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从经济压力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到父母角色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从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中发现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
关键词:父母养育方式;儿童自我意识;影响
一、父母养育方式
养育是指父母等监护人对子女所应该承担的生存、生长的供养职责和教育、培养的职责,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应尽的义务。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作为小学学龄儿童的重要他人,不单需要为孩子提供成长发育必要的物质条件,还要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的社会行为规范进行恰当的引导,从而确保儿童能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健康地成长。
二、儿童自我意识
乔纳森在《自我》书中提到“自我意识不仅指我们是如何思考和感觉我们自己的,也指我们进行这些活动时的过程,这些思想和情感如何塑造和指引我们的行为。”自我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与人格不同的是自我意识受自己看法影响并不一定客观,例如厌食症的体相障碍等。自我意识确立意味着我们是独特和统一的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行动,并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行为有规划(乔纳森,2015)。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身心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若心理的变化没有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使自我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则有可能会对儿童日后的许多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造成更大的后果,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人格。
三、国内父母养育对儿童影响的研究
早期对于父母与儿童自我意识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期待和儿童对自己能力的预测有很大的相关。韩凤玲(2004)认为父母可以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来直接传递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在行为和学习方面表现得更好。
俞国良(1999)研究发现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的行为、社会调节方式和自我意识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消极的家庭养育方式会加大儿童自我调节产生障碍的风险。
曹桂莲、丁楠等人(2008)发现幼儿的自信心水平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母亲过度干涉会使儿童的自信心下降,而父母的温暖、理解对儿童的自信心水平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并且对他们的自信心有积极的影响。同样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的学业和同伴关系也有重要影响,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使得子女在这两个方面一般都表现为更加消极和被动。
杨帆(2008)研究发现家庭养育方式并不是直接影响儿童的这些问题,而是通过影响儿童的自我认识从而对他们的内外化问题产生影响。一方面,儿童接受到高度的家庭支持能更好地观察和服从父母的控制,但是当儿童接受到低感情投入的高度控制,尽管在成长过程中儿童会尽量尝试在父母面前控制、压抑自己的情绪,但是这种控制很可能会带来日后青春期甚至是成年时的反抗。
在研究父母不同角色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时,张春晓(2015)发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与4~5岁幼儿的交流与陪伴、鼓励水平越高,其子女的情绪理解能力越强。聂晋文、芦咏莉(2014)对父亲与3~7岁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母亲变量的情况下父亲参与可以提高子女的延迟满足能力,尤其是对男性儿童影响更为显著。
郭龙(2011)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社交焦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父亲的养育方式中不同的因子对子女的社交焦虑的影响不同,积极的养育方式如情感温暖理解等有助于儿童的社交。许岩(2006)对前人的研究总结发现影响父亲参与儿童教育程度的主要影响有社会背景、家庭以及父亲个人三个因素。
四、国外父母养育对儿童影响的研究
Cummings等人(2000)认为父母对于儿童的行为和心理上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且父母的养育方式又被分为两个维度:(1)支持型,与父母对孩子情感接纳、温暖负责有关;(2)控制型,与父母对孩子的惩罚、管理以及监督、过度保护有关。他们的研究还认为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由某个特定角色产生影响,而是由父母养育的不同模式或不同侧面对儿童的相关产生影响。Pereira等人(2008)对519名在校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拒绝型的家庭養育方式以及缺乏关爱家庭的孩子对他们的学业和同伴关系都有不同程度内化或外化问题,一般表现为更加的消极和被动。
还有研究表明父母对于孩子在学业方面表现的看法和孩子在某一具体学科的自我意识有显著的相关。McGrath(2000)研究者还发现不管事实是什么样的,通常父母认为女生会比男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更大的困难,而在语言方面父母则通常认为女孩强于男孩。此外,在父母亲不同养育风格上,虽然在家庭中母亲多扮演的是批评者的角色,但大多数母亲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较为满意。
综合前人的研究表明,支持关心的养育方式可以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控制型的养育方式则会抑制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养成具有影响,特别是正处于小学学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变化且波动较大,儿童从他律道德阶段开始向自律道德阶段过渡,开始思考自己和感觉自己。因此,作为这个阶段儿童的重要他人,父母在儿童成长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们养育方式的正确与否,什么样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有促进作用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参考文献:
[1]韩凤玲,吴志江,王蔓娜.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关系的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3):129-131.
[2]凌辉.父母养育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行为问题及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50-52.
编辑 赵飞飞
关键词:父母养育方式;儿童自我意识;影响
一、父母养育方式
养育是指父母等监护人对子女所应该承担的生存、生长的供养职责和教育、培养的职责,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应尽的义务。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作为小学学龄儿童的重要他人,不单需要为孩子提供成长发育必要的物质条件,还要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的社会行为规范进行恰当的引导,从而确保儿童能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健康地成长。
二、儿童自我意识
乔纳森在《自我》书中提到“自我意识不仅指我们是如何思考和感觉我们自己的,也指我们进行这些活动时的过程,这些思想和情感如何塑造和指引我们的行为。”自我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与人格不同的是自我意识受自己看法影响并不一定客观,例如厌食症的体相障碍等。自我意识确立意味着我们是独特和统一的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行动,并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行为有规划(乔纳森,2015)。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身心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若心理的变化没有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使自我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则有可能会对儿童日后的许多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造成更大的后果,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人格。
三、国内父母养育对儿童影响的研究
早期对于父母与儿童自我意识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期待和儿童对自己能力的预测有很大的相关。韩凤玲(2004)认为父母可以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来直接传递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在行为和学习方面表现得更好。
俞国良(1999)研究发现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的行为、社会调节方式和自我意识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消极的家庭养育方式会加大儿童自我调节产生障碍的风险。
曹桂莲、丁楠等人(2008)发现幼儿的自信心水平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母亲过度干涉会使儿童的自信心下降,而父母的温暖、理解对儿童的自信心水平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并且对他们的自信心有积极的影响。同样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的学业和同伴关系也有重要影响,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使得子女在这两个方面一般都表现为更加消极和被动。
杨帆(2008)研究发现家庭养育方式并不是直接影响儿童的这些问题,而是通过影响儿童的自我认识从而对他们的内外化问题产生影响。一方面,儿童接受到高度的家庭支持能更好地观察和服从父母的控制,但是当儿童接受到低感情投入的高度控制,尽管在成长过程中儿童会尽量尝试在父母面前控制、压抑自己的情绪,但是这种控制很可能会带来日后青春期甚至是成年时的反抗。
在研究父母不同角色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时,张春晓(2015)发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与4~5岁幼儿的交流与陪伴、鼓励水平越高,其子女的情绪理解能力越强。聂晋文、芦咏莉(2014)对父亲与3~7岁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母亲变量的情况下父亲参与可以提高子女的延迟满足能力,尤其是对男性儿童影响更为显著。
郭龙(2011)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社交焦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父亲的养育方式中不同的因子对子女的社交焦虑的影响不同,积极的养育方式如情感温暖理解等有助于儿童的社交。许岩(2006)对前人的研究总结发现影响父亲参与儿童教育程度的主要影响有社会背景、家庭以及父亲个人三个因素。
四、国外父母养育对儿童影响的研究
Cummings等人(2000)认为父母对于儿童的行为和心理上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且父母的养育方式又被分为两个维度:(1)支持型,与父母对孩子情感接纳、温暖负责有关;(2)控制型,与父母对孩子的惩罚、管理以及监督、过度保护有关。他们的研究还认为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由某个特定角色产生影响,而是由父母养育的不同模式或不同侧面对儿童的相关产生影响。Pereira等人(2008)对519名在校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拒绝型的家庭養育方式以及缺乏关爱家庭的孩子对他们的学业和同伴关系都有不同程度内化或外化问题,一般表现为更加的消极和被动。
还有研究表明父母对于孩子在学业方面表现的看法和孩子在某一具体学科的自我意识有显著的相关。McGrath(2000)研究者还发现不管事实是什么样的,通常父母认为女生会比男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更大的困难,而在语言方面父母则通常认为女孩强于男孩。此外,在父母亲不同养育风格上,虽然在家庭中母亲多扮演的是批评者的角色,但大多数母亲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较为满意。
综合前人的研究表明,支持关心的养育方式可以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控制型的养育方式则会抑制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养成具有影响,特别是正处于小学学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变化且波动较大,儿童从他律道德阶段开始向自律道德阶段过渡,开始思考自己和感觉自己。因此,作为这个阶段儿童的重要他人,父母在儿童成长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们养育方式的正确与否,什么样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有促进作用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参考文献:
[1]韩凤玲,吴志江,王蔓娜.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关系的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3):129-131.
[2]凌辉.父母养育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行为问题及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50-52.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