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EYO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是在十二岁的时候,有位邻居是旗人名宦后裔,我偶然一次到他家中,看到人家在瓷青折扇上写金字,工整的写经小楷,按照每行回二的格式书写,是那样的清隽潇洒。那金粉是用白芨调过的,与瓷青扇面相得益彰,非常好看,于是羡慕不已。小时候胆子大,居然在东四牌楼的南纸店买了两柄瓷青面折扇,又去向邻居家要了些调好的金粉,回来也写起扇子。好像写的是什么“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之类的词,字虽写得不好,乍一看却也挺唬人。
  几十年来对扇子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和感情,当然主要指的是折扇。一柄折扇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扇骨,二是扇面,二者合一,才是一把完整的折扇,又谓之成扇。中国人对折扇的喜爱已超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视为—项集多种艺术审美的工艺品,同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收藏门类。自明代以来,上自宫廷,下至民间,都有收藏扇子的嗜好。乾隆时的《石渠宝笈》中著录的扇面集册就有四十三种,成扇或扇页的收藏多达数百种。民间收藏家的收藏数量也颇为可观。读《红楼梦》,贾赦给人最恶劣的印象是巧取豪夺石呆子收藏的古扇数百把,那位石呆子是位真正的扇子收藏家,他收藏的折扇大抵是明清两代的作品,所谓“古扇”,我想是不会早于明初的。石呆子收藏扇子大约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反复鉴赏取舍,方能收集数百把精品,他把那些扇子视为性命,一旦为贾赦觊觎,竟致家破人亡。
  中国的扇起源很早,古代也称“簏”,早在扬雄的《方言》中就有记载。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中曾提到舜时作“五明扇”,以示广开视听,征求贤才。这都是指一种仪仗所用的扇,秦汉时公卿大夫皆可用,到魏晋时才成为皇帝的专用品。至于拿在手中的扇子,早在周武王时期就和今天所用的扇子差不多了。“筵”从竹而“扇”从羽,最早的扇子当以竹编羽辑为之。我们今天看到的折扇究竟起于何时?历来有很大的争议。一般认为折扇是始于宋代,或说是日本传人,或说是高丽传人,但折扇在宋代已经出现,基本上是没有疑义的。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当属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对折扇做过较为详尽的描述:“其扇以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I临水为金沙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从这段文字来看,扇上绘画的风格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唐五代之际的青绿金碧山水也大致如此,所不同的只是作画于折扇之上。从日本、高丽传入之说,多因日本、高丽使臣常常以折扇作为向宋元朝臣通谊的“私觌物”,也即见面礼。这种由使臣进贡或馈赠中国君臣的小礼物,从宋代至明代皆有之,苏东坡也曾说:“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元代时有使臣持聚头扇(即折扇),还为当世讥笑,这也说明在宋元时期折扇并没有被普遍使用和仿制。直到明代永乐中,“朝鲜进折叠扇,上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如式为之,亦谓之撒扇”。因此可以说折扇的普及当在明代初年才开始,而明以前文献中所提到的扇,基本上说的是竹扇、羽扇、蕉扇和纨扇之属。
  以团扇为载体的绘画法书,自明代中叶开始转向折扇,尤其是苏扇工艺形成规模之后,吴门画派、画中九友直至四王吴恽等一系列画家无不将折扇作为创作的园地。除了职业画家之外,文人士大夫也将题写、书画扇面视为一种以文会友、交际应酬的风尚,甚至广及僧道闺阁、商贾市井。纵观明清绘画史,扇面的比重不可忽视,虽然其创作空间受到一定的局限,但凡工笔写意、皴擦点染无不展现其间,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不传神其上,由此成为中国画的一种特殊形式。
  古人重法书,绘画次之,因此总以法书为正面,而以绘画为背面。按照通常的规矩,一柄折扇以一书~画为宜。自明代至清初,一般来说是文人画家创作于扇面,而能工巧匠施技于扇骨,直到清中叶以后,文人艺术家才参与扇骨的绘画、书法与镌刻。于是扇骨身价倍增,甚至成为可以脱离扇面而存在的独立艺术品。扇骨的材质也更趋于多样化,从一般的方竹到棕竹、湘妃竹、凤眼竹、桃丝、乌木、檀香、黄花梨、鸡翅木、紫檀、楠木,直至金漆、螺钿等工艺和象牙、玳瑁之类的珍奇之品。其骨数的多寡与样式,及至扇头、扇钉的形制也是千变万化。即便说折扇是舶来品,那么一经中国文化的浸润,也会发挥到极致。
  一把名家绘画的扇面用久了还能装裱成扇页,也可集数家扇页制成册页。而扇骨的镌刻也是由名家或书或画,定稿后再经名家操刀镌刻,或者说是对扇骨的再度创作。近人金拱北与其堂弟金西、金东溪常常合作制成扇骨,往往是由金拱北手绘后经金西或金东溪操刀,制成的扇骨名重一时。而在镌刻扇骨的名家中,既有专门的民间匠作高手,也有本身就是书画家的文人雅士。从清末的赵之谦、任伯年、陈宝琛,到民国时期的张大干、王梦白、汪慎生、张伯英、于右任、齐白石等,无不在扇骨上进行书画,到今天不少已成为绝品。
  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空调冷气普及,即使在三伏溽暑,也能达到“不知寒暑之切肤”,人们不必再借助扇子来取凉降温,于是扇子便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那些旧时的名家成扇,大多成为人们竞相搜求的收藏品。上海报人郑逸梅先生在《折扇种种》一文中曾写道:“书画扇不但可作艺术欣赏,还有可以显示身份之用。一些绅士,在当地或许为人所知,但到了异地,别人就不知道你的来历,如果用7--把有名人题字绘画的扇子,人们便知你是有些来历的,这柄书画扇,也就等于替代了名片或介绍信。”其实,这种身份的显示还不能代表执扇人的修养和艺术品位,如果以大纱帽或当红画家的扇子显示和炫耀身份地位,也未免忒俗气了。旧时想得到几把这样的扇子也非难事,因此还要看是画家书家的精品,还是一般的应酬之作,甚至与之匹配的扇骨是否得体,是扇庄中的“行货”,还是名家特制,乃至扇骨的头型和款式等细微之处,犹如今日时尚女性对人家所用服饰品牌工艺的细微观察。从一柄扇子大致可以看出对方的情趣与审美高下,其文、雅、商、俗也就一目了然了。
  清代中叶以前,上层士人只用白纸书画折扇。有一种折油扇,也称之为油单扇,骨最密,扇面不能更换。多为黑色,是用柿漆涂成的,大多产于杭州扇庄,是宅门中仆佣或一般商贾所用,而上层士人是绝对不会使用的。嘉道以后,这种讲究就逐渐不那么严格了。戏曲舞台上的不同人物,都会以扇子作为辅助道具,增添舞台审美效果,生旦净丑都有使用。生行中以小生使用最多,显示其风流倜傥;老生执扇,则表现一种安详与闲适。武生用扇的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艳阳楼》高登使用的大折扇,长约三尺许,展开硕大,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桀骜与霸气。旦行用扇有一定的讲究,端庄者多用小型泥金彩绘的折扇,如《贵妃醉酒》中杨玉环的牙柄泥金折扇。昆曲《牡丹亭·游园》一折,杜丽娘用折扇,而丫环春香则用团扇,虽然与历史真实有悖,但为了舞台整体效果,也得到观众的认同。丑行中的文丑、方巾丑也多使用折扇,但却开合动作较大,合拢时以扇柄指指画画,甚至将扇子插入脖领,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恶俗。   舞台人物的表演程序其实也来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一把折扇的执拿姿势、开合力度、摇动幅度也颇能体现人的态度与修养,或文雅,或庄静,或庸俗,或浮躁,尽可能展现出来。旧时,一袭夏布或云罗长衫,一柄轻拂的折扇,呈现出一种文人的沉静与文雅,一种轻缓的节奏与安适。
  清代中叶以来许多文人的画像多是手持折扇的,这样的构图增添了人物的整体效果,显得飘逸而安详。如同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英国男人手中stick一样,一柄折扇的装饰性已超过了它的实用性,或静或动,或开或合,成为夏秋之际身边不可或缺的物件,表达了一种儒雅和书卷气。记得好像是在1956年的盛夏,北京古琴研究会在北海太液池上雅集,当夕阳西下之后,一只画舫荡漾在水中,传来古琴的弹奏之声。不久,琴声稍歇,画舫拢岸小憩,我看到溥(雪斋)先生和其他十余位长者手执折扇轻拂。交谈切磋。内中有张伯驹先生,其他几位我不认得,我想总会有管平湖、查阜西诸位罢。溥先生个子不高,相貌清癯而长髯垂于颌下,那种适然平和的神采至今犹能再现。我也见到过许多历史照片中手执折扇的形象,印象最深的一张是七十年前卢沟桥事变的当日,北平各报记者赶赴宛平城采访当时的宛平县长王冷斋(解放后被聘为第一届北京文史馆馆员)。照片上的王冷斋县长身着长衫,手执折扇,神态镇定,侃侃而谈,对记者披露卢沟桥事变真相,向全世界控诉日军的挑衅行为,在敌军压境、民族危亡之际,仍不失书生本色。那把折扇,那袭长衫,并没有表现出文人的赢弱,相反却令人感到一种民族的尊严,一种不可辱的气质与精神。
  折扇也不仅是士林中的时尚,旧时的古玩行和梨园界也最流行折扇的把玩和书画的鉴赏。过去琉璃厂肆中的买卖人常常凭借与文化人的交往,以折扇求其法书或绘画。而厂肆的许多东伙也能很规范地书画扇面,我至今藏有徐震伯赠我的法书扇面,字写得很拙朴,颇有韵味。梨园界更重折扇,也有不少演员能书能画。“四大名旦”梅、尚、程、苟有不少书画扇面墨迹存世。老生中以余叔岩、时慧宝两人的书法成就最高,当时向时慧宝求字画扇面的人络绎不绝,而梅兰芳1930年访美时,也常以折扇作为礼品相赠美国友人,一时成为佳话。
  时过境迁,随着中国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折扇作为用具和佩饰已经愈来愈远离了现实生活,但它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却很难令人忘怀。那缓然的清风,为夏日带来的平和与舒展,会永远留在记忆之中。我怀恋那折扇,怀恋那渐渐逝去的优雅。
  
  (本文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旧时风物》赵珩著,原标题为“徐来小警清风——说扇”。)
其他文献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而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自身的学习风格之间,在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学生的学习风格之间体现
一、教材的形式    教材是反映教育内涵的载体。从学校教材管理角度出发,依教材内涵的表现方式看,目前教材的形式可以划分为:  1 直觉式教材。直接用文字、图案、形状表达,凭五官可以直接感知内涵的教材。如各种纸质课本、练习册、模型、挂图、活动册、故事书、照片、卡片、复印材料、可以摸读的盲文书籍等等。直觉式教材图文分辨率最高,具有书味气息,能触摸,有实物厚实感,能独立存在,容易移动,但存在内容容易过时
前言    若将教育视为舒展心灵、放飞个性的完整而健康的师生生活,则呼唤智慧的加盟,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教师实践智慧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在过程上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具有解决教育问题、处理偶发事故、创造生命价值的卓越能力,它是出乎意料的、动态生成的,是一种教育机智;在结果上表现为教师对美好生活及存在意义这一“畅神境界”的执着追求。实践智慧作为能力“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纲中对于英语教学的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以及推荐词汇量做了详细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实施了几十年,但是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危机,资源、能源、环境和健康危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寄希望于生物工程技术的高速发展,因此对生物工程类人才的迫切需求日益增加。与之相适应,许多高等院校也纷纷设立了生物工程类专业,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生物工程等专业。特别是在当今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