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建设,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怎样的思政课才能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让思政课变得“接地气”,让学生更明事理、懂道理?作为思政课教师,充分运用生活化场景,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在“接地气”的思政课堂上,让党史学习教育变得“活起来”。
以知识为载体,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内涵
党史学习教育知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载体,结合课堂多种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内涵。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经验”理论、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跳一跳,摘桃子”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都强调教学活动需要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设置课堂教学活动。高中生通过小学和初中阶段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学习,通过在生活中看影视剧、新闻报纸、新媒体等途径获取信息,对党史中的一些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已经有所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已经积累的知识,设计学生讲述党史故事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不仅让已有的知识储备得到了运用,增强了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同时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了新知识。
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节党史课为例,把这一主题分为两个议题:第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救中国?第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设和发展中国?在第一个议题中,涉及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阶段性历史,由教师直接传授相关历史知识会显得枯燥无味。于是,在课堂中通过设计开展历史故事会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感想,选择讲一位历史人物的故事。随后,教师从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共产党员身上共有的优秀品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概括总结,拓展了学习的宽度和深度,使学生明白共产党员大公无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初心和历史使命。
以情境为手段,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渠道
情境教学法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紧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渠道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此,教师要通过创设贴近生活、贴近本地区、贴近本校学生的相关情境,让思政课堂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党史故事,结合学生生活,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新渠道,让学生在故事中关注社会现实,厚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
在第二个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设和发展中国?”中,笔者利用两个社会大事件设计了教学情境。情境一,聚焦武汉市抗击疫情的经历,用多媒体播放武汉市抗疫英雄、优秀共产党员张定宇的感人事迹视频。情境二,聚焦脱贫攻坚,选取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绿化村驻村党员干部对村民进行帮扶的故事。结合这两个现实情境,以讲述社会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从具体的事例中以小见大,在真人真事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汲取党史学习教育力量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思政课育人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即思政课教学虽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更要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作用。思政课中的党史学习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从主动学习和主体学习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在第二个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设和发展中国?”中,笔者设计了学生讲身边优秀共产党员抗疫故事的环节。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的母亲作为医务人员在抗疫一线连轴工作,牺牲小家服务大家。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的父亲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参与建设方舱医院,作为下沉人员不分昼夜在外连续工作,极度思念家人却仍然三过家门而不入。学生听完一个又一个真情实感的故事,联想起那段最困难日子里的经历,感受深刻。在一个个故事里,学生被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牺牲、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所感动,在共产党人的故事中汲取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以知行合一为抓手,促进党史学习教育落地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这就要求师生在思政课堂中自觉追求知行合一。思政课落实党史学习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无源之水,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认知最终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完善才能实现知行合一。落实的过程要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可以是社会调研、观读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也可以灵活运用新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结合“互联网+”模式深入挖掘实践教学资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和理想信念。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寄语的视频和文字材料,开展观读活动,并对学生提出问题: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青年学生能为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做些什么?有的学生深受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激励,制定了进社区志愿服务的计划,力所能及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看到了医务工作者逆行出征的伟大,做出职业规划,立志报考医学专业成为一名医生,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党史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优秀品德的认识和理解,并把课堂上的收获转化到实际行动中。
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接地气”的思政课就是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层次、取材于生活情境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最终让学生在一个个历史故事、社会故事、身边故事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并把思政课堂上收获的认识转化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实现思政课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责任编辑/杨亮亮
以知识为载体,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内涵
党史学习教育知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载体,结合课堂多种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内涵。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经验”理论、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跳一跳,摘桃子”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都强调教学活动需要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设置课堂教学活动。高中生通过小学和初中阶段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学习,通过在生活中看影视剧、新闻报纸、新媒体等途径获取信息,对党史中的一些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已经有所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已经积累的知识,设计学生讲述党史故事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不仅让已有的知识储备得到了运用,增强了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同时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了新知识。
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节党史课为例,把这一主题分为两个议题:第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救中国?第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设和发展中国?在第一个议题中,涉及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阶段性历史,由教师直接传授相关历史知识会显得枯燥无味。于是,在课堂中通过设计开展历史故事会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感想,选择讲一位历史人物的故事。随后,教师从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共产党员身上共有的优秀品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概括总结,拓展了学习的宽度和深度,使学生明白共产党员大公无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初心和历史使命。
以情境为手段,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渠道
情境教学法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紧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渠道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此,教师要通过创设贴近生活、贴近本地区、贴近本校学生的相关情境,让思政课堂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党史故事,结合学生生活,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新渠道,让学生在故事中关注社会现实,厚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
在第二个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设和发展中国?”中,笔者利用两个社会大事件设计了教学情境。情境一,聚焦武汉市抗击疫情的经历,用多媒体播放武汉市抗疫英雄、优秀共产党员张定宇的感人事迹视频。情境二,聚焦脱贫攻坚,选取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绿化村驻村党员干部对村民进行帮扶的故事。结合这两个现实情境,以讲述社会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从具体的事例中以小见大,在真人真事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汲取党史学习教育力量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思政课育人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即思政课教学虽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更要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作用。思政课中的党史学习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从主动学习和主体学习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在第二个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设和发展中国?”中,笔者设计了学生讲身边优秀共产党员抗疫故事的环节。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的母亲作为医务人员在抗疫一线连轴工作,牺牲小家服务大家。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的父亲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参与建设方舱医院,作为下沉人员不分昼夜在外连续工作,极度思念家人却仍然三过家门而不入。学生听完一个又一个真情实感的故事,联想起那段最困难日子里的经历,感受深刻。在一个个故事里,学生被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牺牲、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所感动,在共产党人的故事中汲取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以知行合一为抓手,促进党史学习教育落地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这就要求师生在思政课堂中自觉追求知行合一。思政课落实党史学习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无源之水,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认知最终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完善才能实现知行合一。落实的过程要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可以是社会调研、观读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也可以灵活运用新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结合“互联网+”模式深入挖掘实践教学资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和理想信念。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寄语的视频和文字材料,开展观读活动,并对学生提出问题: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青年学生能为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做些什么?有的学生深受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激励,制定了进社区志愿服务的计划,力所能及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看到了医务工作者逆行出征的伟大,做出职业规划,立志报考医学专业成为一名医生,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党史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优秀品德的认识和理解,并把课堂上的收获转化到实际行动中。
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接地气”的思政课就是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层次、取材于生活情境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最终让学生在一个个历史故事、社会故事、身边故事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并把思政课堂上收获的认识转化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实现思政课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责任编辑/杨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