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是指授课者在课堂创造性地运用非言语因素进行教学表达的活动,是除语言行为之外的其他信息传递方式,包括板书和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等身体语言。它是授课者多渠道表达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授课者塑造自身形象,为学生的仪态修养做出直观示范的重要手段。非言语行为又称为身势表达,由于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国内外很多学者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并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身势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虽然语言表达是授课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最主要途径,但它毕竟不是唯一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言之不尽、辞不达意的尴尬场面常常会遇到,如果用非言语行为来补救,往往能摆脱窘境,收到语言表达所不能收到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方式的特点
课堂非言语行为主要作用是辅助授课者课堂言语表达.引起学生注意。增强语言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授课者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方式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辅助性。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做出不同的态势。包括手势、眼神和体态等。态势表达系统与授课者的语言表达系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是授课者言语表达辅助语言。是课堂教学表达的第二渠道。正确、得体、大方的态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对授课者的语言信息量做重要的补充,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并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二是表法性。表情是人内心情绪的晴雨表。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的面部表情是具有教育作用的。如微笑能表达授课者对学生的亲近心态,形成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授课者的平等地位,感受到教学的民主,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这正今天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当然,课堂教学中授课者的面部表情一定要有分寸,既要有真实感又要有艺术感,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强装出来的。授课者表情的传达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表达幅度相吻合,应该微笑的就不要大笑,克服那种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表情,要学会控制和运用表情来教育学生。同时又要关于察颜观色,以获得学生的表情反馈信息。
三是符号性。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符号意义与表达的情景紧密相关。脱离具体情景,其符号意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授课者和学生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非言语符号达到沟通的,而具有表达不确定的非言语符号在一定的情境下往往表达的是确切的,要具体分辨其符号意义,不仅要综合身势情态的各种符号信息,还应观察语境,掌握统一的或类似的非言语行为编码系统,以师生双方相互理解、配合默契为前提,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二、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方式的功能
表达能力是授课者应具备的诸多能力中的一项重要能力,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但长期以来,由于理解上的狭隘。不少人把表达能力仅仅理解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晓得非言语行为能力也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任何一个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手段,只不过有的自觉,有的不自觉;有的重视,有的不重视;有的运用效果好,有的运用效果不好罢了。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方式的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传递信息的功能。非言语行为传递信息,能够改变、扩展、否定或增强口头语言的词汇含义。教学中非言语行为乃是授课者们有素质修养和精神内涵的审美展开,它与口头语言在传递信息方面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是情感认同的功能。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非智力因素有显著关系。而授课者的非言语行为又体现着教育者的情感、意志和个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健康成长。实践证明,授课者在教学中要想获得学生们的情感认同,必须克服教学中的一些不良态势,比如讲台上站立不端,学生就会认为授课者缺乏素养,在情感上不予认同,因此,授课者克服与授课者形象不符的态势,对融洽师生关系、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教学效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是反馈调节功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可以说是学生对授课者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以期引起授课者注意,及时调节课堂教学的巧妙手段。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授课者利用反馈、调节功能改进教学情况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些授课者讲课时从不向学生提问题,下了课拿起书本就走人;有授课者上课时不是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而是瞄着天花板或是窗外自顾自讲课,学生有什么反应一概不知,或知道了视若无睹,以致学生情绪低落,不愿听课。这些现象在现代化教学论中被称为师生双方反馈信息线路传导受阻。如果授课者在课堂讲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非言语行为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就能积极有效地对教学进行调节,使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当发现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讲时,授课者有意识中断讲课,用眼睛注视学生数秒,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学生也往往根据授课者的视线、手势、体态等非言语行为的变化,来判断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部分及授课者的态度和情感,用以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三、提高授课者非言语行为能力的几种途径
掌握一定的非言语行为技巧,是授课者必备的基本功。近年来,授课者教学技能训练的实践证明。非言语行为技巧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
一是要从思想上提高授课者对非言语行为方式的认识。“课堂无小事,事事是榜样”。要把课堂效果和教学效果有机统一起来。克服对言语表达方式的误解、偏见和轻视,把非言语行为方式运用的好坏作为衡量课堂效果、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二是要强化素质、打牢授课者授课的基本功。要把提高授课者教育理论水平、优化授课者的知识结构、打牢授课者授课的基本功当做授课者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来抓。要针对不同授课者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不仅要学非言语行为方式的知识和理论,更要注重课堂教学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授课者非言语行为的能力。
三是要搞好帮带。提高授课者掌握非言语行为方式的能力,要充分发挥那些非言语行为方式运用得较好的授课者的示范作用,制定以老带新的结对帮带制度;开展个案施训、观摩轮训、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以评验训等活动;大胆借鉴其它高校在非言语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开阔授课者视野,吸收国内外高校运用非语表达方式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一、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方式的特点
课堂非言语行为主要作用是辅助授课者课堂言语表达.引起学生注意。增强语言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授课者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方式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辅助性。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做出不同的态势。包括手势、眼神和体态等。态势表达系统与授课者的语言表达系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是授课者言语表达辅助语言。是课堂教学表达的第二渠道。正确、得体、大方的态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对授课者的语言信息量做重要的补充,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并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二是表法性。表情是人内心情绪的晴雨表。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的面部表情是具有教育作用的。如微笑能表达授课者对学生的亲近心态,形成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授课者的平等地位,感受到教学的民主,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这正今天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当然,课堂教学中授课者的面部表情一定要有分寸,既要有真实感又要有艺术感,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强装出来的。授课者表情的传达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表达幅度相吻合,应该微笑的就不要大笑,克服那种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表情,要学会控制和运用表情来教育学生。同时又要关于察颜观色,以获得学生的表情反馈信息。
三是符号性。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符号意义与表达的情景紧密相关。脱离具体情景,其符号意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授课者和学生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非言语符号达到沟通的,而具有表达不确定的非言语符号在一定的情境下往往表达的是确切的,要具体分辨其符号意义,不仅要综合身势情态的各种符号信息,还应观察语境,掌握统一的或类似的非言语行为编码系统,以师生双方相互理解、配合默契为前提,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二、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方式的功能
表达能力是授课者应具备的诸多能力中的一项重要能力,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但长期以来,由于理解上的狭隘。不少人把表达能力仅仅理解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晓得非言语行为能力也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任何一个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手段,只不过有的自觉,有的不自觉;有的重视,有的不重视;有的运用效果好,有的运用效果不好罢了。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方式的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传递信息的功能。非言语行为传递信息,能够改变、扩展、否定或增强口头语言的词汇含义。教学中非言语行为乃是授课者们有素质修养和精神内涵的审美展开,它与口头语言在传递信息方面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是情感认同的功能。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非智力因素有显著关系。而授课者的非言语行为又体现着教育者的情感、意志和个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健康成长。实践证明,授课者在教学中要想获得学生们的情感认同,必须克服教学中的一些不良态势,比如讲台上站立不端,学生就会认为授课者缺乏素养,在情感上不予认同,因此,授课者克服与授课者形象不符的态势,对融洽师生关系、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教学效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是反馈调节功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可以说是学生对授课者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以期引起授课者注意,及时调节课堂教学的巧妙手段。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授课者利用反馈、调节功能改进教学情况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些授课者讲课时从不向学生提问题,下了课拿起书本就走人;有授课者上课时不是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而是瞄着天花板或是窗外自顾自讲课,学生有什么反应一概不知,或知道了视若无睹,以致学生情绪低落,不愿听课。这些现象在现代化教学论中被称为师生双方反馈信息线路传导受阻。如果授课者在课堂讲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非言语行为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就能积极有效地对教学进行调节,使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当发现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讲时,授课者有意识中断讲课,用眼睛注视学生数秒,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学生也往往根据授课者的视线、手势、体态等非言语行为的变化,来判断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部分及授课者的态度和情感,用以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三、提高授课者非言语行为能力的几种途径
掌握一定的非言语行为技巧,是授课者必备的基本功。近年来,授课者教学技能训练的实践证明。非言语行为技巧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
一是要从思想上提高授课者对非言语行为方式的认识。“课堂无小事,事事是榜样”。要把课堂效果和教学效果有机统一起来。克服对言语表达方式的误解、偏见和轻视,把非言语行为方式运用的好坏作为衡量课堂效果、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二是要强化素质、打牢授课者授课的基本功。要把提高授课者教育理论水平、优化授课者的知识结构、打牢授课者授课的基本功当做授课者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来抓。要针对不同授课者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不仅要学非言语行为方式的知识和理论,更要注重课堂教学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授课者非言语行为的能力。
三是要搞好帮带。提高授课者掌握非言语行为方式的能力,要充分发挥那些非言语行为方式运用得较好的授课者的示范作用,制定以老带新的结对帮带制度;开展个案施训、观摩轮训、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以评验训等活动;大胆借鉴其它高校在非言语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开阔授课者视野,吸收国内外高校运用非语表达方式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