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课堂学习无可争辩的主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教学现实,从适宜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开展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要时刻秉承这样的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关注教学细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审视学生学习基础,预设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基础是我们在备课中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去引导学生向知识盲点或者模糊点寻觅,他们的学习才能直接有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从最适合他们学习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来预设教学过程。
例如,在“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的概念,并能结合之前对分数的认识意会百分数的意义,所以在预设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充分融入了这些因素,从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引入教学内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已有知识,让他们在猜想、交流、比较等活动中完成对百分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与课前假设是一致的,比如说百分数的读写,学生都很轻松地掌握了。在他们练写百分数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互评,纠正了学生写法中一些不到位之处,这部分内容就简单带过。之后的学习重点落到了比较分数与百分数的异同上来。
在觀察和比较之后,学生展开了较深入的交流,他们从读写、意义、用途等方面来比较,发现百分数是左右结构,而分数是上下结构,分数有分数线,而百分数的分数线隐含在百分号中,更加重要的是,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这与分数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在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触及了问题的本质:百分数的分母只能是100,所以为了不改变分数的大小,其分子有时候必须用小数表示。到了交流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将分数的意义迁移过去,用语言和画图的方法表示出百分数来,推动了大家理解上的深入。当然学生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这也是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我没有在各个教学环节平均用力,而是侧重点明显,将时间花在“刀刃”上,这与审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密不可分。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部分或者是很容易掌握的部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学;对于学生认识有困难的地方,我们要做精当的预设,要准备充足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广泛交流,以此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促进知识融合
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都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要寻找数学与生活连接的途径,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事半功倍。教学中我们应当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推动数学与生活的融合。
例如,在“认识小数”的教学中,教材中提供的情境是长度中的小数,在分析教材的时候,我认定这样的设计是有道理的,因为学生对于长度单位比较熟悉,而且米与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分别是10、100、1000,所以这个情境可以贯穿学习的始终,让学生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更有整体性。但是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产生了另外的想法:从货币单位中的小数来引入。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主因是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类似于0.3元、1.5元这样的小数出现得很多,学生也明白这些小数的意义,所以依托于这样的背景来认识小数必然更加自然,更加贴切。实际教学的过程也证明了这样的做法是有道理的,学生很快结合元和角之间的关系而发现了一位小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十分之几,然后在知识迁移中掌握了小数的意义。这样,从一位小数到两位小数、再到三位小数的认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虽然这个情境不能牵引出三位小数,我在教学中还是回到了长度单位中的三位小数,但是教学的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并且学生在经过比较后还发现了为什么在价钱中出现的小数都是两位小数。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情境的更换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小数的意义,也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儿童视角是我们的实际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高效课堂的应然追求。
三、尊重学生学习现实,整合教学过程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现实是我们关注的根本,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一旦出现预设与教学实际不符的情况,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现实,尊重学生的方向,尊重学生的选择,重新整合教学过程。
例如,在“认识负数”的教学中,我从教材中提供的几个情境让学生来认识负数,体会负数就是比0小的数。在此基础上,通过说、画、比较等环节来抽象出负数的本质属性。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对于负数已经建立了清晰的认识,但是,在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哪些负数的时候,学生提到了这样两个负数:一个是银行存折上的负数,有学生指出,到银行取款时,银行存折上面的数是负数。也有学生有不同看法,认为数前面的短横表示减去多少元。面对这样有意思的争论,我引导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明白了负数除了表示相对于0的大小之外,在一个数上减去一部分时也可以记成负数。还有一个负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他们观察到教师在记录测试的成绩时,将一些分数记成正数,一些记成负数,然后将相同的数划去,用这样的方法来计算平均成绩。在交流这个负数的意义时,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他们发现这些负数不是相对于0而言的,而是相对于教师自己设定的标准。
像这样的两个内容都是超出本节课的学习范围的,但是在学生提出来之后,我立即觉察到这两个负数对于学生认识负数而言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调整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然,更有整体性。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意愿占据决定主导作用,他们的主体性就完全显现了出来。
四、立足学生发展需求,设计适宜练习
巩固练习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我们要兼顾学生的发展目标,要设计适宜学生的练习,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提升认知层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考虑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我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1)已知圆的半径或者直径,求圆的面积。(2)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3)已知两个圆的半径(之间是两倍的关系),让学生分别求圆的面积,并比较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与圆相关的因素有了整体的认识,他们能够根据问题分析出需要的条件,并选择合适的公式来计算,能够根据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圆的面积关系,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不但巩固了基本的计算方法,而且提升了数学认识,掌握了本质的数学规律,这对于他们的数学发展而言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适切的基础上的,是必须立足于学生现实来组织和引导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综合各种教学因素,突出学生主体,推动学生在知、情、意多方面发展,这样才能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才能让学生在自然、生态的课堂学习中提升根本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审视学生学习基础,预设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基础是我们在备课中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去引导学生向知识盲点或者模糊点寻觅,他们的学习才能直接有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从最适合他们学习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来预设教学过程。
例如,在“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的概念,并能结合之前对分数的认识意会百分数的意义,所以在预设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充分融入了这些因素,从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引入教学内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已有知识,让他们在猜想、交流、比较等活动中完成对百分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与课前假设是一致的,比如说百分数的读写,学生都很轻松地掌握了。在他们练写百分数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互评,纠正了学生写法中一些不到位之处,这部分内容就简单带过。之后的学习重点落到了比较分数与百分数的异同上来。
在觀察和比较之后,学生展开了较深入的交流,他们从读写、意义、用途等方面来比较,发现百分数是左右结构,而分数是上下结构,分数有分数线,而百分数的分数线隐含在百分号中,更加重要的是,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这与分数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在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触及了问题的本质:百分数的分母只能是100,所以为了不改变分数的大小,其分子有时候必须用小数表示。到了交流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将分数的意义迁移过去,用语言和画图的方法表示出百分数来,推动了大家理解上的深入。当然学生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这也是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我没有在各个教学环节平均用力,而是侧重点明显,将时间花在“刀刃”上,这与审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密不可分。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部分或者是很容易掌握的部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学;对于学生认识有困难的地方,我们要做精当的预设,要准备充足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广泛交流,以此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促进知识融合
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都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要寻找数学与生活连接的途径,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事半功倍。教学中我们应当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推动数学与生活的融合。
例如,在“认识小数”的教学中,教材中提供的情境是长度中的小数,在分析教材的时候,我认定这样的设计是有道理的,因为学生对于长度单位比较熟悉,而且米与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分别是10、100、1000,所以这个情境可以贯穿学习的始终,让学生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更有整体性。但是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产生了另外的想法:从货币单位中的小数来引入。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主因是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类似于0.3元、1.5元这样的小数出现得很多,学生也明白这些小数的意义,所以依托于这样的背景来认识小数必然更加自然,更加贴切。实际教学的过程也证明了这样的做法是有道理的,学生很快结合元和角之间的关系而发现了一位小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十分之几,然后在知识迁移中掌握了小数的意义。这样,从一位小数到两位小数、再到三位小数的认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虽然这个情境不能牵引出三位小数,我在教学中还是回到了长度单位中的三位小数,但是教学的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并且学生在经过比较后还发现了为什么在价钱中出现的小数都是两位小数。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情境的更换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小数的意义,也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儿童视角是我们的实际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高效课堂的应然追求。
三、尊重学生学习现实,整合教学过程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现实是我们关注的根本,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一旦出现预设与教学实际不符的情况,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现实,尊重学生的方向,尊重学生的选择,重新整合教学过程。
例如,在“认识负数”的教学中,我从教材中提供的几个情境让学生来认识负数,体会负数就是比0小的数。在此基础上,通过说、画、比较等环节来抽象出负数的本质属性。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对于负数已经建立了清晰的认识,但是,在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哪些负数的时候,学生提到了这样两个负数:一个是银行存折上的负数,有学生指出,到银行取款时,银行存折上面的数是负数。也有学生有不同看法,认为数前面的短横表示减去多少元。面对这样有意思的争论,我引导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明白了负数除了表示相对于0的大小之外,在一个数上减去一部分时也可以记成负数。还有一个负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他们观察到教师在记录测试的成绩时,将一些分数记成正数,一些记成负数,然后将相同的数划去,用这样的方法来计算平均成绩。在交流这个负数的意义时,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他们发现这些负数不是相对于0而言的,而是相对于教师自己设定的标准。
像这样的两个内容都是超出本节课的学习范围的,但是在学生提出来之后,我立即觉察到这两个负数对于学生认识负数而言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调整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然,更有整体性。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意愿占据决定主导作用,他们的主体性就完全显现了出来。
四、立足学生发展需求,设计适宜练习
巩固练习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我们要兼顾学生的发展目标,要设计适宜学生的练习,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提升认知层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考虑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我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1)已知圆的半径或者直径,求圆的面积。(2)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3)已知两个圆的半径(之间是两倍的关系),让学生分别求圆的面积,并比较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与圆相关的因素有了整体的认识,他们能够根据问题分析出需要的条件,并选择合适的公式来计算,能够根据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圆的面积关系,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不但巩固了基本的计算方法,而且提升了数学认识,掌握了本质的数学规律,这对于他们的数学发展而言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适切的基础上的,是必须立足于学生现实来组织和引导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综合各种教学因素,突出学生主体,推动学生在知、情、意多方面发展,这样才能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才能让学生在自然、生态的课堂学习中提升根本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