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重庆经济和物流业现状,论述了重庆建设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必要性和优势,提出了物流用地布局要素及重庆物流用地布局。
关键词:区域性物流中心;物流用地布局;布局要素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7)03-0133-03
Abstract: Analyzing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economy and distribu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superiority of constructing regional logistics center in Chongqing, points out the key elements of logistics land planning and the planning in Chongqing city.
Key words: regional distribution center; distribution land planning; key elements of planning
1重庆经济及物流业现状
1.1经济商贸。2005年,重庆市全年生产总值(GDP)达3 070.49亿元,比2004年增长37%,是直辖以来经济总量增加最多的一年,其中以商贸、金融、交通、通信、旅游和房地产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1 347.97亿元,增长17%。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1 2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 042.58亿元,增长13.4%;餐饮业161.97亿元,增长15.8%;其他服务业547.9亿元,增长22.8%。重庆已建立起组团式、多层面的、由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迈进的市场体系,聚集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其作为长江上游商贸中心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1.2交通运输基础设施。2005年,江北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10万吨,正在形成以江北机场为中心,辐射市域及周边两小时可达区域的枢纽网络;寸滩港区一期工程已开港,建设规模为3 000吨级的集装箱泊位2个,设计年吞吐能力28万TEU,3 000吨级的汽车滚装泊位1个,设计年吞吐能力15万辆,三峡水库形成之后,将给重庆的水运交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第一条快速铁路遂渝线的运营,西部大开发第一重大项目渝怀线的建成,全国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的团结村集装箱中心站的开工建设,襄渝二线的开工建设,重庆已形成“一枢纽六干线两支线”的铁路网络,以都市区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铁路网络初具规模;2005年12月西南地区最重要的一条出海大通道渝湛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渝武高速公路全线通车,都市区已形成内环线、成渝、渝武、渝长、渝邻、渝黔高速公路构成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江津至四川合江高速公路、重庆至湖南吉首高速公路中的黔(江)彭(水)段、酉(阳)黔(江)段和酉(阳)洪(安)段、重庆至宜昌高速公路的奉(节)云(阳)段、巫(山)奉(节)段、外环高速公路东段和北段同时开工,重庆“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同时开工,高速公路建设取得长足进展,辐射西部地区的格局逐步形成。重庆的对外交通实现“水、陆、空”多方式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建成了长江上游交通枢纽框架。
1.3物流业现状。2005年,重庆市GDP为3 070.49亿元,其中交通运输及邮电业产值为218.97亿元,占GDP的7.1%,比2004年190亿元增15.3%,依右图可以看出,近几年重庆的物流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2重庆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必要性及优势
2.1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在加大经济投入的同时,重庆重点加强了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2001年至2005年产业结构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由表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5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从16.7:41.6:41.7调整到15.1:41:43.9。虽然进行了积极的战略调整,重庆的产业结构矛盾仍然没有根本缓解。2005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占GDP的70%,美国早在1998年就达到70%,相比之下,重庆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化的发展,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越来越小,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越来越大。
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一方面可以将布局分散的物流服务企业集中重组,促进行业规模经济的实现,推动第三产业内部层级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物流业与旅游业、社会服务业一样,同属复合型产业,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还有助于促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发展格局,通过行业间的关联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
2.2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制造业是重庆的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食品、建筑建材等产业已成为推动第二产业增长的主体,同时,能源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但是,重庆的一般加工工业的生产开发能力普遍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下降,生产经营困难,发展相对落后于整个工业。
从物流自理向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的转变,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区域性物流中心,制造业可以把物流业务外包,而在核心业务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在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充分发挥竞争优势。通过整合制造业的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设备设施利用率,将大大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2.3综合运输优势。根据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江北机场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国际商业门户枢纽机场,都市区将形成西永集装箱中心站、兰渝线、渝怀线等构成的“一枢纽十干线三专线六支线”铁路网络;渝湘高速公路、渝泸高速公路等构成的“两环九射”高速公路网;以主城、万州、涪陵三个枢纽港区和永川、江津、奉节、合川、武隆五个重点港区为主的港口布局;重庆输送天然气、油的管理运输骨架也已形成,水、陆、空通达的立体运输网络将逐步完善,正在形成以重庆为中心,辐射西部地区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重庆在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运输优势。
2.4政府推动力度大。政府对物流的支持及推动力度也很大。2002年重庆市政府就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成立了由市级相关部门组成市发展现代物流领导小组,下设由市商业委员会、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交通委员会、市经济委员会等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现代物流领导具体工作。2004年底,市政府出台了《加速推进重庆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重庆发展现代物流的措施,包括继续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推进重庆物流市场对内对外的开放、推进物流信息化等措施;给予现代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用地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完善物流税收政策等支持现代物流的政策,有效推动物流的发展。
3物流用地布局要素
3.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生产向着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对物资流通提出了高效、快捷的要求,物流园区应紧临大型工业、商业企业,紧临大型消费性物流节点,工业生产企业是物流的源地,商业企业和消费场所是物流的目的地。靠近市场、缩短运距、降低运费、迅速供货是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布局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这样物流园区才有其市场生存空间,这是物流园区选址的一个根本性原则。
3.2交通运输、仓储基础设施的规模、水平与分布形态。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方面应考虑以下三点:(1)靠近货物转运枢纽。紧临港口、机场、铁路编组站,周围有高速公路网,中心内最好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相连。要解决好在这些枢纽内的货物转运问题。(2)考虑物流通道网络的影响因素。道路网的通达性直接影响到运输的效率,能否实现准时运送是物流系统服务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在选址过程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网分布、通行能力和交通管制情况。(3)靠近交通主干道出入口,对外交通便捷。公路是配送中心供、配货的主要货运方式,靠近交通便捷的干道进出口便成为配送中心布局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在仓储基础设施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考虑将现有仓库、货场改建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物流园区所需的仓储区,以减少对园区的投资,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3所需的发展空间。物流业的发展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密切相关,在园区周围应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为工业企业及物流园区自身的发展留有余地。例如园区内货物转运型物流中心对于堆货能力要求较高,就应以发展的眼光为其留有仓储设施的发展空间。
3.4社会效益。考虑绿化、生态环境等因素,尽可能降低对城市生活的干扰。对于大型物流中转枢纽,应适当设置在远离市中心区的地方,使大城市的流通机能、道路交通状况能够得到改善,城市机能得以维持和增进,同时减少对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的干扰。
4重庆物流用地布局规划
根据新型工业化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积极发展物流业,发挥重庆依托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南腹地,辐射西部、华中、华东等地区的综合区位、交通、通讯和产业优势,充分运用规划、市场、政策和示范等手段,构建高效的物流体系,把现代物流业培育为都市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最具活力、物品流通性最强、成本较低的区域性物流大区。提高都市区现代物流服务能力,推广应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先进思想、业务模式、物流技术以及技术装备,大幅度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公共物流区的建设,综合考虑交通运输条件、用地条件、现状设施分布、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区域物流特点等因素,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综合物流区。
4.1综合物流基地。结合空港、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枢纽建设四个物流基地,作为覆盖重庆市域、长江上游及西部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
空港物流基地:依托江北机场、高速公路、空港工业园形成以航空货运集成其他货运方式及临空型经济为特色的物流基地,主要发展提供综合性生产、生活资料的制造、加工、仓储、配送、代理、口岸等服务。
寸滩物流基地:依托长江上游最大的寸滩集装箱港、铁路线、高速公路和丘堡出口加工区形成以水陆货运及出口加工为特色的物流基地,主要提供水路集装箱中转、综合性生产、生活资料的制造、加工、仓储、配送、代理等服务。
团结村物流基地:依托团结村集装箱中心站和快速路形成铁路—公路货运枢纽物流基地,主要提供公、铁集装箱多式联运,综合性生产、生活资料的加工、分拣、包装、仓储、配送、代理等服务。
界石物流基地:依托高速公路、茶园工业园形成以公路货运为特色的物流基地,提供仓储、配送、分拣、制造、加工和包装等服务。
4.2综合物流区。在内环线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建成一批集制造、加工、专业批发交易市场群和物流配送中心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区,主要为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制造商和分销商在都市区及周边地区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提供现代仓储、运输、加工、分拣、包装、配送、信息等专业化物流服务。综合物流区还分别服务于各自所在片区,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要。规划建设大渡口、西彭、鱼嘴、两路、上桥、南岸四公里六个综合物流区。
大渡口综合物流区:依托铁路、快速路和港口,整合一批专业批发交易市场群,提供综合批发、仓储、制造、加工、包装、配送等服务。
西彭综合物流区: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和港口,提供制造、加工、仓储、批发、运输、配送等服务。
鱼嘴综合物流区:依托港口和高速公路,提供制造、加工、仓储、批发、运输等服务。
两路综合物流区:依托高速公路和空港,提供制造、加工、仓储、批发、交易、展示、配送等服务。
上桥综合物流区:逐步调整现状上桥仓储群的功能,依托高速公路、铁路和快速路,形成以生活消费品仓储、配送、分拣、包装等为主的物流区。
南岸四公里综合物流区:依托快速路和铁路,形成以生活消费品仓储、配送、分拣、包装等为主的物流区。
5结束语
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庆要提高辐射能力,增强在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实力,需要来自现代物流的有力支撑。重庆应当充分利用优越的交通条件,以物流基地和园区为载体,巩固和提高其作为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傅彦,陈隆近,李春澜. 现代物流业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2):18-19.
[2] 傅彦,陈隆近,张锦. 在重庆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探讨[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17(6):67-70.
[3]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Z]. 2005.
[4] 张锦. 物流系统规划[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关键词:区域性物流中心;物流用地布局;布局要素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7)03-0133-03
Abstract: Analyzing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economy and distribu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superiority of constructing regional logistics center in Chongqing, points out the key elements of logistics land planning and the planning in Chongqing city.
Key words: regional distribution center; distribution land planning; key elements of planning
1重庆经济及物流业现状
1.1经济商贸。2005年,重庆市全年生产总值(GDP)达3 070.49亿元,比2004年增长37%,是直辖以来经济总量增加最多的一年,其中以商贸、金融、交通、通信、旅游和房地产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1 347.97亿元,增长17%。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1 2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 042.58亿元,增长13.4%;餐饮业161.97亿元,增长15.8%;其他服务业547.9亿元,增长22.8%。重庆已建立起组团式、多层面的、由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迈进的市场体系,聚集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其作为长江上游商贸中心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1.2交通运输基础设施。2005年,江北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10万吨,正在形成以江北机场为中心,辐射市域及周边两小时可达区域的枢纽网络;寸滩港区一期工程已开港,建设规模为3 000吨级的集装箱泊位2个,设计年吞吐能力28万TEU,3 000吨级的汽车滚装泊位1个,设计年吞吐能力15万辆,三峡水库形成之后,将给重庆的水运交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第一条快速铁路遂渝线的运营,西部大开发第一重大项目渝怀线的建成,全国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的团结村集装箱中心站的开工建设,襄渝二线的开工建设,重庆已形成“一枢纽六干线两支线”的铁路网络,以都市区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铁路网络初具规模;2005年12月西南地区最重要的一条出海大通道渝湛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渝武高速公路全线通车,都市区已形成内环线、成渝、渝武、渝长、渝邻、渝黔高速公路构成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江津至四川合江高速公路、重庆至湖南吉首高速公路中的黔(江)彭(水)段、酉(阳)黔(江)段和酉(阳)洪(安)段、重庆至宜昌高速公路的奉(节)云(阳)段、巫(山)奉(节)段、外环高速公路东段和北段同时开工,重庆“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同时开工,高速公路建设取得长足进展,辐射西部地区的格局逐步形成。重庆的对外交通实现“水、陆、空”多方式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建成了长江上游交通枢纽框架。
1.3物流业现状。2005年,重庆市GDP为3 070.49亿元,其中交通运输及邮电业产值为218.97亿元,占GDP的7.1%,比2004年190亿元增15.3%,依右图可以看出,近几年重庆的物流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2重庆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必要性及优势
2.1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在加大经济投入的同时,重庆重点加强了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2001年至2005年产业结构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由表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5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从16.7:41.6:41.7调整到15.1:41:43.9。虽然进行了积极的战略调整,重庆的产业结构矛盾仍然没有根本缓解。2005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占GDP的70%,美国早在1998年就达到70%,相比之下,重庆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化的发展,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越来越小,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越来越大。
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一方面可以将布局分散的物流服务企业集中重组,促进行业规模经济的实现,推动第三产业内部层级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物流业与旅游业、社会服务业一样,同属复合型产业,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还有助于促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发展格局,通过行业间的关联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
2.2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制造业是重庆的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食品、建筑建材等产业已成为推动第二产业增长的主体,同时,能源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但是,重庆的一般加工工业的生产开发能力普遍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下降,生产经营困难,发展相对落后于整个工业。
从物流自理向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的转变,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区域性物流中心,制造业可以把物流业务外包,而在核心业务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在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充分发挥竞争优势。通过整合制造业的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设备设施利用率,将大大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2.3综合运输优势。根据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江北机场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国际商业门户枢纽机场,都市区将形成西永集装箱中心站、兰渝线、渝怀线等构成的“一枢纽十干线三专线六支线”铁路网络;渝湘高速公路、渝泸高速公路等构成的“两环九射”高速公路网;以主城、万州、涪陵三个枢纽港区和永川、江津、奉节、合川、武隆五个重点港区为主的港口布局;重庆输送天然气、油的管理运输骨架也已形成,水、陆、空通达的立体运输网络将逐步完善,正在形成以重庆为中心,辐射西部地区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重庆在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运输优势。
2.4政府推动力度大。政府对物流的支持及推动力度也很大。2002年重庆市政府就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成立了由市级相关部门组成市发展现代物流领导小组,下设由市商业委员会、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交通委员会、市经济委员会等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现代物流领导具体工作。2004年底,市政府出台了《加速推进重庆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重庆发展现代物流的措施,包括继续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推进重庆物流市场对内对外的开放、推进物流信息化等措施;给予现代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用地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完善物流税收政策等支持现代物流的政策,有效推动物流的发展。
3物流用地布局要素
3.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生产向着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对物资流通提出了高效、快捷的要求,物流园区应紧临大型工业、商业企业,紧临大型消费性物流节点,工业生产企业是物流的源地,商业企业和消费场所是物流的目的地。靠近市场、缩短运距、降低运费、迅速供货是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布局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这样物流园区才有其市场生存空间,这是物流园区选址的一个根本性原则。
3.2交通运输、仓储基础设施的规模、水平与分布形态。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方面应考虑以下三点:(1)靠近货物转运枢纽。紧临港口、机场、铁路编组站,周围有高速公路网,中心内最好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相连。要解决好在这些枢纽内的货物转运问题。(2)考虑物流通道网络的影响因素。道路网的通达性直接影响到运输的效率,能否实现准时运送是物流系统服务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在选址过程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网分布、通行能力和交通管制情况。(3)靠近交通主干道出入口,对外交通便捷。公路是配送中心供、配货的主要货运方式,靠近交通便捷的干道进出口便成为配送中心布局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在仓储基础设施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考虑将现有仓库、货场改建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物流园区所需的仓储区,以减少对园区的投资,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3所需的发展空间。物流业的发展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密切相关,在园区周围应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为工业企业及物流园区自身的发展留有余地。例如园区内货物转运型物流中心对于堆货能力要求较高,就应以发展的眼光为其留有仓储设施的发展空间。
3.4社会效益。考虑绿化、生态环境等因素,尽可能降低对城市生活的干扰。对于大型物流中转枢纽,应适当设置在远离市中心区的地方,使大城市的流通机能、道路交通状况能够得到改善,城市机能得以维持和增进,同时减少对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的干扰。
4重庆物流用地布局规划
根据新型工业化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积极发展物流业,发挥重庆依托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南腹地,辐射西部、华中、华东等地区的综合区位、交通、通讯和产业优势,充分运用规划、市场、政策和示范等手段,构建高效的物流体系,把现代物流业培育为都市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最具活力、物品流通性最强、成本较低的区域性物流大区。提高都市区现代物流服务能力,推广应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先进思想、业务模式、物流技术以及技术装备,大幅度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公共物流区的建设,综合考虑交通运输条件、用地条件、现状设施分布、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区域物流特点等因素,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综合物流区。
4.1综合物流基地。结合空港、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枢纽建设四个物流基地,作为覆盖重庆市域、长江上游及西部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
空港物流基地:依托江北机场、高速公路、空港工业园形成以航空货运集成其他货运方式及临空型经济为特色的物流基地,主要发展提供综合性生产、生活资料的制造、加工、仓储、配送、代理、口岸等服务。
寸滩物流基地:依托长江上游最大的寸滩集装箱港、铁路线、高速公路和丘堡出口加工区形成以水陆货运及出口加工为特色的物流基地,主要提供水路集装箱中转、综合性生产、生活资料的制造、加工、仓储、配送、代理等服务。
团结村物流基地:依托团结村集装箱中心站和快速路形成铁路—公路货运枢纽物流基地,主要提供公、铁集装箱多式联运,综合性生产、生活资料的加工、分拣、包装、仓储、配送、代理等服务。
界石物流基地:依托高速公路、茶园工业园形成以公路货运为特色的物流基地,提供仓储、配送、分拣、制造、加工和包装等服务。
4.2综合物流区。在内环线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建成一批集制造、加工、专业批发交易市场群和物流配送中心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区,主要为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制造商和分销商在都市区及周边地区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提供现代仓储、运输、加工、分拣、包装、配送、信息等专业化物流服务。综合物流区还分别服务于各自所在片区,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要。规划建设大渡口、西彭、鱼嘴、两路、上桥、南岸四公里六个综合物流区。
大渡口综合物流区:依托铁路、快速路和港口,整合一批专业批发交易市场群,提供综合批发、仓储、制造、加工、包装、配送等服务。
西彭综合物流区: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和港口,提供制造、加工、仓储、批发、运输、配送等服务。
鱼嘴综合物流区:依托港口和高速公路,提供制造、加工、仓储、批发、运输等服务。
两路综合物流区:依托高速公路和空港,提供制造、加工、仓储、批发、交易、展示、配送等服务。
上桥综合物流区:逐步调整现状上桥仓储群的功能,依托高速公路、铁路和快速路,形成以生活消费品仓储、配送、分拣、包装等为主的物流区。
南岸四公里综合物流区:依托快速路和铁路,形成以生活消费品仓储、配送、分拣、包装等为主的物流区。
5结束语
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庆要提高辐射能力,增强在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实力,需要来自现代物流的有力支撑。重庆应当充分利用优越的交通条件,以物流基地和园区为载体,巩固和提高其作为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傅彦,陈隆近,李春澜. 现代物流业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2):18-19.
[2] 傅彦,陈隆近,张锦. 在重庆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探讨[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17(6):67-70.
[3]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Z]. 2005.
[4] 张锦. 物流系统规划[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