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的今天,作为热门的会计专业如何在中高职教育之间进行衔接,对处于转换会计学习阶段的学生将产生深刻影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衔接,为此,本文分析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的前提,衔接中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构建知识与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内容改革模式。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当前,中高职衔接发展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和谐发展、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能力的关键。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体系,其有效衔接,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对会计专业而言,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有效衔接的前提中高职课程衔接是要在同一个体系中划分中高职课程,在同一个专业中,高职能够清楚地知道中职的课程内容,中职也能清楚地知道高职的课程内容,包括文化课衔接和专业课衔接。文化课部分大多都是基础文化知识,如英语、微积分、体育等课程,内容变化不大。而专业课内容多为技术知识,如基础会计、税费计算与申报、管理会计等,变化较大。高职课程是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资格的,以达到高职的培养目标,因此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重点应该放在专业课程上。在专业课程衔接方面,必须保证以下两点:一是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合理,不存在断档和重复现象,中职课程的难易程度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当,高职课程的难易程度更有利于高职学生把握。高职课程设置基本涵盖了中职的课程,但又比中职课程加深课程难度,如果继续沿用老教材,容易造成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浪费,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可见一斑。二是课程体系设置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能满足其专业递进性学习要求,对于中职生来说,课程不能太难,既要让学生学会,又要激起他们的认知欲,以为后续升学做准备。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内容衔接的制约因素1.课程设置重复。笔者查阅江苏省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后,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从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来看,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数量多于中职院校,中职已经开设的课程高职又全部重复开设,这会导致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升高职后又重新学一遍,课程内容重复,课程标准无法划分;从课程内容来看,高职课程的内容基本都包含了中职的课程内容,范围略有扩大和难度上有所加深;从课程每学期的课时数来看,课时数基本都是高职课时数较少,而中职课时数较多,中职院校教学内容更细致,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看,二者区别不大,无法体现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的宗旨。基础扎实的学生到高职继续学习老内容,听课积极性下降,学习主动性降低,对高职认可度降低。而那些基础不牢的学生,继续学习老内容,也没有积极性,觉得自己会,但做题时就出错了,导致教学资源浪费。2.教材内容重复率较高。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选取优秀并适合的教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基础。通过比较中高职院校《财经法规》这门课所使用的教材,就会发现,各中职院校使用教材没有统一的版本,缺少统一的教学大纲,有的中职院校甚至使用大学本科或专业教材。而高职院校所用教材也是版本各異,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内容重复严重,缺少特色教材,与职业岗位能力难以匹配。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各自为阵,对使用的教材缺少沟通和衔接,缺乏层次性及区分度。3.学生实训课成绩不理想。高职院校重实践教学,通过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对口单招的学生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考试、轻技能考核,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考试相关课程和资格证考试上,对自身专业技能水平训练不够,他们认为自己之前已经学过,如珠算、财务软件操作、会计核算等课程已经掌握了,因此不注重实训课学习,而高职的实训课教师认为对这是口单招的学生学过的内容,重视程度不够,结果导致学生似懂非懂,实训课成绩不理想。三、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内容衔接的对策分析1.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在确定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时,要按照“能力递进”的基本原则。中职院校应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既要培养具有综合熟练职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又要为高职教育输送合格的新生。为了适应社会需要,高职院校应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较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推进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会计专业要构建起以岗位、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实现岗位职业能力的导入与渐进式强化。会计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高校要按照社会对中高层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来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紧密契合会计目标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按照由简到繁、分层递进的思路,因此要将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职业岗位有机结合,逐层构建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根据中高职培养目标,小微企业等会计核算简单的岗位是中职毕业生培养定位,提炼出岗位需要的素质、知识、能力目标,可以开设如收银、出纳、点钞、珠算、仓管和基础会计等基础课程;而大中型企业等会计岗位分工比较细化、日常经济业务比较复杂的企业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去向,课程设置以“进阶、应用”为原则,开设《审计》、《成本会计》、《税费计算与申报》、《管理会计》等专业核心课程。3.深化拓展课程内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分阶段实施,避免重复和资源浪费。以中高职会计专业都开设的《企业经济业务与核算》即初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为例,教学大纲里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构建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导致中高职这门课程重复率特别高。建议,对于中高职衔接课程来说,可以分别设置《小企业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两门课程。对于中职生,《小企业会计》要求学生熟悉出纳、核算和主管三个岗位基础规范及会计核算程序,会处理小微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核算。对于高职生,设置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对外融资、对外投资等各类复杂业务,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课程实训可以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手工账相结合。这样可以做到有层次有衔接,前后贯通,深浅适宜。4.大力推进教材建设。教材建设目标是,形成一整套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集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分层次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型教材。其一,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分类标准编写,根据中高职不同培养目标定位,从源头把握教材编写尺度和范围,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混乱。其二,根据会计工作的难易程度,将教材内容模块化,先易后难,遇到重复内容时不必重复编写,同时注重不同任务的衔接,将简单、任务小的课程如出纳工作放在中职课程中,而将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综合性强的任务放在中职课程中。其三,重视教材创新,当会计政策法规出台后要及时更新,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删繁就简,保留核心。慕课时代,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制定一批规范的电子教材、网络教材,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教学成本。参考文献:[1]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3.[2]王妍.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衔接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3]龚卫星.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问题初探[J].职教通讯,2000,(11):88-89.[4]饶春晓,史旦旦.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历史嬗变与现实思考[J].职教通讯,2016(04).[5]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75-179.作者简介:邱娟(1982.8—)女。江苏徐州。教师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