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励性评价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手段,在引导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文章结合中职学生的学情和心理状态,阐述了激励性评价在中职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学生自尊自信,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习惯。
【关键词】激励性评价;学习动机;需求层次理论;自尊自信
激励性评价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激励性评价主要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行为,通过全面而客观的分析,运用合理的方法,巧妙鼓励和认同学生,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感受到关爱,从而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能够积极有效地学习。
一、从激励性评价的教育实践来看,激励性评价有利于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目的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言,“人类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我国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激励性评价在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的基础教育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某学校在试点过程中,对试点班级采取激励性评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经常对学生的优秀表現表示赞扬,耐心倾听学生观点,用鼓励的眼神、赞许的微笑、善意的身体语言等富有亲和力的方式传递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一学期后试点班学生的学习进步程度明显高于传统教育班级,班级氛围明显更加活跃融洽,说明激励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随着新课改的大范围推廣,激励性评价对于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
二、针对中职学生的学情来看,激励性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了解学生情况,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增进师生关系
从学情来说,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学校的目的和动机不一而足,主要分为主动求学与被动入学两种。
(一)主动求学
学生积极努力力求上学,主动要求入学。这种情况有两种,一是由于近年来国家逐渐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出台了各种奖励补助政策来减轻职业教育学校中学生的经济压力。学校设有“就业班”,因此部分家庭生活贫困又想改变家庭困境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后选择到职业学校学习一技之长,以冀将来在社会上立足。
二是职业教育学校中继续深造的途径日益丰富,学生通过春季高考、院校自主招生、技能大赛获奖等多种途径,成才成功之路有了多种可能。学校也特别开设“高考班”,录取那些有志于考取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学生考取高校的升学率也逐年升高,甚至有些同学借助这种模式,拿到学士学位后继续深造,例如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就走出了博士生沈辰。另外高职院校也有自主选拔招生,那些顺利拿到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的学生,也能够通过选拔到高职院校学习深造。这些“曲线救国”的路线在广大学生和家长中引起极大反响和吸引力,很多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这里找到了升学深造的可能性。
随着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鼓励和重视,很多中职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职业教育的前景,改变了入学观念,不再仅仅去学校混学历,反而怀着进取精神力图学有所成。从职业教育学校中走出去的优秀人才,在各行各业中散发了自己的光与热,这些成就必然离不开学校的培养。试想,如果学生入读中职学校后,教师拒绝激励性评价,用苛刻的评价标准对待学生,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轻视烦躁,那么学生必然更容易灰心丧气,丧失斗志。而激励性评价讲究寻根问源,对学生的优良表现加以认可和鼓励,被赞赏的学生怎么忍心让老师失望,这就更容易激起学生的表现欲,给学生营造自己受到重视的感受,有利于给予中考失利的学生以鼓励,帮助他们平稳乐观地完成学业上的过渡。
(二)被动入学
被动入学主要表现在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身上。有些学生本身并不想继续深造,家长顾念学生年纪小、社会经历不足,无法放心让学生过早踏入社会,希望学生入读职业教育学校,家长们一方面希望孩子有机会学有所长,另一方面视学校为托儿所,所求不多。学生们消极应付,迎合家长要求被动入学,他们不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都不高。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学生的成长不仅在于个人修行,也与教师的鼓励、学校的教导密不可分。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观察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一旦长久不被认可的学生不再被苛责,反而因为自身的闪光点被教师表扬,学生往往愿意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期待更多的肯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家庭温暖的缺失。达到这种效果,正是激励性评价的应有之义,对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带动集体的进步,具有显而易见的效果。
三、从学生心理状态角度来说,激励性评价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习惯
(一)理论依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意义不单在于传道,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的困惑,鞭策学生奋进,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潜能,以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懂得学生的需求,适时适度适法地介入引导。
人本心理学的核心人物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也适用于教育行业。它解释了为什么学生需要激励性评价。
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六种: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需求。”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主要指食物、空气、温暖等与个人生理机能息息相关的生理需求,这些最基本的需要实现后才能考虑新的激励需求。安全需求就是身体健康、阖家平安、财产安全和社会保障等影响人的安全感的保障需求。第三层次的社交需求则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比如友情、爱情、亲情,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呵护,不论是感情上的还是身体上的。第四层次的尊重需要,就是信心和成就、自尊和他人的尊重。一旦尊重需要获得满足,人就会变得自信,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尽力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说实现个人抱负,将个人能力发挥到极致,使自己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第六个层次是自我超越需求。这是马斯洛在晚年的著作中提及的,涉及了高峰体验,灵性成长等很多人难以体会的境界,在此不再赘述。 (二)现实应用
经济学上认为,人是理性的,因此凡事皆有动机。从学生心理状态来说,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坚定的学习动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知道,情感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占上风。因此,学生获得自信和尊重,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有利于促进学生坚定学习目标, 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对中职学生来说,一方面,其中大部分经历过中考前的苦读,曾经为梦想砥砺前行但名落孙山,必然承受着一定的心理落差。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欠佳,进入职校后,课本内容难度增大,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聚沙成塔,自然挫折越来越难以克服,学习兴趣被磨灭,容易畏难逃避,一蹶不振。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影响,中职学生容易被拿来与普高学生作比较,就考试成绩来说,总是容易落于下风,因而面对父母抱怨、教师指责和同学歧视,自信不足和自卑感应运而生,破罐子破摔,放弃学习。这种消极抑郁的学习状态,并不仅仅是对学习失去兴趣,也是学生内心无助的反映。
正是由于在家庭環境、学校环境的成长过程中,中职学生很难成为教师和家长眼里的宠儿,因此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情感需求和尊重需求的缺失,难以获得情感归属和尊重,更加缺乏实现自身价值的动机。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渴望受到肯定和鼓励的,激励性评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关心和照顾的归属感,同时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使教师产生被依赖的信任感,形成学生有效学、教师有效教的良性互动,从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意识到自我实现的意义。激励性评价并不是要求教师一味表扬学生,而是教師在全面客观的调查后,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教师通过学生自身的优点,引入合理的指标,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途径达到既定的目标,在不断进步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习惯,这样就可以帮助他们在踏入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自我价值,为自我超越奠定基础。
四、结语
教育并不以评价学生为目的,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通过对学生学情和心理状态的分析,激励性评价有利于维护学生自尊自信,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习惯,对引导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力地实现了教育评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叶娣. 激励性评价,德育的支点[J].教学研究,2015(08):212.
[3]西广明.德育评价激励功能的缺失及其道德位能依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8):148.
【关键词】激励性评价;学习动机;需求层次理论;自尊自信
激励性评价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激励性评价主要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行为,通过全面而客观的分析,运用合理的方法,巧妙鼓励和认同学生,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感受到关爱,从而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能够积极有效地学习。
一、从激励性评价的教育实践来看,激励性评价有利于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目的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言,“人类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我国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激励性评价在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的基础教育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某学校在试点过程中,对试点班级采取激励性评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经常对学生的优秀表現表示赞扬,耐心倾听学生观点,用鼓励的眼神、赞许的微笑、善意的身体语言等富有亲和力的方式传递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一学期后试点班学生的学习进步程度明显高于传统教育班级,班级氛围明显更加活跃融洽,说明激励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随着新课改的大范围推廣,激励性评价对于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
二、针对中职学生的学情来看,激励性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了解学生情况,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增进师生关系
从学情来说,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学校的目的和动机不一而足,主要分为主动求学与被动入学两种。
(一)主动求学
学生积极努力力求上学,主动要求入学。这种情况有两种,一是由于近年来国家逐渐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出台了各种奖励补助政策来减轻职业教育学校中学生的经济压力。学校设有“就业班”,因此部分家庭生活贫困又想改变家庭困境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后选择到职业学校学习一技之长,以冀将来在社会上立足。
二是职业教育学校中继续深造的途径日益丰富,学生通过春季高考、院校自主招生、技能大赛获奖等多种途径,成才成功之路有了多种可能。学校也特别开设“高考班”,录取那些有志于考取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学生考取高校的升学率也逐年升高,甚至有些同学借助这种模式,拿到学士学位后继续深造,例如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就走出了博士生沈辰。另外高职院校也有自主选拔招生,那些顺利拿到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的学生,也能够通过选拔到高职院校学习深造。这些“曲线救国”的路线在广大学生和家长中引起极大反响和吸引力,很多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这里找到了升学深造的可能性。
随着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鼓励和重视,很多中职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职业教育的前景,改变了入学观念,不再仅仅去学校混学历,反而怀着进取精神力图学有所成。从职业教育学校中走出去的优秀人才,在各行各业中散发了自己的光与热,这些成就必然离不开学校的培养。试想,如果学生入读中职学校后,教师拒绝激励性评价,用苛刻的评价标准对待学生,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轻视烦躁,那么学生必然更容易灰心丧气,丧失斗志。而激励性评价讲究寻根问源,对学生的优良表现加以认可和鼓励,被赞赏的学生怎么忍心让老师失望,这就更容易激起学生的表现欲,给学生营造自己受到重视的感受,有利于给予中考失利的学生以鼓励,帮助他们平稳乐观地完成学业上的过渡。
(二)被动入学
被动入学主要表现在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身上。有些学生本身并不想继续深造,家长顾念学生年纪小、社会经历不足,无法放心让学生过早踏入社会,希望学生入读职业教育学校,家长们一方面希望孩子有机会学有所长,另一方面视学校为托儿所,所求不多。学生们消极应付,迎合家长要求被动入学,他们不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都不高。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学生的成长不仅在于个人修行,也与教师的鼓励、学校的教导密不可分。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观察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一旦长久不被认可的学生不再被苛责,反而因为自身的闪光点被教师表扬,学生往往愿意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期待更多的肯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家庭温暖的缺失。达到这种效果,正是激励性评价的应有之义,对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带动集体的进步,具有显而易见的效果。
三、从学生心理状态角度来说,激励性评价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习惯
(一)理论依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意义不单在于传道,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的困惑,鞭策学生奋进,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潜能,以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懂得学生的需求,适时适度适法地介入引导。
人本心理学的核心人物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也适用于教育行业。它解释了为什么学生需要激励性评价。
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六种: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需求。”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主要指食物、空气、温暖等与个人生理机能息息相关的生理需求,这些最基本的需要实现后才能考虑新的激励需求。安全需求就是身体健康、阖家平安、财产安全和社会保障等影响人的安全感的保障需求。第三层次的社交需求则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比如友情、爱情、亲情,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呵护,不论是感情上的还是身体上的。第四层次的尊重需要,就是信心和成就、自尊和他人的尊重。一旦尊重需要获得满足,人就会变得自信,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尽力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说实现个人抱负,将个人能力发挥到极致,使自己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第六个层次是自我超越需求。这是马斯洛在晚年的著作中提及的,涉及了高峰体验,灵性成长等很多人难以体会的境界,在此不再赘述。 (二)现实应用
经济学上认为,人是理性的,因此凡事皆有动机。从学生心理状态来说,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坚定的学习动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知道,情感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占上风。因此,学生获得自信和尊重,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有利于促进学生坚定学习目标, 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对中职学生来说,一方面,其中大部分经历过中考前的苦读,曾经为梦想砥砺前行但名落孙山,必然承受着一定的心理落差。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欠佳,进入职校后,课本内容难度增大,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聚沙成塔,自然挫折越来越难以克服,学习兴趣被磨灭,容易畏难逃避,一蹶不振。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影响,中职学生容易被拿来与普高学生作比较,就考试成绩来说,总是容易落于下风,因而面对父母抱怨、教师指责和同学歧视,自信不足和自卑感应运而生,破罐子破摔,放弃学习。这种消极抑郁的学习状态,并不仅仅是对学习失去兴趣,也是学生内心无助的反映。
正是由于在家庭環境、学校环境的成长过程中,中职学生很难成为教师和家长眼里的宠儿,因此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情感需求和尊重需求的缺失,难以获得情感归属和尊重,更加缺乏实现自身价值的动机。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渴望受到肯定和鼓励的,激励性评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关心和照顾的归属感,同时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使教师产生被依赖的信任感,形成学生有效学、教师有效教的良性互动,从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意识到自我实现的意义。激励性评价并不是要求教师一味表扬学生,而是教師在全面客观的调查后,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教师通过学生自身的优点,引入合理的指标,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途径达到既定的目标,在不断进步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习惯,这样就可以帮助他们在踏入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自我价值,为自我超越奠定基础。
四、结语
教育并不以评价学生为目的,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通过对学生学情和心理状态的分析,激励性评价有利于维护学生自尊自信,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习惯,对引导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力地实现了教育评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叶娣. 激励性评价,德育的支点[J].教学研究,2015(08):212.
[3]西广明.德育评价激励功能的缺失及其道德位能依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