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树声乡村教育实践活动对当前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canyu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介绍了近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云南教育家寸树声乡村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归纳了其乡村教育实践对当前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具体启示有:构建契合农村实际的教育目标,发展“会做”的教育;选择符合农村需求的教育内容,培养“能用”的人才;引领积极健康的农村思想文化,培育“新型”的农民;吸引质高量足的农村师资,激发“乐育”的奉献精神;营造全社会助学重教氛围,办好“有钱”的农村教育。
  【关键词】云南寸树声和顺乡乡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15-03
  【Abstract】This thesis mak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in content of Cun Shusheng’s empirical activities of countryside education, and gives a summary of his inspiration for the countryside education practice whose impact is exerted on the present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rural area. The specific inspiration is as follows: to construct the educational object which fits in with the real situation of countryside and to develop the “can-do” education; to choose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empirical needs and to cultivate the “can-be-used” brains; to advocate the positive and healthy thoughts and culture, and raise the “new-patterned” farmers; to recruit the qualified rural human resource, and to arouse the “ready-to-cultivate” spirit of devotion; to create the society in which the support for education and special attention to teaching have come into being, and to build the “money-produced” rural education.
  【Key words】YunnanCun ShushengHeshun Xiang TownshipCountryside education
  
  广义上的乡村教育是指对“城市以外广大农村普通农民受教育的权利、地位、作用的一种教育价值观或心理趋向”。狭义的乡村教育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注1]本文主要阐述的寸树声乡村教育是狭义的乡村教育,即指民国时期的近代乡村教育。寸树声,字雨洲,亦作雨舟,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他于1918年到日本留学,“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因支持抗日被南京教育部解聘。1939年冬,寸树声在李根源等推举和支持下出任腾冲和顺乡益群中学首任校长,并兼任和顺中心小学校长、和顺图书馆馆长。他在和顺乡益群中学进行的乡村教育实践活动因为日军入侵致使腾冲沦陷而分为两个阶段:1940-1942年5月和1944-1949年。最重要的阶段是1940年至1942年5月,这短短两年半时间,在寸树声的努力下,益群中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学校逐渐形成了“严实勤奋、自强进取、艰苦朴素、团结友爱”的校风,成为一所著名的侨乡学校,为云南的乡村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寸树声乡村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寸树声的乡村教育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学校实际,全方面进行学校建设。
  (1)契合县情乡情,确立乡村教育目标。寸树声来到益群时,乡里仅有一所两等小学堂(初等、高等)、一所师范和几家私塾,远不能满足本乡人民和当时社会的需要。而腾冲自古以来就是边境贸易之重镇。鉴于此实际情况,寸树声在国民政府规定的教育原则下确立了办学方针:“乡村的学校应与社会打成一片,存在于社会内成为人民所爱护的指导中心,不应该使学校成为象牙之塔的存在,使学生成为高蹈的与社会及生产脱离的特殊人物。”乡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养成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是优秀的知识的学习者,出了教室图书馆又是优秀的生产者——一种新型的人才”。[注2]
  (2)开创“集约型”模式,不拘一格办教育。寸树声从经费、教师等方面考虑,取消了小学校务、图书馆务两个委员会,将小学、中学、女子师范、图书馆四位一体,建立“集约型”乡村学校,把四者都设在一个办学地点内,使益群中学成为一个并非独立的初级中学。这种集约型乡村学校教育模式的好处在于:整合了各类学校的师资及图书等教学资源,使创办的新学校立足于更好的办学条件基础之上;归并了不同种类的教育班次,便于学校实行集约化管理,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有效顺应了当地乡绅和村民的兴办教育愿望;撤销了原有的“委员会”制领导机构,为益群中学未来的管理体制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3)创新学制体系,实行“中小学一体化”通学制度。寸树声在益群实行了中小学一体的管理体制,学制上也根据和顺乡的特殊性实行“通学制度”,即中小学一贯制。小学生参加中学的一切课外活动,在品德、学业、纪律上都可以较早适应中学生活,为将来的中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小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跳级,也可以免试入初中。通学制度减轻了村民一定的负担,并对学生的管理有明显效果,还有助于普及中学入学率,利于集中资源改善教学条件,保证教学质量。
  (4)纳贤良、稳师资,确保教育质量。寸树声认为,在边疆的乡村办学除了资金、学校设备、学生等因素外,最重要的是能否找到“适合标准的人才到遥远的边疆去担任清苦的中学教员。”[注2]因此,他一方面积极任用本地有真才实学的人士到校担任教师,另一方面请吴晗、曹靖华先生从西南联大聘请匡可 任、郑汝骊等教师到益群任教。为使新聘教员安心于益群中学,寸树声首先保证教师食宿无后顾之忧,还与校董事会商议规定:“凡服务满一年离校的,赠送回昆明的旅费;满三年离校的,除旅费外,赠送等于一年薪金的慰劳金。”[注2]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寸树声竭尽所能提高所有教师的待遇。益群创校时,学校就规定了教师的薪酬待遇比省立中学教师的待遇高。考虑到将来抗战胜利后,外聘教师难以长期挽留,于是轮流送小学教员到国立大学旁听,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作为将来中学教员的应急补充。
  (5)广募经费,举全社会之力兴学育人。为筹措经费,益群中学成立了校董事会,由李根源担任董事长,校董会成员有著名教育家及知名人士,董事会发挥积极作用,向社会各界募捐。1940年,益群中学通过募捐共收入15万元。1941年,为进一步扩充经费,寸树声又不辞辛劳,长途跋涉,亲赴缅甸,向华侨募捐。侨胞一呼百应,共捐缅币6万余元。
  (6)推行“最低收费”制,促进教育公平。寸树声针对广大农村家庭经济上的实际能力,把学生的学费降到最低限度,尽量扩大免费、半费、奖学金的范围,他希望“不久的将来,使这学校成为完全的公费学校,至少成为除富裕者外不收学费的学校。”[注2]在其他费用上,寸树声也尽量减轻学生开支,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较低廉的费用,不仅使和顺本乡农民子女,也使邻乡、邻县的贫寒人家子女也纷纷到此就读。
  2.立足学生实际,“合德智体而并育”。
  在寸树声的乡村教育实践中,他始终着力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1)以“德”为先,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寸树声借鉴斯巴达教育的训练方法,规定“男生皆留平头,严禁吸烟;女生蓄齐耳短发,不得浓妆艳抹”,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服装除学校规定的短裤土布制服及赤足穿草鞋外,绝对不允许用其他质类的衣服,一年四季皆如此。严格要求学生,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如有孩子回家嫌弃饭菜不好,就“由学校强制他仿效甘地翁绝食一餐或两餐。”他鼓励学生参加中印公路修筑,利用每年的七七抗日阵亡纪念日组织悼念抗敌阵亡将士;利用《公民》课,教导学生日行一善,组织学生演练消防,让学生全部担任了学校挑水浇花、除草种菜以及学校的清洁任务,规定学生在星期天清扫乡街道,并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灌输新观念、新思想,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以“智”为主,传授知识立体化。寸树声注重课程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他在学校开设了英语、缅语课程,使学生掌握生存技能,更好适应社会。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寸树声主张因地制宜,用生活的东西、生活的书籍去教学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如《自然》课程中涉及到了有关植物方面的内容时,寸树声就请老师把学生带出校外,指导学生把腾冲境内的植物采集起来制成标本,并对照着标本编写了一部注有腾冲俗名的《和顺乡植物调查》作为乡土教材。同时,寸树声还把老华侨寸绍春先生捐赠的花园开辟为学校的植物实验园,使学生尽可能的走出象牙之塔,接触生活。
  (3)以“体”为重,培养学生健全体魄。为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锻炼,寸树声特别重视学校的体育活动。每早都要跑步,把废弃的秧田利用课余时间平整为操场,挖荷花塘做游泳池,把每一名学生搬运泥土的次数作为操行体育和劳动成绩的一部分。寸树声对学生说:“流自己的汗,用自己的手足,开辟自己的活动操场,这是值得高兴和骄傲的。”[注2]
  (4)以“美”为旨,提升学生艺术素质。尽管学校地处边疆,但寸树声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开设了音乐课、美术课,他把这作为对学生实施美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寸树声还亲自带领学生美化学校与乡村环境,使学生学得舒适,乡民活得舒适,更重要的是,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审美经验,心灵与性情得到了美的熏陶。
  3.立足县情乡情,积极建设和顺乡村新生活。
  (1)开风化俗,引导村民更新观念。他在和顺乡提倡男女平等、重视女子教育,力求提高女子的素质;不采用激进的手段断然否决一切旧文化,而是循序渐进的让乡民接受新思想,避免了新旧之间的严重冲突,推进了和顺乡村新生活建设。如在学校课程里加入“经书”一门课,从《诗经》等著作中选择一些与近代思想相近的内容给学生学习,获得了乡绅们的有力支持。他采取“善送”的方式将教室里的三皇塑像搬移;对和顺乡民吸烟、喝酒、随地吐痰、随地便溺的恶习,采取禁止和严罚的态度。为进一步丰富乡民的文化生活,1947年由寸树声担任导演,把郭沫若的名剧《孔雀胆》在腾冲首次搬上了和顺乡的舞台,好评如潮。利用图书馆大力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例如乡民举行婚礼时,把图书馆作为举办新式婚礼的场所,倡导新式婚礼;利馆内的收音机把国内外最新动态抄录在纸上,分送给乡民阅读等,把图书馆作为改造乡村生活、移风易俗和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阵地。
  (2)扩展教育功能,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乡村经济。寸树声亲自带领农民,克服困难,成功进行了冬耕,栽种了小春,使和顺乡开了冬耕的先河;安排乡民疏通河道,兴修水利,修建桥梁;严禁放山火,砍苗,强迫私人种树;禁止滥捕鱼苗,破坏生态的现象,和卫生署腾冲检疫所联系,免费给农民家畜注射血清,减少家畜传染病。更可贵的是,寸树声亲自带领学生在学校的公有田上科学种植小麦及其他农作物,学生在亲身的农活过程中,掌握了不少种庄稼的方法,寸树声和当地许多有经验的农民“都很欣幸能使学生的手足在这地方和土地的生产做第一次的接触。”[注2]
  二、寸树声乡村教育实践活动对当前云南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寸树声全身心的投入乡村建设和农村教育,确立了他在云南近现代史上教育家的历史地位,在云南近现代教育史乃至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中闪耀着光芒。我们应该认真吸取有价值的成分,为当今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服务。
  1.构建契合农村实际的教育目标,发展“会做”的教育。
  寸树声在他的乡村教育实践中深刻的提出乡村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是优秀知识的学习者,而出了教室又是优秀的生产者”,这种人才是“属于一定的国家一定的民族的”。他常常对学生说:“我要你们拿起笔来会写,拿起锄头来会挖”[注3]他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至少乡村的学校应与社会打成一片”。他采取种种相应的教育措施,使学生认识生活,掌握技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最终使学生真正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从而培养新型的乡村建设者,来改造乡村,建设乡村。
  中国的农村教育在目标取向上基本呈现出唯一性、单一性的特点,导致一大批不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学生无法面对现实的生活,成为吃不得苦、受不得气、动不来脑的新一代“愚民”。重新审视寸树声乡村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们重构当代乡村教育目标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乡村教育,既要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又要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人才,不能单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也不是把农村学生最终变成非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是应让他们具有“科学的脑袋,农夫的身手,改造社会的精神”,成为适应未来农村发展的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新农村建设者。
  2.选择符合农村需求的教育内容,培养“能用”的人才。
  寸树声十分重视乡村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他主张乡村教育必须符合当地乡村的实际情况,必须满足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及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他除了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将与农业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都视为其乡村教育的重要内容。据和顺乡特殊的地理位置,着眼于学生将来生存生活的需要,他开设缅语课程;从学生能力获得、视野开阔的角度考虑,他积极组织多种课外活动,走进自然。这种对乡村实际生活的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强调,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寸树声对乡村教育内容的认识为我们今天的乡村教育内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乡村教育应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内容,必须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生长在乡村的孩子一定要从乡村生活中吸取营养,通过乡村教育了解农业生产,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从而发展农业,振兴乡村经济,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注4]同时,乡村教育还应考虑到内容的实用性、多样性。教育必须打破传统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隔绝,让教育走向社会,使毕业农村学生能很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3.引领积极健康的农村思想文化,培育“新型”的农民。
  寸树声不仅重视益群中学的建设,也非常重视整个和顺乡农民的思想文化建设。他提倡移风易俗,启迪乡民思想,陶冶乡民情操,使村民受到了文明的熏染与教育,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推动了和顺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目前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还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文化生活的需要,广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生活贫乏,尤其是边远贫困乡村。智利学者萨拉扎•班迪说过:“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数字,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当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的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时,就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许多教训说明,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产业管理方式,乃至政府机构形式,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种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现代人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注5]在乡村教育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新思想、新文化的灌输,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形式,完善乡村文化繁荣机制,以各种有益而又喜闻乐见的活动养成农民富有现代意义的生活情趣,用这些先进的文化根除落后愚昧的不良文化,变革农村生活方式,改变农村面貌、丰富农民生活,为农民营造一个精神的乐园。
  4.吸引质高量足的农村师资,激发“乐育”的奉献精神。
  寸树声在益群中学时,想方设法聘请业务能力强、学识渊博、政治素质高的教师到益群任教,同时不拘一格降人才,对当地无高学历而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委以重任。为了使外聘教师安心工作,他制定了一系列提高教师待遇的制度并严格落实执行,一方面又积极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送教师外出学习,强制教师服务的年限等。这些措施,对益群中学优良校风的形成,高质量的培养大批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在和顺乡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寸树声引进教师、礼遇教师、培养教师、重用人才等的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借鉴。首先要切实提高乡村教师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注6]这是构建乡村教师队伍的关键。其次要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根据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工作特点,做好培养规划,灵活多样的采取有效的培训形式,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只有“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注6]才能真正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再次,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引进高素质的优秀教师,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用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为乡村教育带来新气象。
  5.营造全社会助学重教氛围,办好“有钱”的农村教育。
  寸树声当年对教育经费的筹集做出了积极大胆的尝试。他成立了校董事会,最大限度的依靠当地热心乡绅捐资助学,依靠进步团体崇新会的支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他广泛联系和团结社会各界,充分调动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对发展乡村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应该积极开拓思路,广泛动员社会团体,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推进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努力探索农村教育改革新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破除束缚农村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障碍,在农村办学体制、运行机制、教育结构和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注7]努力做到将教育与各行各业携手,密切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例如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乡村建立政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充分调动地方和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吸引外资举办农村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多元化”,[注7]增强乡村教育的发展动力,最终建立以实践为中心,以生活为主体,以全民为对象的新型乡村教育体系。
  注 释
  1 苗春德.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2
  2 寸树声.两年半的乡村工作.寸树声的乡村教育实践编委会:12、12、13、22、33、37
  3 李祖才.难忘的寸校长.寸树声的乡村教育实践编委会:207
  4 苏 丽.开辟新农村教育改革之路——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8
  5 余永德.农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8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7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
其他文献
大棚油桃冬剪可以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培养理想树形,为连年优质高产打下基础。1、枝组培养。采用一短一长交替进行。具体方法:在一个枝组上,一枝条留叶芽预备,一枝
期刊
【课例描述】  师:课文中的小朋友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  生:他自己穿衣服的时候,他自己系鞋带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很大。  师:那他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呢?  生:他够不到按钮的时候,他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很小。  师:你们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经历呢?  生1:我自己洗澡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很大。  生2:我自己吃饭,不用喂了,就觉得自己很大。  生3:我不敢一个人上学,觉得自己很小。  生4
期刊
房地产价格评估是房地产交易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交易活动日趋频繁,按照我
2018年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脱贫攻坚目前已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约为830万,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至3.1%.昔日的穷乡僻壤,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需求,并探寻如何应对这些需求。方法:问卷调查法,透过网络采取滚雪球方式抽取二十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论:①大学生已经使用和更多期待使用网络心理咨询;②提高网络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是服务的重要保障;③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干预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棉花对于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棉花采摘、运输环节混入的异性纤维则往往会为棉花生产带来较大的危害,为此本文就棉花异性
房屋租赁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运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完善房屋租赁管理能有效促进房屋租赁市场的规范化、有序化运行,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文章分析了现行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由全国工商联主办,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全国工商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承办的德胜门大讲堂第一期活动上,围
期刊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改革开放近30年之际,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坚持改革开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