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竞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学科。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计算机文化”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1 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1.1 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家”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1.3 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引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 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乐意学。
2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利用复制功能可以轻易地画出汽车四个大小一样的轮子;可以画小动物两只完全一样的眼睛;可以画许多美丽的花朵等等。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复制的用途:
①可以节省时间。
②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
③可以避免失误、精确度高。
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花丛、树林、圆的运动轨迹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 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
比如在讲画小房子时,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
①图中的小房子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呢?(帮助学生整理表象材料)
②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对表象进行初步加工)
③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然后将它们画出来。(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处理,形成雏形)。
就这样,在教师的耐心启发下,学生脑海里具备了图画的大致形象,因此他们操作的过程实际变成了形象思维化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能会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效果有所不同,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一些更好的办法也随之出现。因此,操作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创作的画面效果也就不同。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而且体现了我们正在提倡的创造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因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相信学生是发展创造力的“兴奋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计算机文化”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1 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1.1 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家”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1.3 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引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 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乐意学。
2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利用复制功能可以轻易地画出汽车四个大小一样的轮子;可以画小动物两只完全一样的眼睛;可以画许多美丽的花朵等等。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复制的用途:
①可以节省时间。
②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
③可以避免失误、精确度高。
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花丛、树林、圆的运动轨迹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 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
比如在讲画小房子时,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
①图中的小房子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呢?(帮助学生整理表象材料)
②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对表象进行初步加工)
③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然后将它们画出来。(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处理,形成雏形)。
就这样,在教师的耐心启发下,学生脑海里具备了图画的大致形象,因此他们操作的过程实际变成了形象思维化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能会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效果有所不同,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一些更好的办法也随之出现。因此,操作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创作的画面效果也就不同。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而且体现了我们正在提倡的创造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因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相信学生是发展创造力的“兴奋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