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清代广西边疆的区位、气候、地形、江河及资源等自然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历史影响,从历史角度证实自然生态环境是区域城市发展的重要环境因子,对区域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 自然生态环境 城市发展 影响 广西边疆
自然生态环境,其内涵极为丰富,构成要素和考察指标也日益扩充。本文考察自然生态环境对清代广西边疆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围绕疆域区位、气候条件、江河水系与物产资源等层面展开,旨在从历史的断面展示自然生态对人类聚落发展的制约与促进双重效应。
一、独特的疆域区位和气候条件
清代广西位列全国18个行省之一,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南及东南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与云南接壤,西南与越南国为界。“广西地方,乃楚粤门庭,滇黔锁钥”[1],既与广东共处岭南地理单元,又跨越云贵高原东南一隅。康熙年间实测表明,广西“北极高度为高二十五度十三分七秒,东西编度为偏西六度十四分四十秒”[2],向东、向南均可借道广东出海,又因两广同处岭南地理单元,民风习俗皆相似,故清代广西、广西两省经济文化交流极其频繁,使清代广西城市发展深深带上了“广东因素”的铬印。同时,与手工业较发达的湖南相邻,为广西北部、东北部承接湖南手工业者及手工业技术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粤港、云贵相邻,则在事实上成为云、贵两省与粤港,乃至海外经济交往的通道。而广西西南部又为中越国境边界,使广西城市发展深受中越两国关系的影响;两国交恶,广西城市则为边防前线,深受战争影响。两国和平相处,广西城市对越南等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则得以持续发展,城市发展的“东南亚因素”十分明显。
广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中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温湿度高,热量丰富,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夏湿冬干,雨热同季,作物生长季节长的特点,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在以农产品流通为主要贸易内容的清代,这无疑为繁荣城市商业贸易,促进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广西所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些年份,由于冬季风或夏季风进退失时,大气环流异常和地形的关系,造成低温、干旱、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且由于气温过高,日照不足,云雾过多,极易引发瘟疫疾病等严重后果,直接危害居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使清代广西城市发展蒙受挫折。气候变化无定引发的灾害、瘟疫在清代广西实属频繁。特别是道光年间,天灾涉及的县份多且严重,蝗灾、旱灾、水灾、风灾、雹灾等几乎无年不有。据统计,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至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的15年间,广西报灾求赈的州县即达384个(次)[3],足见灾害之猛烈。若灾害瘟疫时常同时迸发,则危害更甚。
综上所述,特定的气候条件使广西物产丰富,流通商品种类多量大,易于吸引各地商贾前来贩贸,促进城市市场繁荣,这无疑有利于清代广西城市发展。然而,气候变化无定引发的灾害、瘟疫又使城市居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亦可使城市文明遭受重创,城市发展进程屡遭挫折。
二、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质地形与以西江为主干延伸的江河水系
从地质结构角度而言,广西位于华南地台西南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广西地壳经历了多次变动,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地质构造,奠定了广西地貌的基本格局。从地层与岩石的角度看,组成广西地层的岩石有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以沉积岩分布面积最广。广西地质时期频繁的火山活动使岩浆活动亦十分频繁,对广西地质地形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频繁的地壳运动是广西地震高发的重要原因。清代广西发生的地震灾害数量多且危害大。仅《清史稿》中记载的广西地震就高达21次之多。地震作为破坏性巨大的地质灾害,往往造成“坏民舍,压死人畜甚众”[4]等巨大破坏,更严重者使城乡聚落变为一片废墟,对清代广西城市城市发展形成巨大的破坏力。其次,地壳运动频繁发生,使广西地区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构成了清代广西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最后,频繁发生的地壳运动奠定了广西山地丘陵多,平地、平原少的地形地貌,广西西北侧紧靠云贵高原边缘,东中部与两广丘陵连为一体。频繁的地壳运动使广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多平原少,岩溶广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广西四面多大山,在大山之间,河流两侧则有面积较小、为数不多的盆地和平原,以红壤为主的山多平原少的地形地貌既使广西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营,如水稻种植、经济林木、果树、茶叶及各种旱作,但以岩溶为主体的山地丘陵又使交通不便,耕地分散开发难度大,且易旱易涝,对城乡经济发展不利。因此,清代广西素有“地瘠民贫”之称。
广西河流众多,纵横成网,各成系统。西江水系是广西,也是珠江流域最大的水系,占广西疆域面积的80%以上。流入西江水系的广西大小河流统计700多条,主要河流有红水河、黔江、郁江、浔江、桂江、西江、贺江等,其中郁江、黔江、桂江谓之“三江”。“三江者,黔、郁、桂三水,黔、郁发源于黔、滇、合于浔州,至梧州合桂水,东趋入海,中国四渎之外此水为最巨。……桂水即漓水,自桂林、平乐而来至梧城西,……黔水即北江,为右江,郁水即南江为左江,至梧州复合桂水,势溢浩潮,入广东名西江”[5]。广西以西江水系为主干延伸的江河水系纵横成网,对于发展水上交通具有重要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代广西城市皆因江而居,因水而兴,促使清代广西主要以西江干支流为依托,扩散分布的城市布局的形成。
三、丰富的物产资源
区域物产资源状况是决定城市发展面貌的重要因素。广西地处亚热带,上古时代地壳运动频繁,因而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构成活跃城乡的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
广西有丰富的农作物和广阔的林木资源。清代广西之农作物,大体可分属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类,稻谷生产在广西具有悠久的历史,除若干旱、特冷之区外,全省大部分地区能一年两熟,偏南之地区更可年获三熟。清代广西水稻生产,有前代之基础上有新发展,主要表现为品种繁多和新品种的出现。山间旱地不宜稻作,则栽种小麦、荞麦、黑豆、青豆、黄豆、绿豆、玉米等杂粮。经济作物主要有苎麻、花生、甘蔗、棉花、烟叶、茶叶等,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广西山地丘陵广布,林木资源丰富多样,主要的经济林木有杉木、松木、樟木、油茶、油桐、八角、肉桂、荔枝、龙眼、柑橙、柿子、柚子、梨等。各种经济林木“二三十年来,商人藉以居奇,运贩外埠”[6]。荔枝、龙眼为岭南著名经济林果,清代广西已多有栽种。桂东南之兴业县,“多梨,分雪梨、面梨、贵梨、铁梨四种。雪梨尤佳。其他橘柑、佛手、棒李、杨梅、圆眼、荔枝、橄榄、贡皮果、落花生之属皆甘美”[7]。此外,广西盛产各种竹子,既可食用,又可为造纸原料。如容县一带盛产竹子,造纸业发达。
在生态环境尚无现今破坏之深重的清代,广西拥有的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如平乐一县之方志记载,该县在清代拥有的动物分羽类、毛类、鳞类、虫类共4大类,113种[8]。清代广西多数县份,“牲畜……以家畜为多。兽之属,牛、马、猪、羊、猫;禽之属,鸡、鸭、鹅、鸽均产,而以牛、猪、鸡、鸭为最。牛有沙、水牛二种,水牛价昂而沙牛廉”[9]。清代广西拥有的动植物资源堪称丰富,被称为“土特产仓库”,有食用价值的土产达1200多种,这些生物资源的种植加工成为清代广西城乡地区重要的产业,也是清代广西城市商业贸易的重要货物,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除各种生物资源外,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地质构造又使广西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锰、铝、锡、钨、铅、铜等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如金、银、钨、硫磺、汞等矿产亦屡有出产。清人因此称“粤西多宝山”,“锡以富、贺为佳,庆远亦有之,硝黄产于南宁”,甚至“一矿所产,五金皆备。煎炼而后,从分金以别之。金千之一,银百之一,铜十之一,其余皆铅、铁、锡耳。粤西共有数十厂,惟南丹厂为最旺,采获无算”[10]。清代是广西矿产开发的高峰期,各矿开采遍布广西各府、州、县,其中尤以锡、铝为最有名,锡的开采以南丹、河池、贺州为最多。南丹、河池之锡矿开采,官督民办,外地商人接踵而来,坑产连山,矿徒成千至万,所出矿品行销于外。仅在康熙、雍正两朝,南丹土州开采银、锡矿40余处,矿丁、开铺店之人数万,矿产品的加工、销售成为清代许多广西城市的重要经济行业,推动着城市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清世祖实录(卷八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9.
[2]赵尔巽.清史稿(卷二十六,志一,天文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钟文典.广西通史(第二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232.
[4]赵尔巽.清史稿(卷四十四,志十九,灾异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金武祥.漓江杂记[C].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M].清光绪辛卯年.
[6]吴寿崧.昭平县志(卷六,物产部,植物,木之属[M].1934.
[7]王巡泰.续修兴业县志(卷四,物产)[M].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
[8]伍嘉猷.平乐县志(卷一,土产)[M].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9]王昆山.信都县志(卷五,畜牧)[M].1936.
[10]陆祚蕃.粤西琐记二[C].王锡祺.小文坛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清光绪辛卯年.
关键词: 自然生态环境 城市发展 影响 广西边疆
自然生态环境,其内涵极为丰富,构成要素和考察指标也日益扩充。本文考察自然生态环境对清代广西边疆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围绕疆域区位、气候条件、江河水系与物产资源等层面展开,旨在从历史的断面展示自然生态对人类聚落发展的制约与促进双重效应。
一、独特的疆域区位和气候条件
清代广西位列全国18个行省之一,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南及东南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与云南接壤,西南与越南国为界。“广西地方,乃楚粤门庭,滇黔锁钥”[1],既与广东共处岭南地理单元,又跨越云贵高原东南一隅。康熙年间实测表明,广西“北极高度为高二十五度十三分七秒,东西编度为偏西六度十四分四十秒”[2],向东、向南均可借道广东出海,又因两广同处岭南地理单元,民风习俗皆相似,故清代广西、广西两省经济文化交流极其频繁,使清代广西城市发展深深带上了“广东因素”的铬印。同时,与手工业较发达的湖南相邻,为广西北部、东北部承接湖南手工业者及手工业技术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粤港、云贵相邻,则在事实上成为云、贵两省与粤港,乃至海外经济交往的通道。而广西西南部又为中越国境边界,使广西城市发展深受中越两国关系的影响;两国交恶,广西城市则为边防前线,深受战争影响。两国和平相处,广西城市对越南等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则得以持续发展,城市发展的“东南亚因素”十分明显。
广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中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温湿度高,热量丰富,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夏湿冬干,雨热同季,作物生长季节长的特点,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在以农产品流通为主要贸易内容的清代,这无疑为繁荣城市商业贸易,促进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广西所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些年份,由于冬季风或夏季风进退失时,大气环流异常和地形的关系,造成低温、干旱、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且由于气温过高,日照不足,云雾过多,极易引发瘟疫疾病等严重后果,直接危害居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使清代广西城市发展蒙受挫折。气候变化无定引发的灾害、瘟疫在清代广西实属频繁。特别是道光年间,天灾涉及的县份多且严重,蝗灾、旱灾、水灾、风灾、雹灾等几乎无年不有。据统计,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至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的15年间,广西报灾求赈的州县即达384个(次)[3],足见灾害之猛烈。若灾害瘟疫时常同时迸发,则危害更甚。
综上所述,特定的气候条件使广西物产丰富,流通商品种类多量大,易于吸引各地商贾前来贩贸,促进城市市场繁荣,这无疑有利于清代广西城市发展。然而,气候变化无定引发的灾害、瘟疫又使城市居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亦可使城市文明遭受重创,城市发展进程屡遭挫折。
二、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质地形与以西江为主干延伸的江河水系
从地质结构角度而言,广西位于华南地台西南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广西地壳经历了多次变动,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地质构造,奠定了广西地貌的基本格局。从地层与岩石的角度看,组成广西地层的岩石有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以沉积岩分布面积最广。广西地质时期频繁的火山活动使岩浆活动亦十分频繁,对广西地质地形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频繁的地壳运动是广西地震高发的重要原因。清代广西发生的地震灾害数量多且危害大。仅《清史稿》中记载的广西地震就高达21次之多。地震作为破坏性巨大的地质灾害,往往造成“坏民舍,压死人畜甚众”[4]等巨大破坏,更严重者使城乡聚落变为一片废墟,对清代广西城市城市发展形成巨大的破坏力。其次,地壳运动频繁发生,使广西地区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构成了清代广西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最后,频繁发生的地壳运动奠定了广西山地丘陵多,平地、平原少的地形地貌,广西西北侧紧靠云贵高原边缘,东中部与两广丘陵连为一体。频繁的地壳运动使广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多平原少,岩溶广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广西四面多大山,在大山之间,河流两侧则有面积较小、为数不多的盆地和平原,以红壤为主的山多平原少的地形地貌既使广西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营,如水稻种植、经济林木、果树、茶叶及各种旱作,但以岩溶为主体的山地丘陵又使交通不便,耕地分散开发难度大,且易旱易涝,对城乡经济发展不利。因此,清代广西素有“地瘠民贫”之称。
广西河流众多,纵横成网,各成系统。西江水系是广西,也是珠江流域最大的水系,占广西疆域面积的80%以上。流入西江水系的广西大小河流统计700多条,主要河流有红水河、黔江、郁江、浔江、桂江、西江、贺江等,其中郁江、黔江、桂江谓之“三江”。“三江者,黔、郁、桂三水,黔、郁发源于黔、滇、合于浔州,至梧州合桂水,东趋入海,中国四渎之外此水为最巨。……桂水即漓水,自桂林、平乐而来至梧城西,……黔水即北江,为右江,郁水即南江为左江,至梧州复合桂水,势溢浩潮,入广东名西江”[5]。广西以西江水系为主干延伸的江河水系纵横成网,对于发展水上交通具有重要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代广西城市皆因江而居,因水而兴,促使清代广西主要以西江干支流为依托,扩散分布的城市布局的形成。
三、丰富的物产资源
区域物产资源状况是决定城市发展面貌的重要因素。广西地处亚热带,上古时代地壳运动频繁,因而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构成活跃城乡的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
广西有丰富的农作物和广阔的林木资源。清代广西之农作物,大体可分属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类,稻谷生产在广西具有悠久的历史,除若干旱、特冷之区外,全省大部分地区能一年两熟,偏南之地区更可年获三熟。清代广西水稻生产,有前代之基础上有新发展,主要表现为品种繁多和新品种的出现。山间旱地不宜稻作,则栽种小麦、荞麦、黑豆、青豆、黄豆、绿豆、玉米等杂粮。经济作物主要有苎麻、花生、甘蔗、棉花、烟叶、茶叶等,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广西山地丘陵广布,林木资源丰富多样,主要的经济林木有杉木、松木、樟木、油茶、油桐、八角、肉桂、荔枝、龙眼、柑橙、柿子、柚子、梨等。各种经济林木“二三十年来,商人藉以居奇,运贩外埠”[6]。荔枝、龙眼为岭南著名经济林果,清代广西已多有栽种。桂东南之兴业县,“多梨,分雪梨、面梨、贵梨、铁梨四种。雪梨尤佳。其他橘柑、佛手、棒李、杨梅、圆眼、荔枝、橄榄、贡皮果、落花生之属皆甘美”[7]。此外,广西盛产各种竹子,既可食用,又可为造纸原料。如容县一带盛产竹子,造纸业发达。
在生态环境尚无现今破坏之深重的清代,广西拥有的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如平乐一县之方志记载,该县在清代拥有的动物分羽类、毛类、鳞类、虫类共4大类,113种[8]。清代广西多数县份,“牲畜……以家畜为多。兽之属,牛、马、猪、羊、猫;禽之属,鸡、鸭、鹅、鸽均产,而以牛、猪、鸡、鸭为最。牛有沙、水牛二种,水牛价昂而沙牛廉”[9]。清代广西拥有的动植物资源堪称丰富,被称为“土特产仓库”,有食用价值的土产达1200多种,这些生物资源的种植加工成为清代广西城乡地区重要的产业,也是清代广西城市商业贸易的重要货物,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除各种生物资源外,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地质构造又使广西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锰、铝、锡、钨、铅、铜等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如金、银、钨、硫磺、汞等矿产亦屡有出产。清人因此称“粤西多宝山”,“锡以富、贺为佳,庆远亦有之,硝黄产于南宁”,甚至“一矿所产,五金皆备。煎炼而后,从分金以别之。金千之一,银百之一,铜十之一,其余皆铅、铁、锡耳。粤西共有数十厂,惟南丹厂为最旺,采获无算”[10]。清代是广西矿产开发的高峰期,各矿开采遍布广西各府、州、县,其中尤以锡、铝为最有名,锡的开采以南丹、河池、贺州为最多。南丹、河池之锡矿开采,官督民办,外地商人接踵而来,坑产连山,矿徒成千至万,所出矿品行销于外。仅在康熙、雍正两朝,南丹土州开采银、锡矿40余处,矿丁、开铺店之人数万,矿产品的加工、销售成为清代许多广西城市的重要经济行业,推动着城市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清世祖实录(卷八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9.
[2]赵尔巽.清史稿(卷二十六,志一,天文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钟文典.广西通史(第二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232.
[4]赵尔巽.清史稿(卷四十四,志十九,灾异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金武祥.漓江杂记[C].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M].清光绪辛卯年.
[6]吴寿崧.昭平县志(卷六,物产部,植物,木之属[M].1934.
[7]王巡泰.续修兴业县志(卷四,物产)[M].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
[8]伍嘉猷.平乐县志(卷一,土产)[M].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9]王昆山.信都县志(卷五,畜牧)[M].1936.
[10]陆祚蕃.粤西琐记二[C].王锡祺.小文坛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清光绪辛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