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启示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r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2002年文科综合卷的总体印象
  
  总的来说,2002年文科综合卷大体稳定,稍有变化。试题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改”并行的“小步子”原则,稳中有变,长度适当,给考生留有充分的阅读、理解、思考的时间;试题一如既往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国际时政、环境、区域开发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突出了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跨学科综合题的整体性较好,学科间内容的渗透和融合更为自然。
  1.稳
  (1)命题的指导思想大致未变,基本上继承了往年的“能力立意”、“现实立意”、“实践立意”、“学科交融”等原则。今年文综卷考查能力的意图十分突出,比如欧元、环保、科技、旅游、西部开发等热点,都搬上了今年的试卷,重在考查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内容看,命题着重考查学生对中国不同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以及中外相关历史知识的联系、比较、分析、认识;从考查的能力层次看,着重考查学生历史理论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命题强烈凸显出历史昭示后人的“史鉴”意义,例如第37题,命题通过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旅顺、大连主权地位的归属变化与对比,生动揭示了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现代中国崛起,以及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复兴的曲折历程,爱国主义情感跃然纸上。试卷中,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的融合也比较自然、合理,要求学生能运用各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试题更具有开放性,如选择题第1~4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时政题,也不是单纯的地理题,而是地理和时政的相互渗透,这种渗透和谐自然,不留痕迹,是对客观题的一种发展和创新。 尤值一提的是,命题较好地做到了以历史问题情境入手,有机地和比较自然地融合了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知识、问题,而比较全面和有效地考查考生从不同学科角度以及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北宋东京商业兴衰”和“丝绸之路”等题,既有历史知识的考查,也有哲学(政治)和地理知识的考查,各学科间的衔接与过渡更为自然。今年试题的时代感很强,“现实性"很突出,紧密贴近实际,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对实践知识的考查。像地理学科的环境问题、国土资源问题,政治学科中的洞庭湖生态问题、开封旅游业、亚欧大陆桥等问题在试卷中都涉及到了;而历史学科也比较注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对外交往、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2001年刚刚考过的科技革命问题,今年换了一个面孔又一次登场。同时试题的灵活性加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要求提高。总的说来,2002年文科综合试卷命题方式有所变化、整体平稳。
  (2)主客观题比例、题量、试卷长度大致稳定。虽然理科综合的主观、客观题比例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文科综合的题型、题量却与去年大致相当。主观题虽少了一题,但实际相当于将2001年的第36、37题合二为一,试卷长度基本稳定,考生有较多时间从容不迫地思考、答卷。
  (3)世界史,尤其是世界现代史内容仍相对偏少。从历史各部分比例表中可以看出,近两年来,世界史考查的比例都相对偏少,这对于世界史的教学,可以说是不利的。而且,与我们加入WTO,走向世界的大方向也不甚吻合。
  (4)历史科所占比重仍居相对优势,在三科中地位突出。近两年文综卷试题中,历史科备受青睐,所占比例较高,今年占112分左右,是三科中最多的。
  2.变
  (1)总体难度下降。历史试题题量大,偏重中国古代、近代史的考查,加大了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主、客观题中识记型试题都相对偏多,试题难度下降幅度较大,得分较易。政治题题量略有减少,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三科相比,地理题稍许偏难,第5、6、36题第(3)问、40题第(2)问等都有一定难度,得分率较低。
  (2)历史的材料解析题由图表变为文字资料(第37题)。2002年高考说明中已有较多材料解析题的例题,考前已有专家预测:今年可能要考文字型材料题,必须关注对材料的分析、归纳、推断、运用的能力。不过,对于第37题,提出质疑者颇多,认为该题有“超纲”之嫌。国民政府承认苏联在旅顺、大连享有特权、新中国订立中苏协定恢复其主权等内容,中学课文并未明确提及,考生自然不敢“擅做主张”。
  (3)基本不出偏题、怪题。今年试卷大多取材于基本史实、基本观点、重大时政问题,几乎所有试题涉及的范畴都是书本上似曾相识的,是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动动脑筋就可以答出来的知识,诸如2001年第25题(圆明园建筑艺术)之类争议颇多的试题基本上不见了。命题笔法平实、质朴,平易近人。(4)中国古代史内容明显增多,尤其是唐朝的内容,占了将近20分。
  3.“稳”与“变”的原因
  (1)2002年是综合考试改革推广力度最大的一年,“3+文理综合”、“3+大综合”(+X)的考试形式已由去年的18省遍及全国。对于那些尚未体验过综合考试滋味的“新手”来说,当然只能用以前的综合试题为参照,自然需要一个心理适应阶段,命题变化不宜太大,故总体而言,2002年文综卷相对稳定。
  (2)综合考试经过几年的实践, 命题技巧、命题风格已渐趋成熟与稳定。
  (3)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中学教学改革的推进。在中国,高考是牵动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高考的稳步改革,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同时,更有利于推动中学教学改革的稳步发展。
  
  二、对2003年高考的启示
  
  1.注重“双基”。文综试题撷取考生应知应会的基本和重大的历史知识为命题素材,精心构题,既充分考虑考生的认知水平,又重点突出中学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例如,通过引用《清明上河图》(局部)这一生动的历史形象材料,考查了考生对北宋东京商业繁荣和衰落的认识;选择“丝绸之路”及相关知识入题考查古今中西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等。近年来,“能力”的口号叫得特响,很多师生钻得过深,反而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所忽视。笔者以为,过分专注于能力与理论,将大学本科生,甚至于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内容与方法“下放”到中学阶段,客观上加重了学习的负担,削弱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际上,在中学阶段,能掌握基本的史实,有一个大致的历史框架,具有初步的历史鉴别能力已经足够了。从高考的角度来说,2002年文综卷识记型试题的增加,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加强,也许是对忽视“双基”的一种警示。当然,注重“双基”并不是死记硬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把握其在历史背景中的位置,适当拓宽其外延,关注其与当今重大时政问题的联系,应是学习与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
  2.关注时政热点。综合考试不回避国内、国际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已为人们普遍认同。2001年考了三次科技革命,很多师生认为2002年必然回避,然而,2002年又从新的角度,并以20分的比重再次命题。实际上,这并不奇怪,因为科技兴国已成为我们的立国之本,当然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还有类似的例子,罗斯福新政是已经考过多次的问题了,2000年文综卷又从“扩大内需、刺激生产”的新角度出现。因而,对于时政热点,不管是否已考过,一要高度关注,二要从多角度进行剖析,着眼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加强世界史的复习。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对世界史的考查有所减弱,尤其是世界现代史,内容极少。这与我们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大势是不相称的。所以,估计今后对世界史的考查将会逐步增加,世界史复习理应有所加强。
  4.加强专题复习,宏观把握知识体系。专题不仅有综合的广度,也有“小切口”的深度,是综合考试比较理想的题型。近三年文综卷的选择题,都以系列专题的形式出现,足见命题专家对其的青睐。所以,在复习中,必须留足时间,以专题为经纬,重构知识体系,更加深入地理解、发掘知识的本质含义。这不仅仅是高考的需要,更是学好历史的一种良好学习习惯。
  概而言之,注重基础、注重理解、注重社会热点、注重应用,应是文科复习的基本思路。
  
  三、值得关注的信息
  
  1.理科综合卷客观题、主观题比例发生较大改变。理科综合卷客观、主观题比例2001年为144:156;2002年则为120:180。实际上,对文科而言,主观题更能真实地反映出文科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应该改变的似乎是文科,而文综卷恰恰未变。这种趋势是否会影响到2003年的文科综合考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适当增加难度。2002年文综卷的实际难度下降较多。这主要表现在历史题中,识记型试题过多。如第15、16、17、19、20、21、22、23、37(1)、40(1)、(3)等题,基本上是识记型的,思维力度不是太大,而其所占分值高达历史试题的一半以上。可以说,这是近年综合考试的一种反常现象。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要有相当的难度和区分度,笔者认为2003年文综卷的难度会有所提高,因而,复习中适当增加难度是有必要的。
  3.关注史地的契合。第40题第(2)问,关于中国古代史上的“葱岭”在今天的地理位置,其实并不算太难,而据浙江省的抽样统计,平均得分只有06分,这说明很多学生依然存在着史地分离的严重缺陷。历史学科自古就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对于那些史地均涉及的知识,很多学生并未真正进行落实,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加强历史学科的“纽带”作用。以往一直认为地理学科是三科联结的最佳介质,而从2002年文综卷看,历史学科也可以成为构架综合的良好载体,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发现”。
  【收稿日期】2002年7月
  【作者简介】毛建清,男,1967年生,浙江江山市人。浙江省衢州二中,历史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 林屹】
其他文献
[摘要]江西钨业风潮(1928—1931年)是江西省政府推行钨砂垄断政策引起的。钨砂垄断政策的出台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是江西当局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随着钨砂垄断政策从“包办”到“代营”再到“专营”的演变,钨业风潮也一再演出,造成了政商关系的紧张和对立,省、县与中央也出现了利益分化,钨业商民则基本保持了团结,一致要求维持自由经营的传统。国民党统治的本质在江西钨业风潮中表露无遗。  [
期刊
龚书铎,1929年生,福建泉州人,1947年考入台湾师范学院史地系,1949年因学潮离台返乡。解放后任小学教员。1950年初到北京转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插班,195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中国近代文化探索》等。  本刊编辑(以下简称“编”):龚先生,您好。本刊从第10期开辟专栏,讨论历史课程改革和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问题,不知您注意了没有?   龚书
期刊
我们一般所指的历史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史实的认知,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所认定的史实的理解和诠释。第一个层次属于自然世界,它是科学的;第二个层次属于人文世界,它是人文的。历史学之称其为历史学,全恃第二个层次赋给它生命。”[1]而我们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正是推动有生命力的历史学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将研究性学习不断引入历史教学的今天,我们探讨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发生机制和创造功能,对于提高学生
期刊
由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天津市地理学会等发起的“200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于8月11至15日在天津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美国近百名专家、学者莅临大会,讨论的内容集中在以下方面:  关于历史地理的若干理论问题。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剑雄就中西历史地理研究的对比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进展情况等作了精辟论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满志敏对历
期刊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  [中图分类号]C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3-0017-04    2006年8月,市教研室举办了新课程教师培训,我听到专家们的讲座中强调最多的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最多的词是“自主”“探究”“合作”还有“头脑风暴”……。翻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看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
期刊
由中国义和团研究会,河北省社科联等发起组织的景廷宾起义10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2002年10月22至23日在河北省广宗县景廷宾的故乡召开。来自全国9省(市)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论文、资料约40篇。这是首次景廷宾起义的专题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围绕景廷宾起义及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有老问题的深入探讨,也有新问题的开拓和史料的挖掘,大大拓宽了景廷宾起义的研究领域, 取得了丰硕成果
期刊
[摘要]历史发展分期的问题与历史上社会领导层的结构和文化整体的演变密切相关。此三者又与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理念互为表里。本文综合马克思对历史文化结构性的分析、韦伯对此的功能性的分析、和儒家与新儒家对“士大夫”的理念,论析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的精英领导阶层——“地主、学士、官员”的三合一领导层——的建构和演变,析述从西周的封建贵族至战国秦汉时期的“士”、魏晋六朝隋唐的“士族”,至两宋时的“士人
期刊
张传玺,山东日照人,1927年生,1946年入青岛山东大学,先后在中文系、历史系学习,后任中学教员。1957年至1961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读副博士研究生,以翦伯赞为师,研究秦汉史,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顾问,国家教委(教育部)中学历史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学科命题委员会委员,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历史学科组
期刊
编者按:为了鼓励中学教师,本刊近来采用了不少新人新作。很多中学教师喜欢阅读,敢于质疑,这是好现象。很多问题通过讨论能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经过我们的动员,黄牧航老师写了这篇答复,编辑部希望读者认真思考。历史学是一门思考的学问。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民主,价值理性,工具理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3-004
期刊
[关键词]课程标准,全球史观,欧美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3-0032-0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针对“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大背景,提出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