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空间 多一份智慧

来源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901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所在的地区在近几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深化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课改行动,行动再次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至课堂教学行为的最高要求,在提升学生参与度、思维度的过程中,也对教师的主导价值与主导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解放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满堂灌,另一方面也引领着教师对教材、学生、课堂的深入分析,从而进一步诠释课堂教学的本质,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浮力;素养;策略;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6-0078-02
  收稿日期:2021-06-15
  作者简介:倪霞(1987-),女,江苏省海门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FQ)]
  物理学科的策略达成重在学生的深入体验,并在体验中慢慢的感悟物理知识、规律的存在,这种“悟”理的过程是学生最真、最原生态的收获,也是学生建构知识与技能,生长思想与理念的关键环节.笔者结合苏科版初中物理《浮力》的课堂教学,谈谈如何在课堂实践中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思维性、发展性,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意义与价值,凸显学科本位价值的突破.
   一、留一份体验、留一份疑惑,让活动趣中有智
  浮力,这个看似不陌生的名词,在初二学生的心目中,还是有一定的前概念的.而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浮力及其相关知识的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开展充分的体验活动,并通过启发、提问、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很快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
  1.死海不死,兴趣激发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段死海不死的视频,学生看到游客在死海中自由自在的看书,教师借助问题启发思考.
  问题1:请问这位游客为什么能在死海里自由的看书吗?
  学生异口同声:受到浮力
  问题2:那么,游客在普通的大海里怎么不能自由的看书,难道在其他大海里不受浮力吗?
  学生有质疑声,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这种质疑不仅悄然揭开本节课的主题,还借助疑惑激發了学生的兴趣.这种兴趣的激发让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最快的转移到课堂活动之中,这种激趣是最有效、最直接、最迅速的,而且教师的追问,将学生的兴趣由表象转移到内在思维之中,此时内外兴趣皆具,效果也显而易见.
  2.活动初探,兴趣倍增
  借助刚才学生的热情,教师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浮力,而到此,我们的体验活动才刚刚开始,在这个环节,我们为学生的设置定向性的体验,这种体验一方面是服务于整个课堂设计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是为了对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收获新认识,并为后续的认知创设认知冲突,借助质疑,提升内在学习动力.
  活动:将一个空的矿泉水瓶摁到水中,将一个乒乓球和一个小石块用细线牵在一起扔
  到水中,将一个氢气球松开手……您发现了什么?
  这一活动学生会在活动中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并且在乒乓球和小石块的组合下,学生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这个体验结构是真实的,而且基于学生的自身体验,他们可以发现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等知识.而有些细心的学生还会发现,他们在向下压矿泉水瓶的过程中,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一感受会让很多学生有新的质疑,这一质疑再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问题再探,质疑豁朗
  结合前面的体验,在这个环节,教师趁热打铁,随即就提问学生:刚才的乒乓球和石块绑在一起,石块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教师借助这一问题,在一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小石块,然后让学生交流与讨论 ,并要求学生说说怎么判断浸没在水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在学生迷惑的生活,我可以边演示边反问道:如果我手中的这个石块受到浮力作用,你觉得它会怎么样,你试一下.教师的这一问、一做,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还启发了学生的学会对比与类比,而学生在将石块慢慢放入水中时,一切都豁然开朗.而进一步提问学生,学生也很快构建了“称重法”测浮力的方法.
   二、留一份空间、留一份探究,让探究真中有智
  学生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真正还原学生探究的真过程,比如,真猜想,学生的猜想都是基于学生思考后而生成,我们不能随意的否定,而且启发学生结合小组的交流和讨论,进行探究,从而一步一步揭开真理的面纱,让学生在真探究过程中训练实验探究和操作的基本技能,让学生的实验素养在扎扎实实的实验探究和操作训练、分析对比中得到真真实实的提升.比如,笔者这这个环节,充分还原了学生三个环节:
  1.真猜想,遨游思维海洋
  学生的猜想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表现,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没有必要去限制学生的猜想,合理的猜想,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不合理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会因此发生碰撞而不攻自破,如果不能攻破,也正好说明这个错误的猜想是学生思维误区的共识,值得一起探究并真正突破.这种教学策略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再生长.比如,写生猜想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和物体的自身的体积有关时,这些都能充分考察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灵活使用.
  为了激发学生对猜想的思考,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体验、再体验,对比体验前后的差异,
  2.深探究,破晓浮力谜团
  结合学生的探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一般思路,即怎么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怎么显示浮力的大小.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来想探究浮力的大小,也再次体验了如何熟练使用称重法来测量浮力的大小.在深究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如图所示表格来引导学生.
  探究浮力与有关,控制不变
  序号变量重力G/N示数F/N
  浮力F浮/N   1
  2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浮力大小与多个物理量的关系,比如浮力与物体体积的关系,与浸没深度的关系,与物体密度的关系等等,学生真正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熟练使用了控制变量法,也在探究的过程中,慢慢揭秘影响浮力的影响因素.
  在这个环节,我们给学生准备充分的器材、也给学生留足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探究和分析,在深入的探究和主动的分析下,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训练,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3.学而思,提升實验素养
  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其实不仅需要掌握浮力的影响因素,还要经历实验的探究过程,在探究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深入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更需要深入思维,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对比的能力,在分析与对比的过程中,突破使用控制变量法在使用的关键.比如,在学生使用控制变量法的过程中,很容易在改变一个量的过程中,改变其他物理量,这样的操作很多学生会不在意,而为此得出的结论也就有偏差.比如在探究浮力大小与深度的关系的时候.很多学生会进行如下操作.此时很多学生想到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而学生在对比a、b、c三幅图时,很多学生得出结论,在浸没前,浮力的大小随着浸没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浸没后,浮力的大小与浸入的深度无关.在这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析a、b、c三幅图,能否得出浮力大小与浸入深度增加而增加,浸入深度在改变的过程中,是否
  有其他物理量也在发生改变.这样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不仅再次反思刚才在进行控制变量法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细节,还让学生在领悟后感受到,我们改变一个量的过程中,很容易改变其他物理量,这其他物理量的变化会对浮力的大小产生影响,比如,在进一步分析a、b、c三幅图可以发现,深度在改变的过程中,物块浸入的深度也发生了改变,因此,这里的深度影响浮力的大小,本质上排开液体体积发生了改变.
  到此,学生不仅收获了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还深入经历了浮力存在的体验和浮力大小的探究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达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学到的知识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升学,掌握的技能将促进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属于学生的空间一定要还给学生,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用足用好课堂活动.
   参考文献:
  [1]董博清,彭前程.中美初中物理教材编写逻辑的比较——以“浮力”内容为例[J].物理教师,2019(04):69-72+77.
  [2]蒋新.让“猜想”与“情境”融合共生——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浮力”教学为例[J].物理教师,2018(03):49-51.
  [责任编辑:李 璟]
其他文献
摘 要:根据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开展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应以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互动为主,且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同时提升学生参与到化学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师教学思维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均能够得到提升.所以,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如何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改善、如何对学生的课堂提问方式进行有效改进.基于此主要针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引
期刊
摘 要:当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一线教师重点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但如果只是表面上去做这件事而忽略了个体的素养培育最终还是会落到应试教育的原点.故要以课程标准为纲,全面梳理素养导航的层次分布与策略,在目标、情景、思维、评价和分析应用五个环节中,把枯燥的知识传授附上有化学味、有社会价值、能终生受益的素养培养因子.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应根据现实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三角形知识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情境探究等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借助团队的力量攻坚克难,尊重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真正提升其数学素养.  关键词:三角形;激发兴趣;创新教学;团队合作;尊重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知识抽象、学习难度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习难度,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论文以初中数学为研究切入点,对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
期刊
摘 要:提问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是否掌握有效提问的方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通过对现阶段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情况分析,发现课堂提问存在缺乏趣味性、缺少悬念、与生活脱节等情况,从而影响了数学教学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一现状,需要教师掌握有效提问的艺术,能够通过有效问题打造高效课堂,成就精彩的数学教学.基于此,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分析了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旨在优化教师的提问方式,
期刊
从一个家能看出主人的处世之道,这并不稀奇。而中国人的中庸圆通处世观,其实也可以用于布置家居。  作为中国精神的代表之道的“圆”,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中。此次我们走进的郊区别墅,主人充分运用了“圆”之道,将家布置得闲适温润,简洁优雅。  走入别墅前,绿色的植物已经从那略带弧度的外墙内伸出枝头,让人不觉中多呼吸几口空气,好像可以畅快一下心脾。立于墙内中央的雕塑则暗示了主人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自有一
期刊
摘 要:人们在生活劳作中发现和总结出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和规律,同样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相关资源辅助教学.借助与所授知识相关的生活图形,在学生理解基本数学概念时培养其兴趣.将生活化问题引入教学,锻炼其探究能力.关注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在重视直观生活载体的同时运用虚拟想象,启发学生数学灵感.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图形;现实问题;生活现象;虚拟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
期刊
摘 要:数学教育呈现出严谨、科学、多样、求实的特点,要将数学教育的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必须利用最新的教学方法解决已经出现的教学问题,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本文针对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活动展开论述,思考如何利用反例优化数学教育工作.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例;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
期刊
摘 要:停课不停学的战略方针被有效提出,线上教育的功能优势逐渐发挥出来,能够有效地避免师生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在信息化载体的支撑下实现远程教学.因此,在初中教育领域,数学教师需要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并对具体的教学举措进行优化,保证教学效果更加理想.鉴于此,本文主要就初中数学线上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教学路径展开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线上教学;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传统,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可以发现充分发挥“问题”的作用,用问题去引导学生的数学探究,进而获得一种数学问题探究教学的基本范式,就可以促进深度教学的发生.将问题探究教学置于深度教学的视角之下,一个最基本的理解就是: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深度,问题的探究要指向学生的学习品质,问题的解决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要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具有迁移性与批判性.深度教学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