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审美能力,某种程度上讲,直接决定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对于初中生来说,音乐审美能力是沟通音乐与美术的桥梁,通过其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推促音乐与美术实现无缝对接。相对而言,音乐更多地属于个人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天赋。因而,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教师必须要系统地研究学生,精准地把握他们的音乐水平和兴趣以及所掌握的音乐常识,采取针对性措施,推促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来说更是如此。音乐更多依赖于学生的个性感悟,如果他们对音乐不感兴趣,即便花再大力气也是白费。教師要意识到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措施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为其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在音乐教学之中,首先要让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继而从学生内心去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音乐、享受音乐。教师在精心选择音乐教学内容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结合学生实际,站在学生角度精心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又便于接受的音乐。如有可能,可以结合校园流行音乐进行选择。
教材上的音乐作品,固然都是名家之作且品味比较高雅。但从学生接受角度来说,由于他们的学识水平与音乐欣赏能力有限,自然也无法从艺术角度欣赏这些作品。如果直接让学生欣赏,不仅激发不了他们的兴趣,而且还感到陌生。至于说提升音乐审美能力,无疑是缘木求鱼。所以,从现实角度,从课堂需要乃至学生实际,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喜爱的流行音乐,或者是教材中名家的其他曲目的音乐,便于从中挖掘共同点。
比如,前段时间非常流行的,由李玉刚主唱的曲目《新贵妃醉酒》,在校园里非常流行。对此进行研读发现,该曲目是以京剧《新贵妃醉酒》为蓝本,辅以时尚曲目,还有乐器。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欣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喜爱,还能让他们走近音乐、走近京剧,了解角色反串。
初中音乐教材也有京剧常识以及对相关篇目的赏析,教师可以整合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在激发学生欣赏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进行整合分析,并从中学会对传统京剧剧目的赏析,继而有效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主体更多呈现于问题引导。如何实现有效的问题引导,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原则:
1.问题要有目的性。
课堂教学本身就有强烈的目的趋向性,教师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具体的目的,要让学生能够听懂内容,明白思考方向。比如,针对曲目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欣赏这一内容时教师所提问题为:“欣赏并思考,这个曲艺节目有什么特点?”从其意图来看,是让学生说出表演者一人站唱,自己打鼓击板伴奏,但从学生回答来看,大多学生没有回答出重点。对此进行逆向推导,则可以得出教师所提问题缺乏目的性,答案范围较广,导致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对此教师提问应把切口放小一点,目标具体一点,便于学生思考。如上面所提问题可以改为:“这位曲艺表演者在舞台上是怎样表演的?”
2.问题要有条理性。
从音乐课堂教学来说,虽突出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却只是教学目标之一。因而,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必须讲究条理性,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以便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步步推进,继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一方面这需要结合音乐欣赏特点,逐步发问,以便引导学生思考逐层深入;另一方面还要站在课堂教学的高度,从整节课角度进行谋划,以便让所有问题围绕目标进行发问。比如,针对欣赏课《卡门序曲》的教学,教师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以下问题:“听A主题,说说有何感受?”“听B主题,说说与主题A相比有何变化?”“听C主题,有怎样的风格特点?表现出怎样的音乐形象?”通过一组三个问题,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提问,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继而逐步以引导思维趋向目标,为推促课堂精彩生成奠定基础。
3.问题要有灵活性。
计划赶不上变化。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很多时候,预案设计是好的,但由于学生能力以及课堂变化,以至于在教学中出现误差。对此,教师提问也要结合实际,结合课堂教学需要,能够灵活转变,及时调整提问角度,以便顺利推促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因而掌握提问时机,就变得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在听赏过程中反馈出来的心态进行把握,灵活运用问题引导。当学生思维分散时,提问应倾向于引导;当其思维无法突破时,提问应立足于点拨;当学生有所感悟时,提问应侧重于鼓励。
4.问题要有创造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目的是便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继而推促其思考,对知识进行内化。针对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来说,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提问要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灵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挖掘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拓展学生思维,有效培养其创新能力,继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学习,在分享成功的同时有效提升其审美能力。具体实践中,则需要高度重视提问、艺术性处理提问,在推促课堂精彩生成的同时,有效提升其欣赏能力。
音乐不同其他学科,更多倾向于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音乐节奏、韵律与音阶等。而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依靠音乐知识就能掌握运用,更多依赖于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在灵活的学习范式中有效推促学生对其美感进行鉴赏。
比如,针对《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念故乡》,作者是著名音乐家德沃夏克,其曲目采取的降D大调,4/4拍子,从旋律来看,优美低沉,表达了音乐家对家乡、对祖国的一种思念。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比如节拍、节奏、音阶乃至音色与鉴赏范式重点,传递给学生,继而让学生通过试听进行比较鉴赏,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水平,了解其中渗透的美好情感。
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欣赏音乐,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借助节奏范式,唤醒自身想象,以便立体再现意象与情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对于音乐来说也是如此。固然音乐内容一样,但由于学生的体验不同,而导致其情感意象不同。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不同音乐,在欣赏过程中借助想象,在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真正走进音乐。
具体来说,可以先让学生欣赏音乐,接着交流在欣赏中想到什么,可以是一段经历,也可以是某种感悟,等等。这里教师需要倡导多元交流,以便在丰富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提升音乐审美能力。比如,针对唢呐独奏《百鸟朝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题目,进行联想,然后通过欣赏音乐进行联想,接着再次交流在丰富自己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欣赏。学生通过欣赏、想象与讨论,不仅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从中有效提升音乐的审美能力。
相比而言,创造对于音乐欣赏来说,属于更高层次。对于学生的表现欲,教师应持鼓励态度,并为其积极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并在肯定中给予范式指导,以便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继而最终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
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明确,科学地、艺术地对待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找准教学切入点,认真研究课标、课堂、教材和学生来设计一系列有效提问,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发展。总之,初中正是学生音乐体验、理解的关键时期,教师理应引导学生在感知音乐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与情操,继而在推促课堂精彩生成的同时,有效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
一、激发兴趣,奠定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来说更是如此。音乐更多依赖于学生的个性感悟,如果他们对音乐不感兴趣,即便花再大力气也是白费。教師要意识到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措施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为其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在音乐教学之中,首先要让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继而从学生内心去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音乐、享受音乐。教师在精心选择音乐教学内容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结合学生实际,站在学生角度精心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又便于接受的音乐。如有可能,可以结合校园流行音乐进行选择。
教材上的音乐作品,固然都是名家之作且品味比较高雅。但从学生接受角度来说,由于他们的学识水平与音乐欣赏能力有限,自然也无法从艺术角度欣赏这些作品。如果直接让学生欣赏,不仅激发不了他们的兴趣,而且还感到陌生。至于说提升音乐审美能力,无疑是缘木求鱼。所以,从现实角度,从课堂需要乃至学生实际,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喜爱的流行音乐,或者是教材中名家的其他曲目的音乐,便于从中挖掘共同点。
比如,前段时间非常流行的,由李玉刚主唱的曲目《新贵妃醉酒》,在校园里非常流行。对此进行研读发现,该曲目是以京剧《新贵妃醉酒》为蓝本,辅以时尚曲目,还有乐器。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欣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喜爱,还能让他们走近音乐、走近京剧,了解角色反串。
初中音乐教材也有京剧常识以及对相关篇目的赏析,教师可以整合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在激发学生欣赏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进行整合分析,并从中学会对传统京剧剧目的赏析,继而有效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坚持问题引导,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水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主体更多呈现于问题引导。如何实现有效的问题引导,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原则:
1.问题要有目的性。
课堂教学本身就有强烈的目的趋向性,教师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具体的目的,要让学生能够听懂内容,明白思考方向。比如,针对曲目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欣赏这一内容时教师所提问题为:“欣赏并思考,这个曲艺节目有什么特点?”从其意图来看,是让学生说出表演者一人站唱,自己打鼓击板伴奏,但从学生回答来看,大多学生没有回答出重点。对此进行逆向推导,则可以得出教师所提问题缺乏目的性,答案范围较广,导致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对此教师提问应把切口放小一点,目标具体一点,便于学生思考。如上面所提问题可以改为:“这位曲艺表演者在舞台上是怎样表演的?”
2.问题要有条理性。
从音乐课堂教学来说,虽突出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却只是教学目标之一。因而,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必须讲究条理性,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以便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步步推进,继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一方面这需要结合音乐欣赏特点,逐步发问,以便引导学生思考逐层深入;另一方面还要站在课堂教学的高度,从整节课角度进行谋划,以便让所有问题围绕目标进行发问。比如,针对欣赏课《卡门序曲》的教学,教师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以下问题:“听A主题,说说有何感受?”“听B主题,说说与主题A相比有何变化?”“听C主题,有怎样的风格特点?表现出怎样的音乐形象?”通过一组三个问题,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提问,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继而逐步以引导思维趋向目标,为推促课堂精彩生成奠定基础。
3.问题要有灵活性。
计划赶不上变化。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很多时候,预案设计是好的,但由于学生能力以及课堂变化,以至于在教学中出现误差。对此,教师提问也要结合实际,结合课堂教学需要,能够灵活转变,及时调整提问角度,以便顺利推促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因而掌握提问时机,就变得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在听赏过程中反馈出来的心态进行把握,灵活运用问题引导。当学生思维分散时,提问应倾向于引导;当其思维无法突破时,提问应立足于点拨;当学生有所感悟时,提问应侧重于鼓励。
4.问题要有创造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目的是便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继而推促其思考,对知识进行内化。针对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来说,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提问要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灵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挖掘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拓展学生思维,有效培养其创新能力,继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学习,在分享成功的同时有效提升其审美能力。具体实践中,则需要高度重视提问、艺术性处理提问,在推促课堂精彩生成的同时,有效提升其欣赏能力。
三、灵活范式,夯实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效
音乐不同其他学科,更多倾向于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音乐节奏、韵律与音阶等。而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依靠音乐知识就能掌握运用,更多依赖于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在灵活的学习范式中有效推促学生对其美感进行鉴赏。
比如,针对《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念故乡》,作者是著名音乐家德沃夏克,其曲目采取的降D大调,4/4拍子,从旋律来看,优美低沉,表达了音乐家对家乡、对祖国的一种思念。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比如节拍、节奏、音阶乃至音色与鉴赏范式重点,传递给学生,继而让学生通过试听进行比较鉴赏,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水平,了解其中渗透的美好情感。
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欣赏音乐,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借助节奏范式,唤醒自身想象,以便立体再现意象与情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对于音乐来说也是如此。固然音乐内容一样,但由于学生的体验不同,而导致其情感意象不同。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不同音乐,在欣赏过程中借助想象,在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真正走进音乐。
具体来说,可以先让学生欣赏音乐,接着交流在欣赏中想到什么,可以是一段经历,也可以是某种感悟,等等。这里教师需要倡导多元交流,以便在丰富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提升音乐审美能力。比如,针对唢呐独奏《百鸟朝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题目,进行联想,然后通过欣赏音乐进行联想,接着再次交流在丰富自己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欣赏。学生通过欣赏、想象与讨论,不仅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从中有效提升音乐的审美能力。
相比而言,创造对于音乐欣赏来说,属于更高层次。对于学生的表现欲,教师应持鼓励态度,并为其积极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并在肯定中给予范式指导,以便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继而最终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
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明确,科学地、艺术地对待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找准教学切入点,认真研究课标、课堂、教材和学生来设计一系列有效提问,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发展。总之,初中正是学生音乐体验、理解的关键时期,教师理应引导学生在感知音乐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与情操,继而在推促课堂精彩生成的同时,有效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