。相信相关部门会加大对国内葡萄酒市场规范的有效监管力度,还行业一个健康的环境;昌黎产区会更加明晰定位,探索出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新型产业链模式。
公开信息显示,5家被曝葡萄酒企业中野力、嘉华、更好3家企业造假制劣、仿冒侵权违法行为的事实已基本查实。造假只是酒水行业的个别现象。为什么偏偏这种个别现象出现在昌黎?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造假企业集中在昌黎?凡事必有原因,昌黎遍地开花的葡萄酒代工贴牌生产工厂给造假提供了温床。
九成以上企业做贴牌
昌黎,喜欢喝葡萄酒的人都略有所闻。
1983年,在中国著名葡萄酒专家、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科研所高级工程师郭其昌先生的指导下,昌黎诞生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1984年国际葡萄酒局主席巴布斯随联合国农业考察团来到昌黎,对昌黎进行了肯定,于是,昌黎产区伴随着“中国的波尔多”的名号,声名远播。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干红葡萄酒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席卷大江南北。国内许多同类企业争上干红酒生产线,许多其他企业纷纷转产干红。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昌黎县果断提出了大力发展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干红酒酿造业,创建“中国干红城”的目标。于是,昌黎再次成为行业热点,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在成立较早的华夏长城、地王攻城略地的同时,一批本土葡萄酒酿造企业开始崛起,而茅台、万达等外来户也纷纷在昌黎选址建厂。
2000年,昌黎举办首届中国秦皇岛昌黎国际葡萄酒节,并被相继评为“中国干红葡萄酒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中国酿酒葡萄之乡”。2002年,昌黎葡萄酒被核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成为中国第一个受原产地域保护的葡萄酒产品。在日益清晰的昌黎产区概念带动下,昌黎葡萄酒的酿造业发展越来越快,全县诸多企业销售的葡萄原酒和成品酒在全国干红葡萄酒市场占有的份额已经达到三分之一,酿酒企业数量则为全国第一。随着昌黎干红葡萄酒酿造产业的壮大,生产干红葡萄酒用酒瓶、瓶塞、包装、彩色印刷等外围生产、加工群体业逐渐向昌黎聚拢。
曾有人士如此感慨:“来到昌黎,除了随处可见的葡萄园、随处可闻的葡萄酒香之外,让人感受最深的还有昌黎葡萄酒生产企业的‘多’。”不过,昌黎在册的几十家葡萄酒企业当中,只有华夏长城、茅台等几家企业坚持走产销自主品牌路线外,其他绝大部分葡萄酒企业都在接受贴牌生产和灌装业务。这也是昌黎葡萄酒虽然占有全国三分之一的产量,却鲜有知名品牌的原因所在。
OEM埋下造假隐患
实际上,这些企业并非天生甘愿为他人做嫁衣,创立之初,不少企业也曾期望拥有自主品牌开拓葡萄酒市场。它们拥有良好的原料优势、酿造技术及设备,曾为打响新品牌研发推出特色产品,也会花上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去参加全国糖酒会等类似的大型交易会推广宣传品牌,也曾花费重金聘请代言人提升品牌形象。
然而,自有品牌的打造是一个漫长过程的积累与沉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这其中很多企业虽然拥有不错的原酒资源,但奈何实力有限,或者苦于营销推广系统不完善,或者营销人才匮乏、缺乏适时适市的营销理念,或者渠道资源短缺,很多企业在做自有品牌的过程中迷失衰落。这个时候,借助贴牌生产短期内实现资金回笼,不乏是一种权宜之策。于是,众多不具备市场推广实力与能力的企业只好依靠为别人提供灌装服务和贴牌加工来赢得生存空间。
从市场需求来看,当今葡萄酒市场的繁荣也需要OEM企业的存在。近年来,中国葡萄酒消费正以两位数的年增速在向前发展,VINEXPO(世界葡萄酒与烈酒展会)研究预测,截至2013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对葡萄酒消费的渴求,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七大葡萄酒消费市场,年消费葡萄酒将超过1亿箱(9升装)。因为看到市场的巨大潜力和葡萄酒极具诱惑力的利润空间,很多经销商或者礼品商甚至是业外人士纷纷涌入这个行业。他们有一定渠道和终端资源,但是没有生产基地,也不愿在生产设备、厂房等方面进行投资,贴牌生产应市而生。
这些贴牌商与代工企业构成了葡萄酒行业“OEM大军”。他们对于葡萄酒文化的推广,对于葡萄酒市场氛围的营造,还是做出了不少努力的。也正是昌黎产区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吸引了众多大大小小的企业到这里“淘金”,大量发展贴牌加工和灌装业务。这对致力于打造产区品牌的昌黎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隐忧,不仅会降低昌黎葡萄酒形象定位,而且衍生出部分中小企业打着OEM的旗帜,玩“擦边球”、“傍名牌”。最终,造假事件发生,昌黎葡萄酒和昌黎产区声誉尽毁。
监管滞后留空隙
为什么要造假?很简单,肯定是为钱。
根据央视报道,造假企业一般灌装葡萄酒是水多、酒少,酒汁占20%,其余都是水。为了保持产品外观、口感,还要用特殊的辅料调制。更为惊人的是,有的企业为了成本更低,用水、酒精、香精、色素调制出来不含一点葡萄原汁的假葡萄酒。这样的假葡萄酒贴上假标后,摇身一变成为名酒。业内人士透露,假冒伪劣的葡萄酒原汁成本不会超过1元钱,对外销售可以卖到5—8元钱,但如果采取贴牌或者傍名牌的方式流通到市场上,它的利润能逾百倍。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不少违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昌黎,主要是因为昌黎产区背后的产区品牌优势。在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和中国干红葡萄酒城这一产区优势对消费者来说十分有吸引力。而昌黎泛滥的葡萄酒OEM产业,则为造假提供了各种便利。据了解,从酒精、色素、柠檬酸、柠檬酸钠、酒石酸、丹宁、香精等各种勾兑原料,到假商标、假包装,昌黎县及周边皆有专门的供应商,已经形成了一个造假酒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
当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关部门对品牌产权保护不力、监管不严,也给造假者提供了空隙可钻。除了昌黎,国内葡萄酒的主产区新疆、烟台等地也有一些生产葡萄酒的小工厂为假冒伪劣葡萄酒大开方便之门。现在,中国葡萄酒产业正处于上升期,屡禁不止的造假售假事件,给其带来了无尽的伤害。
这次假酒事件是一个警示。相信相关部门会加大对国内葡萄酒市场规范的有效监管力度,还行业一个健康的环境;昌黎产区会更加明晰定位,探索出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新型产业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