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重在解决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文言文应考方法重在解决如何学以致用的问题。文言文的教学及应考,历来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及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本文试图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从课堂教学以及文言文翻译应考方面进行阐述,抛砖引玉。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翻译 方式方法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文言文仍是广大老师头疼教而众多学子不愿学的“硬骨头”。在课堂上,教师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讲解,面面俱到,生怕学生不明白;学生埋头苦干,一字不落的记录,生怕漏掉一个词语的解释,往往来不及思考,最后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关键点是苦了累了还不见效果,学生考试还是考不好,甚至不会考。本文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围绕课堂教学、翻译应考方面着重解决怎么学、怎么用的问题。
一、文言文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校提出了 “自主互动”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角色转变,由“师长”变为“学长”;学生角色转变,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教室功能转变,由“讲堂”变为“学堂”。教师集体编写导学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上展示互动感悟,课后归纳反思提升。在自主课和展示课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诵读”,让学生“坚持学”。
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先是粗读,要求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着重解决字音字形和句子大意,对文章能有初步的感知。接着精读,读出一定的节奏和感情。然后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这样,课堂不枯燥,文意易把握,学生有信心。
(二)重视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爱学”。
我们改变教师“串讲”的方式,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秦论》一文时,我们班有九个小组,那么每个小组一部分内容,根据分派内容的多少,确定给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的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各个小组的同学聚集起来,一起学习本小组的内容,因为要评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更优秀,因此各个小组的学生都会积极地投入学习,这不仅能避免学生因为学习文言文打瞌睡,还能激起学生争强好胜的心,从而积极认真地去学习,整个课堂轻松,且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二、文言文翻译题应考方法
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学好文言文,也是为了能够在高考中更好地解答文言阅读理解题,尤其是文言文翻译这一“高难度动作”。前面解决了怎么学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解决怎么用的问题。
(一)注意翻译的规范和要求。文言文翻译作为语文学科分值较重的一道题目,有着严格的做题规范和要求。
一是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
二是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重要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特别是词类活用)。如“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案之,发摘奸伏,冤人得雪。”译为“曹州有个被诬陷杀人的百姓,(张佶)奉诏前去查办这个案子,揭发出隐藏未露的坏人,蒙冤百姓的冤情得以洗雪。”得分点:定语后置“民有被诬杀人者”,文言实词“诏”“按”“发摘”。
三是要做到文从句顺。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过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
总之,要做到 “信”“达”“雅”。 “信”,就是“真实”。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就是“通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典雅”。侧重于译文本身的提炼,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规范得体,简明优雅。
(二)掌握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一是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
二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如:“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要译成双音节词。
三是要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其实,做好文言文翻译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其次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再就是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再其次是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总之,一个好的课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打牢学生的基础;一个好的应考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学生在学习、应考这个艰苦的过程中,应该迫切期望教师和学生之间能有一个很好的交流互动,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教给学生一套科学、适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和方法。这样,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有方,对文言文教学及应考而言,恰恰契合了“自主互动”的高效课堂的要求。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翻译 方式方法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文言文仍是广大老师头疼教而众多学子不愿学的“硬骨头”。在课堂上,教师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讲解,面面俱到,生怕学生不明白;学生埋头苦干,一字不落的记录,生怕漏掉一个词语的解释,往往来不及思考,最后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关键点是苦了累了还不见效果,学生考试还是考不好,甚至不会考。本文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围绕课堂教学、翻译应考方面着重解决怎么学、怎么用的问题。
一、文言文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校提出了 “自主互动”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角色转变,由“师长”变为“学长”;学生角色转变,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教室功能转变,由“讲堂”变为“学堂”。教师集体编写导学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上展示互动感悟,课后归纳反思提升。在自主课和展示课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诵读”,让学生“坚持学”。
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先是粗读,要求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着重解决字音字形和句子大意,对文章能有初步的感知。接着精读,读出一定的节奏和感情。然后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这样,课堂不枯燥,文意易把握,学生有信心。
(二)重视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爱学”。
我们改变教师“串讲”的方式,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秦论》一文时,我们班有九个小组,那么每个小组一部分内容,根据分派内容的多少,确定给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的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各个小组的同学聚集起来,一起学习本小组的内容,因为要评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更优秀,因此各个小组的学生都会积极地投入学习,这不仅能避免学生因为学习文言文打瞌睡,还能激起学生争强好胜的心,从而积极认真地去学习,整个课堂轻松,且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二、文言文翻译题应考方法
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学好文言文,也是为了能够在高考中更好地解答文言阅读理解题,尤其是文言文翻译这一“高难度动作”。前面解决了怎么学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解决怎么用的问题。
(一)注意翻译的规范和要求。文言文翻译作为语文学科分值较重的一道题目,有着严格的做题规范和要求。
一是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
二是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重要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特别是词类活用)。如“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案之,发摘奸伏,冤人得雪。”译为“曹州有个被诬陷杀人的百姓,(张佶)奉诏前去查办这个案子,揭发出隐藏未露的坏人,蒙冤百姓的冤情得以洗雪。”得分点:定语后置“民有被诬杀人者”,文言实词“诏”“按”“发摘”。
三是要做到文从句顺。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过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
总之,要做到 “信”“达”“雅”。 “信”,就是“真实”。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就是“通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典雅”。侧重于译文本身的提炼,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规范得体,简明优雅。
(二)掌握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一是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
二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如:“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要译成双音节词。
三是要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其实,做好文言文翻译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其次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再就是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再其次是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总之,一个好的课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打牢学生的基础;一个好的应考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学生在学习、应考这个艰苦的过程中,应该迫切期望教师和学生之间能有一个很好的交流互动,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教给学生一套科学、适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和方法。这样,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有方,对文言文教学及应考而言,恰恰契合了“自主互动”的高效课堂的要求。