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20多年,有大量的理论研究关注魅力型领导。魅力型领导对社会的影响强度主要是通过他们的信念与独一无二的行为特征达到的(House,1999;Weber,1947)。伯恩斯(Burns,1978)指出,领导有道德上的维度,领导的一个主要角色功能是增加道德意识,帮助人们解决价值冲突。我国党政领导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其道德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导向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和对领导干部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加强党政魅力型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关系到公共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提升,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它的原意是神赐的或受神感召的天赋,所以,获得神赐天赋的人都是风度优雅和才华出众的人。自豪斯1977年提出魅力型领导理论后,该理论得到了广泛关注。豪斯(House,1977)认为,魅力型领导能让追随者相信并接受领导者的信仰,使下属认可并模仿其行为,进而让下属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使命感。巴斯(Bass,1985)认为,魅力是一种归因现象,它的产生取决于领导者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同时也与追随者的个性特征有关。巴斯(Bass)和豪斯(House)认为,魅力型领导者具有强烈的信念,并用这种信念来引导行为和愿景,激励追随者实现他们的期望(Sosik,2005)。国外对魅力型领导的研究已经很多,且多为实证研究。大量的实证分析可得出结论:魅力型领导(或称变革型领导)①是一种有效的领导风格,与员工态度、工作绩效等存在正相关。魅力型领导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他的信念、激情、愿景和处置危机的能力,能极大地吸引追随者,使得追随者愿意追随领导者,愿意为实现组织愿景而努力。
由于魅力型领导者对追随者会产生巨大的情感和道德影响(House ,Spangler & Woycke, 1991),因此,道德规范作为研究魅力型领导的一个维度在近年来也得到学界的重视。邱拉(Ciulla)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突出,他认为,相比那些非领导者,领导者道德上的成败带来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更加显著。我国从古至今都对领导者应具有的道德和自身修养高度看重。许多学者都认为,德行是魅力型或者变革型领导特质结构的维度之一。
二、道德规范的作用机理
高尚的道德,不仅可以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还可以为群众树立榜样,由此提高群众的道德规范。这种作用机理以魅力型领导的影响力为基础。
1.确立良好愿景,创造组织未来。愿景是领导者为组织阐明未来的方向,描绘美好的蓝图,阐明组织的特点,而且愿景在组织中给追随者提供了认同感,并使员工具有自我效能感。正因为如此,它可以极大地激发群众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2.加强上下沟通,提高组织绩效。魅力型领导强调沟通。领导者通过沟通可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从而最终使群众的道德观与领导者的道德观一致,进而促进群众行为水平的提高。魅力型领导在不断与群众沟通中,激励群众对现状提出挑战并采用新方法解决问题,不断促进组织创新,从而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同时,通过沟通,领导者与下属或群众之间会相互信任,减少隔阂,增进感情,从而会促进双方工作效率的提高。
3.提高个人认知,形成趋同价值。伯恩斯(Burns)认为,变革型领导是领导者与成员相互提升道德及动机到较高层次的过程。魅力型领导者在与群众沟通时可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使群众及时了解领导者的思想并认同领导者的信念与价值观,最终使双方道德观趋于一致,并带动社会道德规范的提升。
4.树立领导魅力,促进文化建设。具有高尚道德规范的领导,讲究仁爱、真诚、廉洁、公道、勤俭等,以身作则,树立正气,引领未来。他们可以把自身的道德规范带到组织中来,发挥英雄主义的“蝴蝶效应”。比如焦裕禄、孔繁森、王瑛等领导干部,还有小岗村书记沈浩,正是由于他们具有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才得到群众的认可和赞扬,并为社会树立了正气与典范。
三、党政魅力型领导干部的道德标准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党政魅力型领导干部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规范,才能为群众树立典范,从而具有强大的“魅力”来聚集群众追随,获得群众的信任,形成价值观趋同。其道德标准主要包括:
1.理想崇高。魅力型领导要有崇高的理想,即有远大的愿景。只有这样,领导者才能引导组织不断向前发展,及时克服各种危机,同时抓住各种机会,不断提高领导绩效。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树立远大理想,即为祖国献身、服务的理想,为社会服务、为群众谋福祉的理念。在当前,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方向,锐意进取,不断改革,根据各自的实际规划出组织的近远期规划和蓝图,然后按照确立的愿景带领群众树立信心,团结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2.个性正直。魅力型领导要有正直的品质。正直就是做事耿直,不徇私情;正直就是诚实和值得信赖。那些具有很强原则性和对其行动具有责任感的人会表现出正直的特质。具有正直特质的领导会激发下属的自信心,他们会觉得这样的领导者十分忠实和可靠。魅力型领导具有正直的品格,能为下属树立典范并吸引下属。正直需要有正气。党的干部要正气在身。讲正气是做人之本、从政之基。领导者要一身正气,不要怕得罪人。
3.办事公正。众多的研究表明,自私自利的人不愿把他人利益放在首位,他们通常也不会成为成功的领导者。魅力型领导干部在领导过程中,要办事公正,对每一位下属或者员工要一视同仁。坚持利益与义务相统一,是公正主义在领导道德伦理上的体现。在处理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公正对待,充分发挥每一位组织成员的特长,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创造性。
4.责任明晰。魅力型领导之所以能够使下属认识到领导者的“魅力”,正是由于领导者有强烈的责任感,时刻关注组织的发展、变革与绩效,能够以身作则。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领导者具有的责任感表现为:一是对组织负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完成组织的目标与任务;二是对下属负责,关注下属的成长、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三是对社会负责,关注当地的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经济社会问题。
5.廉洁自律。“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党政魅力型领导干部因为手握权力,掌握社会资源,往往成为“寻租”对象。为此,领导干部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始终保持廉洁自律,一身正气,不贪不腐。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作廉洁自律的典范。
四、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愿景脱离实际。领导干部在任期内都希望发挥其领导才能,取得群众认可的领导绩效。但有些领导干部在制定愿景时,却没有充分考虑组织的经济条件、内外环境的影响,好高骛远,规划了所谓“大广场”、“宽马路”等“形象工程”,结果事与愿违。
2.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监督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一系列的措施、制度,但由于监督部门设置不合理或者职能弱化,忽视监督过程,使得一些党政领导干部权力膨胀,监督不到位,尤其是缺乏对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时间之外的监督。二是制度不完善。由于市场经济的一些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致使有些领导干部权力过大,出现“寻租”。
3.价值取向紊乱。一是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和各种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使得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在接受良好文化熏陶的同时,不良的文化也在侵蚀一些党政领导干部的道德观。一些党政领导干部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开始追求享乐主义,从而与群众拉大了距离,也对社会造成不良的价值取向。二是道德建设存在模糊性。党政领导干部是特殊群体,应该制定较规范的道德规范,来确立领导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一些工作准则。而当前,我国党政干部的道德建设还没有规范的道德准则。
4.忽视道德教育。一是工作中忽视道德的修养。一些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之后,随着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整日忙于工作,以至于忽视了道德修养。由于一些领导干部思想境界和道德观不断下降,于是也助长了社会的歪风邪气。二是缺乏道德教育的制度和法律。由于道德教育没有形成制度和法律,使得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5.干群沟通不畅。有些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善于与群众沟通和倾听群众意见,从而阻碍了信息的交流融通,致使群众不了解领导的意图、目的、信念等,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五、加强党政魅力型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建设
“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领导者的道德规范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影响力和辐射力。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道德规范建设,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政治素质。党政领导干部肩负着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领导地方或单位改革发展的重任,其个人魅力关系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单位和地方发展,其道德规范首要是在政治上要靠得住。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道德修养,遵循“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真正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二要正确用权。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当做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关注民生,发展经济,维护稳定。三要淡泊明志。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2.健全运行机制。要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就要在全社会健全运行机制,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一要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财产报告制度、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不断完善领导作风建设的制度。二要完善干部选拔机制。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积极地构建领导干部的胜任模型并确定不同层次领导干部的素质条件,做到权责对等、人员匹配。在领导干部选拔中引入竞争机制,使得高素质的人才不断地充实到党政机关的领导岗位。三要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构建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的胜任力模型和人力资源的测评体系,把道德规范建设的内容纳入到胜任力模型,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的考核机制。四要完善道德学习机制。要把道德规范建设纳入到国家的战略层面。国家的组织、教育部门要出台一些道德建设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道德建设。
3.加强教育培养。道德教育的根本就是“慎独”,即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一要确立愿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自己的愿景和科学的领导意识,而且在工作中还要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不断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二要制定教育规划。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树人之计,莫如树德。各级组织要按照道德建设纲要要求,定期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人物的精神,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三要提高学习的能力。领导者应遵循时代要求认真学习并掌握新的科技与管理知识。四要加强责任感的培养。要着力培养领导者的责任感,增强责任意识。
4.培育道德文化。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规范建设,就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加强以道德规范为核心的文化建设,使领导干部成为道德规范建设的楷模。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道德文化。二是培养沟通的文化。党政领导干部要善于与群众沟通,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关心群众疾苦。三是开展文化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广泛开展以道德建设为内容的各种文化活动。
注释
①魅力型理论和变革型理论是有关联的,但并不完全相同,然而,它们经常被当做是本质上类似的(如Yukl,2002)或相同的(如Conger&Kanungo,1998)。故本研究将把魅力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视为同一概念。
参考文献
[1]Bass,B.M,.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5.
[2]Bernard M.Bass with Ruth Bass.The Bass Handbook of Leadership[M].New York: the Free Press.2008.
[3]安弗莎妮•纳哈雯蒂.领导学[M].王新,陈加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4]陈永霞等.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与员工的组织承诺:中国情景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1):96—105.
[5]冯江平,罗国忠.我国企业魅力型领导的特质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9,(1):207—209.
[6]约翰•安东纳基斯,安纳.T.茜安西奥罗,罗伯特.J.斯滕伯格.领导力的本质[M].柏学翥,刘宁,吴宝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7]董临萍,张文贤.国外组织情境下魅力型领导理论研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11):20—27.
[8]彼得•诺斯豪斯.领导学:理论与实践[M].吴荣先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9]赵国祥.领导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汪 洋
一、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它的原意是神赐的或受神感召的天赋,所以,获得神赐天赋的人都是风度优雅和才华出众的人。自豪斯1977年提出魅力型领导理论后,该理论得到了广泛关注。豪斯(House,1977)认为,魅力型领导能让追随者相信并接受领导者的信仰,使下属认可并模仿其行为,进而让下属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使命感。巴斯(Bass,1985)认为,魅力是一种归因现象,它的产生取决于领导者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同时也与追随者的个性特征有关。巴斯(Bass)和豪斯(House)认为,魅力型领导者具有强烈的信念,并用这种信念来引导行为和愿景,激励追随者实现他们的期望(Sosik,2005)。国外对魅力型领导的研究已经很多,且多为实证研究。大量的实证分析可得出结论:魅力型领导(或称变革型领导)①是一种有效的领导风格,与员工态度、工作绩效等存在正相关。魅力型领导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他的信念、激情、愿景和处置危机的能力,能极大地吸引追随者,使得追随者愿意追随领导者,愿意为实现组织愿景而努力。
由于魅力型领导者对追随者会产生巨大的情感和道德影响(House ,Spangler & Woycke, 1991),因此,道德规范作为研究魅力型领导的一个维度在近年来也得到学界的重视。邱拉(Ciulla)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突出,他认为,相比那些非领导者,领导者道德上的成败带来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更加显著。我国从古至今都对领导者应具有的道德和自身修养高度看重。许多学者都认为,德行是魅力型或者变革型领导特质结构的维度之一。
二、道德规范的作用机理
高尚的道德,不仅可以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还可以为群众树立榜样,由此提高群众的道德规范。这种作用机理以魅力型领导的影响力为基础。
1.确立良好愿景,创造组织未来。愿景是领导者为组织阐明未来的方向,描绘美好的蓝图,阐明组织的特点,而且愿景在组织中给追随者提供了认同感,并使员工具有自我效能感。正因为如此,它可以极大地激发群众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2.加强上下沟通,提高组织绩效。魅力型领导强调沟通。领导者通过沟通可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从而最终使群众的道德观与领导者的道德观一致,进而促进群众行为水平的提高。魅力型领导在不断与群众沟通中,激励群众对现状提出挑战并采用新方法解决问题,不断促进组织创新,从而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同时,通过沟通,领导者与下属或群众之间会相互信任,减少隔阂,增进感情,从而会促进双方工作效率的提高。
3.提高个人认知,形成趋同价值。伯恩斯(Burns)认为,变革型领导是领导者与成员相互提升道德及动机到较高层次的过程。魅力型领导者在与群众沟通时可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使群众及时了解领导者的思想并认同领导者的信念与价值观,最终使双方道德观趋于一致,并带动社会道德规范的提升。
4.树立领导魅力,促进文化建设。具有高尚道德规范的领导,讲究仁爱、真诚、廉洁、公道、勤俭等,以身作则,树立正气,引领未来。他们可以把自身的道德规范带到组织中来,发挥英雄主义的“蝴蝶效应”。比如焦裕禄、孔繁森、王瑛等领导干部,还有小岗村书记沈浩,正是由于他们具有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才得到群众的认可和赞扬,并为社会树立了正气与典范。
三、党政魅力型领导干部的道德标准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党政魅力型领导干部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规范,才能为群众树立典范,从而具有强大的“魅力”来聚集群众追随,获得群众的信任,形成价值观趋同。其道德标准主要包括:
1.理想崇高。魅力型领导要有崇高的理想,即有远大的愿景。只有这样,领导者才能引导组织不断向前发展,及时克服各种危机,同时抓住各种机会,不断提高领导绩效。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树立远大理想,即为祖国献身、服务的理想,为社会服务、为群众谋福祉的理念。在当前,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方向,锐意进取,不断改革,根据各自的实际规划出组织的近远期规划和蓝图,然后按照确立的愿景带领群众树立信心,团结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2.个性正直。魅力型领导要有正直的品质。正直就是做事耿直,不徇私情;正直就是诚实和值得信赖。那些具有很强原则性和对其行动具有责任感的人会表现出正直的特质。具有正直特质的领导会激发下属的自信心,他们会觉得这样的领导者十分忠实和可靠。魅力型领导具有正直的品格,能为下属树立典范并吸引下属。正直需要有正气。党的干部要正气在身。讲正气是做人之本、从政之基。领导者要一身正气,不要怕得罪人。
3.办事公正。众多的研究表明,自私自利的人不愿把他人利益放在首位,他们通常也不会成为成功的领导者。魅力型领导干部在领导过程中,要办事公正,对每一位下属或者员工要一视同仁。坚持利益与义务相统一,是公正主义在领导道德伦理上的体现。在处理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公正对待,充分发挥每一位组织成员的特长,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创造性。
4.责任明晰。魅力型领导之所以能够使下属认识到领导者的“魅力”,正是由于领导者有强烈的责任感,时刻关注组织的发展、变革与绩效,能够以身作则。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领导者具有的责任感表现为:一是对组织负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完成组织的目标与任务;二是对下属负责,关注下属的成长、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三是对社会负责,关注当地的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经济社会问题。
5.廉洁自律。“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党政魅力型领导干部因为手握权力,掌握社会资源,往往成为“寻租”对象。为此,领导干部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始终保持廉洁自律,一身正气,不贪不腐。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作廉洁自律的典范。
四、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愿景脱离实际。领导干部在任期内都希望发挥其领导才能,取得群众认可的领导绩效。但有些领导干部在制定愿景时,却没有充分考虑组织的经济条件、内外环境的影响,好高骛远,规划了所谓“大广场”、“宽马路”等“形象工程”,结果事与愿违。
2.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监督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一系列的措施、制度,但由于监督部门设置不合理或者职能弱化,忽视监督过程,使得一些党政领导干部权力膨胀,监督不到位,尤其是缺乏对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时间之外的监督。二是制度不完善。由于市场经济的一些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致使有些领导干部权力过大,出现“寻租”。
3.价值取向紊乱。一是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和各种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使得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在接受良好文化熏陶的同时,不良的文化也在侵蚀一些党政领导干部的道德观。一些党政领导干部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开始追求享乐主义,从而与群众拉大了距离,也对社会造成不良的价值取向。二是道德建设存在模糊性。党政领导干部是特殊群体,应该制定较规范的道德规范,来确立领导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一些工作准则。而当前,我国党政干部的道德建设还没有规范的道德准则。
4.忽视道德教育。一是工作中忽视道德的修养。一些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之后,随着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整日忙于工作,以至于忽视了道德修养。由于一些领导干部思想境界和道德观不断下降,于是也助长了社会的歪风邪气。二是缺乏道德教育的制度和法律。由于道德教育没有形成制度和法律,使得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5.干群沟通不畅。有些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善于与群众沟通和倾听群众意见,从而阻碍了信息的交流融通,致使群众不了解领导的意图、目的、信念等,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五、加强党政魅力型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建设
“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领导者的道德规范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影响力和辐射力。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道德规范建设,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政治素质。党政领导干部肩负着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领导地方或单位改革发展的重任,其个人魅力关系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单位和地方发展,其道德规范首要是在政治上要靠得住。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道德修养,遵循“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真正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二要正确用权。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当做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关注民生,发展经济,维护稳定。三要淡泊明志。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2.健全运行机制。要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就要在全社会健全运行机制,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一要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财产报告制度、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不断完善领导作风建设的制度。二要完善干部选拔机制。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积极地构建领导干部的胜任模型并确定不同层次领导干部的素质条件,做到权责对等、人员匹配。在领导干部选拔中引入竞争机制,使得高素质的人才不断地充实到党政机关的领导岗位。三要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构建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的胜任力模型和人力资源的测评体系,把道德规范建设的内容纳入到胜任力模型,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的考核机制。四要完善道德学习机制。要把道德规范建设纳入到国家的战略层面。国家的组织、教育部门要出台一些道德建设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道德建设。
3.加强教育培养。道德教育的根本就是“慎独”,即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一要确立愿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自己的愿景和科学的领导意识,而且在工作中还要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不断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二要制定教育规划。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树人之计,莫如树德。各级组织要按照道德建设纲要要求,定期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人物的精神,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三要提高学习的能力。领导者应遵循时代要求认真学习并掌握新的科技与管理知识。四要加强责任感的培养。要着力培养领导者的责任感,增强责任意识。
4.培育道德文化。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规范建设,就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加强以道德规范为核心的文化建设,使领导干部成为道德规范建设的楷模。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道德文化。二是培养沟通的文化。党政领导干部要善于与群众沟通,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关心群众疾苦。三是开展文化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广泛开展以道德建设为内容的各种文化活动。
注释
①魅力型理论和变革型理论是有关联的,但并不完全相同,然而,它们经常被当做是本质上类似的(如Yukl,2002)或相同的(如Conger&Kanungo,1998)。故本研究将把魅力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视为同一概念。
参考文献
[1]Bass,B.M,.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5.
[2]Bernard M.Bass with Ruth Bass.The Bass Handbook of Leadership[M].New York: the Free Press.2008.
[3]安弗莎妮•纳哈雯蒂.领导学[M].王新,陈加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4]陈永霞等.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与员工的组织承诺:中国情景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1):96—105.
[5]冯江平,罗国忠.我国企业魅力型领导的特质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9,(1):207—209.
[6]约翰•安东纳基斯,安纳.T.茜安西奥罗,罗伯特.J.斯滕伯格.领导力的本质[M].柏学翥,刘宁,吴宝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7]董临萍,张文贤.国外组织情境下魅力型领导理论研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11):20—27.
[8]彼得•诺斯豪斯.领导学:理论与实践[M].吴荣先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9]赵国祥.领导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汪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