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表示数”原来也可以这样上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shenguizu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俞正强老师的课,让我们清晰、形象、直观地看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不同的数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字母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学生在笑声中体验,在思考中深刻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价值。
  【关键词】用字母表示数 幽默 “挖坑” 核心素养
  非常幸运参加第23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无锡)教学观摩研讨会,我感受最深的是俞正强老师《用字母表示数》一课。该课朴实、清晰、幽默,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中增长了知识,收获了快乐,用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同一个观点用不同的方式去验证,令人久久回味。
  俞老师不断地“挖坑”,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掉下去,再自己爬上来;俞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数学教师,我很狡猾的”,这样的老师幽默风趣,即使下午上课也不困,随时让学生保持对数学老师的一种“警惕”,孩子不自觉地就会兴趣满满,沉浸其中,意犹未尽。
  一、看见的、确定的,用数字表示;看不见的,不确定的,用字母表示
  俞老师上课风格是开门见山以信封引入新课,信封里什么都没有用数字0表示,紧接着追问:“0是确定、一定、唯一的吗?”让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又往信封里放入1根、2根小棒,问学生用数字几表示,为什么?学生的答案是确定的,因为看见了。之后教师在讲桌前面操作,问学生“接着放,可能放几根呢?”学生猜测(3根、4根、5根……),“为什么突然多了这么多答案呢?发生什么事情了?”学生说,看不见,不确定了。俞老师紧接着追问:“那可不可能是10根、11根……呢,为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了小棒的范围,3<小棒根数<10根。教师小结:虽然不知道是几,我们在不知道中是有所知道的,我么知道它在几和几之间,怎样表示?(a)用字母表示有几种可能?(26种),学生初步感知不确定的,可以用字母表示。“确定吗?一定吗?唯一吗?容易吗?”这个伏笔太有趣啦。瞧,孩子储存的知识被俞老师一点点的挖出来了。通过生动的过程,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二、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在学生初步感知不确定的用字母表示之后,教师又马上挖了另一个小坑,指名一学生上台,问:“你今年几岁了?”学生说11岁,谁知俞老师又问第二遍同样的问题:“小朋友,你今年几岁了?我今年几岁了?”这回,学生非常肯定地回答:我今年11岁,老师A岁。看到学生的回答如此肯定,教师说:“懂了没有,什么样的数用字母表示?”进一步加深:不确定,用字母表示。就在学生感到这回终于对了,可以松口气了,没想到俞老师接着第二个问题:“小朋友,你有多少根头发?我有多少根头发?”这位同学根据经验,非常自信地直接回答:“A根”,俞老师没有表态,只是随意指一列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有说两个都是A的,有说一个A,一个B的;俞老师仍然不表态,直接追问:哪一个好?为什么?进而得出:不一样的两个对象就用不一样的字母来表示。到这儿,我被俞老师一次次地“挖坑”,孩子们一次次地爬坑,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深思、感悟深深地折服了。大爱聪明绝顶的俞老师,朴实、真实、踏实,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让我们一秒钟都不能停的跟随思考。
  三、字母式子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俞老师拿出第二个信封,继续问:“有没有,用几根表示?”学生回答)0根,同样的0根,教师用了不同的问法(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接着俞老师又往信封里偷放粉笔了,并问:用什么表示?(b)还可以用什么表示?(c……)几种可能?看似和刚才的问题一样,刚想放松,没想到俞老师又来了“请问a和b谁比较大?有几种可能?”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次被激起,a>b,a=b,a  (1)请问会场有多少个人?(a、c……)学生回答。(a)
  (2)今天来了多少小朋友?(44)
  (3)来了多少个大人?(b、c……)不能用什么?(a)
  随着学生的感知,会场的人和大人是两个不同的对象,应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俞老师巧妙地提问:a和b谁大?大多少呢?(44)学生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a是总人数,44和b是部分量。俞老师继续追问:不准用b、c,几个大人呢?(b-44)你喜欢b、c表示呢?还是喜欢(a-44)呢?为什么?学生在交流中明确:b表示简单明了,(a-44)除了表示个数,还能看出人和大人之间相差44这一关系。教师相机揭题:给它一个名字叫字母式,也叫关系式。这设计无可挑剔天衣无缝,又特别巧妙,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向深入,真正掌握字母式子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体现了在循序渐进中掌握。
  四、圈、擦,回顾反思
  在结尾俞老师是这样设计的:给你一支粉笔,把今天最主要的地方圈起來,你会圈哪里呢?学生兴致高昂,纷纷表示自己的观点。没想到俞老师又来了一个出其不意,如果擦掉,你觉得先擦哪儿,再擦哪儿,最后剩什么?学生又要经过一番思考,得出最后擦掉的一定是最主要的,学生既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知识有所取舍,培养学生抓住重点,总结反思的好习惯。这不正是在“春风化雨”中提升!
  俞老师最后概括到:已知用数字表示,未知用字母表示;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在没有关系时用字母表示,在有关系时用字母式子表示。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为主角,既上的开心又不会因为兴奋过头而忘记思考,这样的开放的、思考的课堂不正是“核心素养”下课堂所要追求的目标吗?开心地保持警惕,“提防”狡猾的数学老师真的挺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赵庄小学)
其他文献
<正>【课前思考】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统计量教学降低了要求,只保留了平均数。三种主流版本的教材有关"平均数"的教学内容分别是这样编排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
自从阿罗在一九六三年将信息引入经济学以后,对于信息的研究,改变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而非主流经济学也将其作为新发现的敲门砖,使信息变成了经济学的研究基点。  在信息不对称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有两种不确定性,一种是因客观环境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它既不是交易行为引起的,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起的。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人的认知的局限,那么如何认识这种局限?如果有明确的激励,如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以足够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