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秸秆等燃料资源收集难成为令企业亏损的首要因素。秸秆经纪人数量还很少,如果农民雇工收秸秆,每人每天近200元的人力成本,卖秸秆的钱还不够付工钱,还不如一烧了之。
2014年10月中旬,秋收时节的东北,傍晚6点,天已经大黑。沿着长春到哈尔滨的高速公路行驶,每隔几公里就能看到焚烧秸秆的大火,闻到浓烟带来的“熟悉的味道”。
事实上,秸秆本应是生物发电的主要原料之一,业内人士表示,生物质发电企业既可惠及农民,也能防止露天焚烧农林废弃物污染环境。不过,最近一段时间,记者在生物质资源大省吉林省调研发现,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发电企业却普遍陷入燃料短缺的尴尬境地。
经营困难成普遍现象
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秸秆等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的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也是处理农林废弃物的有效途径。2012年,国家能源局印发了《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生物质能年利用量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3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780亿千瓦时。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国家明确支持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信号”。
然而,在国家支持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不少生物发电企业却出现连年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苗头。位于长春市双阳区的长春生物质热电厂装机容量为3万千瓦,满负荷运行情况下可年处理农作物秸秆21万吨, 节约标准煤8.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6万吨。但从2009年底投产至今,该厂亏损总额已近2亿元,仅2013年亏损就达到5000万元,“相比 3.3亿元的总资产,企业很快就会资不抵债”。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春生物质热电厂巨额亏损的背后,是连年递增的贷款。“企业建设期间从银行贷款了2.7亿元,每年利息就2400万元。同时,为了维持运转,企业每年还会新增贷款3600万元。”长春生物质热电厂副总经理王国辉说。
9月29日,新能源企业龙源电力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两家主营生物质发电企业100%股权及其债权。而2013年两家企业分别亏损1.96亿元和3.84亿元,且均已资不抵债。
燃料供应“卡住脖子”
我国亏损的生物发电企业已不在少数,那么,是什么因素让这些企业陷入困境?
有分析认为,秸秆等燃料资源收集难成为首要因素。在长春生物质热电厂4.2万平方米的原料场,满眼都是码放整齐的被打包成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秸秆。“看着原料很多,但因为秸秆的体积大、质量轻,其实这些只有2000多吨秸秆,只够电厂使用4天。”该企业采购部主任刘国强说。
“吃不饱”的情况在国能德惠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更为严重。该企业副总经理王斌介绍,该厂设计标准为年消化秸秆28万吨,但从2013年投产至今购入的秸秆不超过10万吨,“原本作为辅料的稻壳、木片等‘下脚料’却成为主料”。
秸秆经纪人王国良说:“秸秆经纪人数量还很少,如果农民雇工收秸秆,每人每天近200元的人力成本,卖秸秆的钱还不够付工钱,还不如一烧了之。”
同时,不少生物质发电企业还担心国家推广的秸秆还田和秸秆气化等其他秸秆利用方式可能造成地方政府对秸秆利用政策无法保持持续,同生物质发电竞争燃料资源,加剧秸秆收集难的问题。
不仅如此,王斌认为,在燃料价格、维保成本等综合费用持续上涨的情况下,0.75元/度的上网电价显得过低,使得生物质发电企业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国能 德惠的设备比较先进,1.3公斤秸秆可发1度电,成本就接近上网电价,而企业还需每年偿还1800万贷款利息,负债持续增多将陷入恶性循环。”王斌说。
走出困境需要“组合拳”
记者采访发现,一家装机容量3万千瓦的生物质发电企业通过收购秸秆等农林废弃物每年可直接为当地农民带来数千万的收入。长春生物质热电厂仅秸秆收购一项,每年就可以使双阳及附近的永吉、伊通、磐石等地农民增收6000余万元。
显然,生物质发电企业既可惠及农民,也能防止露天焚烧农林废弃物污染环境,但如何让处境尴尬的生物质发电企业健康发展?业内人士建议:一方面,保证生物质发电企业能获得稳定的燃料供应。有关部门既需要加强对农民露天焚烧秸秆行为的教育处罚力度,也需要考虑秸秆运输过程中车辆超高、超宽的实际,开辟“绿色通道”降低运输成本。同时,国家可对农民给予一定的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既可以提高农民“送秸秆”的积极性,也能降低企业的原料收购成本。
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支持,为生物质发电项目提供更多低息贷款。一方面国家应鼓励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更多支持生物质发电企业;同时,随着生物质发电技术的逐渐成熟及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商业银行也应逐渐加大对生物质发电产业的低息贷款支持。
同时,由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较高,鉴于生物质发电所适用的电价仍不能实现盈利的现状,有关部门需制定生物质发电的相关补贴措施,建议根据生物质发电企业农林剩余物处理吨数给予适当补贴。不仅如此,在税收政策上,生物质发电属于利用农林废弃物发电产业,符合国家可替代能源发展战略,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办理难度较大,有部分生物质发电企业至今还未享受到该政策,希望加快落实相应政策。
2014年10月中旬,秋收时节的东北,傍晚6点,天已经大黑。沿着长春到哈尔滨的高速公路行驶,每隔几公里就能看到焚烧秸秆的大火,闻到浓烟带来的“熟悉的味道”。
事实上,秸秆本应是生物发电的主要原料之一,业内人士表示,生物质发电企业既可惠及农民,也能防止露天焚烧农林废弃物污染环境。不过,最近一段时间,记者在生物质资源大省吉林省调研发现,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发电企业却普遍陷入燃料短缺的尴尬境地。
经营困难成普遍现象
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秸秆等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的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也是处理农林废弃物的有效途径。2012年,国家能源局印发了《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生物质能年利用量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3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780亿千瓦时。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国家明确支持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信号”。
然而,在国家支持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不少生物发电企业却出现连年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苗头。位于长春市双阳区的长春生物质热电厂装机容量为3万千瓦,满负荷运行情况下可年处理农作物秸秆21万吨, 节约标准煤8.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6万吨。但从2009年底投产至今,该厂亏损总额已近2亿元,仅2013年亏损就达到5000万元,“相比 3.3亿元的总资产,企业很快就会资不抵债”。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春生物质热电厂巨额亏损的背后,是连年递增的贷款。“企业建设期间从银行贷款了2.7亿元,每年利息就2400万元。同时,为了维持运转,企业每年还会新增贷款3600万元。”长春生物质热电厂副总经理王国辉说。
9月29日,新能源企业龙源电力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两家主营生物质发电企业100%股权及其债权。而2013年两家企业分别亏损1.96亿元和3.84亿元,且均已资不抵债。
燃料供应“卡住脖子”
我国亏损的生物发电企业已不在少数,那么,是什么因素让这些企业陷入困境?
有分析认为,秸秆等燃料资源收集难成为首要因素。在长春生物质热电厂4.2万平方米的原料场,满眼都是码放整齐的被打包成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秸秆。“看着原料很多,但因为秸秆的体积大、质量轻,其实这些只有2000多吨秸秆,只够电厂使用4天。”该企业采购部主任刘国强说。
“吃不饱”的情况在国能德惠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更为严重。该企业副总经理王斌介绍,该厂设计标准为年消化秸秆28万吨,但从2013年投产至今购入的秸秆不超过10万吨,“原本作为辅料的稻壳、木片等‘下脚料’却成为主料”。
秸秆经纪人王国良说:“秸秆经纪人数量还很少,如果农民雇工收秸秆,每人每天近200元的人力成本,卖秸秆的钱还不够付工钱,还不如一烧了之。”
同时,不少生物质发电企业还担心国家推广的秸秆还田和秸秆气化等其他秸秆利用方式可能造成地方政府对秸秆利用政策无法保持持续,同生物质发电竞争燃料资源,加剧秸秆收集难的问题。
不仅如此,王斌认为,在燃料价格、维保成本等综合费用持续上涨的情况下,0.75元/度的上网电价显得过低,使得生物质发电企业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国能 德惠的设备比较先进,1.3公斤秸秆可发1度电,成本就接近上网电价,而企业还需每年偿还1800万贷款利息,负债持续增多将陷入恶性循环。”王斌说。
走出困境需要“组合拳”
记者采访发现,一家装机容量3万千瓦的生物质发电企业通过收购秸秆等农林废弃物每年可直接为当地农民带来数千万的收入。长春生物质热电厂仅秸秆收购一项,每年就可以使双阳及附近的永吉、伊通、磐石等地农民增收6000余万元。
显然,生物质发电企业既可惠及农民,也能防止露天焚烧农林废弃物污染环境,但如何让处境尴尬的生物质发电企业健康发展?业内人士建议:一方面,保证生物质发电企业能获得稳定的燃料供应。有关部门既需要加强对农民露天焚烧秸秆行为的教育处罚力度,也需要考虑秸秆运输过程中车辆超高、超宽的实际,开辟“绿色通道”降低运输成本。同时,国家可对农民给予一定的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既可以提高农民“送秸秆”的积极性,也能降低企业的原料收购成本。
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支持,为生物质发电项目提供更多低息贷款。一方面国家应鼓励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更多支持生物质发电企业;同时,随着生物质发电技术的逐渐成熟及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商业银行也应逐渐加大对生物质发电产业的低息贷款支持。
同时,由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较高,鉴于生物质发电所适用的电价仍不能实现盈利的现状,有关部门需制定生物质发电的相关补贴措施,建议根据生物质发电企业农林剩余物处理吨数给予适当补贴。不仅如此,在税收政策上,生物质发电属于利用农林废弃物发电产业,符合国家可替代能源发展战略,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办理难度较大,有部分生物质发电企业至今还未享受到该政策,希望加快落实相应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