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秘笈:从职场一线回归家庭该做什么准备

来源 :投资与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y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显示,大多数女性正在职场和生活两个角色中苦苦挣扎。
  许多女性本以为人过三十,可以过上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幸福生活。然而事实是,这些女性在疲惫地权衡着工作与生活,精神上是“命悬一线”的状态,甚至许多调整不好的女性,家庭生活也变得岌岌可危。
  有70%的女性认为,很难在职场与家庭两方面同时取得成功。所以会有一些女性选择从职场一线撤下来,寻找一份灵活、安稳的工作;一些准备或已经生了二胎的妈妈索性回家专心带娃。
  不过,女性脱离职场一线,回归家庭,不等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全职妈妈婚姻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
  那么,女性该如何解决离开职场一线所带来的一系列“蝴蝶效应”?

要不要做全职妈妈?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妈妈们面临着一个越来越大的挣扎和纠结,越来越多的妈妈都在考虑要不要做全职妈妈?
  刘艳28岁那年生下一胎后,做了全职妈妈,不过前阵子她和朋友见面说到,她要离婚了。在她刚离开职场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她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家庭也很和睦。然而,好景不长,刘艳日复一日操持着琐碎的家务,疲惫地带着孩子,和朋友、同事斷了联系,完全脱离社会,性情也大变了。辛苦顾家的刘艳迷失了自我,委屈也无处发泄,而最难的是伸手向丈夫要钱,最终彼此感情破裂,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同样是宝妈,王静在生了二胎后,也辞职回家做了全职太太。不过与刘艳迷失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不一样,带孩子之余,她拾起了曾经最爱的写作,并向一些纸媒网媒投稿,还运营了自己的自媒体,并获得了一些粉丝,小有成就。
  从上两例我们可知,女性做全职妈妈并不一定是婚姻生活的毒药,而真正影响一个女性生活状态的是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
  一个女人可以放弃工作,但不能放弃独立自主的精神。两个人只有相互扶持,共同进步,才会有完美的婚姻。谈到独立,从以上两个例子对比,可以看出经济独立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那么,对于全职妈妈和那些疲于事业,想从一线撤下来的妈妈们,有什么好的增加收入的方法呢?

把打理财富当做专长


  许多善于财务管理的家庭女性,为了提高家庭的生活品质,都会钻研一些生钱的门道。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深受启发。文章主要讲赚钱无非是两种性质收入和三种个人商业模式。
  两种收入性质:资产性收入和劳动性收入。
  资产性收入是指现有资产带来的收益,不需要付出劳动,就能赚取的钱。比如理财收益、房租收入、股权分红等。
  美国有研究表明,在限定的时间内,女性投资的回报率较男性高出3.5%-4%。那么,有哪些理财适合妈妈们选择呢?

  (1)保险:保险是家庭资产配置的第一要位,有了保险,家庭才有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先给大人上保险,再给孩子上保险,是很重要的原则。
  (2)固定收益类理财:对于很多妈妈来说,固收产品是理财中首选,因为固收产品的最大优势就是资金相对安全。不过现在监管明确规定打破刚兑,不得承诺保本保息,妈妈们购买理财时,还需仔细看清投资标的。
  (3)基金定投:家长为孩子基金定投,多少是为了教育及结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定投的基金标的是存在风险的,妈妈们需要谨慎投资。它适合有一定“功底”的妈妈们。
  (4)储蓄:储蓄就像植物的根、楼房的地基,是一定要配置的。虽然可能跑不过通胀,但在困难时刻仍是“救命稻草”。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大额存款收益还算可观。
  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出售自己的时间来赚钱。每个人出售自己时间的方式是不同的,根据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
  1. 一份时间只能出售一次。
  2. 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
  3. 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低买高卖。
  第一种商业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班。那么,不上班的妈妈或是有空余时间的妈妈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上文例子中的妈妈王静通过兼职写稿子,实现了经济独立。写稿可能是许多女青年从小的爱好,把爱好变现,何乐而不为?同样,一些有设计功底的妈妈,可以在家延续自己的事业,通过以前同事或朋友介绍的私活,来给自己赚一些零花钱。如果你没有前两项技能,而你朋友圈的朋友们经常出国代购,你可以试着做中间人,帮朋友卖出去;或许,你还可以考个保险资格证书,兼职保险代理人,既增加了自己的保险知识,又可以帮助到亲朋好友。
  第二种商业模式,是同一份时间可以出售多次。比如创作者,他们花时间和精力创作一个产品,然后躺着挣钱。比如各种网上的收费课程、出版图书等。如果妈妈们有较强的创作能力,且时间精力充沛,可以尝试将这些能力转化为产品,并持续创收。例如,制作一些课程或是写书等。
  第三种商业模式,购买他人的时间并进行出售。这一类人就是我们说的老板,这个商业模式显然还不是很适合孩子还较小的妈妈。如果等孩子较大些,且家里有这个条件,妈妈们不妨可以尝试。
其他文献
前不久,央行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自1979年至2018年这39年间,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速从未跌破9%;而今年8月,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3%,创40年来最低;银行存款增速整体下滑背景下,居民存款增速从2008年到2018年短短10年间,城乡居民存款增速从18%下滑到7%左右。对此,有“权威专家”放话,中国居民很快就会成负债部门,后果很严重。与此同时,还有不少“二迷”专家跟
期刊
14%  比特币再现闪崩 24小时跌近1000美元  9月5日晚间,比特币价格突然暴跌,从7400美元瀑布式跌破7000美元關口,日内跌逾5%收盘。9月6日,比特币跌幅继续扩大,截至14时,报价为6400美元附近,日内跌幅约8%,比特币24小时跌近14%。 3%  余额宝收益下跌 10万本金一天只赚不到8块  9月20日,天弘余额宝每万元收益为0.7803元,七日年化收益率2.9440%,这已经是
期刊
如果说过去10年,在中国,单一配置一项资产,并且能躺着就把钱赚了,还能盆钵皆满的,那这项资产最有可能就是房地产了。  无论是“空手套白狼”、还是囤房,只要是在过去10年出手了的,运气都不会太差,买到即是赚到。  但自从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以后,整个买房逻辑都变了,与房地产相关的部门陆续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涉及到房企融资、购房者信贷等方面。 
期刊
2017年,全国29城居民存款排名,北上广人均存款超10万。宇宙中心北京人均存款12.9万成为全国第一,上海人均存款10.4万。北京最高,因为富人最多,西部最低,因为西部偏远地区的农村多。  你有多少存款?你是穷人吗?富人存款多  很多人问,自己是不是拖了10万元的后腿?别自作多情,10万元是三大一线城市人均存款。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存款大概在5万元左右。  2016年11月,11月末人民币存
期刊
迪拜是一个土豪国家,这个相信许多人都是认可的,好像是因为太有钱了不知道应该怎么花,迪拜就呈现了许多用钱缔造出来的国际之最,例如国际最高的塔哈利法塔、国际最大的人工岛棕榈岛,等等。迪拜都有哪些国际之最呢?世界最高塔  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世界最高塔哈利法塔。哈利法塔高828米,楼层总数162层,造价15亿美元,大厦本身的修建耗资至少10亿美元,还不包括其内部大型购物中心、湖泊和稍矮的塔楼群的修筑费用
期刊
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因此,专业人士往往不建议把所有的钱赌在一种投资渠道上。但记者发现,投资者如果钟情于一种投资方式,其中总会有一部分抱赌徒心理的人,把全部的资金投进去,甚至还有把买房的钱投到P2P里边。陈女士把房子卖了以后,到手的300万全部投到“牛板金”,本来是打算在杭州摇号买房,没想到踩雷。她欲哭无泪。像陈女士这样的人不在少数。错误的“分散投资”  两年前记者看到一篇报道称,一位“中国大妈”投资
期刊
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注意到,前几年的财经新闻经常提到“中国大妈又抄底黄金了”,但是今年这个路数变了,“大妈都不买黄金了,大妈开始进军区块链了”,“大妈不买黄金了,改买普洱茶了”。  虽然,各路财经记者、财经小编起这样的标题可能只是想博人眼球,然而扎眼的背后,“中国大妈”不买黄金了也是事实。黄金真的不值得投资了吗?大牛市让人觉得“黄金不会跌”  黄金作为硬通货,经常被投资者作为保值、避险资产的首选。1
期刊
第一级:保障基本生活,可应对短期失业;  第二级:可应对中期失业、重大危机以及经济危机;  第三级:可应对未来的中年危机、孩子教育、养老退休,可随时退休或者创业。  一级以下是零级,属于玻璃级别,易碎,随时都会破产;一级属于塑料级别,可以应对一定风险;二级属于钢铁级别,有很不错的应对风险能力;三级属于不锈钢级别,很难会出现财务危机。第一级(塑料级)保障基本生活  1房:一套自住房  2保:夫妻双方
期刊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未婚的女生们聚在一块,喜欢聊购物、聊八卦、聊护肤、聊喜欢的男生,消费的时候也不会精打细算。一旦结了婚,有了孩子,这些女生就变了,聚在一起畅聊的话题,就都围绕着家庭和孩子。从孩子生养聊到教育、从教育聊到买房,还有为孩子攒钱买理财、为孩子上保险,都是婚后女性绕不过去的话题。  小编总结了她们3个最老生常谈,也是最尖锐、最紧迫的话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养一个孩子到底需要多少钱,要不要
期刊
4亿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80后90后互联网理财白皮书》中显示,截至目前,在中国有4亿人的80后90后群体。 50.4%  80后90后已经成为投资理财的主力军,2018年理财总金额超过10万元的占比50.4%。 45.4%  80后90后们理财最具有吸引力的是该产品的预期投资回报率。在频繁更换理财产品的人群中,由于收益率未达到预期水平而更换的占比45.4%。 87%  在理財产品的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