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支付也许能够成为一种主流的支付方式,但那肯定不是现在;实名制也许能够成为手机支付的救命稻草,但那也不是现在。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支付厂商们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各种各样的支付方式一时间风起云涌,大有一革传统支付方式的决心,其典型代表是网上在线支付和E-mail支付,另外就是手机支付。
手机支付的“失意”
自从WAP(无线应用协议)推出之后,手机在互联网上的运用便成了众多商家关注的焦点,它所独有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为自己赢得了不少的眼球,于是有不少人心甘情愿地为它投资,做前沿技术创新,做个性化服务,也有人想到了用它做支付。
无庸质疑,手机支付有着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一是手机的方便特性,它不固定,没有地域限制,只要有信号覆盖的地方就能做到24小时在线。二是惊人的用户基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5亿。三是手机的技术革新迅速,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有多快,WAP的应用升级就能有多快。在这样巨大的蛋糕面前,谁会不动心呢?
然而,让很多人失望的是,手机支付的发展在国内并没有形成大家意料之中的燎原之势,不仅没能撼动传统支付方式的根基,就连和在线支付及E-mail支付相比都相去甚远。
手机支付在中国的失意并非偶然。中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稳妥。面对通过无线传输来验证手机银行的账户密码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途径,很多老百姓放不下心。同时,他们也看到有人通过移动电话赚取非法的收入,比如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等。更严重的是,有些不法分子或者团队,通过手机短信进行巨额诈骗……
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希望自己的钱花出去能让自己看得见,他们还是希望用手机支付能像去银行汇款那样踏实。
实名制成为救命稻草
看到手机支付面临如此大的质疑,商家们坐不住了,纷纷开始寻求解决的策略。其中,有人大胆地提出手机实名制。渐渐的,这个声音终于被大家所注意到了,一些具体的方案也正在酝酿当中。
所谓手机实名制,就是移动通信运营商在办理申请者(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用户)手机入网手续时,对用户的相关身份证件进行审查。申请者为个人用户的,应当出示相关个人身份证件 ;申请人为单位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应当登记其名称、地址和联系人等事项。
另外,在办理完入网手续后,运营商应当向用户提供电话业务收费单据。在为短信息服务业务提供者代收信息费时,应同时向用户提供短信息服务业务提供者的名称、代码和代收金额,并注明“代收费”字样。这样一来,每一台入网的手机就都有了自己的“身份”。
这一制度的出台无疑是为了保障手机用户的合法利益,在手机的所属名义更加明朗化和规范化之后,垃圾短信和手机诈骗的发生率将大大降低。另外,也为手机支付上相应地添加了更多保障,比如用户在进行手机支付时可以更好地确保自己身份的唯一性,这样一来,手机支付或许能扩展一些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在很多手机支付厂商看来,实名制已经成了手机支付的一根救命稻草。
实名制与支付
从手机支付诞生的那一天起,手机支付与在线支付和电话支付之间就一直没能达成平衡。相比而言,大多数的支付用户还是更乐意选择网络或是电话。至于手机,除了购买Q币这样的小额支付之外,似乎还没见其有什么大用处。用户的这种偏好也没能因为手机支付运营商们的努力而有所改变,不论是手机钱包还是手机银行,都未能获得支付用户的青睐。用户的眼睛是雪亮的,手机支付无论是在技术手段、应用和安全性方面都不及网络和电话,自然在使用上也就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此次出台的手机实名制,虽说动机可能更多是为了在防范短信犯罪方面发挥作用,但对于手机支付来说也是一种推动。
其实,在手机实名制推广之后,手机支付的方式也可以随之发生变化。以前需要通过号码和密码验证才能支付,但实名制广泛实行后,只需要输入一个密码便可以完成手机支付了。设想一下,每一部手机都有自己独立的身份,在进行手机支付时不再需要繁琐的号码和密码核对,手机卡变成了一张储蓄卡,在输入自己的密码之后便可以进行交易,而且在支付的同时也能保证身份的唯一性,到那个时候,也许手机能在支付市场上赢得更多用户。
但是,这一切还仅仅是设想。倒不说实名制的效应能有多大,仅现在的推行情况就不容乐观。阻力重重再加上力度有限,多方质疑让手机实名制的步伐显得异常艰难。
步履艰难
由于实名制的技术操作上的问题,目前在施行中还仅限于对新用户采用手机实名方式。而从实行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新用户都能接受这一制度。一旦接受手机实名,就必须接受身份信息的验证,接受一人一卡的限制,这对手机用户来说是一种限制,尤其对常去外地的人来说,更是一种障碍。如果需要另开卡号,还必须去原来的办卡点注销手机号,估计没有多少用户有这心思和时间。
即使这些不便因素可以克服,安全问题仍让手机用户放心不下。手机实名是为了保障用户的利益,但在手机卡的办理过程中,填写的个人身份信息一旦被中间商泄露,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手机支付不依赖于用户身份也就罢了,若不能保证用户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即使是手机在身边也没有几个用户会放心使用。万一哪天发现账户里的钱莫名其妙地少了,这个责任又有谁负担得起?
用户态度的转变需要时间,运营商也面临着技术后台和运营资金的巨大考验。实名制的推出并不是一个身份证就能解决的,相关的操作成本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每个人都需要相应的身份验证和资料存档,国内的新老用户加起来就有4亿,不知道这个基数累计起来的资金和技术成本会有多大。实名制的沉重压力还有来自信用方面的要求,用户的质疑不是没有根据的。手机使用需要实名,手机支付更需要实名,目前使用的实名制还需要仔细的斟酌和完善,手机支付也等待着信誉值的提高。这样一来,中间经销商的业务办理就需要有效的监控管理,运营商内部员工管理机制也急待强化。很明显,运营商要想把这块蛋糕做大,绝非一日之功。
总之,手机支付也许能够成为一种主流的支付方式,但那肯定不是现在;实名制也许能够成为手机支付的救命稻草,但那也不是现在。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支付厂商们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各种各样的支付方式一时间风起云涌,大有一革传统支付方式的决心,其典型代表是网上在线支付和E-mail支付,另外就是手机支付。
手机支付的“失意”
自从WAP(无线应用协议)推出之后,手机在互联网上的运用便成了众多商家关注的焦点,它所独有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为自己赢得了不少的眼球,于是有不少人心甘情愿地为它投资,做前沿技术创新,做个性化服务,也有人想到了用它做支付。
无庸质疑,手机支付有着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一是手机的方便特性,它不固定,没有地域限制,只要有信号覆盖的地方就能做到24小时在线。二是惊人的用户基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5亿。三是手机的技术革新迅速,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有多快,WAP的应用升级就能有多快。在这样巨大的蛋糕面前,谁会不动心呢?
然而,让很多人失望的是,手机支付的发展在国内并没有形成大家意料之中的燎原之势,不仅没能撼动传统支付方式的根基,就连和在线支付及E-mail支付相比都相去甚远。
手机支付在中国的失意并非偶然。中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稳妥。面对通过无线传输来验证手机银行的账户密码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途径,很多老百姓放不下心。同时,他们也看到有人通过移动电话赚取非法的收入,比如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等。更严重的是,有些不法分子或者团队,通过手机短信进行巨额诈骗……
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希望自己的钱花出去能让自己看得见,他们还是希望用手机支付能像去银行汇款那样踏实。
实名制成为救命稻草
看到手机支付面临如此大的质疑,商家们坐不住了,纷纷开始寻求解决的策略。其中,有人大胆地提出手机实名制。渐渐的,这个声音终于被大家所注意到了,一些具体的方案也正在酝酿当中。
所谓手机实名制,就是移动通信运营商在办理申请者(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用户)手机入网手续时,对用户的相关身份证件进行审查。申请者为个人用户的,应当出示相关个人身份证件 ;申请人为单位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应当登记其名称、地址和联系人等事项。
另外,在办理完入网手续后,运营商应当向用户提供电话业务收费单据。在为短信息服务业务提供者代收信息费时,应同时向用户提供短信息服务业务提供者的名称、代码和代收金额,并注明“代收费”字样。这样一来,每一台入网的手机就都有了自己的“身份”。
这一制度的出台无疑是为了保障手机用户的合法利益,在手机的所属名义更加明朗化和规范化之后,垃圾短信和手机诈骗的发生率将大大降低。另外,也为手机支付上相应地添加了更多保障,比如用户在进行手机支付时可以更好地确保自己身份的唯一性,这样一来,手机支付或许能扩展一些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在很多手机支付厂商看来,实名制已经成了手机支付的一根救命稻草。
实名制与支付
从手机支付诞生的那一天起,手机支付与在线支付和电话支付之间就一直没能达成平衡。相比而言,大多数的支付用户还是更乐意选择网络或是电话。至于手机,除了购买Q币这样的小额支付之外,似乎还没见其有什么大用处。用户的这种偏好也没能因为手机支付运营商们的努力而有所改变,不论是手机钱包还是手机银行,都未能获得支付用户的青睐。用户的眼睛是雪亮的,手机支付无论是在技术手段、应用和安全性方面都不及网络和电话,自然在使用上也就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此次出台的手机实名制,虽说动机可能更多是为了在防范短信犯罪方面发挥作用,但对于手机支付来说也是一种推动。
其实,在手机实名制推广之后,手机支付的方式也可以随之发生变化。以前需要通过号码和密码验证才能支付,但实名制广泛实行后,只需要输入一个密码便可以完成手机支付了。设想一下,每一部手机都有自己独立的身份,在进行手机支付时不再需要繁琐的号码和密码核对,手机卡变成了一张储蓄卡,在输入自己的密码之后便可以进行交易,而且在支付的同时也能保证身份的唯一性,到那个时候,也许手机能在支付市场上赢得更多用户。
但是,这一切还仅仅是设想。倒不说实名制的效应能有多大,仅现在的推行情况就不容乐观。阻力重重再加上力度有限,多方质疑让手机实名制的步伐显得异常艰难。
步履艰难
由于实名制的技术操作上的问题,目前在施行中还仅限于对新用户采用手机实名方式。而从实行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新用户都能接受这一制度。一旦接受手机实名,就必须接受身份信息的验证,接受一人一卡的限制,这对手机用户来说是一种限制,尤其对常去外地的人来说,更是一种障碍。如果需要另开卡号,还必须去原来的办卡点注销手机号,估计没有多少用户有这心思和时间。
即使这些不便因素可以克服,安全问题仍让手机用户放心不下。手机实名是为了保障用户的利益,但在手机卡的办理过程中,填写的个人身份信息一旦被中间商泄露,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手机支付不依赖于用户身份也就罢了,若不能保证用户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即使是手机在身边也没有几个用户会放心使用。万一哪天发现账户里的钱莫名其妙地少了,这个责任又有谁负担得起?
用户态度的转变需要时间,运营商也面临着技术后台和运营资金的巨大考验。实名制的推出并不是一个身份证就能解决的,相关的操作成本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每个人都需要相应的身份验证和资料存档,国内的新老用户加起来就有4亿,不知道这个基数累计起来的资金和技术成本会有多大。实名制的沉重压力还有来自信用方面的要求,用户的质疑不是没有根据的。手机使用需要实名,手机支付更需要实名,目前使用的实名制还需要仔细的斟酌和完善,手机支付也等待着信誉值的提高。这样一来,中间经销商的业务办理就需要有效的监控管理,运营商内部员工管理机制也急待强化。很明显,运营商要想把这块蛋糕做大,绝非一日之功。
总之,手机支付也许能够成为一种主流的支付方式,但那肯定不是现在;实名制也许能够成为手机支付的救命稻草,但那也不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