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為本与设计伦理如今都是设计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分析设计伦理观中人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分析在设计伦理观的指导下设计行为的发展。以此来阐述以人为本的设计伦理观。
【关键词】:以人为本;设计伦理;尊严;仁爱
20世纪80年代早期,《人道主义的僭妄》一书,提出“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思潮,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新模式。[1]同时期帕帕奈克提出了设计伦理的概念,在以人为本的大浪潮下,帕帕奈克将以人为本的设计伦理融入设计,为设计更好的实现以人为本提供理论支持。
一、以人为本思想下的设计伦理觀
20世纪80年代,“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已经成为新设计潮流,通过设计发明或者改造产品的弊端,使产品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成为设计的主流,“设计的伦理”与“设计责任”也逐渐被更多的设计师熟知。1971年维克多·帕帕奈克在其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中正式提出“设计伦理”的概念,他将人最为设计伦理的出发点,认为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并且不但要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这为设计伦理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奠定了基础,在给设计伦理下定义之前我们先来分别阐明设计与伦理的概念。
“设计作为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生存方式,是伴随着‘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设想、运筹、计划和运算,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行为的过程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而展开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这也就是说设计的目的是以人类存在的需求为最终目标,其过程与结果都是为人服务的,设计最终显现为人的人性。
伦理源于希腊文“ethics”,本意是本质、人格据希腊文最初的解释来看,伦理的最初含义表示人们在共居的地方形成的风俗、习惯,通过实施这些风俗习惯,人们逐渐形成某种品质或德行,即伦理是有关人与人之间的学问。在中国古代汉语中,“伦”的本意就是“关系”和“条理”,这表明伦理在中国古代也主要表示人伦关系,表示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调理。
从设计与伦理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都是关于人的学科,都是通过采用一定的方法,使人本身或者人类社会得到的全面发展。因此将设计与伦理的概念相整合,设计伦理即是围绕着设计行为与过程开展的以人为本的道德筹划,是一种处理人类社会矛盾的手段。从小处看,设计伦理是处理消费者心理、生理与设计物功能、美观等关系的手段,使设计物满足人们使用功能;从大处看,设计伦理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手段,要求在设计时综合考虑人和社会等因素,在设计中发扬人性的真、善、美,使人们通过对物的使用达到与社会之间和谐。这种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没有对立;也不是消灭矛盾,而是在最大程度上化解矛盾,使得矛盾由对立转向统一,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对于社会来说,和谐并不是意味着完美,而是改善。
以人为本下的设计伦理就是在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师关注人的需求将设计责任与设计伦理表现在其设计作品中,通过作品处理人类矛盾的过程,设计师也因此成为负责任设计的践行者与倡导者。以人为本的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设计,将设计伦理融入设计之中,站在以人为本的人性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协调产品开发设计的深层次问题。强调人的中心位置,把人的需要看作产品设计的灵魂,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有尊要的生活与创造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设计伦理观下的以人为本的设计
设计从人们第一次将石块打磨为工具、第一次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生产活动就已经产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从工业革命至今,工业设计师们努力让工业化成为产品的推动力,他们发挥自己的才智,希望通过工业技术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那些对我们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工业设计无一例外都是以为本的设计,它们将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改变设计作品弊端,调节人机之间的矛盾,使人获得更为愉悦的用户体验,满足人的需求,其目的是为了让人更有尊严的生活。
尊严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社会伦理学色彩的术语,康德在《奠基》中论述:“在目地王国中,一切东西要么有一种价格,要么有一种尊严。有一种价格的东西,某种别的东西可以作为等价物取而代之;与此相反,超越一切价格、从而不容有等价物的,则有一种尊严。”由此可以看出尊严本身具有绝对属性,是不可被替代的。尊严包含自尊与受尊重两方面,马斯诺认为只有当这两方面都受到满足时,个人才能体验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因此,设计产品只有满足人的自尊与受尊重两方面的需求,才能被称得上以人为本的设计产品。例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在对老年产品的设计中,就十分重视对老年人尊严的维护。在“入浴”文化盛行的日本,设计师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反应迟钝、行动缓慢的生理特点,容易在浴室发生摔倒、溺水等事故。在浴室设计中,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洗浴方式出发,对浴室中的浴盆、浴具都作了合理的安排,通过整体浴室的设计规范老年使用产品的规定规格,大大减小了老年人在浴室中的困难,帮助老人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洗浴,维护老人的尊严,缓解老人“老而无用”的心理状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现实的人,人只有回归社会才能更好的凸显价值。这表明以人为本的设计必须是帮助人们回归社会、更好的调节人与社会关系的设计。因此帮助一些特殊人群的回归设计也表现出以人为本设计的特征,例如随着城市的扩建,复杂的交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特殊人群融入社会。深圳通过对公交的改造体现了为特殊人群服务的理念,将车辆的前后门分别设置成二踏式与一踏式减少上下车困难;停车时,车辆底部的气垫会根据停靠站点的高度灵活调控,在车辆与站台路基上形成一个平滑的下坡,保证特殊人群安全上下车。城市公交的设计应该是多元的,站在特殊人群需求的立场上,通过对公交系统的设计,保证他们乘车的便捷与安全,让其感受到社会的人性化关怀,为其更好的回归社会提供便利条件。
三、总结
以人为本与设计伦理出发点都是人,其目的都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设计将两者相融合,将伦理与以人为本更好的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设计师将设计伦理穿于设计实践,使设计实践能够在以人为本的道路上前进和发展,最终表现出设计的善意。
注释:
[1]张锐.以人为本的设计要素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市:湖南大学,2004
参考文献
[1]周博.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周博.行动的乌托邦——维克多·帕帕奈克与现代设计伦理问题[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
[3]陈新,周勇.日本老年人居住建筑中的浴室设计研究[J].新建筑,2012,30(1)
【关键词】:以人为本;设计伦理;尊严;仁爱
20世纪80年代早期,《人道主义的僭妄》一书,提出“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思潮,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新模式。[1]同时期帕帕奈克提出了设计伦理的概念,在以人为本的大浪潮下,帕帕奈克将以人为本的设计伦理融入设计,为设计更好的实现以人为本提供理论支持。
一、以人为本思想下的设计伦理觀
20世纪80年代,“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已经成为新设计潮流,通过设计发明或者改造产品的弊端,使产品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成为设计的主流,“设计的伦理”与“设计责任”也逐渐被更多的设计师熟知。1971年维克多·帕帕奈克在其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中正式提出“设计伦理”的概念,他将人最为设计伦理的出发点,认为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并且不但要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这为设计伦理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奠定了基础,在给设计伦理下定义之前我们先来分别阐明设计与伦理的概念。
“设计作为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生存方式,是伴随着‘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设想、运筹、计划和运算,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行为的过程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而展开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这也就是说设计的目的是以人类存在的需求为最终目标,其过程与结果都是为人服务的,设计最终显现为人的人性。
伦理源于希腊文“ethics”,本意是本质、人格据希腊文最初的解释来看,伦理的最初含义表示人们在共居的地方形成的风俗、习惯,通过实施这些风俗习惯,人们逐渐形成某种品质或德行,即伦理是有关人与人之间的学问。在中国古代汉语中,“伦”的本意就是“关系”和“条理”,这表明伦理在中国古代也主要表示人伦关系,表示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调理。
从设计与伦理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都是关于人的学科,都是通过采用一定的方法,使人本身或者人类社会得到的全面发展。因此将设计与伦理的概念相整合,设计伦理即是围绕着设计行为与过程开展的以人为本的道德筹划,是一种处理人类社会矛盾的手段。从小处看,设计伦理是处理消费者心理、生理与设计物功能、美观等关系的手段,使设计物满足人们使用功能;从大处看,设计伦理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手段,要求在设计时综合考虑人和社会等因素,在设计中发扬人性的真、善、美,使人们通过对物的使用达到与社会之间和谐。这种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没有对立;也不是消灭矛盾,而是在最大程度上化解矛盾,使得矛盾由对立转向统一,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对于社会来说,和谐并不是意味着完美,而是改善。
以人为本下的设计伦理就是在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师关注人的需求将设计责任与设计伦理表现在其设计作品中,通过作品处理人类矛盾的过程,设计师也因此成为负责任设计的践行者与倡导者。以人为本的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设计,将设计伦理融入设计之中,站在以人为本的人性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协调产品开发设计的深层次问题。强调人的中心位置,把人的需要看作产品设计的灵魂,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有尊要的生活与创造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设计伦理观下的以人为本的设计
设计从人们第一次将石块打磨为工具、第一次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生产活动就已经产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从工业革命至今,工业设计师们努力让工业化成为产品的推动力,他们发挥自己的才智,希望通过工业技术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那些对我们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工业设计无一例外都是以为本的设计,它们将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改变设计作品弊端,调节人机之间的矛盾,使人获得更为愉悦的用户体验,满足人的需求,其目的是为了让人更有尊严的生活。
尊严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社会伦理学色彩的术语,康德在《奠基》中论述:“在目地王国中,一切东西要么有一种价格,要么有一种尊严。有一种价格的东西,某种别的东西可以作为等价物取而代之;与此相反,超越一切价格、从而不容有等价物的,则有一种尊严。”由此可以看出尊严本身具有绝对属性,是不可被替代的。尊严包含自尊与受尊重两方面,马斯诺认为只有当这两方面都受到满足时,个人才能体验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因此,设计产品只有满足人的自尊与受尊重两方面的需求,才能被称得上以人为本的设计产品。例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在对老年产品的设计中,就十分重视对老年人尊严的维护。在“入浴”文化盛行的日本,设计师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反应迟钝、行动缓慢的生理特点,容易在浴室发生摔倒、溺水等事故。在浴室设计中,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洗浴方式出发,对浴室中的浴盆、浴具都作了合理的安排,通过整体浴室的设计规范老年使用产品的规定规格,大大减小了老年人在浴室中的困难,帮助老人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洗浴,维护老人的尊严,缓解老人“老而无用”的心理状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现实的人,人只有回归社会才能更好的凸显价值。这表明以人为本的设计必须是帮助人们回归社会、更好的调节人与社会关系的设计。因此帮助一些特殊人群的回归设计也表现出以人为本设计的特征,例如随着城市的扩建,复杂的交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特殊人群融入社会。深圳通过对公交的改造体现了为特殊人群服务的理念,将车辆的前后门分别设置成二踏式与一踏式减少上下车困难;停车时,车辆底部的气垫会根据停靠站点的高度灵活调控,在车辆与站台路基上形成一个平滑的下坡,保证特殊人群安全上下车。城市公交的设计应该是多元的,站在特殊人群需求的立场上,通过对公交系统的设计,保证他们乘车的便捷与安全,让其感受到社会的人性化关怀,为其更好的回归社会提供便利条件。
三、总结
以人为本与设计伦理出发点都是人,其目的都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设计将两者相融合,将伦理与以人为本更好的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设计师将设计伦理穿于设计实践,使设计实践能够在以人为本的道路上前进和发展,最终表现出设计的善意。
注释:
[1]张锐.以人为本的设计要素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市:湖南大学,2004
参考文献
[1]周博.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周博.行动的乌托邦——维克多·帕帕奈克与现代设计伦理问题[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
[3]陈新,周勇.日本老年人居住建筑中的浴室设计研究[J].新建筑,20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