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指能否使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表现在对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的描述,解题思路及结果叙述上。从高三近几轮摸拟考试中,笔者发现部分考生语言不清,辞不达意,学科用语不规范,描述现象不到位,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更有部分考生是现编现答,答题找不到得分点,不仅不能得分,还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所以,学生平时应学会使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才能提高答题得分点。
关键词:规范 语言 提高 准确率
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指能否使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表现在对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的描述,解题思路及结果叙述上。从高三近几轮摸拟考试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语言不清,辞不达意,学科用语不规范,描述现象不到位,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更有部分考生是现编现答,答题找不到得分点,不仅不能得分,还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所以,学生平时应学会使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才能提高答题得分点。
一 、 规范对化学现象描述型的化学语言,提高答题准确率
对于化学现象的描述,应该从视觉,嗅觉,触觉的角度来描述反应中出现的颜色,状态,声音,以及发光,发热等具体现象。不能直接说出现象所反映的结果。下面举几个例子:
1 、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粉末的一组实验现象的描述:一种加热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另一种加热没有明显现象。
错误描述:加热时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是NaHCO3。加热无明显现象的是Na2CO3。
2、 Na粒与大量的CuSO4稀溶液的反应:Na浮在液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逐渐缩小,最后钠块消失,同时有蓝色沉淀生成。
错误描述:钠迅速溶解,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又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3 、铜片与浓硝酸反应的现象描述:铜片溶解,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变为蓝色,试管内有刺激性气味的红棕色气体生成。
错误描述:铜与浓硝酸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和硝酸铜。
二、规范使用方案评价型语言,提高答题准确率
化学方案评价型的描述,应该从实验是否遵循制备实验的原则,即条件适合,操作方便;原理正确,步骤简单;原料丰富,价格低廉;产物纯净,污染物少。是否遵循化学实验方案的基本要求即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简约性的角度,对比分析各套方案各个方面的优缺点。如下面两个例子:
1、下面是制备的四种方案,那种合理?
方案一:3Cu + 8HNO3 (稀) = 3 Cu(NO3)2 + 2NO↑ +4H2O
方案二:Cu + 4HNO3 (浓) = Cu(NO3)2 + 2NO2↑ + 2H2O
方案三:Cu + 2AgNO3 = Cu(NO3)2 + 2Ag
方案四:2Cu + O2 2CuO
CuO +2 HNO3 = Cu(NO3)2 + H2O
评价:方案四合理。和方案一和方案二相比,制备等量的Cu(NO3)2,方案四更节省原料HNO3,而且方案一会产生NO,方案二会产生NO2,这两种气体都会造成环境污染。而方案三中使用AgNO3价格昂贵,违背了制备实验中的原料丰富,价格低廉原则。
2、甲、乙两位同学为检验蔗糖水解产物中是否含有葡萄糖,设计了下面两套方案,试比较谁合理?
甲、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 +3稀H2SO4(1:5),水浴5min,再加2 mL银氨溶液,水浴加热3min~5min,有银镜产生。
乙、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0%的蔗糖溶液1mL+ 3滴稀H2SO4(1:5),水浴5min,此时滴加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再加2 mL银氨溶液,水浴加热3min~5min,有银镜产生。
评价:乙方案合理。含醛基的物质(葡萄糖等)和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其反应要在碱性环境中进行。甲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三、规范方案设计型语言,提高答题准确率
对于化学方案设计型语言,应该从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简约性的角度,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实验的设计原理、操作过程以及出现的现象和结论。描述时应注意关键词(少量、适量、过量等)的使用。如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方案设计语言:
1、 物质的检验(以Fe3+为例):
向某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若溶液变为红色,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Fe3+;向某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立即产生红褐色沉淀,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Fe3+;向某溶液中加入少量的苯酚,若溶液变为紫色,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Fe3+。
2、 弱电解质的证明(以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为例):
将10mL PH=1的CH3COOH溶液稀释100倍,其PH小于3,则证明CH3COOH是弱酸;取少量的CH3COONa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剂,若溶液变为红色,则证明CH3COOH是弱酸。
3、 原电池的设计(以自发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为例):
用Fe片作为负极,用Cu片作为正极,用CuSO4作为电解质溶液,组成一个原电池。
4、 电解池的设计(以非自发反应2HCI + 2Ag = 2AgCI↓+ H2↑为例):
用金属Ag作为阳极,用碳棒作为阴极,用HCI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组成一个电解池。
5、 物质的制备(以CO2和NaOH溶液制备较纯的Na2CO3溶液为例):
将一定量的NaOH溶液均分为两等份,分别装于两只烧杯中,编号为A、B。往一只烧杯(A)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发生反应NaOH + CO2 = NaHCO3 。将烧杯(A)中的液体加热发生煮沸一段时间,赶走溶液中的CO2 ,冷却。然后将A、B中的液体混合即制得Na2CO3溶液。发生的反应为:NaOH + NaHCO3 = Na2CO3 + H2O 。
参考资料:高中教材,2013年高三复习资料《全品高考复习方案》,主编:肖德好
关键词:规范 语言 提高 准确率
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指能否使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表现在对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的描述,解题思路及结果叙述上。从高三近几轮摸拟考试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语言不清,辞不达意,学科用语不规范,描述现象不到位,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更有部分考生是现编现答,答题找不到得分点,不仅不能得分,还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所以,学生平时应学会使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才能提高答题得分点。
一 、 规范对化学现象描述型的化学语言,提高答题准确率
对于化学现象的描述,应该从视觉,嗅觉,触觉的角度来描述反应中出现的颜色,状态,声音,以及发光,发热等具体现象。不能直接说出现象所反映的结果。下面举几个例子:
1 、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粉末的一组实验现象的描述:一种加热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另一种加热没有明显现象。
错误描述:加热时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是NaHCO3。加热无明显现象的是Na2CO3。
2、 Na粒与大量的CuSO4稀溶液的反应:Na浮在液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逐渐缩小,最后钠块消失,同时有蓝色沉淀生成。
错误描述:钠迅速溶解,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又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3 、铜片与浓硝酸反应的现象描述:铜片溶解,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变为蓝色,试管内有刺激性气味的红棕色气体生成。
错误描述:铜与浓硝酸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和硝酸铜。
二、规范使用方案评价型语言,提高答题准确率
化学方案评价型的描述,应该从实验是否遵循制备实验的原则,即条件适合,操作方便;原理正确,步骤简单;原料丰富,价格低廉;产物纯净,污染物少。是否遵循化学实验方案的基本要求即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简约性的角度,对比分析各套方案各个方面的优缺点。如下面两个例子:
1、下面是制备的四种方案,那种合理?
方案一:3Cu + 8HNO3 (稀) = 3 Cu(NO3)2 + 2NO↑ +4H2O
方案二:Cu + 4HNO3 (浓) = Cu(NO3)2 + 2NO2↑ + 2H2O
方案三:Cu + 2AgNO3 = Cu(NO3)2 + 2Ag
方案四:2Cu + O2 2CuO
CuO +2 HNO3 = Cu(NO3)2 + H2O
评价:方案四合理。和方案一和方案二相比,制备等量的Cu(NO3)2,方案四更节省原料HNO3,而且方案一会产生NO,方案二会产生NO2,这两种气体都会造成环境污染。而方案三中使用AgNO3价格昂贵,违背了制备实验中的原料丰富,价格低廉原则。
2、甲、乙两位同学为检验蔗糖水解产物中是否含有葡萄糖,设计了下面两套方案,试比较谁合理?
甲、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 +3稀H2SO4(1:5),水浴5min,再加2 mL银氨溶液,水浴加热3min~5min,有银镜产生。
乙、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0%的蔗糖溶液1mL+ 3滴稀H2SO4(1:5),水浴5min,此时滴加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再加2 mL银氨溶液,水浴加热3min~5min,有银镜产生。
评价:乙方案合理。含醛基的物质(葡萄糖等)和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其反应要在碱性环境中进行。甲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三、规范方案设计型语言,提高答题准确率
对于化学方案设计型语言,应该从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简约性的角度,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实验的设计原理、操作过程以及出现的现象和结论。描述时应注意关键词(少量、适量、过量等)的使用。如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方案设计语言:
1、 物质的检验(以Fe3+为例):
向某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若溶液变为红色,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Fe3+;向某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立即产生红褐色沉淀,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Fe3+;向某溶液中加入少量的苯酚,若溶液变为紫色,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Fe3+。
2、 弱电解质的证明(以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为例):
将10mL PH=1的CH3COOH溶液稀释100倍,其PH小于3,则证明CH3COOH是弱酸;取少量的CH3COONa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剂,若溶液变为红色,则证明CH3COOH是弱酸。
3、 原电池的设计(以自发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为例):
用Fe片作为负极,用Cu片作为正极,用CuSO4作为电解质溶液,组成一个原电池。
4、 电解池的设计(以非自发反应2HCI + 2Ag = 2AgCI↓+ H2↑为例):
用金属Ag作为阳极,用碳棒作为阴极,用HCI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组成一个电解池。
5、 物质的制备(以CO2和NaOH溶液制备较纯的Na2CO3溶液为例):
将一定量的NaOH溶液均分为两等份,分别装于两只烧杯中,编号为A、B。往一只烧杯(A)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发生反应NaOH + CO2 = NaHCO3 。将烧杯(A)中的液体加热发生煮沸一段时间,赶走溶液中的CO2 ,冷却。然后将A、B中的液体混合即制得Na2CO3溶液。发生的反应为:NaOH + NaHCO3 = Na2CO3 + H2O 。
参考资料:高中教材,2013年高三复习资料《全品高考复习方案》,主编:肖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