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关键词:化学教学 非智力因素 学习兴趣
在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是唤起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关键是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的。智力因素是人脑功能的表现,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直接渗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人智慧高低的最重要的表现。而非智力因素就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如自信心、价值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等。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促进。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性格。使其能以健康的思想品德对待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使我体会到,如果抛开学生的智力因素上的差异而言,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保证学生持续学习兴趣,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和知识上的难度而引起信心丧失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应该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
实验表明,人类个体智商水平的差距并不大,然而教育活动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是那么的明显,其根本原因既在于非智力因素。很多教师都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全面发展”的某些任务得不到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最终成为泡影。很多事实证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未必是智商差的学生,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差异导致学习成绩底下。同样,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离开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无法实现。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对于学生必须热情培养其学习的志趣,教育他们树立为祖国学习的崇高思想,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刚刚迈进化学大门的初三学生来说,对于新学科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研究怎样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首先是要上好“第一课”通过精心地安排镁带燃烧、碳铵分解等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学生的兴趣吸引上来,并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懂得学好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介绍我国化学科学、化学工业的发展及我国古代在化学上的伟大贡献,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我要学”的目的。
三、引导式教学激励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深化和巩固,要靠教师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想使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第一、必須在某种程度上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有联系,第二,必须能够提供某种新知识,创造引人人胜的情境。化学教学中,在阐述理论或取得结论时,常用实验的方法或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进行启发式教学。例如: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操作、探究、讨论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教师可以在学生精神状态最佳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提高。以便学生记忆深刻,余兴不消。
教师的语言是否精炼,有味、直观、生动。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兴趣的持续。语言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可以创造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的环境。如在讲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知识一节时。用拳头比喻原子核,用手指在空间表示核外电子的运动。形象地说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这样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学生易于接受,效果较好。总之,教学语言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学之有趣、轻松、愉快。比空洞地说教,照本宣科好得多。当然,语言的启发应注意到科学性,切忌信口开河。
四、探索规律,提高兴趣
教学中通过挖掘知识的规律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单纯传授知识,不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不仅学生的智力受到限制,而且非智力因素也得不到充分培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中产生兴趣。
例如: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的一大难点,怎样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呢?在教材中曾三次讲到还原剂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这些化学方程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H2、C、CO都是还原剂。均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这是它们的联系。但是又有区别, C、CO还原CuO生成同样的产物CO2,但反应条件不同。方程式中CO2的状态前者标“↑ ”后者不标“↑”。通过这样的分析加深了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防止了张冠李戴的错误,使学生在分析探索中产生了兴趣。又如:讲原子结构示意图,把1—20号元素编成四句口诀形式。化合价难记、书写方程式易出错误,均编成口诀记忆。学生通过学中记、记中用、用中熟。达到口、脑、手并用。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性趣。使学生感觉难中不难。
五、培养能力、巩固兴趣
我们认为,兴趣是努力的动机,而努力是兴趣的结果,无兴趣则不能勉人以努力;不努力则萌生的兴趣会转瞬消失。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光凭兴趣是不行的。我们应正确处理兴趣与严格训练的关系。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和严肃的学习态度。那么,对于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来说,怎样处理既保持兴趣又严格的训练的关系呢?
我们的做法是课堂教学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多的组织学生活动。如演示实验时让学生到讲台与老师合作,变演示为边讲边探究试。课上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等。这样,学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与此同时对他们进行实验技能、语言描述等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给教学注入活力,师声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情感虽然是一个无法概念化的复杂的结构系统,但无论何种情感都反映了主题和客体的一种利害关系。情感的变化可以推动或抑制认识的发展过程,从而影响和制约认识活动发展的方向。它是师生教学互动的催化剂。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因此,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学 非智力因素 学习兴趣
在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是唤起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关键是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的。智力因素是人脑功能的表现,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直接渗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人智慧高低的最重要的表现。而非智力因素就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如自信心、价值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等。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促进。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性格。使其能以健康的思想品德对待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使我体会到,如果抛开学生的智力因素上的差异而言,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保证学生持续学习兴趣,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和知识上的难度而引起信心丧失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应该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
实验表明,人类个体智商水平的差距并不大,然而教育活动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是那么的明显,其根本原因既在于非智力因素。很多教师都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全面发展”的某些任务得不到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最终成为泡影。很多事实证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未必是智商差的学生,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差异导致学习成绩底下。同样,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离开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无法实现。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对于学生必须热情培养其学习的志趣,教育他们树立为祖国学习的崇高思想,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刚刚迈进化学大门的初三学生来说,对于新学科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研究怎样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首先是要上好“第一课”通过精心地安排镁带燃烧、碳铵分解等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学生的兴趣吸引上来,并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懂得学好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介绍我国化学科学、化学工业的发展及我国古代在化学上的伟大贡献,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我要学”的目的。
三、引导式教学激励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深化和巩固,要靠教师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想使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第一、必須在某种程度上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有联系,第二,必须能够提供某种新知识,创造引人人胜的情境。化学教学中,在阐述理论或取得结论时,常用实验的方法或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进行启发式教学。例如: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操作、探究、讨论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教师可以在学生精神状态最佳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提高。以便学生记忆深刻,余兴不消。
教师的语言是否精炼,有味、直观、生动。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兴趣的持续。语言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可以创造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的环境。如在讲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知识一节时。用拳头比喻原子核,用手指在空间表示核外电子的运动。形象地说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这样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学生易于接受,效果较好。总之,教学语言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学之有趣、轻松、愉快。比空洞地说教,照本宣科好得多。当然,语言的启发应注意到科学性,切忌信口开河。
四、探索规律,提高兴趣
教学中通过挖掘知识的规律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单纯传授知识,不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不仅学生的智力受到限制,而且非智力因素也得不到充分培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中产生兴趣。
例如: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的一大难点,怎样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呢?在教材中曾三次讲到还原剂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这些化学方程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H2、C、CO都是还原剂。均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这是它们的联系。但是又有区别, C、CO还原CuO生成同样的产物CO2,但反应条件不同。方程式中CO2的状态前者标“↑ ”后者不标“↑”。通过这样的分析加深了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防止了张冠李戴的错误,使学生在分析探索中产生了兴趣。又如:讲原子结构示意图,把1—20号元素编成四句口诀形式。化合价难记、书写方程式易出错误,均编成口诀记忆。学生通过学中记、记中用、用中熟。达到口、脑、手并用。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性趣。使学生感觉难中不难。
五、培养能力、巩固兴趣
我们认为,兴趣是努力的动机,而努力是兴趣的结果,无兴趣则不能勉人以努力;不努力则萌生的兴趣会转瞬消失。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光凭兴趣是不行的。我们应正确处理兴趣与严格训练的关系。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和严肃的学习态度。那么,对于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来说,怎样处理既保持兴趣又严格的训练的关系呢?
我们的做法是课堂教学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多的组织学生活动。如演示实验时让学生到讲台与老师合作,变演示为边讲边探究试。课上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等。这样,学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与此同时对他们进行实验技能、语言描述等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给教学注入活力,师声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情感虽然是一个无法概念化的复杂的结构系统,但无论何种情感都反映了主题和客体的一种利害关系。情感的变化可以推动或抑制认识的发展过程,从而影响和制约认识活动发展的方向。它是师生教学互动的催化剂。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因此,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