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记》有言:“亲其师,信其道。”由此可见,古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悟出了师道教育的基本前提。千百年过去了,这句话对于新时期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和策略仍然有现实意义。想要依靠师道教育影响学生,就要先让学生“爱”上你。如何能让学生爱上、喜欢上你,仿佛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因为在初中学生心里,学生和班主任是层次分明,甚至有时可能是两个对立的群体。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浅析新时期初中班主任人格素养和专业素质,探讨如何能让学生真正“爱”上你。
[关键词]班主任 人格素养 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43-01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里,班主任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是学生思想和灵魂的导师,指引学生做人和求知的方向。诚然,这种社会历史对班主任的公认评价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在于,这种评价只能作为客观结果,才是正常的,如果作为一个主观的过程,就会出现种种问题。许多班主任对师道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潜意识中习惯主观定位自己,才将自己和学生隔离,拉开了距离,制造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想爱你都难。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你呢?
一、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当中,扮演学生朋友的角色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埃里克森曾提出过八阶段理论中:12~18岁的阶段,人处于青少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这个时期人类心理的状态特点是非黑即白,很容易将人二分法,非此即彼。把身边的人归为自己同类或者归为自己的异类。正因为这个原因,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在教师眼中是叛逆、富有棱角,桀骜不驯,与长辈的关系很“糟糕”,而与同龄人之间却能和睦相处。也许这种二分法将人分类看来是荒谬、难以理解的,但同时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好似刚出生的小动物有印随现象一样,看似荒谬,其实却是最客观的规律反映。
怎样去做朋友?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问题,学会拿出自己真实的感情去交流,真诚才能换来友情,不付出感情而单单遵从任何刻板的教条规律,只能换来短暂的效果。想做学生的朋友,就要把自己最真切的一面展现出来,试着给学生们讲讲自己的经历,当你自然地把自己儿时、学生时代、工作时期的趣事,即使是最窘迫的事情分享给你的交流对象时,换来的不会是嘲笑,而是情感的亲近。不对学生设防,拿出真感情,真诚的,亲切的,学生自然就会把你列在“他们心中的白名单”里。
二、学会尊重学生
个别班主任受不了学生的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能容忍学生所犯下的错误,把与学生交流变成了一种负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班主任没有设身处地去尝试理解、尊重学生,或者某种爱的方式不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社会阅历丰富的老者,思想品德高尚的君子,也都会有犯错的时候。《论语》有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之仰之。”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是成年人犯错误频率少一些,容易改正一些。
学生处于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教师应当尝试理解他们所做的行为,体谅他们所犯的错误,我们都曾经历过那个美好而不自知、懵懂的年代。有时候,很多事情往往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的行为在成人眼中是有些怪异,我们不妨从他们的出发点、落脚点,去猜想他们遇到的难题,去理解他们行为的动机。如果你能透过古怪行为的层层迷雾,看透他们内心真实的需求、理解、尊重和爱,再以朋友的角度帮助他们时,你就会发现,他们好像也不是那么“可恶”。
三、身教重于言传
想培养出品德和学业能力双优的学生们,班主任自己不能是短板。言必信,行必果,班主任的品格必须是完整而端正的。想要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业,教师需要以身作则,用切身的热情、精神、个性以及信仰去感染带动每一个学生。再枯燥的课程,投入感情,再淘气的学生终究会被你的真心所感动,被你的激情所感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的效果自然是好的,学生的成绩自然会上升。
俗话说“一碗水要端平”,教师们最习惯的就是照顾“听话的学生”,其实学生“听话”与“不听话”,并不是评价学生质量的标准,只能算是学生由遗传因素和处在家庭教育社会圈子等场合长期形成的性格特征。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性格上的差异,思想成熟的早晚,家庭条件的优劣,成长经历的不同。刨除学生“听话”、便于管理、“他是好学生”“欺负他的都是坏学生”的错觉。一旦偏信出现,教师在班级的威信等级、亲密感等就自然就会下降。教师给所谓“好学生”过多的机会,对整个班级无论学习环境或是风气都是不利的,影响学生学习及人生的导向。因此让学生感觉公平,也成为让学生“爱上”你的重要因素。
师道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是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一个合格的教师是发自内心的幸福、平和。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从不会觉得自己是个教育者,而永远以为自己是一个学生,在永恒青春的舞台上奉献自己的一生。
[关键词]班主任 人格素养 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43-01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里,班主任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是学生思想和灵魂的导师,指引学生做人和求知的方向。诚然,这种社会历史对班主任的公认评价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在于,这种评价只能作为客观结果,才是正常的,如果作为一个主观的过程,就会出现种种问题。许多班主任对师道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潜意识中习惯主观定位自己,才将自己和学生隔离,拉开了距离,制造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想爱你都难。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你呢?
一、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当中,扮演学生朋友的角色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埃里克森曾提出过八阶段理论中:12~18岁的阶段,人处于青少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这个时期人类心理的状态特点是非黑即白,很容易将人二分法,非此即彼。把身边的人归为自己同类或者归为自己的异类。正因为这个原因,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在教师眼中是叛逆、富有棱角,桀骜不驯,与长辈的关系很“糟糕”,而与同龄人之间却能和睦相处。也许这种二分法将人分类看来是荒谬、难以理解的,但同时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好似刚出生的小动物有印随现象一样,看似荒谬,其实却是最客观的规律反映。
怎样去做朋友?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问题,学会拿出自己真实的感情去交流,真诚才能换来友情,不付出感情而单单遵从任何刻板的教条规律,只能换来短暂的效果。想做学生的朋友,就要把自己最真切的一面展现出来,试着给学生们讲讲自己的经历,当你自然地把自己儿时、学生时代、工作时期的趣事,即使是最窘迫的事情分享给你的交流对象时,换来的不会是嘲笑,而是情感的亲近。不对学生设防,拿出真感情,真诚的,亲切的,学生自然就会把你列在“他们心中的白名单”里。
二、学会尊重学生
个别班主任受不了学生的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能容忍学生所犯下的错误,把与学生交流变成了一种负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班主任没有设身处地去尝试理解、尊重学生,或者某种爱的方式不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社会阅历丰富的老者,思想品德高尚的君子,也都会有犯错的时候。《论语》有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之仰之。”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是成年人犯错误频率少一些,容易改正一些。
学生处于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教师应当尝试理解他们所做的行为,体谅他们所犯的错误,我们都曾经历过那个美好而不自知、懵懂的年代。有时候,很多事情往往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的行为在成人眼中是有些怪异,我们不妨从他们的出发点、落脚点,去猜想他们遇到的难题,去理解他们行为的动机。如果你能透过古怪行为的层层迷雾,看透他们内心真实的需求、理解、尊重和爱,再以朋友的角度帮助他们时,你就会发现,他们好像也不是那么“可恶”。
三、身教重于言传
想培养出品德和学业能力双优的学生们,班主任自己不能是短板。言必信,行必果,班主任的品格必须是完整而端正的。想要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业,教师需要以身作则,用切身的热情、精神、个性以及信仰去感染带动每一个学生。再枯燥的课程,投入感情,再淘气的学生终究会被你的真心所感动,被你的激情所感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的效果自然是好的,学生的成绩自然会上升。
俗话说“一碗水要端平”,教师们最习惯的就是照顾“听话的学生”,其实学生“听话”与“不听话”,并不是评价学生质量的标准,只能算是学生由遗传因素和处在家庭教育社会圈子等场合长期形成的性格特征。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性格上的差异,思想成熟的早晚,家庭条件的优劣,成长经历的不同。刨除学生“听话”、便于管理、“他是好学生”“欺负他的都是坏学生”的错觉。一旦偏信出现,教师在班级的威信等级、亲密感等就自然就会下降。教师给所谓“好学生”过多的机会,对整个班级无论学习环境或是风气都是不利的,影响学生学习及人生的导向。因此让学生感觉公平,也成为让学生“爱上”你的重要因素。
师道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是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一个合格的教师是发自内心的幸福、平和。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从不会觉得自己是个教育者,而永远以为自己是一个学生,在永恒青春的舞台上奉献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