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选材如何出新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rl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它不仅是形成观点的基础,而且还是表现主题、说明观点的支柱。写作时必须注意选用紧扣主题、真实典型的材料,尤其要注意材料的新颖。所谓“新”,就是材料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学生的作文往往缺乏新意,这同平日忽视材料的积累和不善于选材有很大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选材出新意呢?
  一、要有“观察”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就会发现有价值的材料,另外观察要全面、细致,注意角度和顺序,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即可获得深刻而新颖的材料。
  二、要有“积累”意识。我们不可能处处亲自体察,许多材料要靠从知识的海洋中去汲取。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日记和札记的方法,把所见所闻的典型事例记录下来并分类整理,为作文积累丰厚的素材。
  三、要有“多角度”意识。材料出新,并非要考生去挖空心思,奇思怪想,怪异并不是新,其实说到底,作文材料不外乎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人、事、景、物、理,而要出新主要表现在选材的角度上。
  写文章如同拍照,取景的角度往往决定着一幅作品的成败,同样的主题,同样的背景,同样的事物,如果角度取得不落窠臼,那么,一般的“俗”的材料也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例如,我国足球破天荒地获得亚洲出线权,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在这种情况下描写足球健儿的文章已经很多,如果我们再以此题材来写作文,怎么还能写出新意来?有位同学就改换了选材角度,他在写 《破例》一文时,抛开了许多文章所写的“奋战过程”“比赛场面”“平日苦练”等内容,而是把镜头转向了周围的人和事:决定足球能否有出线权的那场比赛的傍晚,妈妈破例让“我”看电视,“书呆子”爸爸也破例坐在电视机前流下泪水,还有邻居的华侨老爷爷,都有跟平常大不相同的心情。他写的材料平凡,但能够“小中见大”地体现文章主题——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时代迸发出新的火花。由于此文角度新,所以,虽然是写大家所熟知的事,却写出了独具一格的新意。
  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应注意换个角度去写。如写《一次成功的喜悦》,最常见的是学生写学习上、生活上的成功,若写一次主动地“重新打量世界”的社会实践,那定然使人耳目一新。要做到角度新,还要避免雷同。有些记叙文表现中心时不止用一个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一个中心,因此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毫不吝啬地删去那些雷同的材料。
  四、要有“个性”意识。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想心思,其实就是在别人司空见惯、觉得“毫无疑问”的生活表象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做适当的思索、研究,得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结论。所以以独特的眼光,发人之所未发,也是写作出新意的一个法宝。
  总之,要写出别有新意的文章,平时一定要观察生活,积累经验,选材要开口小、角度,选取与自己有直接联系的材料,这样便可以有感而发,也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其他文献
一、合理分层,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前提  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智力发展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作为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用一定时间去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将学生大体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层次的要求,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他们易树立信心,奋发向上,愉悦发展。  二、目标分层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 
期刊
如果我说,我班上所有的学生每天都坚持写随笔感悟,都特别喜欢写作,可能10个老师中有5个不相信;如果我说,我们是一所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初中,我班上所有的学生每天都坚持写随笔感悟,都特别喜欢写作,我估计10个老师中可能有9个不相信。但是,如果你走进我们班,亲眼看到同学们特别喜欢写作的情景,你一定会相信我说的话。  我们是一所落后的农村初中,我班上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差,他们从小学升上来的语文成绩(市里有
期刊
在家庭教育中,最残酷的伤害莫过于对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最明智的举动莫过于用鼓励与赞美给孩子支撑起人生信念的风帆,帮助他们步入成功的殿堂。戴尔·卡耐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又娶了一个女人。继母刚进家门的那天,父亲指着卡耐基向她介绍说:“以后你可千万要提防他,他可是全镇公认的最坏的孩子,说不定哪天你就会被这个倒霉蛋害得头疼不已。”卡耐基本来就打算不接受这个继母,在他心中,
期刊
一、把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活是智慧的源泉,是创新的广阔天地,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生活的最高体现,这决定着语文教学必须要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只有把语文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去,参与丰富的语言实践,才能有较深厚的语言沉淀和较高的语言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我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
期刊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期刊
初踏进华沟中学,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年少时学校的样子近在眼前:一排排青砖造的瓦房,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温暖,从外观上看,这座学校没有华丽的外表,同当地的人民一样是那样的质朴,显然此校已经经历了沧桑。  走进校园,在西面的墙壁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宣传画映入眼帘,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的图片在这个极为不起眼的农村中学悬挂,确实让我们震撼,而与之相比较,这么有代表性的让学生借此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
期刊
散文《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的作品,此文最早发表于1985年《中国青年报》上,现入选苏教版语文教材。  散步,这是一个极普通的题目,也是一件极平凡的小事,但《散步》的作者却抓住了生活中这一件易为人们忽视的小事,开掘出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读后令人神驰遐想,余味不尽。  作品中散步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成员虽极简单,但安排却可谓匠心独运。散步时小家伙象发现新大陆似的一声喊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
期刊
一、课堂模式的基本结构  “一”是指一个“导学案”  (一)整体要求:“导学案”的编写要吃透大纲和教材,充分了解学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达到动态生成,从而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二)编写程序:“导学案”的编写严格按“3+1”程序操作,即课前的三级备课和课中学生提出的疑问与预设的有区别,所作的必要调整(这不同与课后反思)。  (三)运用:此案可以提前发给学生预习,也可以当堂使用
期刊
仲春时节,校园里春机盎然,春花烂漫。同时,学校为了美化环境,在每个教室的走廊上间隔放置了许多盆盛开的五色瓜叶菊。过了两个星期,我问学生们:“谁知道这些花的名称?”学生们都摇头。我又问:“谁知道这些花有几颜色?”学生们乱猜一通,无一正确。  新学期,我出了一道作文题《我 ﹏ 我家》,中间需要学生们填上一个动词。收上来一看,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写得是《我爱我家》。内容大同小异,多是俗话、空话或是套话,很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