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急需得到妥善解决。为此,笔者通过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贵州省遵义县龙坪镇天池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作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1、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以贵州省遵义县龙坪镇天池小学为主要区域。为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7-14岁之间。通过对天池小学共16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其中有在校留守儿童113人,占70.6%。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孩子,占27.4%;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而由祖辈隔代抚养孩子,占57.5%;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朋好友照管的孩子,占10.6%;还有小部分孩子采用代理家长等民间抚养的形式,占4.5%。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2.1孤僻心理。据调查显示,有30.9%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42.2%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外出时往往使孩子产生失落感,在短时间里不爱说话,有些自闭;在学习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烦恼较多,他们主要向朋友而不是向父母倾诉,长期以往会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
2.2家庭压力带来心理负担。据调研显示,86.7%的留守儿童经常或有时做家务,67.2%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做饭,40.7%留守儿童在家需要照顾弟妹,17.7%照顾长辈。做家务是留守儿童比较普遍的现象,这里面既有迫于生活的无奈,也有过早体会到大人的艰辛而主动分担家庭责任。
2.3自卑心理。据调研显示,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尤其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自卑感会增加和泛化。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仅有2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
2.4逆反心理。据调研显示,54.5%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8.1%经常有,53.2%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1.2%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3.1父母关爱缺失。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需要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母亲的温情鼓励、支持和期望以及对儿童所采取的民主型管理方式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因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所以就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3.2监护人教育不当。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父母监护抚养,而隔代的监护人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有的还体弱多病,很难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少数由亲朋好友做监护,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健康问题。
3.3学校监管不力。当前,贵州农村很多地方都实行了寄宿制学校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监护,但由于配套政策及投入衔接不力,学校常掣肘于人员编制不足、经费匮乏、管理薄弱等现实困难,只得外聘附近村民、返聘退休教师,或者让学校老师轮流当值。有的老师既是班主任、科任老师,又是宿舍管理员、生活老师,“三头六臂都不够用”,进而带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
3.4政府关注不够。政府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并实施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但对留守儿童问题就了解甚少,更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措施。关注只是停留在媒体等表面形式上,所谓照顾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送一些礼物,根本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3.5社会教育不良。当前,在广大的贵州农村地区,社会对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
4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4.1以学校为主阵地,落实在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学校牵头,村居配合,对辖区内留守儿童开展清理、登记,建好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动态台账。对在校留守学生,建立起成长记录册,落实专人管理。同时,落实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机制,扎实开展“法律进校园”、“健康进校园”、“安全进校园”、“心理咨询讲座”、“牵手成长”、“志愿者帮扶活动”等,加强留守儿童自理自立自强自护能力训练,培养留守儿童健康人格,促进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4.2以“三支力量”为主力军,全面落实代理家长制。以留守儿童生活有人管、学习有人教、成长有人导为目标,整合老师、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三支力量”,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为留守儿童落实代理家长,让代理家长志愿担起“编外父母”的职责,管好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与健康。具体而言,即落实“十个一”工作机制——一份留守儿童家庭档案;一个代理家长;一张亲情联系卡;每月一次谈心活动;每季一次代理家长培训及经验交流;每学期表彰一批代理家长;每学期表彰一批留守儿童;开通一条亲情热线;每月一次户外活动;每学期一次感恩活动。
4.3以实施“四大关爱”为载体,全面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一是家庭关爱。建成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留守儿童之家,切实解决读书路途遥远、在家缺亲人照顾、家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生活、住宿、学习、娱乐等问题。安装亲情电话,开设亲情视频室,加强亲情联系。开展“与爱同行——留守儿童探亲之旅”活动,利用假期组织留守儿童到父母务工地与父母团聚。二是心理关爱。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创建“四点半”学校、设置师生悄悄话室、知心姐姐信箱、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组建志愿者服务队等途径全面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是救助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生活失助、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真空失管、经济困难等问题,制定帮扶措施,开展针对性重点帮扶。将困难留守儿童优先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建立留守儿童健康档案,对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侵害事件提供法律援助,开展教育感化和挽救失足留守儿童等,全面落实留守儿童的救助。四是平安关爱。建立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每季度开展一次聯合执法,加大对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室、台球室的专项治理力度。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加强营养午餐的卫生监督和监测,做好食物中毒、饮用水污染、传染病疫情等隐患排查,为留守儿童建立安全屏障。
4.4 以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为载体,强化监护人的道德意识和法律责任。开设家长班,定期举办代理家长培训、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培训、托管户主培训、留守儿童父母培训,增强监护人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求留守儿童父母与村支两委签订协议,做到“五个一”(即:一周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一月与代理家长电话联系一次,一月与班主任电话联系一次,一年回家参加一次家长会,一月与学校关工委联系一次)。要求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之前,确定临时监护人,签好委托抚养协议。对只生不养、不履行抚养义务的,依法追究责任。
4.5以留守儿童工作协会为载体,织牢留守儿童关爱网底。协会顾问由政府挂帮领导担任,会长由村(居)支部书记担任,会员由村干部、包村干部、学校负责人、代理家长、空巢老人代表、“五老”人员、农民工代表、留守儿童代表、社会热心人士组成。协会按照关爱工作的总体要求,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负责,实现对留守儿童全方位、立体式的关心帮助和教育引导。
5、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妥善解决。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今后若干年“中国梦”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儿童权益保护和素质提高,也事关民族未来和社会和谐。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使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
参考文献:
[1]范杰慧,江鹏程,杨晓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旬刊》,2011,24(4):1573-1574
[2]李培民.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1,(10).
[3]李宏翰,袁书.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不足和若干建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17-122.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1、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以贵州省遵义县龙坪镇天池小学为主要区域。为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7-14岁之间。通过对天池小学共16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其中有在校留守儿童113人,占70.6%。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孩子,占27.4%;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而由祖辈隔代抚养孩子,占57.5%;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朋好友照管的孩子,占10.6%;还有小部分孩子采用代理家长等民间抚养的形式,占4.5%。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2.1孤僻心理。据调查显示,有30.9%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42.2%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外出时往往使孩子产生失落感,在短时间里不爱说话,有些自闭;在学习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烦恼较多,他们主要向朋友而不是向父母倾诉,长期以往会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
2.2家庭压力带来心理负担。据调研显示,86.7%的留守儿童经常或有时做家务,67.2%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做饭,40.7%留守儿童在家需要照顾弟妹,17.7%照顾长辈。做家务是留守儿童比较普遍的现象,这里面既有迫于生活的无奈,也有过早体会到大人的艰辛而主动分担家庭责任。
2.3自卑心理。据调研显示,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尤其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自卑感会增加和泛化。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仅有2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
2.4逆反心理。据调研显示,54.5%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8.1%经常有,53.2%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1.2%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3.1父母关爱缺失。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需要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母亲的温情鼓励、支持和期望以及对儿童所采取的民主型管理方式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因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所以就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3.2监护人教育不当。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父母监护抚养,而隔代的监护人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有的还体弱多病,很难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少数由亲朋好友做监护,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健康问题。
3.3学校监管不力。当前,贵州农村很多地方都实行了寄宿制学校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监护,但由于配套政策及投入衔接不力,学校常掣肘于人员编制不足、经费匮乏、管理薄弱等现实困难,只得外聘附近村民、返聘退休教师,或者让学校老师轮流当值。有的老师既是班主任、科任老师,又是宿舍管理员、生活老师,“三头六臂都不够用”,进而带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
3.4政府关注不够。政府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并实施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但对留守儿童问题就了解甚少,更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措施。关注只是停留在媒体等表面形式上,所谓照顾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送一些礼物,根本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3.5社会教育不良。当前,在广大的贵州农村地区,社会对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
4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4.1以学校为主阵地,落实在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学校牵头,村居配合,对辖区内留守儿童开展清理、登记,建好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动态台账。对在校留守学生,建立起成长记录册,落实专人管理。同时,落实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机制,扎实开展“法律进校园”、“健康进校园”、“安全进校园”、“心理咨询讲座”、“牵手成长”、“志愿者帮扶活动”等,加强留守儿童自理自立自强自护能力训练,培养留守儿童健康人格,促进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4.2以“三支力量”为主力军,全面落实代理家长制。以留守儿童生活有人管、学习有人教、成长有人导为目标,整合老师、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三支力量”,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为留守儿童落实代理家长,让代理家长志愿担起“编外父母”的职责,管好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与健康。具体而言,即落实“十个一”工作机制——一份留守儿童家庭档案;一个代理家长;一张亲情联系卡;每月一次谈心活动;每季一次代理家长培训及经验交流;每学期表彰一批代理家长;每学期表彰一批留守儿童;开通一条亲情热线;每月一次户外活动;每学期一次感恩活动。
4.3以实施“四大关爱”为载体,全面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一是家庭关爱。建成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留守儿童之家,切实解决读书路途遥远、在家缺亲人照顾、家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生活、住宿、学习、娱乐等问题。安装亲情电话,开设亲情视频室,加强亲情联系。开展“与爱同行——留守儿童探亲之旅”活动,利用假期组织留守儿童到父母务工地与父母团聚。二是心理关爱。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创建“四点半”学校、设置师生悄悄话室、知心姐姐信箱、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组建志愿者服务队等途径全面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是救助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生活失助、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真空失管、经济困难等问题,制定帮扶措施,开展针对性重点帮扶。将困难留守儿童优先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建立留守儿童健康档案,对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侵害事件提供法律援助,开展教育感化和挽救失足留守儿童等,全面落实留守儿童的救助。四是平安关爱。建立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每季度开展一次聯合执法,加大对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室、台球室的专项治理力度。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加强营养午餐的卫生监督和监测,做好食物中毒、饮用水污染、传染病疫情等隐患排查,为留守儿童建立安全屏障。
4.4 以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为载体,强化监护人的道德意识和法律责任。开设家长班,定期举办代理家长培训、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培训、托管户主培训、留守儿童父母培训,增强监护人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求留守儿童父母与村支两委签订协议,做到“五个一”(即:一周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一月与代理家长电话联系一次,一月与班主任电话联系一次,一年回家参加一次家长会,一月与学校关工委联系一次)。要求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之前,确定临时监护人,签好委托抚养协议。对只生不养、不履行抚养义务的,依法追究责任。
4.5以留守儿童工作协会为载体,织牢留守儿童关爱网底。协会顾问由政府挂帮领导担任,会长由村(居)支部书记担任,会员由村干部、包村干部、学校负责人、代理家长、空巢老人代表、“五老”人员、农民工代表、留守儿童代表、社会热心人士组成。协会按照关爱工作的总体要求,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负责,实现对留守儿童全方位、立体式的关心帮助和教育引导。
5、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妥善解决。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今后若干年“中国梦”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儿童权益保护和素质提高,也事关民族未来和社会和谐。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使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
参考文献:
[1]范杰慧,江鹏程,杨晓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旬刊》,2011,24(4):1573-1574
[2]李培民.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1,(10).
[3]李宏翰,袁书.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不足和若干建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