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多元智力理论下的小学教育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从理论上阐述了个人同时存在的八种智能,不同的组合及表现形式便构成了人不同的智能结构[1]。基于此种观点,在普通小学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极其必要的。
  一、小学差异教育观
  “天下之物,直无一同”。儿童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儿童群体之间、儿童个体之间、儿童个体内部均存在差异[2]。差异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与心智发展的水平,不同的生活环境更是造就了儿童不同的个性。如前所述,个体发展有其内在原因,特别是对儿童而言,同样,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略。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儿童本身的智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特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分组教学、异步教学、集体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伙伴助学等形式,将语文、数学、思品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不同认识水平和能力的儿童完成不同层级的任务,解决不同的问题。教学态度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大胆思考,鼓励学生提问,言辭风趣,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从而使每一个儿童的潜能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二、小学个别化教育观
  “圣人教人,各因其材”。个别化教学是教学中能够照顾差异的教学策略,并不是拘泥于一对一的教学。环境条件与内在因素交互作用,使得每个儿童的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性格、习惯和态度的不同,需要对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儿童生命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特征和可塑性最强,各种影响最易落下“烙印”[3],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带有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需要一个心理上的协调和过渡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关心,使其迅速适应学校生活,引导他们从热爱教师开始,发展到热爱学校,乐于上学;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升学的压力逐步增大,会出现成绩好的学生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反而动力不足的两极分化现象,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其不同的认知习惯,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正面强化与心理疏导方法,使其平稳地渡过这一转折期,这对于学生潜能的发展,缩小儿童之间的差异,平稳地升入中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合作学习观
  良好的同伴互动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形成互相竞争、互相激励、共同上进的气氛[4]。教师经常用“好,最好,中、差……”等,给学生以不同等次的定位判断。事实上,这种判断的标准存在一定的问题,仅仅是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好坏、心理平衡能力的优劣,还是身体素质强弱等,忽视学生的情知表现、与众不同的禀赋与优势,缺乏一定的信度。某一个方面来对学生的评定是不公平的,在有意或无意间给学生贴上标签,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往。让不同民族、性别、生活环境不同的学生合作,将丰富彼此之间的学习经验。同时,将任务分给小组成员,针对一个能引起真正研究的问题共同计划他们的学习内容,合作完成他们的计划,并要求每位合作成员进行综合和总结,无疑将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合作成员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通过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将有利于目前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四、小学扬优补缺观
  基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健全儿童实际上也并不“健全”,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5]。每位儿童都有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在教学中不仅要克服其不足,还要尽可能发挥其优势,挖掘其潜力,把扬优和补短结合起来,长善而救其失,促进每一位学生身心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缺陷补偿观,关爱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借助于听觉、触觉、嗅觉等其他感知觉和残余视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把发挥优势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关注残疾、弱点、缺陷等方面的克服,主动发挥他们的长处;审慎地确定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评定标准,激励他们不断进步,人人都成为有用之才。教师的期盼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对于所有的学生,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
  教学既是一门技术性活动又是艺术性的活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自我反思,不断自信,提高教学质量,为教育教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海萍.从多元智力理论看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J].价值工程,2012,(5):247.
  [2]万娟.学校无差生,评价有差.[J].辅导员(教学版),2012(4):60.
  [3]徐平.多元智力理论评估理念对教师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2,(11):187.
  [4]魏胤.新视角看学生,浅谈多元智力观对学生的观的启示[J].教学研究,2007(11):61—64.
  [5]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27.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83-01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价值观,特别要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美国著名数学史家克莱因(M.Kline)认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数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硕果,它不仅闪耀着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和检测方式决定了师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容易产生思维定势。一般情况下,这种定势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和知识体系的把握是有益的,但其开放性又决定了需要在思维定势的不断突破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论述了思维定势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及培养策略,并提出了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消极作用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数学 思维定势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有一条街,父亲总不让儿子靠近,总要找个理由悄悄绕开。  原来,这条街藏着全城的狗肉馆,一年到头,街边放满了铁笼,一只只憔悴的狗趴在里面,充当活招牌。那条街上有股怪味儿,是恐惧的味道,是动物临终的味道,是血蒸发的味道……  这是个高尚的父亲。他怕孩子吸入不良空氣,他怕孩子的眼睛受伤,他怕幼小的心灵感染病毒。他最怕的是,孩子在慢慢适应后变得坦然,在一次次惊愕和无能为力后变得麻木,最终变成那些路人中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