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不少90后大学毕业生而言,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不难;但找一份父母中意的工作,不易!逐渐成职场主角的“90后”,职场遭遇可谓特殊。两代人之间沟通、磨合有时需要很长时间。如何才能化解这种矛盾呢?
找到“好”工作,父母嫌“丢人”
王宇是读会计专业的,即将毕业时,四处求职,最终在一家知名保险公司找到一份推销保险的工作。见习一个月后,王宇喜欢上这份工作。他口才好,善于推销,很快有了较好的人脉,月薪超6000元。此时的王宇还没毕业,但收入在同学中遥遥领先。
王宇父母都在国企上班,从小灌输给他的理念是:要找份稳定的工作,比如考公务员、进国企,即使不进国企,也应该去大的外资企业工作。
有一天,王宇鼓起勇气,将自己推销员的工作告诉了爸妈。没想到父母逼他辞职:“别人问我儿子找了份什么工作,我说卖保险的,这不是打我脸吗?我们丢不起这个人!”父母想让他找个“体制内”的会计工作,但王宇不从:“卖保险不偷不抢,我不觉得有什么丢人的。”
传播学研究生毕业的小姜,本来是想去公关公司找工作的,但父母却认为公关业的环境太复杂,坚持要她去做高中老师。
最终硕士毕业的小姜,进了老家一所知名高中教书,但当老师两个月后,小姜发现,自己上课少,离家近,虽然在父母眼里,这是他们想要的工作状态,但自己觉得很没意思。“我从来没把老师列入人生的职业考虑,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很乏味。”现在小姜脸上有藏不住的向往与无奈:“我很彷徨,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
刘浩就读于一所普通三本院校,即将毕业的他经历了择业的不易,投了不少简历出去,但总没有理想的结果,而父母却一直期望他进国企大公司。有时,一些小企业打电话过来,让他去上班,父母却坚决不同意。
找不到好工作,父母下狠心,将家里仅有的两套房子卖掉一套,通过中介,让刘浩出国留学,再以“海归”身份进军国企。
“父母和我理解的好工作不是一个概念。以前他们还希望我考公务员,可能觉得太难了,现在降低了要求,就是进大公司,稳定、有保障,我自己觉得公司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有前景,我能和公司一起成长与发展。”
刘浩说,其实,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自己当大厨,开一家餐厅。“若父母知道我的梦想是开餐厅、当大厨,他们一定会崩溃。他们一直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精英。如今大学扩招了,大学生好多,怎么可能个个都是精英?”
朋友鼓励刘浩,尝试向父母说出自己对未来的规划。他与父母谈了一个晚上后,刘浩父母作了让步:今后可以当大厨,但必须去大酒店,前提还是要出国深造,可以学跟大厨相关的酒店管理专业。
两代人,两种择业观
多项调查显示,“90后”与父辈择业观差距明显。
“90后”小云刚从原来的公司辞职,准备去外地旅游散心。“工作太乏味,那些老人还经常挤兑我,干得不开心,所以我选择在公司炒掉我之前,先将老板炒了!”小云说,工作之初收入低一点、辛苦一点、环境差一点,都可以接受。但工作一定要有意思、有前途、有挑战性!
小云说,她的很多朋友跟她一样,喜欢挑战。“一定要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有挑战性,还能实现自我价值。”小云如此形容她心中的“理想职业”。也正因为如此,她从走进职场后已换了好几份工作。“不能凑合,干着不开心,我是不会一直干的。”
“在‘90后’眼里,对工作的欢喜程度比待遇更重要。”一家公司人力资源经理许琳认为,在工作中,“90后”往往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情感需要。他們很看重工作内容与自己兴趣是否匹配,以及公司氛围、工作自由度等。“面试时,多数‘90后’不谈薪水,‘增长见识’、‘增加经历’常被他们挂在嘴边。因此,一旦他们不喜欢这份工作了,也绝对不会‘熬着’。”
择业偏重兴趣爱好与在体制内谋求一份稳定差事之间,必然会有矛盾。不过,父母干预孩子找工作,不仅与两代人对岗位认识的差异有关,也与“90后”这一主要求职群体的特点有关。看过下面的故事,也不难理解家长们为什么这么操心——
“这是我女儿,学财会专业的,成绩特别好,你们帮忙考虑一下。”在厦门201 4年高校毕业生人才交流大会现场,一位妈妈向用人单位推荐女儿,而本应是“主角”的女儿,则静静地站在母亲身边,一言不发。
待这对母女走后,两位招聘者无奈地摇了摇头,他们已经接待了好几对这样的求职者。这家贸易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说:“这批90后大学毕业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欠缺,就连找工作这样的事儿,还得拉上妈妈一起。”
招聘会上,有的“90后”求职者甚至连简历都没带,更夸张的还有自己留在家上网,父母却顶着寒风出来代找工作。
有网站对1000名毕业生家长抽样调查发现,43%的家长认为,子女最理想的工作单位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近20%的家长希望子女到跨国公司工作,只有不到10%的家长希望子女自谋职业。
一家商贸职业学院对应届毕业生调查显示,父母中,52%不支持孩子从事服务行业,34%不支持孩子从事高危职业,不干涉孩子从事职业的只有1 4%。
很多毕业生反映,父母一般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只希望工作稳定、待遇高、有发展。父母最不接受的职业中,酒店服务排第一,流水线服务排第二,再次是从事保险业和其他服务业。
与父母择业观不同的是,“90后”自己创业热情却逐年在增加。智联招聘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不仅对跨国公司的热情降温,而且只有1/4受访者表示向往到国企工作,低于去年的28%。更多学生希望毕业后去初创企业工作,这类学生今年的比例是侣%,高于去年的6%。
父母应放手让孩子“追梦”
“‘90后’身上的光环远没有‘70后’光彩、‘80后’显著,无非就是高学历就业者。所以,‘90后’无所顾忌,喜欢自由、更加自我、个性明显、追求时尚。”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慧娟分析认为,很多“90后”家庭条件不错,他们有条件按照自己的梦想“彰显自我”。
某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韩丽霞认为,年轻人有强烈的实现自我的欲望,父母要支持,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容易出成绩。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郑梓桢说,父辈应该支持孩子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用“老眼光”看现实社会新发展。当然,父母的阅历也很值得孩子们借鉴。
找到“好”工作,父母嫌“丢人”
王宇是读会计专业的,即将毕业时,四处求职,最终在一家知名保险公司找到一份推销保险的工作。见习一个月后,王宇喜欢上这份工作。他口才好,善于推销,很快有了较好的人脉,月薪超6000元。此时的王宇还没毕业,但收入在同学中遥遥领先。
王宇父母都在国企上班,从小灌输给他的理念是:要找份稳定的工作,比如考公务员、进国企,即使不进国企,也应该去大的外资企业工作。
有一天,王宇鼓起勇气,将自己推销员的工作告诉了爸妈。没想到父母逼他辞职:“别人问我儿子找了份什么工作,我说卖保险的,这不是打我脸吗?我们丢不起这个人!”父母想让他找个“体制内”的会计工作,但王宇不从:“卖保险不偷不抢,我不觉得有什么丢人的。”
传播学研究生毕业的小姜,本来是想去公关公司找工作的,但父母却认为公关业的环境太复杂,坚持要她去做高中老师。
最终硕士毕业的小姜,进了老家一所知名高中教书,但当老师两个月后,小姜发现,自己上课少,离家近,虽然在父母眼里,这是他们想要的工作状态,但自己觉得很没意思。“我从来没把老师列入人生的职业考虑,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很乏味。”现在小姜脸上有藏不住的向往与无奈:“我很彷徨,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
刘浩就读于一所普通三本院校,即将毕业的他经历了择业的不易,投了不少简历出去,但总没有理想的结果,而父母却一直期望他进国企大公司。有时,一些小企业打电话过来,让他去上班,父母却坚决不同意。
找不到好工作,父母下狠心,将家里仅有的两套房子卖掉一套,通过中介,让刘浩出国留学,再以“海归”身份进军国企。
“父母和我理解的好工作不是一个概念。以前他们还希望我考公务员,可能觉得太难了,现在降低了要求,就是进大公司,稳定、有保障,我自己觉得公司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有前景,我能和公司一起成长与发展。”
刘浩说,其实,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自己当大厨,开一家餐厅。“若父母知道我的梦想是开餐厅、当大厨,他们一定会崩溃。他们一直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精英。如今大学扩招了,大学生好多,怎么可能个个都是精英?”
朋友鼓励刘浩,尝试向父母说出自己对未来的规划。他与父母谈了一个晚上后,刘浩父母作了让步:今后可以当大厨,但必须去大酒店,前提还是要出国深造,可以学跟大厨相关的酒店管理专业。
两代人,两种择业观
多项调查显示,“90后”与父辈择业观差距明显。
“90后”小云刚从原来的公司辞职,准备去外地旅游散心。“工作太乏味,那些老人还经常挤兑我,干得不开心,所以我选择在公司炒掉我之前,先将老板炒了!”小云说,工作之初收入低一点、辛苦一点、环境差一点,都可以接受。但工作一定要有意思、有前途、有挑战性!
小云说,她的很多朋友跟她一样,喜欢挑战。“一定要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有挑战性,还能实现自我价值。”小云如此形容她心中的“理想职业”。也正因为如此,她从走进职场后已换了好几份工作。“不能凑合,干着不开心,我是不会一直干的。”
“在‘90后’眼里,对工作的欢喜程度比待遇更重要。”一家公司人力资源经理许琳认为,在工作中,“90后”往往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情感需要。他們很看重工作内容与自己兴趣是否匹配,以及公司氛围、工作自由度等。“面试时,多数‘90后’不谈薪水,‘增长见识’、‘增加经历’常被他们挂在嘴边。因此,一旦他们不喜欢这份工作了,也绝对不会‘熬着’。”
择业偏重兴趣爱好与在体制内谋求一份稳定差事之间,必然会有矛盾。不过,父母干预孩子找工作,不仅与两代人对岗位认识的差异有关,也与“90后”这一主要求职群体的特点有关。看过下面的故事,也不难理解家长们为什么这么操心——
“这是我女儿,学财会专业的,成绩特别好,你们帮忙考虑一下。”在厦门201 4年高校毕业生人才交流大会现场,一位妈妈向用人单位推荐女儿,而本应是“主角”的女儿,则静静地站在母亲身边,一言不发。
待这对母女走后,两位招聘者无奈地摇了摇头,他们已经接待了好几对这样的求职者。这家贸易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说:“这批90后大学毕业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欠缺,就连找工作这样的事儿,还得拉上妈妈一起。”
招聘会上,有的“90后”求职者甚至连简历都没带,更夸张的还有自己留在家上网,父母却顶着寒风出来代找工作。
有网站对1000名毕业生家长抽样调查发现,43%的家长认为,子女最理想的工作单位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近20%的家长希望子女到跨国公司工作,只有不到10%的家长希望子女自谋职业。
一家商贸职业学院对应届毕业生调查显示,父母中,52%不支持孩子从事服务行业,34%不支持孩子从事高危职业,不干涉孩子从事职业的只有1 4%。
很多毕业生反映,父母一般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只希望工作稳定、待遇高、有发展。父母最不接受的职业中,酒店服务排第一,流水线服务排第二,再次是从事保险业和其他服务业。
与父母择业观不同的是,“90后”自己创业热情却逐年在增加。智联招聘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不仅对跨国公司的热情降温,而且只有1/4受访者表示向往到国企工作,低于去年的28%。更多学生希望毕业后去初创企业工作,这类学生今年的比例是侣%,高于去年的6%。
父母应放手让孩子“追梦”
“‘90后’身上的光环远没有‘70后’光彩、‘80后’显著,无非就是高学历就业者。所以,‘90后’无所顾忌,喜欢自由、更加自我、个性明显、追求时尚。”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慧娟分析认为,很多“90后”家庭条件不错,他们有条件按照自己的梦想“彰显自我”。
某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韩丽霞认为,年轻人有强烈的实现自我的欲望,父母要支持,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容易出成绩。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郑梓桢说,父辈应该支持孩子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用“老眼光”看现实社会新发展。当然,父母的阅历也很值得孩子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