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这样创新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fl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作文如能在立意、构思、拟题等方面进行创新,就会受到读者的青睐,令人百看不厌。
  一、立意出新
  一篇文章是否有新意,主要取决于文章的立意。立意要有时代气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立意创新常用的方法有:
  1、避“俗”。俗话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在人们心中,似乎就是十恶不赦的东西。但一位学生在《我的“鼠缘”》一文中却描写了一群老鼠为了吃到缸里的油,它们爬到缸口上,后面一只衔着前面一只的尾巴,排成一长串,从缸口吊下去,前面的一只吃饱之后,再把第二只老鼠换下去。它们是多么富有合作精神啊!这样不落俗套的立意,使人耳目一新。
  2、寻“异”。求异思维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它常常开出特别艳丽的花朵。如,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成语故事为话题进行作文,大部分学生在文中阐述了毅力的重要性。也有的学生这样写:对于成功来说,光有毅力是不够的,还得有正确的方向。只有找准了方向后再发扬“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还有的学生认为虽然功夫深,铁杵也未必能磨成针。即便付出努力了,也未必能成功。比如,运动场上有那么多运动员在比赛,在拼搏,但结果是残酷的,胜利只属于强者。像这样另辟蹊径,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值得肯定的。
  3、求“深”。日常小事琐屑而繁杂,可很多的珍珠就埋藏其间,只要你拨开浮尘,就可以拾到一粒粒耀眼的珠子。如,一位学生写《心中筑起一道墙》,写众考生在监考不严的情况下纷纷作弊时,我依然诚实地答卷。文章没有止步于这一事件,而是进一步挖掘出“要保住心中的一方净土,就要筑起一道精神的墙”这一主题,立意深刻,令人深思。
  二、构思求新
  对于同样的作文材料,构思新就备受青睐。创新构思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达到:
  1、烘云托月法。古时候有位皇帝,要所有的画师以“静”为主题画一张画。结果夺魁的画家画的是:一条急流而下的瀑布,瀑布旁一棵小树上有一个鸟巢,巢里有几只酣然入梦的小鸟。画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以瀑布之动衬托出小鸟之静。
  写作过程中,有时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对人或事物加以烘托,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用小草和烟霞来表现春之神、山之韵,便是“烘云托月”方法的妙用。文章或变换角度,或侧面取景,或借此写彼,可以将要写的人物、事件表现得更加生动,摇曳多姿。
  2、巧用抑扬法。明明要褒扬的,偏偏先给以贬抑;本来打算要贬抑的,却先予以褒扬。这种手法,称之为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无论作者的目的是“扬”还是“抑”,主要方式都是通过强烈的对比,使文章陡转。激起读者心理上的波澜,使读者在扬与抑的对比中加深印象。
  《荔枝蜜》一文就采用了欲扬先抑法,作者开始写对蜜蜂印象不好,后来认识到蜜蜂的可贵。作者由开始对蜜蜂的反感转变为对蜜蜂的赞美,并将它与勤劳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从中可以看出“扬”是作者真正的意图,“抑”是为下文的“扬”蓄势铺垫作对比的,以求通过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欲抑先扬的写法正好与此相反,其意图在于表达贬意。
  3、出人意料法。它的具体做法就是组织突变的故事情节,从而引起读者的惊奇感、意外感。莫泊桑的《项链》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写的,小说结尾把出人意料的结果蕴涵在情理之中,慢起猛落,使情节柳暗花明,绝处逢生。
  三、题目展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题目往往能展现文章的魅力,将文章的内容、观点、情感、思路传达给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兴趣陡增。
  1、妙用辞格。妙用辞格拟题是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和对偶等修辞手法拟题。辞格的妙用能让题目美妙贴切,使文章锦上添花。如,以“成长”为话题作文,一个学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拟了个《成长路上花香满径》的题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成长的快乐。
  2、引用古诗。恰当引用古典诗词中的语句,一方面能点明观点,营造意境,同时也能展示学生的文学修养。如,赞扬人物晚年无私奉献精神之类的话题作文可拟《化作春泥更护花》。
  3、巧用歌名。有一些经典歌曲,在人们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能巧用歌名、歌词拟题,一定会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如,以 “亲情”为话题作文时,可拟题为《常回家看看》《懂你》等。
  “宝剑锋从磨砺出”,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并非易事。要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反复训练,相信一定能写出新颖别致的文章来。
其他文献
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是苏轼组词《浣溪沙》五首中的第五首。这组词记叙了词人在久旱逢雨后,于“谢雨”道上与民同乐的情景,曾入选初中课本的这一首是这一系列乡游活动的一组镜头(另有名篇《喜雨亭记》)。  苏轼为官是深为民众爱戴的。  在这久旱逢雨的喜庆日子里,他喜情难抑,踏出徐州衙门,往东郊二十里的石潭参加谢雨祭神。大雨
期刊
一、“五步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了,广大一线教师及其学校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验之实践,富有成效。然而,笔者听了大量的教研课、随堂课之后发现,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走了两个极端。一是“设问”式讲课,“点将”法提问。这是保守派的做法,教师按照教案讲课,独唱独舞,完成任务;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启而不发,昏昏欲睡。二是百花
期刊
一度春风一岁至,渐行渐近的中考似乎又近在咫尺。在语文考试中没有哪一位考生不关注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的作文。然而中考毕竟是一次人生选择的竞争,大家都想得高分,甚至满分。“我拿什么奉献给你,阅卷老师?我又拿什么去感动你,阅卷老师?”广大考生的个中滋味,可感可叹,可见一斑。笔者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对此更是深有感触,确实考场作文不是平常练笔,必须有独到之处、可圈可点之处。笔者以为这也并非难事,广大考生更不必
期刊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而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具有一贯性,所以,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工作尤为重要。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师要提高衔接意识,积极做好衔接教学。这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过渡,也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完成,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
期刊
文学作品中的拟声摹音艺术,就是运用拟声词或其他手段,来表现人的音容、物的声貌。  古代文人创作,不仅重视诗文的音韵美,而且功于摹声的艺术。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有专篇论述“声律”,说“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飞沈”就是字调的抑扬,“双叠”就是双声叠韵,并指出飞扬的字调和沉抑的字调,要像“辘轳交往”似地交互错杂地使用,以便寻求一种音韵美。刘勰还说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
期刊
1998年,在富顺瓦市区一个偏僻的乡中任教,由于条件艰苦,师资严重不足,教师积极性不高,因此各科教学质量在全区都很难进入前二分之一名。初二1班在初一学年末统考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列全区后三名,数学排最后名不说,比倒数第二名还少了15分多,班主任一气之下不干了。当时作为学校的基层工会主席,好话说尽,没人愿接这个班。没办法,只好自己披挂上阵,当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其他科任教师都是平行班,自然对比
期刊
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十五载,虽然自己已是桃李满天下,但心中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受:语文教学是枯燥的。慢慢地,这种感受像一座大山,压得自己无法呼吸。2009年,在县教育局领导的带领下亲眼目睹了杜郎口学习生活,最重要的是把小组教学带回了这所普通的乡镇中学。从此,语文教学生活犹如一潭死水注入了新的活水,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作业质量不断提升。感觉自己真的从枯燥的生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流派异彩纷呈。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教学案”,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等等。  这些学校的教学改革基本都是整体推进、持续进行的,很多都曾经是农村薄弱学校,在经过探索之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成为了当务之急。而且中考作文的分数更是在语文整个试卷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这也让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苦下功夫。但学生面对作文却有害怕畏惧的心理,一上作文课就皱起眉头,叹息着“作文难,难作文呀”。所以这就更增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也使作文教学死气沉沉,结果弄得老师累,学生也累,而且效果也不尽如
期刊
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是使人类自身获得解放。作为育人手段之一的语文教学,应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这一目标,光靠习文(学习语文知识),即使能达到,也是事倍功半的;而把习文与明理(懂得课文中所包涵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尚美(发现美、崇尚美、创造美)结合起来,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