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语词汇习得与认知
在语言学习中,词汇学习一直都被看作是学习的核心,是语言的基本部分。Gass(1988)指出,在早期的二语习得研究中,词汇习得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冷落,但现在这种局面正在迅速改变。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探讨二语词汇学习的本质和规律,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得很多学者将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运用到二语词汇习得和教学中来,并取得一定的成果。高翔(2013)提出传统语言学对词汇的研究,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来考察词义的外延及变化;结构语言学对词汇的研究关注的是共时关系中的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如同义/反义等。而认知语言学对于词汇的研究,不仅仅关注其作为一种语法单位所具有的特征,更注重的是学习者对其进行认知时所用的方式以及整个认知过程的研究,这就将词汇从传统的结构主义研究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的生命。在认知语言学看来,二语词汇习得是一个循环的、动态的认知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技能的习得,同时也是一种心理过程,而这一整个过程是由若干个子阶段衔接而成。
了解二语词汇的认知,可以增强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处理能力,从而提高词汇能力。在二语词汇的认知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学习者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记忆等问题,也就是要关注词汇信息的解码、编码、储存和提取,以加强词汇相互连接的概念网络和连接概念的途径,这有利于学习者习得抽象的词汇。由于词汇的使用是动态的,词与词之间、词项与词项之间有着各种联系。但是这种联系是隐性的,是本族语者必备的词汇能力的一部分,二语学习者很难获得。二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多是死记硬背单词,词汇知识的掌握不健全,只是孤立地学习词汇,而忽略了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因此,学习者不能较为完整地建立词汇语义网络,因此在词汇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学习者不能准确快速地激活所需要的词汇网络,从而阻碍了二语词汇能力的发展。词汇习得另一个问题就是,二语词汇的心理表征和本族语者词汇的心理表征可能不一样,如果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中误认为两种语言之间具有一一对等的词,那么在学习和使用词汇时,就会受到母语的负迁移,从而产生词汇习得的石化现象。
二语词汇习得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词汇能力,特别是词汇推理能力,这也是语言学习过程要获得的程序性知识的一部分。词汇认知法就是把词汇习得看作是通过信息处理的再循环过程,如输入、激活、语义联想、编码、存储、解码等过程。所谓再循环就是说词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反复地接触语言材料、反复地训练、反复地使用等一系列的过程。二语词汇认知更关注的是词汇习得的过程,学习者是如何获取知识、提取知识的。了解词汇学习认知,可以引入语言学习认知机制,激活学习者的认知图式,引导学习者充分利用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等来理解词汇、学习词汇,将新知识内化为现有的词库,从而使学习者对词库的增加和重组不是一点一滴的线性添加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新旧知识的互动取得词汇习得的增效性(赵彦春,2003:26-28)。
2. 二语词汇习得认知心理过程
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研究的学者中,Brown和Payne(1994)做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他们把学习者学习词汇的整个过程划分如下:
① 遇见生词(encountering new words)
② 掌握词形(getting the word form)
③ 掌握词义(getting the word meaning)
④ 巩固词义(consolidating word form and meaning in memory)
⑤ 使用词语(using the words)
可以看出该过程只是将词汇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说明,严格地讲,并没有从认知心理的角度进行切入和说明,但是他们较早地對词汇学习的过程做了归纳和说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为以后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范式。陈新仁(2002:28)在借鉴Brown和Payne 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对词汇习得过程进行了重新划分(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词汇习得主要经过四个阶段:语言的输入(口语或笔语)作为刺激源;其中的一部分输入因受到注意等相关认知处理后被转化成吸收;这些吸收又经过学习者的反复操练和使用变化成自动化,从而被储存起来,储藏在记忆中;在特定的语言活动中或语境下,这些储存的词汇被提取出来,通过输出表达出来,从而得到了巩固。可以看出,二语词汇习得不仅仅是词汇信息认知加工的过程,也是对其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即对输入的语言进行加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
3.认知加工层次理论
就二语学习而言,问题不仅仅是学习词汇,更重要的是记忆词汇。记忆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二语词汇加工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然而记忆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学习一项本身,而更取决于学习者信息加工活动的本质。Craik和Lockhart(1972)为记忆提出了加工框架,该框架认为人类的记忆受信息加工层次的影响,信息加工层次越深,记忆就越持久。为进一步具体说明加工层次,Craik和Lockhart(1972)设计了十个不同的实验,这些实验需要不同的加工水平,包括形式加工层次和语义加工层次。形式加工属于浅层次的加工,注重词形或语音特征去记忆单词。如读音法、谐音法、重复法、单词表法等。语义加工指一个词得到识别后,还可以与其他词产生联想,与有关的表象和故事联系起来,是一种深层次加工,注重语义特征去记忆单词,如构词法、上下文法、活用法、意向法、联想法等。实验表明,语义加工的词汇编码任务比形式加工的词汇编码任务更能促进单词记忆。认知加工层次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记忆是思维的动态活动。记忆并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映了感知和理解的定量类型的过程。
根据加工层次理论,新信息在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可能性并不是由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长度来决定的,而是由信息初次处理的深浅来决定的。学习者的加工层次越深,信息保持和记忆的就越好。对一个新的词汇从意义上的加工产生较深的层次,而对词汇语音形式的加工产生相对较浅的层次,因此对词汇信息更精确的处理要比粗略的处理会达到较高水平的保持。尽管他们所提到的加工深度、编码扩散和细化等概念很难进行操作化定义,但大家都同意对新词汇的信息做精细加工,如注意单词的拼写、发音、词义、语法范畴等,所获得词汇记忆要比简单粗略加工(如只注意上述某一方面)要深得多。换句话说,加工越精细,词汇信息网络连接就越丰富,词汇的记忆效果就越好,另一方面,词汇信息组织的越好,记忆效果就越好。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语境中进行词汇学习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4. 二语词汇的有意学习和附带学习
在实验研究中,词汇附带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与词汇有意学习(intentional learning)有明显的差异。在操作层面上,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实验前是否提前告知学习者要对目标词汇进行测试。词汇附带习得情境下,在阅读时,学习者只被告知完成阅读理解任务,而词汇习得仅仅被看作是阅读理解的副产品。相反,在有意学习情境下,学习者被明确告知学习时要特别注意目标词汇,而且学习结束后要对被试进行记忆测试。
虽然二者在操作层面有明确的区别,但在心理学领域却引起了不断的争论。区别有意学习和附带学习的核心要素是对目标词汇的注意力程度,然而附带学习情境下对目标词汇没有任何注意,心理学家对该种情境的定义方面争论不断。事实上,在附带学习情境下,很难证明学习者是否对目标词汇产生注意。但是自从Craik和Lockhar(1972)提出加工深度的概念后,心理学家对两种学习区别的观点发生了很大转变。他们认为形式加工和语义加工的不同层次对记忆产生影响。语义加工要比形式加工留下更深的记忆痕迹。他们甚至使用“精细程度”来区别加工层次的不同程度。此后,研究者的注意力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否关注目标词汇,转移到词汇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加工。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学习者的记忆主要取决于加工活动的质量而不在于是否有意去学习。词汇被加工的越精细,词汇学习和记忆效果就越好。
简而言之,认知视角下,词汇有意学习和附带学习的区别在于信息加工的质量和频次。词汇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精细的深度和程度,这些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任务需求和词汇练习得以实现。虽然加工层次理论阐释了信息加工的不同层次,但是它主要关注信息加工的结果,而对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没有清晰地描述。
小结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很多研究从认知的视角探讨词汇学习过程。作为语言的一项重要部分,语言的认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词汇的学习。本文基于《英语词汇教学》(罗少茜、赵海永、邢加新,2016)一书,首先介绍了语言学习认知观,然后介绍了二语词汇习得认知心理过程、认知加工层次理论以及二语词汇有意学习和附带学习。通过对词汇认知过程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掌握词汇学习的机制,为我们更好的词汇教学和学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Alderson, J. R. 1983. 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 C., & Payne, M. E. 1994. Five essential steps of processes in vocabulary learning[J].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ESOL, Baltimore, Maryland, USA.
Craik, F. I. M., & Lockhart, R. S. 1972. Levels of processing: 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1(6): 671-684
Gass, S. (1988).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9): 92-106
Schmidt, R. 1990.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11(2):129-158
Skehan P. 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Van Pattern, B. 1996. Input Processing and Grammar Instruction[M]. New York: Ablex.
陳新仁. 2002. 外语词汇习得过程探析[J].外语教学,(4):27-31
高翔. 2013.英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的认知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31-134
罗少茜,赵海永,邢加新. 2016.英语词汇教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