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制教具造价低廉、实用性强、贴近教学,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既可以弥补学校的客观不足,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师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小学科学实验教育中自制教具这朵奇葩,以其闪烁的思维火花,展示着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自制教具是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采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自己动手制作的器具、学具、标本、模型等。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原来配备的仪器一部分已经不适合科学教材,而教学仪器配备又不到位,不能满足平时上课需要。所以,自制教具以其造价低廉、实用性强、贴近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下,自制教具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应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提高。自制教具作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自制教具活动,教师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原有教具使用方法和功能的不足,从而引导学生对现有教具进行改进和创新,达到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习惯培养的目的。
一、自制教具是实验教学的“好帮手”
科学来自生活,特别是小学科学实验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只要我们科学教师处处留心、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生活中有很多材料是可以利用的。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就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开发新能源》一课时,需要进行新能源与常规能源的对比。课本中只有一些图片涉及到能源对环境的影响。为了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启发学生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代表新能源的自制太阳灶和代表常规能源的自制柴油灯进行PK。让它们分别加热两罐相同的饮料(如椰风),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饮料都被加热了。但是用太阳灶加热的饮料完好如初,而用柴油灯加热的饮料却被熏得面目全非。强烈的反差说明了新能源的优点。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爱憎,因为他们非常爱喝的饮料遭受了不同的命运,这比任何单纯的说教更能起到教育作用。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一课,有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实验方法是在瓶子里放入苏打,然后在注入醋,利用酸碱中和产生大量气泡流出。学生觉得这个火山喷发无烟、无火、悄无声息太温柔了。于是,我们把遥控点火装置和少量火药放入自制锥形瓶中,瓶底铺满苏打,火药上方挂一袋醋,然后用泥土封口。我们在操场上远远地唤醒了“火山”。只听“轰隆”一声,火焰夹杂泥土喷涌而出,空气中弥漫着硫磺气味,红色的熔岩滚滚流淌。学生们便也如喷发的火山一样欢呼成了一片。
二、自制教具是动手能力的“训练场”
自制教具对于深入理解教材,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节约经费,提高教学双方的素质,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进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靠我们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在自制教具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让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自己动手,自主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测量肺活量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是一台精密的肺活量计的价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十分昂贵,一般学校均未能配备。用自制的简易肺活量计虽然没有正规厂商生产的那样标准,但是它能弥补教学仪器的不足。于是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做。方法是:将装食用油的塑料桶清洗干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量杯量水倒入桶内的方法,画出水平刻度线。用酒精灯给废圆珠笔管中部加热后弯曲,再将直圆珠笔管和弯圆珠笔管用乳胶管连接,制作成吹管。最后,用去掉底儿的塑料杯子做个支架。
使用时在盆中装入小半盆水,把支架放入盆中。将塑料桶装满水,把盖儿拧紧后,倒着放入盆里的支架上面,再拧下盖儿,将弯曲的圆珠笔管插入桶嘴,并调整塑料桶保持垂直。学生徐徐向吹管内吹气,用排水法就可以测肺活量了。它不仅能应用于科学课中,还能应用于体育课。最重要的是学生们更乐意用自己亲手制作的教具来学习,这一过程使他们更加心灵手巧了。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一向被列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①由于铜球体积较大,加热时所需时间较长,②在铜球加热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制约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为此我鼓励学生转换角度进行思考,改进了实验装置。学生们用铜丝按玻璃球大小围成一个圆环,扎紧固定。做实验时先用铜环套一套玻璃小球(通不过),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环再套一下玻璃小球(通过)。这样的自制教具不但缩短的实验所需的时间,而且能够进行分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逆向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三、自制教具是学生智慧的“催化剂”
自制教具本身就是智慧的结晶,需要师生勤于思考、不断探索,是手脑并用的结果。同时又像火种一样传递着智慧与思维。
在教学《浮与沉》部分时,课本中的实验和现象都是学生习以为常的事物,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呢?我用空雪碧瓶和小玻璃瓶制作了浮沉子。教师以一个小魔术导入:将浮沉子放到讲桌上,一手掐住它,另一只手拿根“魔棒”。念几句“咒语”,吹一口“仙气”。雪碧瓶中的小瓶便乖乖地随着“魔棒”的指挥上下运动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由于左手对瓶体的不挤压与挤压)学生们的智慧之火便被点燃了!
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蜡烛水下燃烧”的活动导入新课:将一个小蜡烛头蹲在塑料瓶盖内,像一只小船一样漂浮在玻璃缸内。点燃蜡烛后,用烧杯将“小船”扣入水中。学生从侧面就看到了蜡烛在水中燃烧的现象,探究欲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这样的教学事例还很多,只要我们科学教师勤于动脑、乐于动手,自制教具这朵奇葩便会展示其独特的魅力。自制教具是智慧的结晶,是师爱的凝结,也必将成为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并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长久地滋润学生的科学情感!
[关键词]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自制教具是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采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自己动手制作的器具、学具、标本、模型等。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原来配备的仪器一部分已经不适合科学教材,而教学仪器配备又不到位,不能满足平时上课需要。所以,自制教具以其造价低廉、实用性强、贴近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下,自制教具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应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提高。自制教具作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自制教具活动,教师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原有教具使用方法和功能的不足,从而引导学生对现有教具进行改进和创新,达到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习惯培养的目的。
一、自制教具是实验教学的“好帮手”
科学来自生活,特别是小学科学实验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只要我们科学教师处处留心、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生活中有很多材料是可以利用的。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就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开发新能源》一课时,需要进行新能源与常规能源的对比。课本中只有一些图片涉及到能源对环境的影响。为了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启发学生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代表新能源的自制太阳灶和代表常规能源的自制柴油灯进行PK。让它们分别加热两罐相同的饮料(如椰风),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饮料都被加热了。但是用太阳灶加热的饮料完好如初,而用柴油灯加热的饮料却被熏得面目全非。强烈的反差说明了新能源的优点。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爱憎,因为他们非常爱喝的饮料遭受了不同的命运,这比任何单纯的说教更能起到教育作用。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一课,有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实验方法是在瓶子里放入苏打,然后在注入醋,利用酸碱中和产生大量气泡流出。学生觉得这个火山喷发无烟、无火、悄无声息太温柔了。于是,我们把遥控点火装置和少量火药放入自制锥形瓶中,瓶底铺满苏打,火药上方挂一袋醋,然后用泥土封口。我们在操场上远远地唤醒了“火山”。只听“轰隆”一声,火焰夹杂泥土喷涌而出,空气中弥漫着硫磺气味,红色的熔岩滚滚流淌。学生们便也如喷发的火山一样欢呼成了一片。
二、自制教具是动手能力的“训练场”
自制教具对于深入理解教材,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节约经费,提高教学双方的素质,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进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靠我们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在自制教具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让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自己动手,自主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测量肺活量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是一台精密的肺活量计的价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十分昂贵,一般学校均未能配备。用自制的简易肺活量计虽然没有正规厂商生产的那样标准,但是它能弥补教学仪器的不足。于是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做。方法是:将装食用油的塑料桶清洗干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量杯量水倒入桶内的方法,画出水平刻度线。用酒精灯给废圆珠笔管中部加热后弯曲,再将直圆珠笔管和弯圆珠笔管用乳胶管连接,制作成吹管。最后,用去掉底儿的塑料杯子做个支架。
使用时在盆中装入小半盆水,把支架放入盆中。将塑料桶装满水,把盖儿拧紧后,倒着放入盆里的支架上面,再拧下盖儿,将弯曲的圆珠笔管插入桶嘴,并调整塑料桶保持垂直。学生徐徐向吹管内吹气,用排水法就可以测肺活量了。它不仅能应用于科学课中,还能应用于体育课。最重要的是学生们更乐意用自己亲手制作的教具来学习,这一过程使他们更加心灵手巧了。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一向被列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①由于铜球体积较大,加热时所需时间较长,②在铜球加热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制约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为此我鼓励学生转换角度进行思考,改进了实验装置。学生们用铜丝按玻璃球大小围成一个圆环,扎紧固定。做实验时先用铜环套一套玻璃小球(通不过),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环再套一下玻璃小球(通过)。这样的自制教具不但缩短的实验所需的时间,而且能够进行分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逆向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三、自制教具是学生智慧的“催化剂”
自制教具本身就是智慧的结晶,需要师生勤于思考、不断探索,是手脑并用的结果。同时又像火种一样传递着智慧与思维。
在教学《浮与沉》部分时,课本中的实验和现象都是学生习以为常的事物,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呢?我用空雪碧瓶和小玻璃瓶制作了浮沉子。教师以一个小魔术导入:将浮沉子放到讲桌上,一手掐住它,另一只手拿根“魔棒”。念几句“咒语”,吹一口“仙气”。雪碧瓶中的小瓶便乖乖地随着“魔棒”的指挥上下运动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由于左手对瓶体的不挤压与挤压)学生们的智慧之火便被点燃了!
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蜡烛水下燃烧”的活动导入新课:将一个小蜡烛头蹲在塑料瓶盖内,像一只小船一样漂浮在玻璃缸内。点燃蜡烛后,用烧杯将“小船”扣入水中。学生从侧面就看到了蜡烛在水中燃烧的现象,探究欲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这样的教学事例还很多,只要我们科学教师勤于动脑、乐于动手,自制教具这朵奇葩便会展示其独特的魅力。自制教具是智慧的结晶,是师爱的凝结,也必将成为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并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长久地滋润学生的科学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