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中学教育大多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却关注不多。生命安全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个显性问题,加强对社会成员的生命安全教育与引导非常必要。中学体育课程是加强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平台,必须从各个方面提高中学体育课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学体育;生命安全教育;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4
1.确立体育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的生命安全融入日常生活中,才会有现实的、合理高效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是其应有之义,而这恰恰是生命安全教育所必需的。因为一个人对其生命真谛的体会与感悟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实践中才能实现。如果只是空对空的理论教育,或者根本文不对题,这种教育方式很难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很难让他们从心理上重视生命、敬畏生命,注重生命安全。但是,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竞技体育教育的意图非常明显。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体育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一定要坚持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衔接,使体育教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化教育中感悟生命、尊重生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和强化生命安全内容和要求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导向标,它直接决定了每一堂课的价值导向和教学实践成果。从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来看,体育教学在生命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能力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没有具体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最多是在体育安全操作方面有所强调。这样的教学直接导致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在学生的生命安全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不够。换句话说,如果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学组织者和管理者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要求,那将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提供一个很好的导向。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在教学目标选择上突出和强调中学生的生命安全内容,将培育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3.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渗透和突出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
按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规定,中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主要要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的学习,这其实也就是规定了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既然如此,体育教学中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必然就是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教学体现出来的。教育者要通过合理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这四个方面的学习中接受生命安全的相关教育,从而养成珍爱生命的品质,提高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因此,老师在具体实施教学行为时,必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上述四个方面的教育中去,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常态化、系统化。比如,在运动参与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具体来说,要通过日常的启发与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生命安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命感受。在运动技能学习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基础的运动训练,对自己的技能水平和身体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尤其重要的是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老师要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逃生自救技能和运动技能教学相结合,在教授专项运动技能的同时讲解其与生命安全技能的关联,并且设定情境,通过身体的训练, 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逃生能力。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教师要通过具体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向学生传授身体技能的同时,教师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设置一定的运动难度,磨练学生的意志,鼓励学生挑战自我的身体极限,让学生在运动竞争与协作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 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挑战自己的心理极限,从而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还要经常设定专门的情境,让学生在自救和互救过程当中提高团队意识,运动结束后进行积极的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4.在不同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理论课,即通过理论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如篮球运动简介等;二是体育实践课,即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亲身参与,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及水平的目的。
教师在讲授理论课时,要充分结合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让他们很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师可通过给学生讲授青春期的相关知识,让初中生明白有关身体发育的基本知识,做到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同步,平稳度过青春期。通过对青春期人体发育特点和阶段的讲授,让学生明白参与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身心发育的必要性,了解在青春期进行体育锻炼的相关注意事项。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生命安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理论课向学生讲解基本的生理解剖知识,向学生教授生理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人体在一些特殊环境中自身的生理反应,以及怎样正确面对这些生理反应,让学生了解人体在应激状态下和平常状态下身体机能的不同表现,以及在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另外,老师还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通过观赏安全影片等方式将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技巧、灾害发生后的自救方法等生命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技能及水平。
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老师同样也要通过另一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生命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养成爱护身体、珍爱生命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相比于理论课,这种课程教授方式更为直观,更为生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将更为明显。老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应适当穿插诸如穿越障碍、攀爬等训练项目,以增强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建立生理应激机制;还可将各种武术动作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卫技巧,在面临危险时能做到保护好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班级和学校还可模拟各种危险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他们在各种危险情况下科学合理的反应能力。如模拟基本的伤口处理以及各种身体损伤的应急处理,提高学生的日常救护能力,增强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另外,体育老师还可与学校学团部门合作开展有关生命安全的竞赛活动或主题运动会,进行安全知识竞赛,以及提高应急避险能力的比赛,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并学会将学到的生命安全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总之,生命安全教育是新时期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他文化课程教学相比,体育教学是开展安全教育最主要的承担者和平台。因此,中学体育教学除基本的运动技能教学外,还应该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各种教学内容中,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让广大中学生懂得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明白如何珍爱生命,以增强他们的生命安全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军红.生命安全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5, (18):54.
[2]鲁国斌,王 迪.生命安全教育:学校体育的诉求与契合[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3):75-78.
关键词:中学体育;生命安全教育;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4
1.确立体育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的生命安全融入日常生活中,才会有现实的、合理高效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是其应有之义,而这恰恰是生命安全教育所必需的。因为一个人对其生命真谛的体会与感悟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实践中才能实现。如果只是空对空的理论教育,或者根本文不对题,这种教育方式很难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很难让他们从心理上重视生命、敬畏生命,注重生命安全。但是,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竞技体育教育的意图非常明显。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体育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一定要坚持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衔接,使体育教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化教育中感悟生命、尊重生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和强化生命安全内容和要求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导向标,它直接决定了每一堂课的价值导向和教学实践成果。从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来看,体育教学在生命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能力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没有具体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最多是在体育安全操作方面有所强调。这样的教学直接导致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在学生的生命安全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不够。换句话说,如果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学组织者和管理者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要求,那将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提供一个很好的导向。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在教学目标选择上突出和强调中学生的生命安全内容,将培育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3.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渗透和突出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
按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规定,中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主要要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的学习,这其实也就是规定了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既然如此,体育教学中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必然就是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教学体现出来的。教育者要通过合理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这四个方面的学习中接受生命安全的相关教育,从而养成珍爱生命的品质,提高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因此,老师在具体实施教学行为时,必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上述四个方面的教育中去,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常态化、系统化。比如,在运动参与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具体来说,要通过日常的启发与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生命安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命感受。在运动技能学习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基础的运动训练,对自己的技能水平和身体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尤其重要的是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老师要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逃生自救技能和运动技能教学相结合,在教授专项运动技能的同时讲解其与生命安全技能的关联,并且设定情境,通过身体的训练, 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逃生能力。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教师要通过具体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向学生传授身体技能的同时,教师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设置一定的运动难度,磨练学生的意志,鼓励学生挑战自我的身体极限,让学生在运动竞争与协作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 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挑战自己的心理极限,从而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还要经常设定专门的情境,让学生在自救和互救过程当中提高团队意识,运动结束后进行积极的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4.在不同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理论课,即通过理论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如篮球运动简介等;二是体育实践课,即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亲身参与,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及水平的目的。
教师在讲授理论课时,要充分结合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让他们很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师可通过给学生讲授青春期的相关知识,让初中生明白有关身体发育的基本知识,做到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同步,平稳度过青春期。通过对青春期人体发育特点和阶段的讲授,让学生明白参与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身心发育的必要性,了解在青春期进行体育锻炼的相关注意事项。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生命安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理论课向学生讲解基本的生理解剖知识,向学生教授生理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人体在一些特殊环境中自身的生理反应,以及怎样正确面对这些生理反应,让学生了解人体在应激状态下和平常状态下身体机能的不同表现,以及在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另外,老师还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通过观赏安全影片等方式将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技巧、灾害发生后的自救方法等生命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技能及水平。
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老师同样也要通过另一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生命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养成爱护身体、珍爱生命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相比于理论课,这种课程教授方式更为直观,更为生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将更为明显。老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应适当穿插诸如穿越障碍、攀爬等训练项目,以增强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建立生理应激机制;还可将各种武术动作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卫技巧,在面临危险时能做到保护好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班级和学校还可模拟各种危险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他们在各种危险情况下科学合理的反应能力。如模拟基本的伤口处理以及各种身体损伤的应急处理,提高学生的日常救护能力,增强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另外,体育老师还可与学校学团部门合作开展有关生命安全的竞赛活动或主题运动会,进行安全知识竞赛,以及提高应急避险能力的比赛,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并学会将学到的生命安全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总之,生命安全教育是新时期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他文化课程教学相比,体育教学是开展安全教育最主要的承担者和平台。因此,中学体育教学除基本的运动技能教学外,还应该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各种教学内容中,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让广大中学生懂得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明白如何珍爱生命,以增强他们的生命安全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军红.生命安全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5, (18):54.
[2]鲁国斌,王 迪.生命安全教育:学校体育的诉求与契合[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