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饮食文化小议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e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语言有自身的发展系统,汉语除了自身的语言系统外,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汉语随着我国政治与经济地位的提高,在国际交往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由于汉语的历史悠久,从古代的方言到现代的汉民族共同语,无一不蕴藏着丰富的文明、文化。本文将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饮食;汉语;文化
  作者简介:吴萌,赤峰学院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2
  引言: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想探知文化,首先可以从剖析汉语入手。汉语词汇丰富多彩,在了解字面意思的背景下,本文笔者旨在分析字面背后的中国文化饮食方面。汉民族共同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汉语词汇丰富多彩,本文从汉语中的词汇角度入手,来谈汉语语言与饮食文化的关系,进而解释中国传统语言与汉民族饮食,最后揭示出汉语词汇与饮食文化的密切关系。文化语言学旨在研究语言中的文化。本文以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探析汉语背景下的饮食文化。并分为几大部分,首先,从文学作品中探究饮食文化,再次,从常用熟语,即通常意义的成语、谚语、惯用语等等角度去看它们背后的饮食文化。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角度讨论一些菜名的由来。最后,从汉字猜谜角度趣谈一些有趣菜名的源起。从而全方面多角度的诠释汉语背后的饮食文化。
  一、文学作品中的饮食文化
  柴、米、油、盐、酱、醋、茶,古来有“开门七件事”之称,就是说每户人家每天早上一开门,开始一天的生活,就有七件东西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在旧社会,一般平民家庭,每天为生活辛苦奔忙,主要就是为了“开门七件事”。也就是为吃饭问题操心。有几首有关“开门七件事”的诗,虽是旧时文人的游戏之作,却由此可见所谓“风雅之士”。有的也免不了要为这七件事而烦恼、感慨。以此七件事入诗,最初见于元人杂剧,在《刘行首》二折中就有这样的诗: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明朝著名的画家、文学家唐伯虎有首叫做《除夕口占》的诗,劈头便用此七字: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借此来反映穷困不堪的境况,亦借以嘲讽。真是别有情趣。有一首叫《百叹》的却不同。诗曰: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今件件费绸缪,吞声不敢长?叹,恐动高堂替我愁。这几首“柴米油盐”诗,以不同的手法,同写一个穷字,但以最后这首立意最为敦厚:穷得发愁而不敢叹息,深恐惊动年老的父母,只好自己苦挨了。一片人子之心,跃然纸上。但这几首诗均出自文人之手。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食,这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一个食器,食器中的一点代表里面装的食物,上面是一个三角形的盖子。六谷之饭曰食,“六谷”指稌、黍、稷、梁、麦、苽,因此“食”的本义为饭食,名词,后来引申为动词,可以当作“吃”解。秦汉之后,一日二餐制开始逐渐改为一日三餐制。郑玄说:“一日之中三时食,朝、夕、日中时。”早餐叫“朝食”,有个成语叫“灭此朝食”,意思是歼灭了敌人再吃早饭,以展示英雄气概;午饭叫“昼食”;晚饭叫“晡食”,也就是申时吃饭。“食”还有背弃的意思,如“食言”一词。《康熙字典》:“吐而复吞曰食。”吃下去的食物,吐出来再咽下去叫“食”。在这个字义的基础上,《尔雅》进一步解释道:“言而不行,如食之消尽,后终不行,前言则伪,故通谓伪言为食言。”鲜为人知的是,“三食”不仅指一日三餐,还有一个有趣的用法,指不肖子弟变卖祖传的庄园、书籍和奴婢度日。宋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解释了这个有趣的典故:“不肖子弟有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谓鬻庄而食也;第二变为彘虫,谓鬻书而食也;第三变为大虫,谓卖奴婢而食也。三食之辈,何代无有。”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颇注重饮食保健,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饮食保健之道,文人的饮食养生法从其留下的诗作中可略见一斑。食竹笋。竹笋以色洁白,质细嫩、味清鲜而被视为“菜中珍品”。初上市时物稀价贵,李商隐赞叹:“嫩?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苏东坡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大加贊赏竹笋:“久抛松菊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郑板桥“江南鲜笋趁鳊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的诗句,对鲜笋烧鳊鱼的赞美之情更是跃然纸上。松花具有保健美容功能。在古代被列为贡品。唐朝女皇武则天十分喜欢松花,她常喜食一种用松花制作的“小精糕”,苏东坡也爱吃用松花做的食品,他把松花、桂花和杏花入饭共蒸,密封几日后得酒,并歌咏道:“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食白菜。大白菜因其“青白高雅,凌冬不凋。四时长见,有松之操。”故又名崧。范成大有诗曰:“拔雪挑来塌地崧,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茶叶。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东晋诗人陶渊明在诗作中云:“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达所留,酒中有深味。”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
  二、常用熟语中的饮食文化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汉族自古就把饮食文化同社会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饮食文化具有多种社会价值。中国的“吃”闻名天下。“吃饭”是生活中第一等大事,人们最关心的生活问题是吃饭问题。古人说:“食色,性也。”就是说人为了生存,首先是吃饭和生育,这是人的本性。由“吃”引申生发出大量与“吃”有关的词语。我們仅从吃的方式,吃的内容对象以及吃的工具等方面,来看与“吃”有关的词语。以下列举与“吃”“喝”有关的熟语:
  1、成语
  脍炙人口 回味无穷 津津有味 余香满口 画饼充饥 黄粱美梦 废寝忘食   坐吃山空 如饥似渴 风餐露宿 饮水思源 饱食终日 吃里爬外 看菜吃饭
  2、俗语
  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代陶渊明曾不为五斗米的俸禄向权贵折腰低头,而辞去县令之职。引申为不为取得好处向别人阿谀奉承,失去人格尊严。
  巧妇难为五米之炊—指技艺再好,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也难以成功。
  生米煮成了熟饭—指事情(多为不理解的)已经发展到难以改变的地步,或既成事实,难以改变。
  煎烙饼—比喻处境为难,两面受压。
  半瓶醋一瓶不满半瓶子晃荡,多比喻不精通等的半内行,或一知半解的人。
  喝苦酒—比喻忍受往往是自己带来的不好结果。
  海量—原指酒量大,引申指气量大,容量大,有气度。
  3、歇后语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哑巴吃汤圆—心里有数。
  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
  4、有“饮食”有关的其他词语
  以“吃”作比喻义的词语。例如: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渐侵占。
  食言—不照说的话去办,说话不算数,失信。
  饮恨—抱恨含冤,把仇恨身怀心中。
  饮誉—也称享誉,受到赞誉。
  饭桶—比喻只能吃不能做活的人。
  由“吃”直接引申出来的词语。例如:
  表示经受某种遭遇:
  吃亏 吃苦 吃重吃官司 吃苦头 吃罪
  吃挂落(连累)
  表示耗费力气:
  吃力 吃劲
  表示某种感受:
  吃惊 吃紧(指形势紧张)吃悶棍
  表示对某事彻底了解掌握:
  吃透 吃准
  三、历史神话中的饮食文化
  过桥米线—云南昆明一带著名的小吃,由一种特制的鸡汤煮米粉丝。传说古时候有位书生为了考取功名(科举),在一处离家很远的幽静书斋刻苦读书,贤惠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路上要过一座石桥。妻子为了让丈夫吃到热汤米粉丝,便用鸡油汤煮米粉。因为鸡油汤保温时间长,走很远的路仍保持一定热度。因此便取名“过桥米线”。
  鸿门宴—用蟹黄和燕窝等做的菜,以项羽、刘邦楚汉相争的故事命名。
  桃园三结义—借用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用白、红、黑三种颜色的菜做成的食品(白是刘备、红是关羽、黑是张飞)。
  哪吒童鸡—哪吒传说是托塔李天王的儿子,是法力很大的神,儿童形象。这里是用雏鸡做的菜。
  八仙盘—借用道教八仙汉钟离、曹国舅、吕洞宾、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张果老之名,用八盘菜称八仙盘。
  叫花子鸡—传说从前有个叫花子(即乞丐)饿急了,便偷了农民一只鸡,用泥巴包裹后烧熟。现在的花子鸡做法:先把生鸡用五香水浸泡24个小时,然后用荷叶包裹,最后再香泥封包用火烧烤而成,色香味俱全。
  饺子—大年初一吃饺子,是我国北方的民间风俗。饺子,形同新月,以面团包馅而成。“饺子”是怎么来的呢?夜间零时古代叫子时。春节时人们要吃除夕包好的饺子,取“岁更交子”之意,也就是新旧年交替从子时起的意思,饺子的名字便由此而来。饺子又名“扁食”“煮饽饽”等。有些少数民族也有吃饺子的习惯。
  涮羊肉—“美”是个会意字,上为“羊”,下为“大”,意思是“羊大为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可见“甘”(即甜)是指味美。《说文解字》说:“美,甘也。”又说;“甘,美也。”许慎将“甘”、“美”互相转注,是说这两个字的意思相同,现在还常说“甘美”或“甜美”。美,从羊,在《说文解字》中属于“羊”部。段注:“羊大则肥美。”牧羊人把羊放牧、饲养得又肥又大,就是“美”,这就是“美”字本义的来历。从这个意义上说,使羊肥大,這是生产劳动的过程,由此看来,“安”字与生产劳动、丰收、致富还有点儿瓜葛呢!
  四、文字猜谜中的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汉语、汉字的元素随处可见。汉字猜谜也涉及到饮食领域,食物谜语大全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特色元素。
  比如:外国人洗澡(打一食物)—涮羊肉。斑斑点点朱颜改,未了相思已化灰(菜肴烹调词语)—麻婆豆腐。八戒步入火焰山(菜肴烹调词语)—红烧猪蹄。杀之儆猴效未奏(菜肴烹调词语)—白斩鸡。乙亥新春主何属(菜肴烹调词语)—猪耳。除此之外,还有:“汆东西”即将冬瓜和西红柿还有丸子放在一起汆,制作成汤,以滋补养生。另外“金丝三尺长(打一菜名)”即“拔丝地瓜”。“火山堆雪”(打一菜名)即“糖拌西红柿”。“阿谀奉承拍马屁(打一菜名)”即“溜三样”。“辛丑生得一男儿(打一菜名)”即“辣子鸡丁”。“林中百兽谁为首(打一菜名)”即“狮子头”。“白白身子圆溜溜,样子像个乒乓球。放在锅里煮一煮,全家吃它过十五。(打一食物)”即“汤圆”。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许晖.汉语饮食文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5]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
  [6]王宝珍.汉字与中国文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  食管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全球癌症发病率的第8位,死亡率居全球癌症死亡率的第6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放疗渐渐成为治疗食管癌的主要
目的:分析影响产妇选择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因素[1],观察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以及对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等的影响[2]。  方法:2013年8月到2013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
摘 要:佛教从最初的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通过不同的途径传入中国和泰国,并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本文将通过泰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与中国藏传佛教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表现来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两种宗教之间的异同点,以及两种宗教影响下两种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佛教;藏传佛教;泰国;异同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
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需要照护的老年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作为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数最多的国家,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长期照护服务压力[1]。台湾学者认为,“长期照护”是对因失能
摘 要:“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儒学思想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都影响深远。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慎独”思想具有重要的古代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它也仍是个人自我修养与内在向度不断提升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对于当今人们自觉、自律意识的培养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慎独;个人;内在向度  作者简介:韩英英,1989年9月出生,女,汉族,河北省沙河市人,现就读于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
摘 要: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中庸思想作为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并且影响深远。中庸思想不仅可以作为个人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也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道德准则,甚至也可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要秉承儒家中庸思想的精髓部分,充分发挥其美育价值。  关键词:儒家;中庸思想;美育意义  作者简介:甄苗苗,郑州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中西美学比较方向2015级在读研究生。  [
目的: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 gene)是最近克隆的被认为最有可能是端粒酶关键性分子的催化亚单位,是细胞端粒酶活性限制组份,其表达水平决定
目的:  评估乳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的可行性,建立正常的DTI参数值范围。探讨不同b值、不同数目的梯度方向对正常乳腺腺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共建项目《梅县客家话常用口语词演变研究》,项目编号:GD13XZW09.  摘 要:微信,作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形成了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微信语境下的语言传播成为大众语言传播中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语言传播发展的风向标,所以对微信语境下语言传播的特点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将整个微信平台与梅州客家方言地区的微信平台进行比对,首先从微信与微信语言的内涵、关系入手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