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吃、穿、用等消费上没有太多差距,看上去十分“平等”。但根据一般市民的收入差距来看,这种表面上的“平等”是不正常的,一些孩子的消费已经超出了部分家庭的支付能力……
新学期到了,学生们眨巴着眼睛看着家长:“我想要新衣服、新鞋子、新书包……”家长点点头,可以承受。返校后,等到孩子跟同学碰了一次面,有孩子跟家长说:“我想要手机、电子词典、MP3……这些我的同学都有了。”
奔赴各大电讯商城买手机成为大学生的一大惯例。据了解,现在很多大学生打工挣钱也好,家庭“赞助”也罢,买部手机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
现在每到开学,许多学生穿着最新款式的衣服而来,还有新书包、新文具、新的运动鞋,同学间相互攀比。
在城市,准大学生们入学前的消费越来越高,电脑、手机、MP3,几乎成了他们进校门前的“必买品”,成为入学新“三大件”。
乌鲁木齐市的杨先生日前带着女儿来到一家文具店,女儿看上了一个十分漂亮但价格不菲的某名牌卷笔刀,理由是同学也有一个类似的卷笔刀。杨先生本不想买,女儿就耍起脾气,大哭起来,最终以杨先生拿出100多元买下卷笔刀才告收场。
商家:“学生经济”热得烫手
高校新生入学日期每次临近,商家都会紧紧抓住这个机会,纷纷用大学录取通知书做打折卡来促销商品,“后高考经济”热得烫手。
商家:意大利的波姆斯童装近200元一件的上衣卖得特别好,整个柜台每天流水近6000元;米奇妙世界140元一个印有米老鼠图案的书包每天都能卖出五六个
箱包、眼镜、文具等与学生最为贴近的日用商品首先被列入商家的促销名单。在乌鲁木齐市几家有名的百货商场,琳琅满目的箱包柜台都不约而同地打出“凭录取通知书购箱包有折扣”等字样。
各大饭店纷纷将“谢师宴”定为主打项目,不失时机推出名目繁多的特惠餐、特价餐。不少旅行线路打出高考招牌,折扣相当诱人。
凭录取通知书即可打折的方案一下子把商家与考生的距离拉得很近,“通知书秀”似乎越来越成为商家信赖的促销手段。
学生:吃穿玩学都花钱
吃:零食所占比重大。在超市里,儿童食品花花绿绿,所占的比例也与日俱增,道理很简单,这一行业成本极低,利润极大,又有着广阔的市场,于是厂家还想方设法在食品袋里赠送卡通画、抽奖券以吸引儿童,商家们针对儿童消费群的促销活动也是层出不穷。除此之外,不少孩子已形成规律地要每周光顾“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店。
孩子们钟爱零食本无可厚非,可什么事情都得有个度,有的家长为节约不惜去买批发,可每月下来仍是一笔不少的开支。除了开销大外,由于零食大都属于低营养、高热量食品,孩子们过度食用还易造成营养不良,体质下降,并形成畸形体型,甚至小小年龄便患上肥胖、高血脂等疾病。
穿:唯名牌是选。孩子的个子一年比一年高,衣服肯定年年都要换,不少衣服还是新的就穿不得了,现在的孩子又基本上是独生子,没人“拣旧”,这本来就是不小的浪费了,偏偏不少孩子又不为大人着想,和别人攀比,还要选名牌产品,否则就不依不饶,而相比之下名牌童装的价格又要比一般品牌高出一倍甚至数倍,孩子不能穿后造成的浪费更大。
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选购服装更注重的应是着装得体,面料不伤及皮肤,而不必过多地考虑品牌,更何况不少洋品牌并非专为中国儿童设计,在面料、外形上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孩子们。
玩:时髦即是花钱。有的孩子在学习上不爱钻研,在玩上却很有一套。家里有五花八门的卡通画,还在一个劲地积攒。哪家游戏室到了新的游戏品种他们最先光顾,商店里到了什么样的最新玩具他们也忙着要大人去买。
孩子在玩上的天性就是喜新厌旧,新奇的玩具对孩子来说都只是三天半的热情,像曾风靡一时的呼拉圈、滚轴溜冰、卡丁车等游戏哪样又能长久,而这些新东西在刚刚面世时价格往往高得惊人,而孩子们又喜欢在这时购买,给家长造成了不小的浪费。如呼拉圈刚出来时50元一个,到后来10元3个,甚至5元拿2个。你说亏不亏?
学习:成绩不绝对与投资成正比。在学习上的投入家长是最舍得了。如买书包、文具盒都依着孩子性子买最高档的。还有的家长不切实际地给孩子选择特长发展项目,他今天爱音乐就不惜血本买来钢琴,明天他迷上了体育又为他买来跑步机,后天对美术感兴趣了则又购置画夹,这样一来二去,花费不少,孩子却没有真正学到什么本领。
孩子的学习成绩未必会因为使用了高档文具就有所进步,有时反倒因为被上面五彩缤纷的图案所吸引而影响学习。
其他开销: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现在的孩子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有的孩子家离学校几步之遥却也要买山地车骑车上学;有的孩子出手很大方,和伙伴出去玩要“的来的去”;有的孩子自己过生日家里大摆宴席,若是同学的生日则要送上一份厚礼;有的孩子考试得了高分要大人奖励,这得来的钱转眼就奉献给电子游戏老板了;有的孩子为了“追星”,不惜花上上百元买明星演唱会的门票……这些形形色色的开销都如沉重的负担压在父母肩头上。
家长:无可奈何还是“大惊小怪”
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现在家里基本都是一个孩子,他们怕自己的孩子在消费上比别人人差,所以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吃好穿好,于是在无可奈何中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有的家长认为,为了鼓励孩子,家长买一些东西作为奖励是无可厚非的,何况孩子见到别的孩子都买,就向家里人要,现在就这么一个孩子,孩子考上大学是喜事,孩子要,能不买吗,这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另一些年轻的家长则认为“奢侈族”只是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极少数,是一部分学生在流行时尚,没什么奇怪。倒是因为少数学生的奢侈消费行为就得出学生大肆消费奢侈品的结论并大事渲染,将一顶崇尚奢侈、爱慕虚荣的帽子生生扣在了学生的头上,就让人觉得奇怪了。
在传统理念中,一向都是“再穷世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虽然我们家长也知道给孩子那么多钱有些过份,但此外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方法鼓励他、奖赏他。”
有关专家认为:学生的任务应是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提前打好基础。学生从自身出发也应该多一点理财意识,合理安排,科学消费。家长、学校也应对学生消费观进行正确引导。现在的学生消费高档化已成普遍趋势。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在提醒家长,为子女买东西要适度消费,以免孩子从小就养成攀比的不良习气。
对于每日寒窗苦读的孩子来一番物质奖励,本无可厚非,但是奖励什么礼物却很有讲究,家长在掏腰包时还是应该多一些理性,少一些跟风,同时也应该注意避免产生无可奈何和大惊小怪的消费心态,科学引导孩子的日常消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新学期到了,学生们眨巴着眼睛看着家长:“我想要新衣服、新鞋子、新书包……”家长点点头,可以承受。返校后,等到孩子跟同学碰了一次面,有孩子跟家长说:“我想要手机、电子词典、MP3……这些我的同学都有了。”
奔赴各大电讯商城买手机成为大学生的一大惯例。据了解,现在很多大学生打工挣钱也好,家庭“赞助”也罢,买部手机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
现在每到开学,许多学生穿着最新款式的衣服而来,还有新书包、新文具、新的运动鞋,同学间相互攀比。
在城市,准大学生们入学前的消费越来越高,电脑、手机、MP3,几乎成了他们进校门前的“必买品”,成为入学新“三大件”。
乌鲁木齐市的杨先生日前带着女儿来到一家文具店,女儿看上了一个十分漂亮但价格不菲的某名牌卷笔刀,理由是同学也有一个类似的卷笔刀。杨先生本不想买,女儿就耍起脾气,大哭起来,最终以杨先生拿出100多元买下卷笔刀才告收场。
商家:“学生经济”热得烫手
高校新生入学日期每次临近,商家都会紧紧抓住这个机会,纷纷用大学录取通知书做打折卡来促销商品,“后高考经济”热得烫手。
商家:意大利的波姆斯童装近200元一件的上衣卖得特别好,整个柜台每天流水近6000元;米奇妙世界140元一个印有米老鼠图案的书包每天都能卖出五六个
箱包、眼镜、文具等与学生最为贴近的日用商品首先被列入商家的促销名单。在乌鲁木齐市几家有名的百货商场,琳琅满目的箱包柜台都不约而同地打出“凭录取通知书购箱包有折扣”等字样。
各大饭店纷纷将“谢师宴”定为主打项目,不失时机推出名目繁多的特惠餐、特价餐。不少旅行线路打出高考招牌,折扣相当诱人。
凭录取通知书即可打折的方案一下子把商家与考生的距离拉得很近,“通知书秀”似乎越来越成为商家信赖的促销手段。
学生:吃穿玩学都花钱
吃:零食所占比重大。在超市里,儿童食品花花绿绿,所占的比例也与日俱增,道理很简单,这一行业成本极低,利润极大,又有着广阔的市场,于是厂家还想方设法在食品袋里赠送卡通画、抽奖券以吸引儿童,商家们针对儿童消费群的促销活动也是层出不穷。除此之外,不少孩子已形成规律地要每周光顾“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店。
孩子们钟爱零食本无可厚非,可什么事情都得有个度,有的家长为节约不惜去买批发,可每月下来仍是一笔不少的开支。除了开销大外,由于零食大都属于低营养、高热量食品,孩子们过度食用还易造成营养不良,体质下降,并形成畸形体型,甚至小小年龄便患上肥胖、高血脂等疾病。
穿:唯名牌是选。孩子的个子一年比一年高,衣服肯定年年都要换,不少衣服还是新的就穿不得了,现在的孩子又基本上是独生子,没人“拣旧”,这本来就是不小的浪费了,偏偏不少孩子又不为大人着想,和别人攀比,还要选名牌产品,否则就不依不饶,而相比之下名牌童装的价格又要比一般品牌高出一倍甚至数倍,孩子不能穿后造成的浪费更大。
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选购服装更注重的应是着装得体,面料不伤及皮肤,而不必过多地考虑品牌,更何况不少洋品牌并非专为中国儿童设计,在面料、外形上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孩子们。
玩:时髦即是花钱。有的孩子在学习上不爱钻研,在玩上却很有一套。家里有五花八门的卡通画,还在一个劲地积攒。哪家游戏室到了新的游戏品种他们最先光顾,商店里到了什么样的最新玩具他们也忙着要大人去买。
孩子在玩上的天性就是喜新厌旧,新奇的玩具对孩子来说都只是三天半的热情,像曾风靡一时的呼拉圈、滚轴溜冰、卡丁车等游戏哪样又能长久,而这些新东西在刚刚面世时价格往往高得惊人,而孩子们又喜欢在这时购买,给家长造成了不小的浪费。如呼拉圈刚出来时50元一个,到后来10元3个,甚至5元拿2个。你说亏不亏?
学习:成绩不绝对与投资成正比。在学习上的投入家长是最舍得了。如买书包、文具盒都依着孩子性子买最高档的。还有的家长不切实际地给孩子选择特长发展项目,他今天爱音乐就不惜血本买来钢琴,明天他迷上了体育又为他买来跑步机,后天对美术感兴趣了则又购置画夹,这样一来二去,花费不少,孩子却没有真正学到什么本领。
孩子的学习成绩未必会因为使用了高档文具就有所进步,有时反倒因为被上面五彩缤纷的图案所吸引而影响学习。
其他开销: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现在的孩子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有的孩子家离学校几步之遥却也要买山地车骑车上学;有的孩子出手很大方,和伙伴出去玩要“的来的去”;有的孩子自己过生日家里大摆宴席,若是同学的生日则要送上一份厚礼;有的孩子考试得了高分要大人奖励,这得来的钱转眼就奉献给电子游戏老板了;有的孩子为了“追星”,不惜花上上百元买明星演唱会的门票……这些形形色色的开销都如沉重的负担压在父母肩头上。
家长:无可奈何还是“大惊小怪”
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现在家里基本都是一个孩子,他们怕自己的孩子在消费上比别人人差,所以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吃好穿好,于是在无可奈何中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有的家长认为,为了鼓励孩子,家长买一些东西作为奖励是无可厚非的,何况孩子见到别的孩子都买,就向家里人要,现在就这么一个孩子,孩子考上大学是喜事,孩子要,能不买吗,这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另一些年轻的家长则认为“奢侈族”只是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极少数,是一部分学生在流行时尚,没什么奇怪。倒是因为少数学生的奢侈消费行为就得出学生大肆消费奢侈品的结论并大事渲染,将一顶崇尚奢侈、爱慕虚荣的帽子生生扣在了学生的头上,就让人觉得奇怪了。
在传统理念中,一向都是“再穷世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虽然我们家长也知道给孩子那么多钱有些过份,但此外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方法鼓励他、奖赏他。”
有关专家认为:学生的任务应是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提前打好基础。学生从自身出发也应该多一点理财意识,合理安排,科学消费。家长、学校也应对学生消费观进行正确引导。现在的学生消费高档化已成普遍趋势。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在提醒家长,为子女买东西要适度消费,以免孩子从小就养成攀比的不良习气。
对于每日寒窗苦读的孩子来一番物质奖励,本无可厚非,但是奖励什么礼物却很有讲究,家长在掏腰包时还是应该多一些理性,少一些跟风,同时也应该注意避免产生无可奈何和大惊小怪的消费心态,科学引导孩子的日常消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