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2002年文科综合卷的总体印象
总的来说,2002年文科综合卷大体稳定,稍有变化。试题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改”并行的“小步子”原则,稳中有变,长度适当,给考生留有充分的阅读、理解、思考的时间;试题一如既往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国际时政、环境、区域开发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突出了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跨学科综合题的整体性较好,学科间内容的渗透和融合更为自然。
1.稳
(1)命题的指导思想大致未变,基本上继承了往年的“能力立意”、“现实立意”、“实践立意”、“学科交融”等原则。今年文综卷考查能力的意图十分突出,比如欧元、环保、科技、旅游、西部开发等热点,都搬上了今年的试卷,重在考查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内容看,命题着重考查学生对中国不同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以及中外相关历史知识的联系、比较、分析、认识;从考查的能力层次看,着重考查学生历史理论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命题强烈凸显出历史昭示后人的“史鉴”意义,例如第37题,命题通过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旅顺、大连主权地位的归属变化与对比,生动揭示了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现代中国崛起,以及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复兴的曲折历程,爱国主义情感跃然纸上。试卷中,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的融合也比较自然、合理,要求学生能运用各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试题更具有开放性,如选择题第1~4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时政题,也不是单纯的地理题,而是地理和时政的相互渗透,这种渗透和谐自然,不留痕迹,是对客观题的一种发展和创新。 尤值一提的是,命题较好地做到了以历史问题情境入手,有机地和比较自然地融合了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知识、问题,而比较全面和有效地考查考生从不同学科角度以及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北宋东京商业兴衰”和“丝绸之路”等题,既有历史知识的考查,也有哲学(政治)和地理知识的考查,各学科间的衔接与过渡更为自然。今年试题的时代感很强,“现实性"很突出,紧密贴近实际,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对实践知识的考查。像地理学科的环境问题、国土资源问题,政治学科中的洞庭湖生态问题、开封旅游业、亚欧大陆桥等问题在试卷中都涉及到了;而历史学科也比较注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对外交往、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2001年刚刚考过的科技革命问题,今年换了一个面孔又一次登场。同时试题的灵活性加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要求提高。总的说来,2002年文科综合试卷命题方式有所变化、整体平稳。
(2)主客观题比例、题量、试卷长度大致稳定。虽然理科综合的主观、客观题比例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文科综合的题型、题量却与去年大致相当。主观题虽少了一题,但实际相当于将2001年的第36、37题合二为一,试卷长度基本稳定,考生有较多时间从容不迫地思考、答卷。
(3)世界史,尤其是世界现代史内容仍相对偏少。从历史各部分比例表中可以看出,近两年来,世界史考查的比例都相对偏少,这对于世界史的教学,可以说是不利的。而且,与我们加入WTO,走向世界的大方向也不甚吻合。
(4)历史科所占比重仍居相对优势,在三科中地位突出。近两年文综卷试题中,历史科备受青睐,所占比例较高,今年占112分左右,是三科中最多的。
2.变
(1)总体难度下降。历史试题题量大,偏重中国古代、近代史的考查,加大了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主、客观题中识记型试题都相对偏多,试题难度下降幅度较大,得分较易。政治题题量略有减少,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三科相比,地理题稍许偏难,第5、6、36题第(3)问、40题第(2)问等都有一定难度,得分率较低。
(2)历史的材料解析题由图表变为文字资料(第37题)。2002年高考说明中已有较多材料解析题的例题,考前已有专家预测:今年可能要考文字型材料题,必须关注对材料的分析、归纳、推断、运用的能力。不过,对于第37题,提出质疑者颇多,认为该题有“超纲”之嫌。国民政府承认苏联在旅顺、大连享有特权、新中国订立中苏协定恢复其主权等内容,中学课文并未明确提及,考生自然不敢“擅做主张”。
(3)基本不出偏题、怪题。今年试卷大多取材于基本史实、基本观点、重大时政问题,几乎所有试题涉及的范畴都是书本上似曾相识的,是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动动脑筋就可以答出来的知识,诸如2001年第25题(圆明园建筑艺术)之类争议颇多的试题基本上不见了。命题笔法平实、质朴,平易近人。(4)中国古代史内容明显增多,尤其是唐朝的内容,占了将近20分。
3.“稳”与“变”的原因
(1)2002年是综合考试改革推广力度最大的一年,“3+文理综合”、“3+大综合”(+X)的考试形式已由去年的18省遍及全国。对于那些尚未体验过综合考试滋味的“新手”来说,当然只能用以前的综合试题为参照,自然需要一个心理适应阶段,命题变化不宜太大,故总体而言,2002年文综卷相对稳定。
(2)综合考试经过几年的实践, 命题技巧、命题风格已渐趋成熟与稳定。
(3)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中学教学改革的推进。在中国,高考是牵动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高考的稳步改革,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同时,更有利于推动中学教学改革的稳步发展。
二、对2003年高考的启示
1.注重“双基”。文综试题撷取考生应知应会的基本和重大的历史知识为命题素材,精心构题,既充分考虑考生的认知水平,又重点突出中学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例如,通过引用《清明上河图》(局部)这一生动的历史形象材料,考查了考生对北宋东京商业繁荣和衰落的认识;选择“丝绸之路”及相关知识入题考查古今中西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等。近年来,“能力”的口号叫得特响,很多师生钻得过深,反而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所忽视。笔者以为,过分专注于能力与理论,将大学本科生,甚至于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内容与方法“下放”到中学阶段,客观上加重了学习的负担,削弱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际上,在中学阶段,能掌握基本的史实,有一个大致的历史框架,具有初步的历史鉴别能力已经足够了。从高考的角度来说,2002年文综卷识记型试题的增加,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加强,也许是对忽视“双基”的一种警示。当然,注重“双基”并不是死记硬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把握其在历史背景中的位置,适当拓宽其外延,关注其与当今重大时政问题的联系,应是学习与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
2.关注时政热点。综合考试不回避国内、国际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已为人们普遍认同。2001年考了三次科技革命,很多师生认为2002年必然回避,然而,2002年又从新的角度,并以20分的比重再次命题。实际上,这并不奇怪,因为科技兴国已成为我们的立国之本,当然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还有类似的例子,罗斯福新政是已经考过多次的问题了,2000年文综卷又从“扩大内需、刺激生产”的新角度出现。因而,对于时政热点,不管是否已考过,一要高度关注,二要从多角度进行剖析,着眼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加强世界史的复习。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对世界史的考查有所减弱,尤其是世界现代史,内容极少。这与我们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大势是不相称的。所以,估计今后对世界史的考查将会逐步增加,世界史复习理应有所加强。
4.加强专题复习,宏观把握知识体系。专题不仅有综合的广度,也有“小切口”的深度,是综合考试比较理想的题型。近三年文综卷的选择题,都以系列专题的形式出现,足见命题专家对其的青睐。所以,在复习中,必须留足时间,以专题为经纬,重构知识体系,更加深入地理解、发掘知识的本质含义。这不仅仅是高考的需要,更是学好历史的一种良好学习习惯。
概而言之,注重基础、注重理解、注重社会热点、注重应用,应是文科复习的基本思路。
三、值得关注的信息
1.理科综合卷客观题、主观题比例发生较大改变。理科综合卷客观、主观题比例2001年为144:156;2002年则为120:180。实际上,对文科而言,主观题更能真实地反映出文科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应该改变的似乎是文科,而文综卷恰恰未变。这种趋势是否会影响到2003年的文科综合考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适当增加难度。2002年文综卷的实际难度下降较多。这主要表现在历史题中,识记型试题过多。如第15、16、17、19、20、21、22、23、37(1)、40(1)、(3)等题,基本上是识记型的,思维力度不是太大,而其所占分值高达历史试题的一半以上。可以说,这是近年综合考试的一种反常现象。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要有相当的难度和区分度,笔者认为2003年文综卷的难度会有所提高,因而,复习中适当增加难度是有必要的。
3.关注史地的契合。第40题第(2)问,关于中国古代史上的“葱岭”在今天的地理位置,其实并不算太难,而据浙江省的抽样统计,平均得分只有06分,这说明很多学生依然存在着史地分离的严重缺陷。历史学科自古就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对于那些史地均涉及的知识,很多学生并未真正进行落实,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加强历史学科的“纽带”作用。以往一直认为地理学科是三科联结的最佳介质,而从2002年文综卷看,历史学科也可以成为构架综合的良好载体,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发现”。
【收稿日期】2002年7月
【作者简介】毛建清,男,1967年生,浙江江山市人。浙江省衢州二中,历史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 林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