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平遥古城的念想始于五年前去运城采访,途中经过平遥,未及探访,后听池神庙博物馆馆长李竹林先生讲述盐池故事时说起晋商,也耳闻了这座古城的许多章节:城墙、县衙、老街、票号、庙宇……平遥的气魄缘于晋商。而和晋商,甚至可以说和山西千年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资源,就是盐。
山西农业生产算不上发达,南部盐池,是中国最古老的产盐区,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故事说,早在远古的黄帝时代,中国人已经开始在这里开采池盐,到了春秋时期《左传》中已经有了开采山西南部池盐的确切记载,汉代时曾在全国二十郡设盐官三十名,而管理这片盐池的官员为全国盐官之首,由此也可以看出,盐池的历史不但古老,而且在统治者的心目中地位也十分重要,不仅如此,盐还是中国最古老的商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最古老的商人,恐怕就是山西商人。春秋时候管子就讲:“十口之家,十人食盐,五口之家,五人食盐,无盐尔,饿死而肿。”在商品经济不太发达的当时,盐便成为了大宗商品。盐造就了中国古代第一批大商人,他们中有很多便是占有资源优势的山西人。
现在要重新讲述晋商的故事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浩如烟海的官方史集中,找不到一篇文章是特意讲他们中的某一个人,或是某一件事的,他们的身影会偶尔出现在当时文人的笔记里,但在这种笔记中又几乎很少讲到他们商业上的作为,既然无法从文字记载中得到晋商清晰的印象,我们只好在他们留下的这些古老宅院中寻找他们的痕迹……对古代建筑的考察,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这些老房子直接印证了晋商发展的时间脉络。
春节陪公婆到太原访亲,驱车八百余公里,短暂停留两日,唯一去了平遥,如我所愿一睹古城风貌,疲惫一扫而光,值得奔赴。
当地人说:“进了平遥城,银子元宝绊倒人。”富可敌国的故事里流淌着现代金融的种子,也折射着当年晋商的鼎盛与辉煌。有“中国第一票号”之称的日昇昌门脸不大,黑色的院门严肃而朴实,近看却已经斑斑驳驳。虽然牌匾上的字已略显黯淡,但“日昇昌”的金招牌却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蒙尘。庭院深深深几许,外朴内秀,面简里厚。正房厅柱悬一幅木制长联:“日丽中天万宝精华同耀彩,升临福地八方辐辏独居奇。”还有那一块闻名商界的牌匾——汇通天下。汇通天下!这就是当年晋商的声音。
街市纵横,票号林立,商贾云集。时光仿佛瞬间倒流。日升昌的大门,开启又关上,关上又开启,迎迓了多少个日升日落,目送了多少的人来人往?那个车水马龙的平遥城:车马声,叫卖声,掌柜及学徒播动的算盘声,交织在一起。“票号一小步,经济一大步”,汇通天下的梦想在此酝酿,气贯长虹。在不大的院子里慢慢行走,眼睛在当年的票据、账房上游移,耳朵聆听着票号的兴衰荣辱。想当年雷履泰,这位气魄十足的商界巨贾、日昇昌的创始人,该是怎样地意气风发,置身此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扇门,一堵墙,都牢牢地拽着我的视线,扯动着我的思绪,我仿佛看到了这位票号的鼻祖正在谈笑风生、运筹帷幄,那些身着长袍马褂的商人进进出出……
难怪,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如此赞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那些比较象样的金融机构,最高的总部大抵都在平遥、太谷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大城市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上世纪初,梁启超先生结束了十几年流亡海外的生活,回到北京,他亲见西方国家的富庶繁荣,深刻认识到商业兴旺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参加山西商人为他举行的欢迎会时,给了晋商这样的评价:“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鄙人常自夸于世界人之前。”这并非客套,梁启超所言,不仅仅局限在财富的层面上。他更看重山西商人们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商业文化。
种种事实,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在山西这个地方,曾经有一批十分成功的商人。由于他们的独树一帜,其成就甚至突破了商业的范畴,在政治、文化领域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今,晋商精神在现代商业中依旧影响深远,在利益面前仍恪守为商、为人的根本,“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这是晋商对后人的告诫,亦是本刊愿与读者分享之一批人的精神。
山西农业生产算不上发达,南部盐池,是中国最古老的产盐区,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故事说,早在远古的黄帝时代,中国人已经开始在这里开采池盐,到了春秋时期《左传》中已经有了开采山西南部池盐的确切记载,汉代时曾在全国二十郡设盐官三十名,而管理这片盐池的官员为全国盐官之首,由此也可以看出,盐池的历史不但古老,而且在统治者的心目中地位也十分重要,不仅如此,盐还是中国最古老的商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最古老的商人,恐怕就是山西商人。春秋时候管子就讲:“十口之家,十人食盐,五口之家,五人食盐,无盐尔,饿死而肿。”在商品经济不太发达的当时,盐便成为了大宗商品。盐造就了中国古代第一批大商人,他们中有很多便是占有资源优势的山西人。
现在要重新讲述晋商的故事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浩如烟海的官方史集中,找不到一篇文章是特意讲他们中的某一个人,或是某一件事的,他们的身影会偶尔出现在当时文人的笔记里,但在这种笔记中又几乎很少讲到他们商业上的作为,既然无法从文字记载中得到晋商清晰的印象,我们只好在他们留下的这些古老宅院中寻找他们的痕迹……对古代建筑的考察,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这些老房子直接印证了晋商发展的时间脉络。
春节陪公婆到太原访亲,驱车八百余公里,短暂停留两日,唯一去了平遥,如我所愿一睹古城风貌,疲惫一扫而光,值得奔赴。
当地人说:“进了平遥城,银子元宝绊倒人。”富可敌国的故事里流淌着现代金融的种子,也折射着当年晋商的鼎盛与辉煌。有“中国第一票号”之称的日昇昌门脸不大,黑色的院门严肃而朴实,近看却已经斑斑驳驳。虽然牌匾上的字已略显黯淡,但“日昇昌”的金招牌却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蒙尘。庭院深深深几许,外朴内秀,面简里厚。正房厅柱悬一幅木制长联:“日丽中天万宝精华同耀彩,升临福地八方辐辏独居奇。”还有那一块闻名商界的牌匾——汇通天下。汇通天下!这就是当年晋商的声音。
街市纵横,票号林立,商贾云集。时光仿佛瞬间倒流。日升昌的大门,开启又关上,关上又开启,迎迓了多少个日升日落,目送了多少的人来人往?那个车水马龙的平遥城:车马声,叫卖声,掌柜及学徒播动的算盘声,交织在一起。“票号一小步,经济一大步”,汇通天下的梦想在此酝酿,气贯长虹。在不大的院子里慢慢行走,眼睛在当年的票据、账房上游移,耳朵聆听着票号的兴衰荣辱。想当年雷履泰,这位气魄十足的商界巨贾、日昇昌的创始人,该是怎样地意气风发,置身此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扇门,一堵墙,都牢牢地拽着我的视线,扯动着我的思绪,我仿佛看到了这位票号的鼻祖正在谈笑风生、运筹帷幄,那些身着长袍马褂的商人进进出出……
难怪,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如此赞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那些比较象样的金融机构,最高的总部大抵都在平遥、太谷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大城市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上世纪初,梁启超先生结束了十几年流亡海外的生活,回到北京,他亲见西方国家的富庶繁荣,深刻认识到商业兴旺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参加山西商人为他举行的欢迎会时,给了晋商这样的评价:“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鄙人常自夸于世界人之前。”这并非客套,梁启超所言,不仅仅局限在财富的层面上。他更看重山西商人们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商业文化。
种种事实,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在山西这个地方,曾经有一批十分成功的商人。由于他们的独树一帜,其成就甚至突破了商业的范畴,在政治、文化领域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今,晋商精神在现代商业中依旧影响深远,在利益面前仍恪守为商、为人的根本,“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这是晋商对后人的告诫,亦是本刊愿与读者分享之一批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