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脑中,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联想是再认再现的记忆过程,也是由已知探究未知的推理过程,又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说到底是人脑由感知事物形成的表象,在刺激物的作用下想到与之相关联事物的思维过程。
学习历史离不开联想。如果说思维能力培养是能力培养的核心,那么联想能力培养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因为不管是培养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还是历史理解能力、历史阐释能力、材料处理能力、历史评价能力,都要以联想为基础。联想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起点。历史学习联想主要有下面六个方面:
一、同类相关联想
首先,要紧扣同一人物、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作辐射式联想。同一人物:如陈独秀,参加过旧民主主义革命;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大革命时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同一地点:如扬州,隋唐时盛极一时,唐后期甚至在全国首屈一指,可以引用古代诗人咏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然后设计系列问题让学生联想并分析隋唐时扬州繁华的原因,列举其表现,明清以后扬州为何衰落了?如果你是扬州市长,你认为重振扬州雄风应该优先发展哪些产业?同一时间:如1927年是革命和反革--命生死搏斗的一年。这一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北伐军占领南半个中国;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召开八七会议;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32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其次,要将相关相似的人物、事件、概念放到一起比较。比如世界史克伦威爾和拿破仑这两个人物的活动就有很多可比之处,要通过比较异中求同,还要比较同中之异。比如讲到英国的新贵族,可以联想到法国的自由派贵族、美国的种植园主、德国的容克贵族、日本的新兴地主,他们都是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再次,联想时还要注意似是而非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如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两者都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一般表现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为小农男耕女织,产品主要用于自己家庭的消费和纳税,很少用于交换,这是典型的自然经济。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小农又叫自耕农,他们拥有一定的土地、耕畜、农具,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低效率、慢节奏的简单再生产。小农经济是以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为前提、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而自然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不管是个体小农经济,还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佃农经济,甚至中国东汉、东晋、南朝田庄经济和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庄园经济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二、因果关系联想
世间事物间存在普遍联系,其中最基本的是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情况很复杂:1.有一因一果。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唯一原因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有多因一果。比如土地兼并现象的产生不外乎四个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只要存在土地私有,兼并就是不可避免的。二是封建经济的发展,因为在私有制下,经济越发展,两极分化愈严重,土地集中的程度必然加快。三是封建王朝的政策鼓励,如北宋统治者“不抑兼并”、藏财于民的政策。四是自然灾害,自耕农经济太脆弱,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3.也有一因多果。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到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发起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4.还有互为因果。如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就是互为因果关系。农业发展为手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一部分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成为技术熟练的工匠;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产品,如丝、茶、棉、粮投放市场,成为交换商品;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扩大了手工业产品的市场。反过来,手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农具,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历史上还有些事是前面的因又是后面的果,如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是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恶果,又是北宋中期社会改革的因。因果关系的联想还要区别近因和远因。联想的层次一般是由近及远。近因就是直接原因,比如讲“五四运动”,首先想到的原因就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远因就是根本原因,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有世界市场的扩大,市场经济体制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跨国公司的推动,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但根本原因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三、中外古今联系
历史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可联系的地方比比皆是,比如中西关系史,古代通过丝绸之路的交往和《马可·波罗行纪》对中国的介绍。进入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体现不同时期的侵略要求。工场手工业时期列强对华侵略是为资本原始积累服务的,如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来华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早期对华侵略。两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时期的对华侵略活动是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服务的。当代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遇是有利于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国参与制定“游戏规则”,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挑战是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国内一些产业受到冲击,中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
四、图文互动联想
历史教材除文字叙述外,还附有许多插图,包括地图,上海卷改革力度大,考题涉及的图比较多,受上海卷导向作用的影响,对图的考查必然越来越受到命题者重视。教材上的图本身就可以作为读图联想的载体,也可提供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图让学生作如下联想:图名;图的出处;图中隐含的信息;文字说明;以图为新情境,设计新问题。比如秦兵马俑图,反映的信息至少有:秦代雕塑艺术的成就;秦代军阵军威;秦人服饰、发式直观资料;秦军武器装备和兵器制造水平。历史地图的考查一般考动态图,比如德国三个时期版图的变化,中国从《西周分封示意图》到《秦朝疆域图》再到《元朝行省图》的变化。因为历史地理不同于现在的地理科学,它重在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考查地理的变迁。还可由文字叙述联想到图片或自己动手制作图表,如根据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较快发展、日益萎缩制成曲线图;将二战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三个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制成柱形图。
五、边缘学科联想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常言道: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比如文化史可以联系语文有关篇目,甚至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历史基本观点可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常识;热点问题可联系时事政治。现在的历史考试命题不避热点,不怕猜题,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拉近历史感和现实感的距离,彰显历史学科鉴古知今、经世致用的功能。历史属于人文学科,研究自然史和人类史,而现行教材主要讲人类史、人类社会史。古往今来,研究历史都是为现实服务的。纵观最近三年的高考卷,所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几乎是无所不包,如“三农”问题,因为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光是党在农村实行的经济政策就考过多次。“民主和法治”,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自由竞争与政府干预”,这涉及目前经济领域市场作用和宏观调控问题。“以人为本与关心弱势群体”,甚至涉及解决拖欠民工工资问题,这关系到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西部开发与民族问题、台湾问题、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近代化、不同文明的传承和交融、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中美、中欧、中日关系。这些问题可以变换角度,反复命题,不能认为考过就不会考。比如近代化问题,它涉及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还有城市化和精神文明等。这些问题都应引起重视,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要注意学科知识的渗透,将各门学科融会贯通。
六、课堂内外联想
现在各种媒体比较多,学生受到的教育不仅仅来自学校,还有来自社会。像电视、书刊、电影、互联网等各种大众传播媒介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观赏历史剧时要与教材的相关内容对照,注意辨别哪些符合史实,哪些纯属虚构,哪些兼而有之。古人认为学习历史可以“通古今,备顾问”,电视上经常举办各类竞赛,其中不少涉及历史知识,同学们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要求積极参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很受欢迎,易中天、于丹等名家讲的都是严肃的历史,文史兼备,雅俗共赏,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有利于启迪历史思维和开阔视野。
七、情境再现联想
现在的高考考题越来越活,通过设置新情境,变换新角度,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首先要学活,活学才能活用。而活学的前提是“学”和“思”结合,这里的“思”就包括联想。一是由教材上的表述联想到文献典籍上的记载。如关于商周时的井田制,教材的叙述与典籍对应如下: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王把土地连同耕种井田的平民、奴隶授给诸侯臣下,限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即“授民授疆土,田里不鬻”;奴隶主驱使奴隶和平民集体耕种井田,即“十千维耦,千耦其耘”。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联想当时的场面:成千上万的奴隶和平民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劳动,挥汗如雨,场面蔚为壮观。二是由教材上的内容联想到有关诗词歌谣。如讲到“大跃进”时的浮夸风,可以联系那时流行的一首歌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块白云揩揩汗,凑着太阳吸袋烟。”三是由语言叙述联想到有关图片、漫画等。如讲到原始农业生产工具末耜,就可以联想插图耒耜。四是设身处地联想。历史是昨天发生的事,时光不能倒流,但历史的场景可以模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设想自己就是历史人物,让他们近距离、零距离感知历史。如讲到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就可以这样联想:如果你是当时鲁国的一个贵族,你从国君那里分到900亩(一井)土地,又驱使奴隶、平民另外开垦500亩土地,那么,你应按多少亩土地纳税。这样的联想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穿透尘封而厚重的历史门户,登堂入室,走进历史,同古人对话。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恍若隔世,而是似曾相识。联想可以使历史活起来,有血有肉,可触可感,让学生感觉到原来历史是这样可爱,而不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历史联想说到底就是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类推,关键是思维要能放开,要能发散开来,不要囿于一时一事,联想要求举一反三,举一反一、举一反二都不够,由甲想到乙,再想到丙……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但联想是向着有联系的地方去想,思维要有序、缜密,能放能收,像放风筝,风筝不管飞多高,总被一条线牵着,不能像旷野跑马,易放难收。简言之,联想不能胡思乱想,想入非非。
学习历史离不开联想。如果说思维能力培养是能力培养的核心,那么联想能力培养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因为不管是培养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还是历史理解能力、历史阐释能力、材料处理能力、历史评价能力,都要以联想为基础。联想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起点。历史学习联想主要有下面六个方面:
一、同类相关联想
首先,要紧扣同一人物、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作辐射式联想。同一人物:如陈独秀,参加过旧民主主义革命;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大革命时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同一地点:如扬州,隋唐时盛极一时,唐后期甚至在全国首屈一指,可以引用古代诗人咏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然后设计系列问题让学生联想并分析隋唐时扬州繁华的原因,列举其表现,明清以后扬州为何衰落了?如果你是扬州市长,你认为重振扬州雄风应该优先发展哪些产业?同一时间:如1927年是革命和反革--命生死搏斗的一年。这一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北伐军占领南半个中国;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召开八七会议;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32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其次,要将相关相似的人物、事件、概念放到一起比较。比如世界史克伦威爾和拿破仑这两个人物的活动就有很多可比之处,要通过比较异中求同,还要比较同中之异。比如讲到英国的新贵族,可以联想到法国的自由派贵族、美国的种植园主、德国的容克贵族、日本的新兴地主,他们都是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再次,联想时还要注意似是而非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如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两者都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一般表现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为小农男耕女织,产品主要用于自己家庭的消费和纳税,很少用于交换,这是典型的自然经济。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小农又叫自耕农,他们拥有一定的土地、耕畜、农具,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低效率、慢节奏的简单再生产。小农经济是以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为前提、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而自然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不管是个体小农经济,还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佃农经济,甚至中国东汉、东晋、南朝田庄经济和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庄园经济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二、因果关系联想
世间事物间存在普遍联系,其中最基本的是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情况很复杂:1.有一因一果。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唯一原因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有多因一果。比如土地兼并现象的产生不外乎四个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只要存在土地私有,兼并就是不可避免的。二是封建经济的发展,因为在私有制下,经济越发展,两极分化愈严重,土地集中的程度必然加快。三是封建王朝的政策鼓励,如北宋统治者“不抑兼并”、藏财于民的政策。四是自然灾害,自耕农经济太脆弱,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3.也有一因多果。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到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发起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4.还有互为因果。如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就是互为因果关系。农业发展为手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一部分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成为技术熟练的工匠;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产品,如丝、茶、棉、粮投放市场,成为交换商品;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扩大了手工业产品的市场。反过来,手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农具,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历史上还有些事是前面的因又是后面的果,如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是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恶果,又是北宋中期社会改革的因。因果关系的联想还要区别近因和远因。联想的层次一般是由近及远。近因就是直接原因,比如讲“五四运动”,首先想到的原因就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远因就是根本原因,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有世界市场的扩大,市场经济体制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跨国公司的推动,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但根本原因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三、中外古今联系
历史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可联系的地方比比皆是,比如中西关系史,古代通过丝绸之路的交往和《马可·波罗行纪》对中国的介绍。进入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体现不同时期的侵略要求。工场手工业时期列强对华侵略是为资本原始积累服务的,如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来华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早期对华侵略。两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时期的对华侵略活动是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服务的。当代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遇是有利于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国参与制定“游戏规则”,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挑战是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国内一些产业受到冲击,中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
四、图文互动联想
历史教材除文字叙述外,还附有许多插图,包括地图,上海卷改革力度大,考题涉及的图比较多,受上海卷导向作用的影响,对图的考查必然越来越受到命题者重视。教材上的图本身就可以作为读图联想的载体,也可提供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图让学生作如下联想:图名;图的出处;图中隐含的信息;文字说明;以图为新情境,设计新问题。比如秦兵马俑图,反映的信息至少有:秦代雕塑艺术的成就;秦代军阵军威;秦人服饰、发式直观资料;秦军武器装备和兵器制造水平。历史地图的考查一般考动态图,比如德国三个时期版图的变化,中国从《西周分封示意图》到《秦朝疆域图》再到《元朝行省图》的变化。因为历史地理不同于现在的地理科学,它重在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考查地理的变迁。还可由文字叙述联想到图片或自己动手制作图表,如根据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较快发展、日益萎缩制成曲线图;将二战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三个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制成柱形图。
五、边缘学科联想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常言道: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比如文化史可以联系语文有关篇目,甚至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历史基本观点可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常识;热点问题可联系时事政治。现在的历史考试命题不避热点,不怕猜题,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拉近历史感和现实感的距离,彰显历史学科鉴古知今、经世致用的功能。历史属于人文学科,研究自然史和人类史,而现行教材主要讲人类史、人类社会史。古往今来,研究历史都是为现实服务的。纵观最近三年的高考卷,所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几乎是无所不包,如“三农”问题,因为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光是党在农村实行的经济政策就考过多次。“民主和法治”,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自由竞争与政府干预”,这涉及目前经济领域市场作用和宏观调控问题。“以人为本与关心弱势群体”,甚至涉及解决拖欠民工工资问题,这关系到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西部开发与民族问题、台湾问题、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近代化、不同文明的传承和交融、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中美、中欧、中日关系。这些问题可以变换角度,反复命题,不能认为考过就不会考。比如近代化问题,它涉及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还有城市化和精神文明等。这些问题都应引起重视,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要注意学科知识的渗透,将各门学科融会贯通。
六、课堂内外联想
现在各种媒体比较多,学生受到的教育不仅仅来自学校,还有来自社会。像电视、书刊、电影、互联网等各种大众传播媒介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观赏历史剧时要与教材的相关内容对照,注意辨别哪些符合史实,哪些纯属虚构,哪些兼而有之。古人认为学习历史可以“通古今,备顾问”,电视上经常举办各类竞赛,其中不少涉及历史知识,同学们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要求積极参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很受欢迎,易中天、于丹等名家讲的都是严肃的历史,文史兼备,雅俗共赏,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有利于启迪历史思维和开阔视野。
七、情境再现联想
现在的高考考题越来越活,通过设置新情境,变换新角度,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首先要学活,活学才能活用。而活学的前提是“学”和“思”结合,这里的“思”就包括联想。一是由教材上的表述联想到文献典籍上的记载。如关于商周时的井田制,教材的叙述与典籍对应如下: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王把土地连同耕种井田的平民、奴隶授给诸侯臣下,限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即“授民授疆土,田里不鬻”;奴隶主驱使奴隶和平民集体耕种井田,即“十千维耦,千耦其耘”。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联想当时的场面:成千上万的奴隶和平民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劳动,挥汗如雨,场面蔚为壮观。二是由教材上的内容联想到有关诗词歌谣。如讲到“大跃进”时的浮夸风,可以联系那时流行的一首歌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块白云揩揩汗,凑着太阳吸袋烟。”三是由语言叙述联想到有关图片、漫画等。如讲到原始农业生产工具末耜,就可以联想插图耒耜。四是设身处地联想。历史是昨天发生的事,时光不能倒流,但历史的场景可以模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设想自己就是历史人物,让他们近距离、零距离感知历史。如讲到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就可以这样联想:如果你是当时鲁国的一个贵族,你从国君那里分到900亩(一井)土地,又驱使奴隶、平民另外开垦500亩土地,那么,你应按多少亩土地纳税。这样的联想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穿透尘封而厚重的历史门户,登堂入室,走进历史,同古人对话。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恍若隔世,而是似曾相识。联想可以使历史活起来,有血有肉,可触可感,让学生感觉到原来历史是这样可爱,而不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历史联想说到底就是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类推,关键是思维要能放开,要能发散开来,不要囿于一时一事,联想要求举一反三,举一反一、举一反二都不够,由甲想到乙,再想到丙……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但联想是向着有联系的地方去想,思维要有序、缜密,能放能收,像放风筝,风筝不管飞多高,总被一条线牵着,不能像旷野跑马,易放难收。简言之,联想不能胡思乱想,想入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